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1.11 4.4折 ¥ 48 全新
库存103件
作者[德]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994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5307091
上书时间2024-10-21
重译序言
20 年前,我怀着崇敬和热情,翻译了充满思想之美、语言之美的《人生的智慧》。20 年后,重看当年的译作,老实说,我是不满意的。不少多年前自以为翻译得可以的地方,现在再度与原文仔细比较,明显有了修改的必要。这既包括一些翻译得不很准确的语句和字眼,也包括虽说中规中矩但可以处理得更加精确和传神的段落。所以,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对自认为相当熟悉的原书,从头再来逐字逐句研读,然后与当初的译文逐一比对和修改,几乎重新翻译了一遍。
重译之前,之所以对旧译作不满,之所以大动干戈重译,是因为20 年来,随着对叔本华其他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了一百万多字的译著),我对叔本华的整体思想、惯用的表述方式乃至某些情况下的具体用词和标点符号,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人生的智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随着人生阅历的广博,对叔本华提到过和解释过的各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经验观察,掌握了更多的实例解释和证明叔本华的基本观点。因此,现在重新仔细阅读和翻译《人生的智慧》,理解得明显深入了,产生的共鸣和美感与20 年前也不一样了。正如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一文(见拙译《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所说的:“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在短时间内第二次阅读一本重要的书籍如此,那在20 年后,其间几乎不间断地反复阅读了叔本华的整套著作,翻译了其中许多篇目,同时结合中医的实践,目睹叔本华的不少真知灼见在人体现象中得到印证的今天,重读《人生的智慧》原文和我当初的译本,更觉今是而昨非(各个方面而言)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否则,只是空长了年龄,而其他一切都停滞不动了。具体地说,叔本华的基本观点(他曾说《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阐述的就是一个基本思想)是相当深刻的,在掌握了他那些极其重要和正确的基本观点以后,也就可以理解他对其他各种现象的具体解释及在实践中的印证,这些又反过来印证并引申其基本观点。因为他的基本观点支撑起他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浑然一体的,与这世界及其现象吻合,其思想体系中的各部分也协调和互为印证,鲜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也反映在《人生的智慧》中,因为这本书稍稍有别于他的主要著作,是放弃更高一级的角度,是在“形而下”的层面,以实际生活为目的而撰写的,内容相对浅显。叔本华始终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现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观点解释现象,就算是谈论如何在这世上过得安逸、得到“幸福”等有实用目的的话题,也是大匠运斤,与一般的、欠缺深刻洞察力的、肤浅的“心灵鸡汤”迥然有别。
在此仅举一例说明我的意思。例如,书中开首貌似简单的有关人的头脑意识与这世界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及其孰主孰次的关系,人的头脑意识构成、人的内在智力和道德特质与“幸福”至为密切的关系等论述,是理解人的存在及“幸福”的“纲”。这些“纲”是他贡献给世人的深刻的哲学见解。掌握了这些“纲”,就可以纲举目张,不仅是“幸福”,人生中不少其他难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在由博返约以后,他的基本观点看起来却又是多么的平平无奇,朴素至极!打个通俗的比方,当初青年时阅读《人生的智慧》,犹如现场看球王马拉多纳在比赛中的过人和传接,简单、直接、准确、恰到好处。多年后重读、细读《人生的智慧》,犹如赛后反复观看、品味马拉多纳具体微细动作的慢镜头;也犹如医圣张仲景对人体疾病的理解和处理,都是那样伟大的朴素!
我们也才明白《人生的智慧》对一些表面上似乎简单的事情,能够给出如此让人耳目一新且历久弥新的见解,是因为叔本华对现实生活的论述无一不是建基于哲学家关于这世界的基本观点,包括世界和人的本质、认识论,等等。也如叔本华说的,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并不是以题材取胜,而是以对题材的处理见功力。所处理的题材越是司空见惯,越为常人所接触(例如,对如何才能生活得幸福一类的题材),作者的思想能力就越是要高,因为对每个人都接触和思考的题材,无数前人已经做出过努力。这解释了尽管关于如何得到人生幸福一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一百多年来,这本让叔本华在晚年成名的《人生的智慧》,依然鹤立鸡群,经久不衰。
翻译此书时,理解了叔本华的思想是一回事,把他的思想准确表达出来,完美翻译成中文则是另一回事。他的思想与其载体(所用的字词和句子)是合二为一的。既然他的思想别具一格,他的表述当然独一无二。叔本华不仅用词精到,标点符号也是如此。阅读他的著作,很多时候真有虽千金之赏,无能增损一字之慨。要用中文完整和原汁原味地重现他用德文表述的思想,很有难度。所以,翻译优秀的、精确的思想作品,永远不会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时候。这是不同的语言和思维决定的,更何况德文与中文的思维、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叔本华尽管可以在一个完整句子里层层推进其意思,还能进一步说明所用的词语,把这些词语的概念和现象与其他旁类概念和现象联系起来,整个句子在原文中可以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与意思的转折和推进,但要把这些德语特有的精髓用中文依照同样的模式表达,对于那些牢牢囿于中文固有的意象思维和表述习惯而无法接受别的思维和表述方式的人来说,叔本华那些原本含义细腻的表述就不可避免地显得“啰嗦”。所以,合格的翻译就是要尽量完美地完成这些有时候非常艰难的任务,不能为求中文阅读顺畅,为求完全符合中文的一贯表达,为省事而略去叔本华含义细腻和环环相扣的表述。说到底,翻译是在正确理解原文以后,在直译与意译,在精确的毫无遗漏的还原(有时候处理不好,会显得啰嗦、冗长而令人费解)与顺应中文表述习惯而不惜砍掉原文部分意思之间的挣扎、平衡。
这次重译《人生的智慧》,我力争做到完美,虽然“完美”是很难做到的。我始终在不断努力地接近这一目标,杜绝错译、歧义和西化的中文句子,准确、全面地转述叔本华的意思。尽管带着“镣铐”,也要尽量跳出原来的舞蹈的应有之美。这次重译改正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首次翻译本书时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有长句子的重新安排、具体词语的翻译、中文的顺畅,等等,很容易因照顾树木而忽略了森林。现在重译相对轻松许多,句子的结构已经在那,腾出的注意力就能聚焦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之间的连接,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文气;同时可以细琢某些字词的中文表述。所以,这次重译实际上主要是找出瑕疵和润色个别词语,好比一栋建筑已经建成,这次做的是相对轻松的装修。尽管如此,我也花费了三个月的全部业余时间,头脑因工作过度而不时胀痛。让我欣慰的是,重译的版本向“信、达、雅”的标准又接近了一大步,可以无愧地交给读者放心阅读。后,要说明的是,重译依据的版本是德国Suhrkamp 袖珍书出版社(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 )的《叔本华全集》(1986 )第4 卷(即《附录和补遗》第1 卷)。这个版本把叔本华著作中所引的德文以外的各种文字,如希腊文、拉丁文、西班牙文等都附上了德文翻译,我采用了这个版本的德文译文。至于书中英文和法文的引文,我是自己翻译的。在第6 章的后面,不同的版本对个别段落有不同的顺序安排,我也遵从了这个版本。
韦启昌
2018 年1 月28 日于澳大利亚悉尼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叔本华也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首先,人的自身,也就是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其次,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了,还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那么,别人的看法又可以分为主要是名誉啦,地位啦,还有一个名声等等。
叔本华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这三种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产,还有人所展现的表象。毫不夸张的说,叔本华的论述那真是妙语连珠,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掠过。比如,他指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那么,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一个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韦启昌,叔本华作品翻译家,现于澳大利亚行医。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叔本华著作,笔耕不辍20多年,翻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叔本华作品,包括《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人生的智慧》等,是中文翻译叔本华作品第一人,被读者誉为“韦译叔本华”,《开卷八分钟》称赞“出色的叔本华翻译家”,多部译著列入豆瓣图书Top100。
引言001-004
第1 章 基本的划分005-013
第2 章 人的自身014-040
第3 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041-048
第4 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049-107
第5 章 建议和格言108-196
部分 泛论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
第6 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197-218
附 叔本华的生平轶事219-239
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240-248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叔本华也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首先,人的自身,也就是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其次,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了,还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那么,别人的看法又可以分为主要是名誉啦,地位啦,还有一个名声等等。
叔本华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这三种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产,还有人所展现的表象。毫不夸张的说,叔本华的论述那真是妙语连珠,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掠过。比如,他指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那么,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一个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韦启昌,叔本华作品翻译家,现于澳大利亚行医。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叔本华著作,笔耕不辍20多年,翻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叔本华作品,包括《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人生的智慧》等,是中文翻译叔本华作品第一人,被读者誉为“韦译叔本华”,《开卷八分钟》称赞“出色的叔本华翻译家”,多部译著列入豆瓣图书Top100。
003
第 1 章 基本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8)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
为三个方面: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现在我只保留他的三分
法。我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 是:
(1)人的自身,即在蕞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
“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
潜在发 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 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众所周知的就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
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
名 声。
我们考察的第(1)项的差别,是由大自然本身所确定下来的。由
此可以推断:第(1)项的差别比起第(2)、(3)项的差别,对人们的
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的差别
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人自身拥有的真正优势,诸如伟大的头脑思想或
者伟大的心,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财富等诸
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伊壁鸠
鲁 [1] 的个门徒门采多罗斯曾在他的著作里,为某一篇章冠以这样
的题目:“使我们幸福的,主要是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
的原因。”确实,对于一个人的舒适、幸福而言,甚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
004
而言,蕞重要的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直接决
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
首先就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
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
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中的每
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是与他自己的想法、
感觉、意欲活动直接相关。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
发挥作用。每一个人到底生活在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
世界的理解,这因各人头脑的差异而相应不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
浅的,抑或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例如,不少人羡慕他
人在生活中发现和经历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他们应该羡慕后者理解事
物的禀赋才对,因为正是由于理解事物的禀赋,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在
其描绘中才是那样耐人寻味。这是因为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
深长的事情,由一个头脑肤浅、平庸的人理解的话,那不过是平凡世界
里乏味的一幕而已。这种情形尤其见之于歌德和拜伦创作的、明显取材
于真实事件的许多诗篇。呆笨的读者会羡慕诗人能有那些其乐无穷的经
历,而不是羡慕诗人的伟大想象力,正是这想象力把相当平凡无奇的事
情变得伟大和优美。同样,具有忧郁气质的人所看到的悲惨一幕,在乐
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麻木不仁的人则把这视为无关紧要
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
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
可,就像构成水的氧和氢。在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就意
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反之亦然。蕞美、蕞好的客体与呆滞、低
劣的主体互相结合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情形就像恶劣天气之下观赏
美丽风景,又或者以糟糕模糊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或者我们用更浅
005
显的语言来说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
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
大。在舞台上,某个演员扮演王公,另一个演员扮演参议员,第三个演
员则扮演仆人或者士兵或者将军,等等。但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差别只
在外在的一面,这些表面之下的里子和内核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可怜
的戏子,都有其痛苦和烦恼。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情形:各人不
一样的地位和财富赋予了每个人某一角色,但这一角色与这人的内在幸
福并不相应。其实,隐藏在那角色里面的,也同样是充满痛苦和烦恼的
可怜虫。痛苦和烦恼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其形式,亦即其本质差不
多是一样的;尽管痛苦和烦恼的程度会有差别,但这些差别一点都不是
由人们的地位、财富的差别所决定,亦即不是由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所决
定。也就是说,因为对人来说,一切存在和发生的事情,永远只是直接
在人的意识里面存在和发生,所以,很明显,人的意识的性质和构成本
身就是首要的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的性质比呈现在这意识中的
物象、形态更为重要。一切豪华、壮观、有趣的东西,反映在一个愚人
呆滞的意识之中,与塞万提斯的意识相比,都是枯燥乏味的,因为塞
万提斯在一个简陋、不适的牢房里写出了《堂吉诃德》。构成现实的客
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变化无常的;但主体部分就是我们自
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变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尽管外在不
断变化,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
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其自身个性。正如那些动物,不管人们把它
们放置在何种环境里,它们都仍然无法摆脱大自然为它们一次性定下的
狭窄局限。这就是为什么,例如,我们在想办法让自己宠爱的动物得到
幸福和快活的时候,必须把这种努力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这是
因为动物的本性和意识有其界限。人也同样如此,一个人可能得到多少
006
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
界限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参看《作为意欲和
表象的世界》第 2 卷,第 73 页)。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
么,来自外在的一切努力,别人或者运气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无法让
他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半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他就只能享受所规
定了的感官的乐趣、舒适和愉快的家庭生活、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遣
娱乐。甚至教育,大体而言,也无法在拓宽我们精神眼界方面给人带来
大的帮助——尽管教育也能做出点滴的事情。这是因为蕞高级、蕞丰富
多彩、持续至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尽管我们在年轻的时
候,对这一点产生误会;但是,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首先取决
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幸福
是多么的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我们通常却只是考
虑运气,只是考虑所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
实,运气会有变好的时候;再者,如果我们内在丰富的话,就不会对运
气有太多的要求。相比之下,一个头脑呆滞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头脑呆
滞,一个笨蛋至死仍是一个笨蛋,哪怕他身处天堂,为天堂美女簇拥
着。因此,歌德 说:
大众,不分贵 贱,
都总是承 认:
众生能够得到的蕞大幸 运,
只有自身的个 性。
——《西东合集》8,7
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比客体重要得多,任何一切都可以
《人生的智慧》豆瓣网评分 9.3 当当*好评率99.2%.
托尔斯泰说,叔本华是以无与伦比的文笔,那种清晰的美感,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诉说了世界的真谛。托尔斯泰还说,叔本华的哲学已经把我们带到了哲学所能把我们带至的*。
开卷有益栏目:《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
屠格涅夫的传记作者萨皮洛:屠格涅夫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叔本华关于性爱本质的观点对屠格涅夫所发挥的影响,其明显例子见于屠格涅夫的《春潮》和《爱的凯旋》。叔本华的思想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莫泊桑:承认自己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莫泊桑对形而上学说的好奇,由于读了叔本华的著作而大为增强。叔本华的哲学还成为了莫泊桑的现实、感性的故事、小说的潜流。
尼采:我是属于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书的*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得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我很明白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写给我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