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韩国人在想什么(全四册)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62.04 7.1折 88 全新

库存1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李圭泰 著,赵莉 等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03049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23649282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物理空间与文化距离日渐缩短,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碰撞激烈。同样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一员,韩国一直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韩国自古以来便受到中华文化的辐射,并一直深深影响着当代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阅读本书,将帮助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看到我们东亚文化圈内的相似之处,也去接受和了解我们的差异,从而更好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四位译者(每册一位译者)都是韩国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专家老师,他们常年也在知名高校教授相关内容。他们的翻译程度地还原了原文的表达。本书由屡获“美的书”设计奖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排版设计,四册一套配精美函套。

 

 



作者简介

  李圭泰,韩国著名新闻工作者。l959年加盟《朝鲜日报》社,曾任文化部、社会部、编辑部记者及时事评论员。自1983年3月起,在《朝鲜日报》开始连载“李圭泰专栏”,直到2006年去世前两天才搁笔。在23年岁月中,《李圭泰专栏》其连载6702期,从而创立了韩国新闻媒体历*长的连载记录,同时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韩国人在想什么》(共4本)选自“李圭泰专栏”,以随笔形式锐利地剖析了韩国人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在韩国,本册1983年首印,2007年第三版第29次印刷。
  赵莉,韩国文学博士,译有《尼伯龙的宝藏》等著作,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目录

《韩国人在想什么I》


强烈的否定即是肯定


002梦的解析
006独居的家也是“我们家”
010家庭意识全球
012沉默中的千言万语
015人生之梯
018过度的幸福是不道德的
022挨饿事小,人格事大
024不要白不要
027不幸中之万幸?
030怎能向这破洗脸盆行礼
032“臣为何人?”
035强烈的否定即是肯定
039眼和耳的交流
042天下有帝王,王下有百姓
045职场是家庭的延长线


跟从他人才安心


052热衷留名的民族
055不喜大道喜小巷
058以公为私,以私为公
061“wife”赶走“妻子”
064后一片肉
066身体语言
070憾恨的泪水不让它流
074生命诚可贵,脸面价更高
077权威和名誉重于物质
080从内部寻找竞争对手
083跟从他人才安心
086好奇心要深藏不露
088睡觉干活,干活睡觉
091一举两得的妙趣
094外黄里白的香蕉族
096礼物与共同体意识
101平凡名下的安居意识
104隐藏自己窥探他人
107心口不一
109民以食为“羞”
112自我贬低的词语
——“东夷”与“高丽臭”


成功来自站好队


116韩尺量出韩服美
118能者一人,弱者一群
123妓女也看重名誉
128孝重于忠
131家庭藩篱内的民族
135成功来自站好队
138大富豪与小卖店主人的幸福感
142怀抱原子能的民族
145快吃是美德
149家庭集团重于个人价值
154人际层与依存性
157第二人际层与封闭性
160第三人际层与一般性
163第四人际层与隔绝性
165以自虐获取同情


能力强不如关系铁


170地球村的文化冲突
174能力强不如关系铁
176排次序明座次
178身体部位也有座次
181眼镜与权威
184面子影响表达
187韩国的面子和西洋的名誉
189山中寻福地
192才与德
197善与次善
201套话连篇
207犯错和失败的理由多
210莫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213自我隐蔽哲学
217名的两面性
220弃名分,扫出门
223韩国人的他律性
226灰色谎言满天飞的时代
229有着四个名字的韩国人
233旁观他人之恶


《韩国人在想什么II》……


《韩国人在想什么III》……


《韩国人在想什么IV》……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物理空间与文化距离日渐缩短,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碰撞激烈。同样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一员,韩国一直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韩国自古以来便受到中华文化的辐射,并一直深深影响着当代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阅读本书,将帮助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看到我们东亚文化圈内的相似之处,也去接受和了解我们的差异,从而更好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四位译者(每册一位译者)都是韩国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专家老师,他们常年也在知名高校教授相关内容。他们的翻译程度地还原了原文的表达。本书由屡获“美的书”设计奖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排版设计,四册一套配精美函套。


 


 



主编推荐

  李圭泰,韩国著名新闻工作者。l959年加盟《朝鲜日报》社,曾任文化部、社会部、编辑部记者及时事评论员。自1983年3月起,在《朝鲜日报》开始连载“李圭泰专栏”,直到2006年去世前两天才搁笔。在23年岁月中,《李圭泰专栏》其连载6702期,从而创立了韩国新闻媒体历*长的连载记录,同时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韩国人在想什么》(共4本)选自“李圭泰专栏”,以随笔形式锐利地剖析了韩国人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在韩国,本册1983年首印,2007年第三版第29次印刷。
  赵莉,韩国文学博士,译有《尼伯龙的宝藏》等著作,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精彩内容

试读1:《快吃是美德》

韩国人不说“真好吃”,而是说“吃饱了”。肚子饱才是硬道理,至于口味怎样,则不在韩国人的关心范围内,不能去问,也不能表现出来。

因此,吃就成了无关于品味的行为。在其他文化圈域中,吃是一种主体欲求,所以赋予选择权,为了加以选择,菜单食谱之类就成为用餐时的必需之物,从中选择自己想吃的吃。即便是对吃如此冷漠的英国人,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

可韩国人的饭桌是不理睬食客欲求的,吃什么不由食客做主,饭菜的提供者完全握有主导权。对于韩国人而言,不挑不拣,摆上什么就吃什么,是吃的基本精神。

在吃的速度上,以主食为主(韩国)当然要比以副食为主(西方,中国)的用餐时间短,这是不言自明的。而韩国人连这短暂的主食餐时间也要进一步缩短,于是想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流动式速食法”——把饭放入汤汤水水等液体中,制作成流动物质,顺畅地流入喉咙。

……

韩国的饭桌上一定要有汤,没有汤的话就摆上水,汤饭类之多,是国外所没有的。很少有食物中不含汤水。水对身体有好处,这可能是采用流动式的一个原因,为了吃得快,也可以说明这一流动式的特殊性。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礼尚快食,小孩子若吃得慢,大人就会不停催促,让他赶快吃完。南道有句俗话,叫做“吃饭当学兴夫崽,夷平饭山福自来”,便代表了韩国的这种速食文化。这也许是农耕文化的特点,必须一刻不停地干活,不像游牧文化,放羊时趁羊吃草可以享受悠然自得的闲适。也可能是世世代代的穷苦,接连不断地遭受侵略,再加上干旱等天灾,造就了韩国人的逃难习性。

然而,这些原因只是韩国人粗食快食的许多复合原因中的一部分,不能断定说哪一个是直接原因,好比英国的食文化并不是因为英国穷才形成的。看来,韩国的食文化受到韩国人某种意识结构的影响很大。

……

不管是哪户人家,吃饭的当口若有客人突然来访,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撤去饭桌。不是因为饭菜粗鄙羞于示人,即便是好酒好菜,也无一例外地实施这一近乎无意识的行动。

在香港和胡志明市,一家人当街摆出饭菜来吃,全然不在意那来来往往的路人;在拉丁国家,也常常看到人们在开到大街上的咖啡铺子用餐,这些都与韩国的情形形成对比。

由此可知,韩国人认为“吃”是不能暴露在外边,且必须隐藏起来的。诸如此类的某种意识正发挥着强烈作用。将人欲极小化的这一系列意识,不仅体现在“吃”上面,也同样体现在“住”、“性”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试读2《韩尺量出韩服美》

我认识一家韩服制衣店,店名叫“二寡妇铺”,由母女二人经营。母亲年近六十,女儿则刚过三十,两人靠制作韩服为生。据说女儿的手艺十分细致,但人们却不愿将活儿交给女儿,原因是衣襟、领子、袜尖等处的曲线,女儿没有母亲做得好。韩服之美正在于曲线,由此来看,这无疑是女儿的致命伤。

然而母亲并没有什么处理曲线的秘诀,两人的区别就在于母亲是使用传统的韩尺来量裁,而女儿则是用米制来计量。女儿接受的是学校教育,习惯用公制单位,计量时将韩尺换算成米制,即一尺等于28.35厘米,毫米后面的数字四舍五入。这样一来,衣襟的线条、贴边的吻合度上便发生了偏差。若不用四舍五入,则单独看线条时大差不差,上身后一看,韩服特有的轮廓线便呈现出来。

不仅韩服是这样,韩国的实物和西方的理论之间总有偏差,或加上了一个“α”,或减去了一个“α”。米制计量法之所以无法体现出韩服特有的美丽,就是这个“α”的缘故。这个“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怎么甩也甩不掉,怎么咬也咬不烂,就好像不倒翁一样,跌倒又站起,又好像黄皮肤的颜色,怎么抹也抹不去,如同民族的历史和命运般坚韧且长久。

有一天,庄子的弟子跑来问他:“我在路边捡到一段绳,怎么剪也剪不断,用脚踩也踩不烂,用火烧也烧不着,我该把这个东西怎么办?”孔子答曰:“那你就拿着吧。”

这段绳就好比这个“α”,在一百年的横向文化时代里,一直被扔在路边。这个“α”,我们得好好保存。

把握住契机,从外黄里白的香蕉时代,转到外黄里也黄的木瓜时代,从轻视“α”的横向时代,转到融合“α”的逆纵向文化时代,光感到历史关头的紧迫性是不够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