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三十年:珠三角城镇化30年编年史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2.89
6.0折
¥
3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南方都市报 著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2043
出版时间2014-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3640144
上书时间2024-10-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本书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探索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以珠三角30个基层乡镇为样本,分析它们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本书辑录来自南都珠三角记者站的大量田野调查和实地采访资料,以基层一线的视角还原客观史实,具有非常难得的独创性。这是一份生动而宝贵的调查纪录,也是珠三角发展轨迹与困境的多角度展示。珠三角是广东省*的城市发展区域,也是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增长为迅速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城镇化的路径在广东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语境下独具参考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本书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探索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以珠三角30个基层乡镇为样本,分析它们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本书辑录来自南都珠三角记者站的大量田野调查和实地采访资料,以基层一线的视角还原客观史实,具有非常难得的独创性。这是一份生动而宝贵的调查纪录,也是珠三角发展轨迹与困境的多角度展示。珠三角是广东省*的城市发展区域,也是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增长为迅速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城镇化的路径在广东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语境下独具参考价值。
精彩内容
各显神通龙眼村的成功让东莞各大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1984年,东莞GDP和农民人均年收入迅速增长,分别为1978年的2.6倍和4.4倍。这一年,刚刚正式出任东莞县委书记的李近维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口号。
龙眼村的成功在当时的东莞传递出了一个消息:农村可引进外资办厂,引进外来资金、外来技术、外来市场,借船出海,搞活集体经济,农民也可“洗脚上田”当工人、
管理者和老板。一时间,东莞各个大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栅大队支书陈灿安打出乡情牌,在荔枝成熟时节把在香港的乡亲请回来品荔枝,叙乡情,也借机招商引资。两届荔枝节下来,香港乡亲捐钱办了学校、医院,还把手袋厂、毛织厂、五金厂带到了北栅。
大宁大队支书陈振权把村后大板地推平,辟出园林式的工业园区;把相邻的长安五点梅水库的水引入园区,建起自来水厂;还在园区附近兴建外商别墅区,并建好饮食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之后才正式招商引资。这招一试就灵,大宁大队短时问内就引进毛织厂、电业厂、成衣制造厂等大批外资企业。
王应森所在的南栅大队此时已完成新老交接。当时的南栅地处死角,周边没有大道穿行,村里的集体资产又极其落后,无法兴建厂房,成了虎门的“西伯利亚”,不受外商青睐。新上任的支书王牛女大胆闯出一条以钱赚钱的新路径,办起虎门第一个农民投资站,吸纳民间闲散资金,集腋成裘建厂房。
只5个月,南栅就建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成功引进5家“三来一补”企业,当年获利200余万元,两年收回全部成本。再之后,南栅大队更一鼓作气,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扩大集资,陆续建起4个现代化工业园区,引进外资企业130余家。
放眼整个东莞,类似的招商传奇比比皆是,大多已化作时代记忆铭刻在当地人心中。《厚街镇志》上亦记载了类似故事,说有个何姓客商在厚街办制衣厂,有次接到一个大订单,可距交货限期只有一天时还有大批产品
未完工。心急如焚的老板登上制衣厂顶层企图自尽。当地政府获悉后,果断号召全镇服装行业人员昼夜加工,再用专车将货物运抵香港。抵达时,离远洋货轮起航还剩不到半个小时。
正是这样的招商热情和服务意识铸就了东莞传奇,到1984年,东莞共签订“三来一补”协议近2000宗,涉及金额达7亿多美元。东莞的GDP和农民人均年收入迅速增长,分别为1978年的2.6倍和4.4倍。也就在这一年,刚刚正式…任东莞县委书记的李近维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口号,力争在5年内把东莞七成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上来。
新城序幕1988年,南方日报一名记者来龙眼村采访时,早年炊烟袅袅、鸡鸣牛哞的小村庄已完全淹没在日益扩张的现代化建筑群中。记者带着
惊讶追问张旭森:“你说现在的龙眼究竟是个村,是个镇,还是个市?”李近维强调的是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城乡一体化。东莞政府相应出台五级财政政策,即县、镇、村、生产队及个人,奉行统
一开源、分级截流、以丰补歉、
减少劫富济贫的原则。简言之,谁赚钱谁花钱。
龙眼大队支书张旭森再一次走在了前头。一年后,凭借村级财政截留的大笔“三来一补”企业缴费收入,他请来国家化工部地质队专家对龙眼村进行整体规划,把整个龙眼村的版图划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由八条大道互相连接,人村的大道至少保证30米宽,人区大街至少保证26米宽,入屋小巷则不低于6米宽,以确保以后每家每户都能进汽车。
张旭森的这个决定在最初引来不少非议。当时整个龙眼村只有11辆小车。可不到两年工夫,一个个崭新的工业园区在龙眼出现,龙眼
又一次成了东莞的典型,来参观
的支部书记一拨接一拨。比支部书记们对龙眼村更感
兴趣的是台商。当时台湾也开始新一轮产业转型,大批电子企业对大陆跃跃欲试,龙眼村良好的规划让他们产生浓厚兴趣。短短几年,20多家台资企业进驻龙眼村。
张旭森乘势兴办起酒店、商店、银行、医院、邮电所、储蓄所、电影院等一系列生活设施。到1988年,南方日报一名记者前来采访时,早年炊烟袅袅、鸡鸣牛哞的小村庄已完全淹没在日益扩张的现代化建筑群中。工厂
民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地居民的住宅大多已别墅化,街上跑的自行车不多,新潮的摩托车和私家车却不少,一个城市所必备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已具雏形。记者带着惊讶追问张旭森:“你说现在的龙眼究竟是个村,是个镇,还是个市?”不单单是龙眼村,整个虎门都在加速工业化的步伐。1985年,虎门与太平合并成立虎门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认识到商贸突围必须城市扩容,于是虎门新规划出现:建设新城对接虎门区,向东拉到人民路,向西贯通威
远岛,向北扩宽中心路,向南拓展太沙路。一年之后,一批标志性建筑如商厦、宾馆、大桥、车站、农贸市场、货柜码头、职业学校、文体中心、电视台等相继落成。
此时的虎门神采飞扬,新城已具雏形。也就是这一年,虎门被《人民日报》誉为珠江口的一颗明珠。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习惯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喝早茶,逛电影院,跳广场舞;城市商贸设施的出现又让村民找到了致富的机遇。昔日贫为贵,今日富为荣,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工厂,走上摆摊、
开店、搞运输的新路径。
P30-33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