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7.37 5.7折 ¥ 65 全新
库存379件
作者田鹏颖 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0991824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9745704
上书时间2024-10-21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 (好) 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以一个“同”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结”起来,不仅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为人民大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力量。
“第二个结合”在中国生发,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命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二者关系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标识。2023 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按照我的理解,“第二个结合”因其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因而成为更为基本、更显深沉、更需把握的重大命题。如果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那么,对“第二个结合”命题本身就需要通过解放思想以认识之、理解之、把握之。作为学者,最可取同时也是最富有意义的工作恐怕就是形成思想结晶、撰写成书吧!我的想法恰好同天津教育出版社的出版愿景契合,于是便有了《“第二个结合”论纲》这本书。
在我看来,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第二个结合”的基本主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使命;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责任;在人类文明新的十字路口,回答世界现代化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第二个结合”的世界担当。
这样的基本主题、时代使命、历史责任、世界担当,在本书当中具体呈现为对“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论、深层本质论、重大关系论、魂脉根脉论、伟大意义论、文化使命论、实践智慧论、时代要求论、守正创新论、世界影响论的分别探讨。这样的“十论”,既在把握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贯通中深入探讨了“第二个结合”之命题的生成发展方法论,又揭示了“第二个结合”何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何以能赓续中华历史文脉、谱写马克思主义当代华章,还诠说了“第二个结合”之深远厚重的世界影响。
“第二个结合”,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永恒魅力,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在整个世界;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乡在中国,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阔视域是整个人类。我们要在“第二个结合”中,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充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牢固、更广泛、更深厚,以更好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
“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本书将“第二个结合”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立足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需要,在深刻洞悉“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视野、历史脉络、实践伟力、意义关联中全面展现“第二个结合”的命题价值,以“十论”的形式和内容,对“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论、深层本质论、重大关系论、魂脉根脉论、伟大意义论、文化使命论、实践智慧论、时代要求论、守正创新论、世界影响论进行了分章论证、具体展开、内容深化,是一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作品,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充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5部。
序 言
第一章 生成逻辑论
一、认识升华的理论创新
二、改变中国的历史选择
三、谛听时代的实践需要
第二章 深层本质论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融通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
第三章 重大关系论
一、“第二个结合”同“第一个结合”的关系
二、“第二个结合”同“两个大局”的关系
三、“第二个结合”同“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
第四章 魂脉根脉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魂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
三、以结合之道铸魂强根
第五章 伟大意义论
一、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
三、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
四、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六章 文化使命论
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七章 实践智慧论
一、超越中西体用之辩的结合智慧
二、综合创造的集成智慧
三、胸怀天下的应变智慧
第八章 时代要求论
一、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三、保持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第九章 守正创新论
一、“第二个结合”的守正内涵
二、“第二个结合”的创新要求
三、在守正创新中把握“两个结合”
第十章 世界影响论
一、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价值
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三、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中国智慧
结 语
后 记
“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本书将“第二个结合”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立足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需要,在深刻洞悉“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视野、历史脉络、实践伟力、意义关联中全面展现“第二个结合”的命题价值,以“十论”的形式和内容,对“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论、深层本质论、重大关系论、魂脉根脉论、伟大意义论、文化使命论、实践智慧论、时代要求论、守正创新论、世界影响论进行了分章论证、具体展开、内容深化,是一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作品,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充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5部。
“第二个结合”的生成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前提的深度认识,是党在全面掌握“第二个结合”历史进程基础上的认识升华,是在谛听时代呼声、立足实践需要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一、认识升华的理论创新
“第二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中起首,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中确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对“结合”原则提出了要求,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具体实际的深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展现真理力量的逻辑理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也是“第二个结合”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党将“结合”上升为重大理论,是在坚持“结合”原则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知识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和文化资源而形成的理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立和发展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以往的德国哲学的合理思想精髓,摆脱主观的、人本的、思辨的旧哲学的局限,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发展的革命性变革。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各种先进思想的集大成,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深相结合中,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创造了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应用的场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其以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逻辑起点,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问题根源,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法解答的根本性问题,并积极探索走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办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解决各国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但是其一般原理是世界性的、普遍性的,尤其是其所提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是超越时空限制的经世致用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与实践、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确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张的共产主义,不是以某一个国家、民族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而形成的理论,而是以综合各个文明国家的实际为前提,不断拓宽研究视域,尽力掌握西方与非西方、当代与古代的事实。譬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期极为关注东方国家,撰写了数篇关于中国和俄国的文章,包括对华贸易、鸦片战争,等等,在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丰富原有的思想,曾结
合俄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提出俄国的发展可能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这是对其早期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样本而形成的社会形态思想的拓展。概言之,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蕴含着“结合”的特性,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在结合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而创立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中国等国家的具体实际和文化传统经由抽象而形成了一般性原理;另一方面,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世界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的基本原理,为各国历史文化、具体实际与之深相结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坚持“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应用原理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番五次强调要注重“结合”,要将理论同本国历史文化、具体实际相结合。《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自己的经典著作和思想的态度,换言之,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时,既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所指的根本方向,又不能脱离各国的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的土壤,不能将原理当作教条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和研究西欧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具有历史进步性,这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其思想的全貌。资本主义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趋势和规律。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不能成为可套用到任何事物上的公式,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穿起本民族的服装,而各国的民族文化就是最美的服装。
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普遍性的理论,要求与各国历史文化、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以形成具体的、民族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列宁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应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时,列宁曾指出“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的观点表明了“结合”的必要性,发展了关于“结合”的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如何应用和发展这一抽象的、世界性的理论,毛泽东曾在 1938 年 10 月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强调只有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理论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才能搞得好中国革命。如果不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出发,只背诵某些具体的语句,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中国的事业是不可能搞好的。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 等著作,可谓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融通一体的思想结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