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1.46 3.6折 ¥ 59 全新
库存52件
作者谢家顺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98911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742369
上书时间2024-10-21
文学时空漫步”丛书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书籍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编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
《人生长恨水长东——山水之间的张恨水故里》是“文学时空漫步”系列图书中一个品种。本书以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张恨水纪念馆与故里为讲述对象,分为“走在山水之间”“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永远很水”六个部分,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精美而细腻的图片,直观而清晰地展现一代文学大家张恨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本书中展示了由张恨水纪念馆与研究会提供的反映张恨水生平与创作成就的大量实物照片。读者漫步于此,可以品读一代文学大家张恨水的人生故事与人文情怀,感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不朽贡献。
谢家顺,男,安徽潜山人。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专门从事张恨水及其作品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恨水年谱”及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张恨水年谱长编”、“张恨水佚文搜集与整理”等9项课题。出版《张恨水对联艺术论稿》《张恨水年谱》《此山此水此人——张恨水生活足迹寻踪(皖江篇)》《张恨水散文》《张恨水书信》学术专著5部;主编《张恨水小说教程》《〈回望张恨水〉丛书》《张恨水纪念文集》;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戏剧》《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学刊》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代序: 走在『山』『水』之间 / 001
少年才俊 / 021
新闻生涯 / 059
创作成就 / 1 03
人生情怀 / 1 2 3
永远『恨水』 / 1 5 3
附 张恨水小说文化传播学解读 / 1 8 1
后 记 / 1 9 8
文学时空漫步”丛书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书籍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编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
《人生长恨水长东——山水之间的张恨水故里》是“文学时空漫步”系列图书中一个品种。本书以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张恨水纪念馆与故里为讲述对象,分为“走在山水之间”“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永远很水”六个部分,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精美而细腻的图片,直观而清晰地展现一代文学大家张恨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本书中展示了由张恨水纪念馆与研究会提供的反映张恨水生平与创作成就的大量实物照片。读者漫步于此,可以品读一代文学大家张恨水的人生故事与人文情怀,感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不朽贡献。
谢家顺,男,安徽潜山人。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专门从事张恨水及其作品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恨水年谱”及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张恨水年谱长编”、“张恨水佚文搜集与整理”等9项课题。出版《张恨水对联艺术论稿》《张恨水年谱》《此山此水此人——张恨水生活足迹寻踪(皖江篇)》《张恨水散文》《张恨水书信》学术专著5部;主编《张恨水小说教程》《〈回望张恨水〉丛书》《张恨水纪念文集》;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戏剧》《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学刊》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代序:走在『山』『水』之间
当我们打开地图就会发现,在北纬30 度上有一座山——天柱山。其最高峰为天柱峰,峻拔高耸,一柱擎天,四周群峰环拱,有深藏于层峦叠嶂之感,故名“天柱山”、“潜山”。春秋时期,这里为皖伯大夫封地,故又名“皖公山”( 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皖山、万岁山、万山等。天柱山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称余脉)。而围绕天柱山左右的则是蜿蜒逶迤的两条河,一是潜水,又名潜山西河,俗称前河;一是皖水,又名潜山东河,俗称后河。潜水、皖水在怀宁县石牌镇附近先后交汇形成长江支流皖河,由安庆进入长江。
这种独特的地理风貌,形成了悠久深厚的古皖文化,而潜山市城区就坐落在潜水、皖水流经的丘陵与平原上。张恨水就是这块沃土孕育出的一位杰出文化名人。“山(天柱山)”“水(张恨水)”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里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1937 年12 月,南京陷落前夕四五日,张恨水创办的《南京人报》被迫停刊。此前,张恨水因病赴芜湖治病,之后经安庆回故里潜山处理家事并到县城小住,准备沿长江西进重庆。
在潜山县(现潜山市)城期间,张恨水除养病会友外,曾与朋友一起游三祖寺,并应邀先后为梅城小学师生和潜山军政商学各界代表人士(圣庙明经堂)作《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两场演讲。
1938 年初,身在重庆的张恨水撰写《登城》一诗,发表在1 月22 日的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全诗如下:
《登城》
去冬养疴故里,傍城而居。晨起,辄登城曝背,作日光浴。极目云天,愈增感慨。潜山古称南岳,峻削锥天,险于华岱。元明以后,名乃湮没不闻。其地渐近战区,固仍有用之地也。
曝背能医小恙平,悲笳声里辄登城。
昂头天外呼龙起,把盏风前当槊横。
岂有丈夫甘病死,可能亡国作书生?
潜山高瞰如相问,肯负人间好姓名。
诗歌回忆自己小住潜山县城时登城远眺天柱山之所见,借思念故乡表达了自己面对国破家亡现状誓死报国的满腔热血之情。
原潜山县城北城墙、太平塔、天柱山峰正好处于一条水平线之上,景色可观,登高远望一览无余。如今,在太平塔所处的皖光苑内,正是张恨水墓园,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吧。
墓园中那尊背倚天柱,手捧书本、凝目沉思,端坐藤椅之上的张恨水全身铜像,正好映照了张恨水《邻家杂诗》中“弥留客里无多语,埋我青山墓向东”的诗句。
张恨水对故乡潜山怀有深深的感情,以潜山人而自豪。他曾以“潜山人”“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人”“程大老板同乡”“梅城笑翁”“潜山张恨水”等为笔名,以潜山的人事与风土人情创作小说《秘密谷》《潜山血》《前线的安徽,安徽的前线》《游击队》《疯狂》《天明寨》《现代青年》《似水流年》《孔雀东南飞》。此外,还写有大量怀恋家乡潜山的诗词和散文。
为永远纪念缅怀张恨水,弘扬张恨水文学精神,张恨水故里安徽潜山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即结合天柱山旅游开发,倡导人文旅游,打造“山”(天柱山)“水”(张恨水)品牌,成立了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专事张恨水研究。张恨水研究会先后召开十多次学术研讨会,开通了张恨水研究网站,极大地扩大了张恨水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潜山万笏又清虚,烟树人家绣不如”“故乡料是卿先到,二字平安报母亲”(张恨水《悼亡吟》)。根据张恨水生前意愿,2012 年,潜山县委县政府在县皖光苑博物馆的西侧新建了张恨水墓园,并在当年的金秋时节,举行了张恨水铜像揭幕及骨灰安放仪式。墓园坐北向南,背倚天柱山余脉,占地6980 平方米。墓园内有张恨水纪念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心远亭及碑林等。从此,张恨水与家乡的雄山厚土融为一体。
此前,潜山县委县政府也曾多次致函张恨水后人,表达了对张恨水先生骨灰回归家乡安葬的迫切愿望。
张恨水纪念馆主展厅面积270 平方米,纪念馆陈列分为“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等部分。陈展在充分搜集相关史实资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光学效果、场景再现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出张恨水先生的生活历程、创作道路和作品影响,以及在国难当头之时,椽笔为枪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序厅正中的恨水先生半身像与天柱山背景融为一体,象征他永远与家乡青山相依,与皖水相连,也表达了潜山人民对恨水先生的深切怀念。
该纪念馆既是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池州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作家文学纪念馆。
位于恨水故里的潜山余井镇黄岭村的张恨水故居,始建于清代,为清军江西南昌协镇张兆甲(张恨水之祖父)旧居。原貌为砖木结构的四水归堂式皖西南民居,门前旧时为安庆至武汉官道,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张恨水青少年时在此生活、读书和写作。其中张恨水的书房被命名为“黄土书屋”,为后人激励青少年学习长进的“圣地”,抗战时张恨水全家在此避居。
在这里,有他童年时嗜学苦读的“黄土书屋”;有他少年时起飞文学梦想的私塾恩师;有他青年时创作的第一部章回体小说《青衫泪》……这里是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启航地,他从黄土岭走出,走向文坛,享誉全国。
张恨水在1946 年1 月27 日南京《新民报晚刊》副刊《夜航船》上刊发的《旧日书堂》一诗,描写了他在抗战胜利后1945 年底在安庆过春节与家人团聚时回忆儿时在潜山黄岭老街储氏祠堂读书时的情形,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全诗如下:
老书堂外绿重重,百尺冬青老去浓。
几次分离君更健,一回新建一驼峰。
十年前到旧书堂,门外新平打稻场。
只剩老根龙样卧,太空苍莽对斜阳。
胜利归来不到家,故乡山泽有龙蛇。
慈帷告我伤心事,旧日书堂已种麻。
今天,当我们漫步这“山”“水”之间,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回想张恨水曾在此度过的昔日时光,品味其作品的内在意蕴,怎能不感慨万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