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4.98 6.0折 ¥ 58 全新
库存181件
作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玛乔丽·佩洛夫 编,刘楠楠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69265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731253
上书时间2024-10-21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所写的战时笔记,包括左手页的私人加密笔记与右手页的哲学笔记,因其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过程密不可分,从而具备不可替代的哲学史研究价值。本书编者、英译者玛乔丽·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在完整呈现三册幸存私人加密笔记的同时,穿插编排了与之对应日期的重要哲学笔记,并以详尽的导言对两种笔记之间的关联与呼应作出了颇具启发性的阐释。
本书真实呈现了维特根斯坦在生死边缘探寻语言和德性界限的灵魂之旅。读者在此书中可以看到青年路德维希的真实身影,从字里行间找到《逻辑哲学论》的灵感来源,以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形成过程。本书依据玛乔丽·佩洛夫2022年新出的德英双语版本译出,是维特根斯坦战时私人笔记的首个中文单行本。
(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美)玛乔丽·佩洛夫(Marjorie Perloff),生于维也纳,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2006届主席,在诗歌评论和哲学研究领域均有建树。迄今出版有16种著作,包括《维特根斯坦的梯子》《维也纳悖论》等。
刘楠楠,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耳曼文学系和艺术系。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博士。译著有《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 1928—1940》《哈耶克的维特根斯坦传:文本及其历史》。
书有书的命运(代译序)
导 言
笔记一
1914年8月9日—1914年10月30日
笔记二
1914年10月30日—1915年6月22日
笔记三
1916年3月28日(?)—1917年1月10日
后 记
致 谢
参考文献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所写的战时笔记,包括左手页的私人加密笔记与右手页的哲学笔记,因其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过程密不可分,从而具备不可替代的哲学史研究价值。本书编者、英译者玛乔丽·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在完整呈现三册幸存私人加密笔记的同时,穿插编排了与之对应日期的重要哲学笔记,并以详尽的导言对两种笔记之间的关联与呼应作出了颇具启发性的阐释。
本书真实呈现了维特根斯坦在生死边缘探寻语言和德性界限的灵魂之旅。读者在此书中可以看到青年路德维希的真实身影,从字里行间找到《逻辑哲学论》的灵感来源,以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形成过程。本书依据玛乔丽·佩洛夫2022年新出的德英双语版本译出,是维特根斯坦战时私人笔记的首个中文单行本。
(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美)玛乔丽·佩洛夫(Marjorie Perloff),生于维也纳,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2006届主席,在诗歌评论和哲学研究领域均有建树。迄今出版有16种著作,包括《维特根斯坦的梯子》《维也纳悖论》等。
刘楠楠,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耳曼文学系和艺术系。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博士。译著有《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 1928—1940》《哈耶克的维特根斯坦传:文本及其历史》。
书有书的命运(代译序,节选)
维特根斯坦令人着迷,你很难确定这是因为他的哲学,还是因为他这个人。他古怪,癫狂,偏执,神秘,矛盾,深刻,热烈,强势。这一切为他营造出一种天才的光环,如魔法师般吸引着他周围的人,也难怪后来的追随者们像虔诚的教徒一样,把他奉为神一样的人物,尽管她/他们怀疑是否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哲学。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活到底有何关系?它们在何种程度上相互关联?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家的个人生活与思想生活彼此无关,不能混为一谈。比方说,我们在评价《数学原理》时,不能把罗素的情史牵扯进来,就像在讨论《存在与时间》时,要把它跟海德格尔的政治倾向分开对待一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哲学家的个人生活与思想生活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观点以古希腊传统哲学为例,认为古代哲人的人生即其哲学,哲学即其人生;到了现代,一个人的哲学仍是其个性、情感和内心状态的变相表达。所以,了解哲学家的人生是理解其哲学的钥匙。
维特根斯坦本人大概更倾向后一种观点。他似乎从未把“个人”与“哲学”分开过。“一个人的哲学是性情问题”,他曾经写道。“哲学工作其实更多是对你本人的研究工作。研究你自己的见解。研究你是如何看待事物的。(以及你要求它们什么。)”他认为一个人对待哲学思考的诚实程度不可能超过对自己的诚实程度。所以他相信一部哲学著作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作者这个特定的人的伟大之处。于是,他承认,“我几乎总在写对我自己的独白,写我私下里对我自己说的话”。然而,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又“痛恨任何人打听他的私生活”,并告诫大家“不要玩弄他人的内心深处”。
的确,这里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于是刚才的问题就变成了:公众是否有权利了解哲学家的个人生活?学者该如何权衡个人隐私与公众学术方面的要求?或者说:在讨论哲学时,我们是否——以及何时——有必要同时考虑到哲学家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对此,维特根斯坦的家人和第一代遗稿保管人的态度十分明确,前者认为,公众没有任何权利了解他的私生活,后者担心,维特根斯坦传奇式的人生容易让人更关注他的逸事,而不是他的哲学。她/他们感到有义务确保维特根斯坦的“纯洁性”,无论是其个人形象的纯洁性,还是其哲学阐释的纯洁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她/他们严格控制任何与维特根斯坦有关的文本的出版,比如曾经联合阻止哈耶克发表他为维特根斯坦所写的简传。然而,第一代遗稿保管人的过度谨慎似乎并没有抑制人们对维特根斯坦私生活的“窥探”,反而加剧了人们对他——个人与哲学——的误解。
如今,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以开放的姿态将维特根斯坦的手稿数字化,并向公众开放。于是,大量原本被隐藏的文本现在不再是“禁区”,这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可能。本书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试图以文本的形式,通过原始材料,将维特根斯坦的个人生活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关联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时至今日,维特根斯坦仍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用他的“异常”挑战我们的解读——这种“异常”在1914—1916年私人笔记里异常鲜明,如今,在它被写下一百多年以后,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玛乔丽·佩洛夫,本书编者
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活到底有何关系?它们在何种程度上相互关联?
维特根斯坦似乎从未把“个人”与“哲学”分开过。
佩洛夫在编辑这部私人笔记时,将哲学部分(右手页)“最醒目”“最优美”的段落按时间顺序穿插进了私人笔记。本书可以被看作一次建立联系的文本尝试。被割裂的联系在这部1914—1916 年笔记里重新建立了起来。
——刘楠楠,本书译者
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隐藏在《逻辑哲学论》字里行间的那个人,他同时在为个人问题和逻辑难题而烦恼。佩洛夫的版本既能被维特根斯坦业余爱好者接受,同时又适合专业学生和学者阅读。
——詹姆斯·C. 克拉格,《语境中的〈逻辑哲学论〉》作者
这部被长期忽视的杰作终于有了新译本……其编者、译者是美国现代诗歌评论界的女中豪杰玛乔丽·佩洛夫,这个版本将美学、文化价值关怀和哲学深度融为一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阿兰·雅尼克,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作者
本书描述了一个人在黑暗年代里的灵魂之旅,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维特根斯坦同时在探索关于我们所处世界的可以言说的极限。玛乔丽·佩洛夫将这些文本以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从而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科尔姆·托宾,《大师》作者
玛乔丽·佩洛夫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带着合情合理的共鸣去看待神秘的维特根斯坦。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让我们对这位备受研究、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又多了一份真正的了解。
——珀西瓦尔·埃弗雷特,《我不是西德尼·波蒂埃》作者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
全新北京
¥ 40.60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
全新石家庄
¥ 50.00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1914—1916
全新广州
¥ 40.28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 1914—1916
全新南昌
¥ 33.48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1914—1916
全新广州
¥ 29.94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1914—1916
全新广州
¥ 31.94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1914—1916
全新天津
¥ 31.64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1914—1916
全新无锡
¥ 28.57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1914—1916
全新北京
¥ 39.32
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 1914—1916
全新成都
¥ 25.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