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年纪
  • 最好的年纪
  • 最好的年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最好的年纪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6.37 6.2折 59 全新

库存19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莫里·施瓦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64253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728097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晚年可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也可能是人生最坏的阶段,究竟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布兰迪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认为,晚年生活虽然可能充满挑战,但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价值的时光。

《相约星期二》令莫里的传奇故事为全球读者所熟知,带来无数感动和力量。在这部其人生最后的作品中,他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倾囊相授,娓娓道来动人的老年故事、睿智的生活思考,与我们分享如何在生命将尽的忧愁与恐惧中拨云见日,谱写出生活的点点热望。

在这部饱含诗意和哲思的作品中,莫里为“恐老症”开出一剂良方,邀请我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闯向更大的世界,探索未知、解锁惊喜,抵达幸福的彼岸。莫里绘制了一张导航未来的路线图,鼓励我们接受生命的馈赠,大胆去爱、去创造、去体验、去联结,在衰退、失落和死亡的前景中找到意义和快乐。

任何时候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都不为过!《最好的年纪》不只是一本写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指南,更是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之书。无论年龄几何,我们都可以拥有无尽的活力、创造力和洞察力,活出最大的精彩。



作者简介

莫里·施瓦茨,布兰迪斯大学受人爱戴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的作品《相约星期二》出版后,莫里成为知名人士,被来自全球的众多读者熟知。莫里一生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个体与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关注社会正义,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他曾与阿尔弗雷德·斯坦顿合著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作品《精神病院》。
 罗布·施瓦茨,作家、制作人和企业家。他的作品曾刊登在《时代》《新闻周刊》《好莱坞报道》等杂志上。 



目录

序言    I
前言    V
第一章
豁然开朗 —1
第二章
平衡情绪—13 
第三章
化解内心的矛盾—25
第四章
延展你的意识—67
第五章
摆脱年龄歧视—93
第六章
解答晚年的困惑—107
第七章
达成和解—163
第八章
安享晚年—189
第九章
成为更好的自己—219
后记  241
附录  245



内容摘要

“晚年可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也可能是人生最坏的阶段,究竟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布兰迪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认为,晚年生活虽然可能充满挑战,但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价值的时光。


《相约星期二》令莫里的传奇故事为全球读者所熟知,带来无数感动和力量。在这部其人生最后的作品中,他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倾囊相授,娓娓道来动人的老年故事、睿智的生活思考,与我们分享如何在生命将尽的忧愁与恐惧中拨云见日,谱写出生活的点点热望。


在这部饱含诗意和哲思的作品中,莫里为“恐老症”开出一剂良方,邀请我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闯向更大的世界,探索未知、解锁惊喜,抵达幸福的彼岸。莫里绘制了一张导航未来的路线图,鼓励我们接受生命的馈赠,大胆去爱、去创造、去体验、去联结,在衰退、失落和死亡的前景中找到意义和快乐。


任何时候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都不为过!《最好的年纪》不只是一本写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指南,更是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之书。无论年龄几何,我们都可以拥有无尽的活力、创造力和洞察力,活出最大的精彩。



主编推荐

莫里·施瓦茨,布兰迪斯大学受人爱戴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的作品《相约星期二》出版后,莫里成为知名人士,被来自全球的众多读者熟知。莫里一生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个体与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关注社会正义,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他曾与阿尔弗雷德·斯坦顿合著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作品《精神病院》。
 罗布·施瓦茨,作家、制作人和企业家。他的作品曾刊登在《时代》《新闻周刊》《好莱坞报道》等杂志上。 



精彩内容

序言

千禧年刚过,我有幸与这部书稿久别重逢。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日子了,而这部作品就一直安静地躺在他书房的抽屉里。父母一直住在牛顿维尔,他们的房子很漂亮,门前种着一棵枫树。家人发现书稿后,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由我对其进行编辑,然后落实出版相关事宜。
父亲生前曾以为这部作品将是他对社会所尽的最后的绵薄之力,完全没想到米奇·阿尔博姆的经典大作《相约星期二》的问世。我相信,所有熟悉《相约星期二》的读者都可以通过这部遗作加深对我父亲的思想的了解。父亲最关切的就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品质,他在书中设计了各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能以更加浪漫、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衰老。
我很庆幸自己在父亲创作本书的过程中(以及后来的日子里)有机会与他促膝交谈,讨论书中的各种想法。1989年,我在经历了漫长的亚洲旅行后终于回到了牛顿维尔的家。父亲当时正在潜心创作,这部作品他从1988年写到1992年,历时整整四年。我若不是当初有机会与父亲深入探讨书中的观点,恐怕很难在他离世多年后让这本书与大众见面。
在编辑过程中,我一直努力沿用父亲的语言风格。他的叙事方式兼具两大特点:既深刻专业,又深入浅出。我希望自己的编辑不会破坏父亲浑然一体的语言特色。
父亲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竟然能够参透几十年后社会的发展趋势。他一直致力于打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希望老年人不再因为年纪而受到歧视。他毕生都在关心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正如高级法院“1954年布朗诉教育委员会”的经典案例所示,遭受排挤、内心自卑的人特别容易形成无法修复的心理伤害。父亲接触过太多老年人以及正在迈向老年阶段的群体,他了解他们内心的自卑,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
基于(经由科班训练得来的)心理学理论,父亲在书中提出了各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拥有积极向上、活力满满的老年生活。有些建议可能会让人感觉似曾相
识,比如第三章提出的独处的快乐,近年来市面上的确出现了很多探讨快乐的作品。此外,大家还会发现另一个贯穿全书的理论,那就是佛教的正念。
本书采用了片段式的叙述方式,旨在增加作品的可读性。父亲生前一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小片段和小插曲,这刚好与本书的片段式风格不谋而合。
这部作品与《相约星期二》虽然都在倡导人道主义和普世关爱,但二者截然不同。米奇的大作用凝练的语言探讨了我父亲为心理学、社会学所做的贡献,以及他的个人价值;而本书更加随性灵动,父亲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例证,讲述了很多故事。或许可以这样说,两部作品虽然风格迥异,在内容上却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相信,父亲对此一定深感欣慰,毕竟他最喜欢的哲学理论就是“对立的张力”。
我很荣幸我能把父亲的想法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本书是他病魔缠身前最后一部大部头作品,在编辑书稿时,我仿佛再次听到了他讲话的声音,再次回到他的书房与他探讨书中的真知灼见。没错,“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外界压力,学会浪漫地变老”。
——罗布·施瓦茨2021年6月于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恩市


前言
晚年生活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局限性,但也能带来别样的机遇。晚年生活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但前提是你有强烈改变的意愿。对有些人来说,衰老是非常艰难的过程,要经历各种变化,有时甚至会彻底颠覆原本的生活。我们如果一直纠结于年龄的增长——心生警惕、羞于启齿、垂头丧气、望而生畏,又或者始终无法接受老迈的自己,那真的很难拥有幸福的晚年。相反,我们如果能够泰然处之,将晚年生活视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人生新阶段,或许就能反其道行之,不仅能够应对老龄问题,还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衰老属于人之常情。我们如果足够幸运,能够活过中年,自然需要面对老年的各种变化,有所得也会有所失。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境遇,但所有老年人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困难和选择。我们究竟是要正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还是要选择否认和逃避?我们是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实现自我,还是就此彻底放弃?我们是要活得更加通透,还是沉迷于痛苦一蹶不振?我们是要“安详地离开人世”,还是要死命抓住最后一线希望垂死挣扎?这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化国家往往会把老年群体视为累赘,而许多社会则认为晚年生活是豁然开朗、意义深远、高情远致、怡然自得的人生阶段。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晚年生活。
最近,针对老年群体,越来越多的书籍、杂志和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观点:晚年生活可以成为实现成就、发挥创意、充满刺激的人生新阶段,老年人也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更好地“发挥余热”。亚伯拉罕·赫施尔说过,晚年生活不应该被视为人生的停滞,而应成为实现内心成长的宝贵际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生即使到了最后阶段,日子仍然可以过得无比充实、意义深远。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相关的新闻或听到类似的报道,告诉我们人到晚年依旧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究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打开思路、拓宽眼界?是什么在妨碍我们热情地期待意外的惊喜、新奇的刺激,妨碍我们更好地体味人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通过加强思想意识、情感深度和自我价值提高生活的品质?(没错,即使步入晚年,我们也可以活得精彩。)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望更加充实的人生。我们可以活得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做出大刀阔斧的改变,能够追求之前不敢想象的人生目标。我们可以如卡尔·荣格提出的理论那般大胆地设想:“人生的后半程才是实现成长、成就自我的最好时机。”
变老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不必再担心有人成天盯着你,对你指手画脚。也就是说,我们终于可以拿回人生的掌控权。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无须再顾及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只需要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合理的冒险和刺激,由此体会到内心的充盈;我们可以打造全新的生活,摆脱年龄歧视的束缚。我们并非穷途末路,并非一无是处,别忘了,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外界压力,学会浪漫地变老。
事到如今,我们一定要学会与衰老这件事达成和解。我知道很多人深受其扰,我们只有学会泰然处之,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希望本书能为大家提供最大的帮助,让步入晚年的各位活得更加精彩。我想先来谈谈自己经过多年思考得出来的几点对衰老的认识。我是一名社会学教授,过去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帮我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加深了我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些积累,我根本写不出这部作品。当然,这本书的问世也离不开朋友、同事带给我的启发。书中还融入了我的很多实践经验,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针对老龄问题开展小组心理治疗、了解流行读物及科学文献关于衰老的相关内容、阅读老年人的自传等。此外,我还针对自己的衰老过程及心理感受做了观察和反思,结合我与七十岁达成和解的经验,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步入晚年,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目标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与衰老达成和解,幸福地安度晚年。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发挥潜能,成就自我;只要努力,就能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我无法为每个人提供具体的计划或方法,也无法给大家一套详细的操作流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一刀切的方法没有切实的帮助。我刚刚讲了老年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后面还会分享一些实现目标的建议。不过,我相信各位在前进的路上一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常常思考“剩下的日子该如何把握”的六十五岁以上的退休人士。至于我的中年读者朋友,我希望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各位预先了解未来的生活,希望你们不仅能合理地规划当下的人生,还能更好地理解并帮助年迈的父母。此外,本书还可以为养老中心、老年之家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经验,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讨论晚年生活带给老年群体的机遇、挑战及各种两难抉择。我当然不会忘记年轻的读者朋友,请你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还年轻就将这本书束之高阁,任何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早做打算,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书中获益。
另外,无论你家世背景如何,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切实的帮助。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导致不同的老年状态:一辈子从未工作过的人与被迫退休的职业人士步入晚年后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同样,从小就身患残疾或重病缠身的人与身体始终强健的人面对衰老的态度也会天差地别。人生经历会影响老年生活,也会在衰老的过程中带给我们不同的困扰。亲爱的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你可以着重关注那些能让你产生共鸣、发挥想象的信息和内容。
作家最爱的就是认真的读者,我也不例外。我希望大家阅读本书时不要走马观花。我希望各位可以认真思考我提出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甚至可以找朋友、家人、同辈一起讨论,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记录下来。总而言之,开卷有益,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思考晚年生活,发现更多的人生机遇。我希望大家能改变自己面对衰老的心态,戒掉不良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



媒体评论

社会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让我们害怕衰老、拒绝衰老,让我们忽略了“年纪”的丰富内涵。施瓦茨教授以其亲身的经历和思考,以精练、朴实、动人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享受豁达、平衡、充盈的年纪。
——彭华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今这个以年轻为导向的社会中,变老往往被赋予了负面的含义。年轻人对于衰老的恐惧,实际上是对那个他们想象中的“老年”的担忧。然而,《最好的年纪》一书,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老年生活的积极理解。这本书是对传统老年观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它鼓励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老年阶段,发现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和生活价值。它不仅是对老年人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所有年龄段读者的一次启发。愿每位读者都能通过这本书获得面对“老化”的勇气和智慧。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于许多人而言,“老年”意味着人生航船驶入一片沉默但凶险的水域,除了等待最后的触礁,别无可能。施瓦茨以他毕生的经验和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航行手册”,帮助我们以一种求实、乐观又饱含深情的态度,重新发现这段旅程的可能性。
——袁长庚,人类学者,云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相约星期二》让我们认识了罹患渐冻症依然乐观坚强的莫里教授,在《最好的年纪》中,他再次邀请我们踏入生命的长河,深入思考衰老与死亡,了解生活的真谛。只有直面衰老和死亡的真相,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每一寸光阴,在创造和关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张萌,作家,代表作《人生效率手册》

传统智慧一致认为,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就像惊鸿一瞬,大梦一场。然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存在的珍贵,他们既不感到惊奇,也不心存感激。《最好的年纪》是一部很美的作品,它向我们证明生命存在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逆境也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将获得启发,得以重新思考衰老、病弱,以及生命的终结,拥有更高的人生智慧。
——迪帕克·乔普拉,医学博士,全球身心医学专家与人类潜能研究领域先驱

变老意味着变得更好,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遵循《最好的年纪》一书的建议。这本由他莫里教授的儿子从抽屉里淘出来的其生前创作的杰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鼓舞人心的指导。无论年纪多大,你都能过上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生活。
——丹尼尔·H.平克,《后悔的力量》作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