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6.24 6.2折 58 全新

库存25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63799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705050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为什么亲密的爱里面包裹着顿感的痛?

亲密关系中,痛苦的不只是被伤害,更是被操控,失去自我。
当爱的光环退去,隐蔽人格特质就会渐渐浮出水面。争执、冲突、暴力和压力扑面而来,成为影响生活和情绪的重磅不定时炸弹。到底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错了?种种隐形的情感虐待,令人有苦难言——
△操纵型人格,善于打压、操纵和PUA;
△暴力型人格,充满肢体或语言暴力;
△虐待型人格,无视伴侣的痛苦和需要;
△自恋型人格,贬低对方,推脱责任。
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藏在人格面具后面的隐秘手段,通过精细解读、自测提示与真实案例分享,发出了识别隐蔽人格的警示信号,并针对不同情境提供了可行建议,帮助我们走出自我怀疑,告别创伤性亲密关系,或者改善与伴侣的互动方式,找回对彼此的爱、热情与忠诚。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青少年越轨与问题行为、心理健康与测评、组织行为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目前主要聚焦于家庭系统下的亲密关系与成长,同时关注各领域中的人际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以及大众常见心理问题。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序言 
揭开人格面具:我们究竟是善还是恶? 
01 人格中的隐蔽一面: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一.每个人都有隐蔽的一面 
二.短期择偶:新时代年轻人的择偶策略偏好 
三.隐蔽人格是怎样吸引我们,又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四.亲密关系是平淡生活的一剂药 
五.相似还是互补,我们在寻找什么样的爱人? 
六.什么是人格 , 是性格吗 ? 
02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七.操纵型人格 - 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怎样的特点? 
警惕煤气灯操纵!识别隐秘而可怕的 PUA 手段 
识别不同类型的操纵者 
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 
你是如何被操纵的? 
关掉煤气,摆脱操纵者 


八.暴力型人格 - 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者有怎样的特点? 
说“我爱你”的人,也可能变成“我揍你” 
如何预防亲密关系暴力? 
识别施暴迹象 
留给受害者的创伤 
如果暴力真的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九.虐待型人格 – 施虐狂人格 
施虐狂有怎样的特征? 
施虐狂的典型行为:欺凌与虐待 
如何区分性虐待与受虐性癖好 
性虐待与虐恋文化 
关于高校大学生中 BDSM 行为的调查 
角色互换:施受虐的一体两面 
十.自恋型人格 - 自恋 
自恋人格问卷 
自恋人格有怎样的特征? 
很容易爱上,却很难一直相爱的自恋者 
越是自恋的人 , 在异性眼中越有魅力? 
自恋者为什么总能那么快找到新伴侣? 
自恋者的性胁迫 
自恋者的精神虐待:“我好,你不好” 
留下还是离开? 
自恋的人与什么样的人最相配? 
自恋人格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03 以崭新的视角与爱人建立亲密关系 
十一 .从隐蔽到和谐 
东方文化中内敛与社交的隐蔽性 
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 
伴侣间的理想互动 
心理学通则下的个体差异 
隐蔽人格之间的关系 
十二.构建统合性人格,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滋养 
结语 
坚持去标签化 
坚持接受一个完整的人 
坚持以纵向的视角看待关系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为什么亲密的爱里面包裹着顿感的痛?


亲密关系中,痛苦的不只是被伤害,更是被操控,失去自我。
当爱的光环退去,隐蔽人格特质就会渐渐浮出水面。争执、冲突、暴力和压力扑面而来,成为影响生活和情绪的重磅不定时炸弹。到底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错了?种种隐形的情感虐待,令人有苦难言——
△操纵型人格,善于打压、操纵和PUA;
△暴力型人格,充满肢体或语言暴力;
△虐待型人格,无视伴侣的痛苦和需要;
△自恋型人格,贬低对方,推脱责任。
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藏在人格面具后面的隐秘手段,通过精细解读、自测提示与真实案例分享,发出了识别隐蔽人格的警示信号,并针对不同情境提供了可行建议,帮助我们走出自我怀疑,告别创伤性亲密关系,或者改善与伴侣的互动方式,找回对彼此的爱、热情与忠诚。



主编推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青少年越轨与问题行为、心理健康与测评、组织行为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目前主要聚焦于家庭系统下的亲密关系与成长,同时关注各领域中的人际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以及大众常见心理问题。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精彩内容

产生创作这本书的念头是在一年前,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天凌晨,我将一篇论文的最终定稿投到《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编辑部后,我的内心开始出现一个声音:这篇文章如果能够发表,应该可以作为这些年我研究人格与亲密关系的一个里程碑了。不仅是因为我投递的杂志是国际权威心理学期刊,更多的是因为那篇论文是我对自己这些年研究的一个总结。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我始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被更多人看到。虽然现在有大量的学术期刊都开始提供开源服务,但学术领域终归是个影响力有限的小圈子。如果能将我的研究系统性地呈现给更多人,岂不是真正体现了“心理学与生活”的宗旨?要知道,《心理学与生活》可是一本畅销佳作啊!
那么,该如何将我的研究成果系统性地呈现给更多人呢?
我最初也确实考虑过通过写书的方式,但由于在高校工作,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因此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出版事宜。直到我在学校开设了“亲密关系心理学”这门课,才间接地推了自己一把——我在 B 站(哔哩哔哩)创建了账号,希望听听大家对亲密关系的想法。
我始终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一定要服务大众的,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正是人。
能把学术研究成果以最为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这就是我在 B 站视频里开头总说的那句话:“大家好,我是致力于‘说人话’的于悦老师。”
有了学术基础,开展写作就相对容易了。坦白讲,我其实内心早就构思好了框架,毕竟核心内容是我在攻读博士阶段就已经开始做的。所以,我全身心投入到这本书的创作中,努力进行通俗化的表达,尽量避免说教的味道。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想确立一个前提:在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保留,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一些隐蔽的元素。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人们总会尽量展现最好的自己。然而,人性原本复杂,长期相处之后,隐蔽人格便会慢慢浮出水面。
在第二部分,我着重分析了操纵型、暴力型、虐待型和自恋型这四种主要的隐蔽人格在亲密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摘录了许多我在心理咨询中接触到的典型案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她们并非天性软弱或脆弱,有的甚至独立而聪明,却受困于一段段不良的关系,难以看清真相,找到出路。情感虐待带来的隐形压力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生活和自我认知,而揭开伤口是实现痊愈的第一步。我还分享了很多判断不良关系的方法,大家无论陷入何种处境都可以参考。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周围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我们并非孤立无援。
在第三部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个人,也不要受网络媒体影响随意地给他人贴标签,并且我试图帮助大家重建与亲密伴侣的健康关系。人格虽然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可撼动。如果感情双方愿意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维系一段关系,愿意坦诚相待,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真正地付诸行动,那么,这本书将成为促成改变的开端。
任何向我们砸来的坏事都不一定会把我们拖入沼泽,关键是我们要将其视为一个学习、克服困难和崛起的机会,从而来拯救自己。
所以,我希望帮助读到这本书的你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识别自己和他人身上存在的那些隐蔽人格特征,并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最终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同时,希望你在读完整本书后不急于给他人贴上某个标签,而是能够意识到人格的多元性、适应性、稳定性以及流动性。
我们可以厌恶某种人格特征,但也要看到复杂的人性背后的积极因素。
正如我在学校开设的“越轨社会学”课程里提到的,“越轨”这个概念不一定是负性的、消极的,它是可以有积极方面的。例如我们生活中大量的创新和变革行为——小到创作上的灵光一现,大到组织架构的调整——都来自积极越轨。所以,如果你能够以统合辩证的视角来阅读本书,就不会简单直接地否定隐蔽人格,而是会更清晰地把握人格发展的全貌。在个人获得成长的同时,相信你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亲密 朋友。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符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使整本书更具可读性。为此,我把相关参考文献全部放在本书的最后,这样做既不影响大家流畅地阅读,也方便对具体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去查阅相关文献。二是希望这本书中的案例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思考和启发。书中所有涉及的案例都来自我的真实研究和咨询个案,为了保护大家的隐私,我已做匿名化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涉及的案例均来自中国家庭,可以说是来自我们身边,因此其社会文化背景与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我们的更贴近,对我们而言更具参考价值。三是希望这本书在若干年后依旧“不过时”,甚至可以成为亲密关系领域的参考手册。
随着时代的变迁,未来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复杂的隐蔽人格,学界也可能会对隐蔽人格从不同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那正是本书后续可以继续优化完善的地方。



媒体评论

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于悦教授对亲密关系中年轻人的关注与关心,体现了一种超越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一般而言,人们会有意地隐蔽那些不被文化接受的负性特征,但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读者还需要在本书的启发下去体悟被人们无意隐秘的正性人格。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会长 张建新

作者将其多年实证研究结合实践,以平和的语言呈现给读者,真正做到了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中。
——情感导师、心理专家、媒体评论人 许川

亲密关系由爱产生,而爱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也是研究者和大众最关注的课题。本书从人格角度出发,揭示爱情中隐蔽的善与恶,不仅能让读者拍案称奇,也能让他们应用在现实的交往中,帮助大家识别可靠的人生伴侣。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心理咨询师 朱广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