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6.22 6.1折 ¥ 59.8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张守福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78863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703852
上书时间2024-10-21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分为民俗乡脉、芬芳风情、乡间记忆、老街情缘、江淮揽胜五辑。包含《流动的故乡》《乡愁缱绻》《乡脉流长》《徜徉在古徽州的村落里》《过了腊八就是年》等篇目。《乡愁缱绻》介绍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乡愁”的理解。《乡脉流长》讲述了远离故土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徜徉在古徽州的村落里》一文介绍了古徽州的传统文化和老物件。文中即包含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的眷念,又介绍了安徽各地的民俗文化。作品文字洗练,感情真挚,格调高雅,可读性强。
张守福,安徽省太和县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圈里圈外》、散文集《情落淮河湾》《秋到九里山》《并不久远的记忆》等。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分为民俗乡脉、芬芳风情、乡间记忆、老街情缘、江淮揽胜五辑。包含《流动的故乡》《乡愁缱绻》《乡脉流长》《徜徉在古徽州的村落里》《过了腊八就是年》等篇目。《乡愁缱绻》介绍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乡愁”的理解。《乡脉流长》讲述了远离故土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徜徉在古徽州的村落里》一文介绍了古徽州的传统文化和老物件。文中即包含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的眷念,又介绍了安徽各地的民俗文化。作品文字洗练,感情真挚,格调高雅,可读性强。
张守福,安徽省太和县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圈里圈外》、散文集《情落淮河湾》《秋到九里山》《并不久远的记忆》等。
流动的故乡
何为故乡?
有人说:祖坟在哪里,哪里是故乡。祭祖,是真正的传统之源。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祭祖,每个朝代都没有中断过。
有人说:祖籍在哪里,哪里是故乡。寻根,人性使然,根脉使然。落叶归根的情怀,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共同情怀。
有人说:乡音在哪里,哪里是故乡。亲不亲,听乡音。家乡话,是无师自通的一门学问,是天生的语言禀赋。
也有人说:故乡是少年时想逃离的地方,老年时想回去的地方。少年时想逃离并不是故乡不好,而是志在四方;老年时想回去不是故乡太好,而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家乡山水在内心。
而我要说:故乡是梦里的景象,这个梦十分遥远,且一梦千年。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
我们都知道,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把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当作是自己的故乡。“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有据可查的,史载,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移民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实施大规模有序移民。其移民政策是,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进行迁徙。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众,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管身在何处,普遍都认可洪洞县的“大槐树”为自己的根了。
还有我们生活的合肥,原住民都承认自家是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的,因为他们的方言及风俗,与江西的某些地方高度一致。所以,合肥有俗语曰“五百年前是一家”。
“橘生南国,深固难徙”。一方故土一方俗,一方水土一方人。北方人爱好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四川人最爱吃麻辣,广东人偏爱吃酸甜。不要问为什么,这是千百年形成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了,从娘胎里出来的东西,是一辈子也改不掉的,这就是故乡的原色。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传达出了我国民间“折柳送别”民俗的诗意和优雅,更传递出了一种思乡文化。
曾几何时,故乡是鸿雁传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和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曾经有过许多别称,比如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还有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手书、手札、短简、短书、小书等等,都是书信的别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史上写家书的诗词较多,而我对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情有独钟:“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与其说这是吟诵,不如说这是哭诉,如泣如诉,肝肠寸断。
曾几何时,故乡是落叶归根。在古代,外出的游子犹如飘落的树叶,终要有一定的归宿,生生死死,都要回到本乡本土。“桤木惭桑低别壤,芋苗护稻远分行。上书莫道便他郡,学稼终宜老故乡。”宋代诗人龙昌期的《故乡》一诗,把国人的故乡情结写到了极致。这位老夫子一生为官,一生漂泊,著书百余卷,年寿八十九,他和古代士大夫一样,不求外面盖高楼,只求故乡有坟头。
当然,故土难离,离即乡愁,愁绪缱绻,无止无休。古代如此,今朝依然。20世纪80年代初,我穿上军装走入军营,着实体验了一番思乡的滋味。从淮北大平原一下子来到碧波万顷的东海前哨,海岛上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白天兵看兵,晚上听涛声,在操枪弄炮的间隙,想念家乡的亲人,思念故乡的小溪,多想深情地嗅一嗅家乡泥土的气息。多少个睡梦中啊,常能听到榨油房里的撞击声,建房打夯的号子声,黎明时分的鸡鸣声,早起耕地那清脆的牛鞭声……于是,就一封接一封地给家里写信,写给父母、写给舅舅、写给老师、写给同学、写给邻居,几乎每天都写信。记得那时候的信封信纸是部队自己印刷的,无偿提供给战士们使用,寄信也不要贴邮票,盖个军免邮戳即可。“老兵事多,新兵信多”。现在想想,我在当兵的第一年,可能写了一百多封信,如果能保留下来的话,可以编厚厚的一本书了。
忘不掉的乡土,诉不尽的乡愁。不难发现,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故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迁徙的故乡、流动的故乡、变化的故乡。尤其在当今,正处于人员大流动的时代,客观上形成了“行走的故乡”“手机里的故乡”“微信上的故乡”。
故乡,永远是与时俱进的。
乡愁缱绻
当下,乡愁是个时髦的词汇,老年人说乡愁,中年人说乡愁,年轻人也说乡愁。报刊上写乡愁,电视里播乡愁,网络上传乡愁,乡愁无处不在,城乡皆有乡愁,人们似乎一下子多愁善感起来了。
乡愁,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国产”词语,意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追踪溯源,乡愁自古有之。古时候交通不便,战火、匪徒、野兽、天灾、人祸频繁,惊险叵测,离别就是生死,转眼就为永恒。所以,史上留下了一大堆描写乡愁的诗作。如“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香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等等。
每个人都有故乡,而从古至今,对芸芸众生来说,不少人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开故土。如果不是这样,哪有“背井离乡”这些词语呢!我一直认为,思乡情结,有种天然的成分。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的故乡是森林,是大自然,大树是它们的家,河流是它们的家,山川是它们的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大森林的记忆,山川河流的记忆,才是人类最初的乡愁。
乡愁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一般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对故土的思恋情怀。农村人到了城里,乡愁留在了土地上。小城市到了大城市,乡愁留在了故里。中国人到了国外,乡愁则留在了祖国。航天员飞向了太空,乡愁则留在了地球。
乡愁,是环境的转换,是记忆的变迁。
乡愁,是一道绵延不绝的风景线,沿途景色优美,故事精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乡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乡愁。乡愁是条纽带,一头连接着故土,一头连接着亲情。乡愁是座桥梁,传递着文化故事。人们记住了乡愁,也就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从而也就记住了文明发展之路。
乡愁里有血脉,维系着家,维系着国,是一种华夏子孙特有的家国情怀。乡愁里有密码,它不仅隐喻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更是隐藏在远古的原始森林里。乡愁是一种解不开的心锁,锁住的是民族血脉,你有,我有,他有。
乡愁也是一条回不去的路。既然顺着山川河流走来了,那就一直走下去吧,让乡愁永在,让乡情永恒。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
乡愁是妈妈唤我小名,乡愁是炊烟袅袅升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