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心之旅 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 地心之旅 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 地心之旅 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 地心之旅 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心之旅 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5.16 6.7折 82 全新

库存29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弗朗切斯科·绍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82886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2元

货号29703649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只要地球提供一个开口,就有新的东西可以发现。

在岩壁的那头,在风声呼啸的窄道之外,在群山的腹地,在绿林中敞开的竖井里,在冰川闪闪发光的洞穴中,无不掩藏着一种欲望,一种探索未知的欲望。

跟随绍罗的探照头灯,扑朔迷离的地下世界在我们眼前缓缓打开:巨大的空庭、极高的瀑布、发光的生物、神秘的回声、梦幻的水晶洞、地狱般的蒸汽、原始的祭祀雕塑、被遗弃的骸骨和无处不在的黑暗与未知。地下世界既恐怖又魅惑,既让我们焦虑又似乎一次次在传递着启示:世界之深和太空之浩瀚是同一的。

石子向着未知的方向一路滚去,那滚动的声音告诉我们,一场新的冒险就要开始了……



作者简介




 


弗朗切斯科·绍罗(Francesco Sauro)


198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世界著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和岩洞学家。博洛尼亚大学行星地质学教授,拉文塔协会主席,欧洲航天局CAVES和PANGAEA项目技术总监。


自十三岁起在意大利北部洞穴进行探险,拥有二十余年的探险经历,在各大洲进行了四十余次探险活动,足迹遍及格陵兰岛、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菲律宾、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波兰、希腊,探索并绘制了一百多公里的新洞穴地图。


探险经历被《国家地理》《时代周刊》《卫报》《华盛顿邮报》等诸多媒体报道。2014年获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博洛尼亚大学博尼文托奖,2016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十位“下一代领导者”。代表作有《深渊》(L’Abisso)。







目录

引 言


第一部分 地底世界


洞口


黑暗


寂静


深渊


迷宫


时间


尘世之外


第二部分 最后的探险家


河流与火把


人类探险家


奥德赛


第三部分 另一个世界


失落的世界


黑暗的一面


出口


附 录


术语词源汇编


致谢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只要地球提供一个开口,就有新的东西可以发现。


在岩壁的那头,在风声呼啸的窄道之外,在群山的腹地,在绿林中敞开的竖井里,在冰川闪闪发光的洞穴中,无不掩藏着一种欲望,一种探索未知的欲望。


跟随绍罗的探照头灯,扑朔迷离的地下世界在我们眼前缓缓打开:巨大的空庭、极高的瀑布、发光的生物、神秘的回声、梦幻的水晶洞、地狱般的蒸汽、原始的祭祀雕塑、被遗弃的骸骨和无处不在的黑暗与未知。地下世界既恐怖又魅惑,既让我们焦虑又似乎一次次在传递着启示:世界之深和太空之浩瀚是同一的。


石子向着未知的方向一路滚去,那滚动的声音告诉我们,一场新的冒险就要开始了……



主编推荐

 

弗朗切斯科·绍罗(Francesco Sauro)

198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世界著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和岩洞学家。博洛尼亚大学行星地质学教授,拉文塔协会主席,欧洲航天局CAVES和PANGAEA项目技术总监。

自十三岁起在意大利北部洞穴进行探险,拥有二十余年的探险经历,在各大洲进行了四十余次探险活动,足迹遍及格陵兰岛、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菲律宾、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波兰、希腊,探索并绘制了一百多公里的新洞穴地图。

探险经历被《国家地理》《时代周刊》《卫报》《华盛顿邮报》等诸多媒体报道。2014年获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博洛尼亚大学博尼文托奖,2016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十位“下一代领导者”。代表作有《深渊》(L’Abisso)。



精彩内容

引  言

我看见了地平线、繁星,还有天空。天空一片漆黑。在这黑暗背景的衬托下,飞驰而来的星星在我眼中似乎变得更加明亮清晰。接着,我看见了地球的轮廓,地平线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蓝色。这种色彩越来越强烈,渐渐变成红色,最后陷入绝对的黑暗之中。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并完成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次日,他这样描绘地球在太空中的景观:弯曲的地平线、幽暗的天空和蓝色的大气层。地球是一个被抛到宇宙空间的完整球体——他的描述第一次刷新了人类旧有的感知。

这段简短的描述似乎预示着人类将结束对地球的探索,把目光转向地表之外。从此,陆地、海洋、山脉、湖泊、沙漠与森林,人类可以在太空尽收眼底,所有这一切都从脑海中的想象变成了能够明确感知的现实。从太空俯瞰,地球的瑰丽色彩与宇宙神秘莫测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实际上,从这个春日向前追溯20多万年,早在那时的非洲大草原上,我们的祖先就渴望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起初,人类只是将周围的空间视作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探索新的机会、征服新的领土和跨越未知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又一步步拓展认知的边界。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人类成为探险家。尽管如此,世界的外沿却正步于人类认知的边界。边界之外仍充斥着黑暗和神话。在对新空间的腻狂探索和对突破感知边界的渴望中,洞穴成为远古世界的浓缩体现。人类利用洞穴躲避外界的风雨,然而洞穴深处则愈发灰暗,漆黑一片,可怖的生物藏匿其间。

火的发现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在那一刻,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由于恐惧与好奇在内心不断斗争,在当时,深入洞穴甚至进入广阔的地下世界进行探索的旅程仍然被划为巫术的范畴。毫无疑问,火是人类的朋友。但火焰只能照亮部分黑暗,能量耗尽之后,黑暗又会重新笼罩在探险者周围。而在自己生活经历和对阴影部分的印象之外,面对夜晚的满天繁星,人类只能将心中产生的无数问题,汇聚在奇异而富有幻想的天体图中。

假如洞穴没有终点和出口,杂乱无章,无迹可寻,人类便会始终在地表游荡,永不停歇。3万年前,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2.5万年前,冰川作用使海平面降低,人类借此机会从西伯利亚向北美洲进发,一往无前,穿越了一片片森林和一道道山脉,跨过了一个个气候带。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和未知的地理景观。1.4万年前,人类来到跨越美洲大陆3.5万公里旅程的最后一站——巴塔哥尼亚。最终,在1000多年前,人类已经到达并探索了全部主要的可居住大陆,北至格陵兰岛,南至新西兰。虽然如此,我们人类对于空间的这种感知却在一代又一代的绵延繁衍中渐渐消失——仿佛整个世界被一层薄纱笼罩在一个预先设定的地理视角周围,只有一部分地区可以成为焦点,其他部分则被时间、距离和信仰的镜头扭曲变形。

当地表的征程接近尾声时,人类发现了自己探险家的天性。也许是口述故事和文字著作的诞生给予我们内化天性的可能,盲人荷马得以通过尤利西斯的眼睛观察并讲述世界。那种对自然界、对海怪、对未知岛屿、对像河流一样迷失的男女的触目惊心,再度唤醒了人们的恐惧。人类认为必须设置不可逾越的边界——任何人也不能跨越这一边界,即使运用想象力也不能。然而。对知识的渴求是无法遏制的,正如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第二十六章中所叙述的那样,由于超越了人类知识的极限,作为惩罚,越过海格力斯之柱的尤利西斯葬身大海。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横跨大西洋。这次航行的意义不在于探险,而意味着世界地理将由此逐渐拼合成一个统一的认知结构。海洋成为地球上亟待游历的新表面,它是一个连续、同质的空间,将所有存在的大陆连接起来。1511年,麦哲伦经过6年海上航行,首次完成环游地球的壮举,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观点颠覆了人们过去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发现,地球上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同时成为同一单程旅行的起点和终点,与此同时,这颗星球被完全包裹在一个有限的表面之中。从它的辽阔,我们突然感知到了它的边界——世界的尽头不再是地图的边缘,而在我们的头顶和脚下。我们发现,陆地花园仅限于在土地与天空之间的一切。仅此而已。

然而,地球上仍有一些地方是完全未知的:如果不依靠先进的技术或身体自身的适应性,我们在这些地方的环境条件(如海拔、温度)下根本无法生存。即便如此,人类也只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就完全征服了这些地方。到达地球两极一直是人类探险旅程中最迷人的篇章之一,人类完成此举所用的时间置于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人类跨越数千公里的大陆冰川和海洋冰河,穿越了所有的“舒适区”,仅仅为了到达地球的极点,其目的也不再为求生,只为求知。然而,南极和北极不过是地球表面两个没什么意义的点,是地表与地球自转轴的交会处。20世纪初,罗尔德·阿蒙森和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在几周内相继到达南极,除了南极高原的广袤冰雪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对这些地方的感知,刷新了人们对于地球空间的构想。人类的探险活动第一次成为象征性的行为。斯科特和他的队员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不幸,然而仍有人像他们一样,愿意为纯粹的地理探索而献出生命。

......



媒体评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旅行文学作家、译者,代表作《失落的卫星》

资深户外媒体人,《户外探险》杂志前主编

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