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23.49 6.7折 ¥ 18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刘悦来 魏闽 王嘉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64616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85元
货号29686506
上书时间2024-10-21
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方式开始属于我们“重建附近”故事
这本书差不多算是团队社区花园三部曲的第三本了。第一本是2018年8月出版的《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主要是对当时社区花园营造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简单的提炼总结,用图示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以期能支持到国内正在进行的花园设计营造。2019年4月28日和29日首届全国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与会嘉宾一起探讨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理论与实践。其中,令人印象特别深刻是28日晚上秦畅老师主持的圆桌会议,大家一起讨论在更好地支持全国各地社区花园建设的基础上如何防止或缓解社区花园这一原生的草根自主行动被工具化,观点碰撞之激烈,我们至今难以忘记。在全体与会人共同努力下,这次会议之成果于2021年1月结集成册,是为《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人每天在社区里散步,几乎兜遍了整个社区的角角落落。慢慢地,大家发现了社区花园的价值。在上海,大批青年团长的出现,是一种自救和互助,让我们看到了社区内在合作动力在突发情况下的激发。正是在这个期间,我们联合全国高校的研究者和实践的社会组织共同发起了“种子”(Seeding)行动联盟,在2022年开启了“团园行动”,并在当年发布了第一份全国社区花园白皮书。
今年举办了第三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研讨会。四年以来,又有很多新的案例产生,更有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一直期待能有机会把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故事整理汇编,这些故事应该是带着泥土的芬芳,是鲜活的、生动的、可以传承交流的。
《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启示录》这个题目,是向项飙老师致敬!2021年4月,团队获得了三联人文城市奖,之后与三联结缘。2023年3月,我们有幸与项飙老师一起对话。项老师提出“重建附近”概念,他将“附近”定义为“最初500米”,与互联网商业中的“最后500米”相TA7F!F对应。而在“最初500米”中,重点关注的是每个个体和外界的联系,以个体为起点,
聚焦第一个将个体与更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那500米。在“附近”尺度下,“你”才是那个起点。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实践,正是与这种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打造美丽的花园空间,重塑人与社区附近的联系,通过参与社区花园的建设和管理,居民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社区的美好和生机,人们可以种植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恩赐,同时通过共同参与社区花园的规划、种植和维护,居民们更加关注社区的共同利益,形成了一种共同体意识。这种社区营造的模式不仅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联系。在项飙看来,社区花园进行的是小尺度的工作。但这些“小”却让人们关注到身处大城市的我们常常忽略的事情:降落的雨水、开花的植物、身边一直存在但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甚至发现城市生活里被折叠66 11工的、具体的劳动。”大和小、远和近、买和空,都是相对的概念。”无论是小小的花园,还是大江大河的大项目,都存在边界。边界也许是实体的,也许是功能性的,最靠近个人生活的那一部分,可能会率先发生改变。“当一个个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小’组成了‘大’,‘大’就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在这个繁忙的都市中,我们常常感到与自然疏离,与邻里关系疏远。城市的喧嚣和压力让我们渴望一片宁静的绿洲,一个能够让我们重新连接大自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地方。社区花园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它们是由一群热爱自然、关心社区的人们共同努力打造而成的。在这些花园中,我们行动着、验证着、创造着新的发现。这些经历或许在生活中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是社区中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人们的贡献。
社区花园作为公众可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空间,让居民得以在其中收获更多休闲、交往及舒缓身心的优质公共空间,其特点是在不改变现有绿地空间属性的前提下,提升社区公众的参与性,进而促进社区营造。社区花园不仅提供了一个美丽宜人的休闲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扮演了重构社区附近的角色,它植根于高密度空间和邻里生活,将田园自然回归城市社区,以其公共空间的改善促进居民生产自治的能力和社会交往、打破邻里之间的隔阂、提升城市活力等独特魅力。
《重构附近——社区花园及社区营造启示录》总共收录稿件47篇,来稿的作者有的是热爱种植的居民,有的是对社区营造特别感兴趣的参与者,有的是非营利组织的成员,有的是高校的老师、学生。他们通过多个角度的探索,讲述故事、探讨观点、抒发情感,从最真实的第一视角展现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温暖与美好。
“我和先生一直深信这样一句话:‘纯洁与良好的行为、可嘉与适当的操守,能够促进世界的改善。’我们很幸运,一路走来,很少遇到非议或不理解,收获了很多朋友,一些曾经质疑的声音现在转变为支持与推荐。”
“即使我们可能暂时无法改变我们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发现我们更多的亲自然性、社会性,改变我们与自我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花园不会失败,因为至少它可以疗愈我们自己。”
——本书第一部分作者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不同的主体撰写。本书第一部分的主体是市民大众,各位作者讲述了自己是在何种机缘巧遇下开始了社区的营造、会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以及又如何联合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我们看到社区花园的背后,居民们是如何秉承着改善生活环境的朴素期望,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及营造经验的情况下,从零开始组织、筹划、凝聚,从一开始不被理解,到最后大家纷纷加入。一步步加深彼此的联系,在挑战与变数中经历成长,收获不期而遇的美好。
或许许多人心中都曾经有过做一个社区花园的想法,却由于一些阻碍及顾虑不知从何下手,那么他们的行动与记录会带来一些启示与鼓励。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伤怀,对于真心热爱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见证一朵花盛开到凋谢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结识的人,与看过的风景。”
“那日风大,一时间‘切过了伐(吃过了吗)’‘一道白相(一起玩耍)’‘谢谢侬(谢谢你)’‘轧闹猛(凑热闹)’‘蛮扎劲(挺有意思)’在冬日晴空下飘了满天。也许下次居民们‘一道白相’,可以从‘切过了伐’开始‘噶山湖’,想想也是‘蛮扎劲’的。”
“我们从毫无关联的陌生人,成为了齐心协力的伙伴,丰富了我们对这个老旧社区的认识。是他们,勾勒出重庆这座城市火热的底色,展现出社区花园的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深刻内涵。”
——本书第二部分作者
在本书第二部分中,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竞赛、规划师工作坊等活动的举办,吸引了许多对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感兴趣的人。
他们有的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业者,有的本身就是社区的居民,通过活动的契机,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在地调研、与居民协商,以一种“半专业”的姿态,一边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一边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补充相关的知识,不断协调着自己与居民的沟通方式。他们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不断碰壁、纠正,从规划设计的“刻板印象”中跳出。在传统的设计流程中,规划设计师们是最前面的一环,居民使用者则是流程末端使用者,两者之间隔着方案深化、施工、后期等,但在这些经历中,这个壁垒仿佛被打破,无论是专业的学生,还是以为自己毫无话语权的居民,都参与了全流程的体验,直面使用者们,教科书里的“规范”变成对谈与“我想要一张椅子、一个花坛”这样真切的需求。
“营造一年半后,今年的古城吸引人的点是多元融合后的烟火气和生命力,像个成长期的孩子在经历许多变更和迭代后,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开放胸怀去拥抱可能。在快节奏的深圳里,和大家交上另外一份答卷。”
“建筑背阴处的植物为了追逐阳光,奋力拔高,从外立面的水泥横梁上方伸展出枝叶,下方伴着耐阴植物生长,它们在小小的空间中达到内在的平衡。从周边到我们可爱的小菜园,气质里都夹杂着这样野蛮而旺盛的生命力。”
——本书第三部分作者
在本书第三部分中,在全国城市微更新政策的推动下,非营利组织以社区规划为抓手,将各地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深入社区内部,探索在地的答案。他们从冰冷的电脑前来到鲜活热闹的社区,这里充满了日常的琐碎。大家和居民一起做设计,观察着、感受着、陪伴着、引导着、反思着,收获着认可及他人的快乐所反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他们带着一种信念感,以微小细腻的介入来打入居民内部,热情拥抱不确定性,尽管有过拉扯与困扰,他们也在摸索中化解矛盾、传递善意、拥抱生活的美好。
“社区花园营造是重塑我们与自我、我们与他人、他人与他人的机会。在从小到老都越来越依赖手机、微信、平板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在不知不觉中高度地‘被’信息化、线上化。我们需要规划、营造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一起劳动,互相分享、赞美的生活场所,完善更具社会化的人性,在社群中感受到更多的个人价值。”
“当‘空间’开始启动向‘场所’的转变进程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偶然’与这片环境的接触,‘意外’为场地附加了具备个人情感偏好的愿景插件。”
——本书第四部分作者
在本书第四部分中,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减速、治理重心下移的现状下,研究者们都意识到,在社区被当作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的情况下,社区治理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内容,他们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案例中汲取灵感、提炼观点,最终进行信息共享。在看似琐碎的社区工作中构建逻辑、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以实践为理论提供实证和反馈,使理论得以不断修正,同时理论为更大范围的实践提供指导,使实践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推动过程中,畅想社区营造长效发展的未来。
在最后的部分中,我们还邀请到商户、学者、在地组织成员及官员来探讨关于他们对社区营造的看法。社区营造是一个多方参与,不同角色相互磨合,营造共识和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他们的参与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区营造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写到最后,我们一遍遍回想起收到每一篇来稿时,总能与扑面的幸福感撞个满怀,就如一位挚友在当面滔滔地诉说那些让他感到快乐满足之事。一些关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华美的形容词被一点点剥离,社区花园不是一种理想状态的都市田园生活,这里有着冲突、琐碎和无奈,但是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故事背后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共情,文章里所描述的每一个“他们”跟我们身边的陈叔叔、李阿姨一样那么熟悉,会抱怨楼下哪个地方又堆满了垃圾、哪个小花坛乱糟糟的不够好看。在自己种的小菜苗发芽时,他们也会高兴地跟你炫耀分享。正如每一位作者所传递的,社区是温暖的、热情的、让人有使命感的、可以治愈我们内心的,而社区营造的未来也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要感谢的人很多,我们一直默默在心底或者通过社区行动进行了表达,这里就不——写出了,要特别感谢森世海亚集团对于本书出版的支持!说来也是很神奇的缘分。从严珍(Jenny)女士的陌生邮件,到如今全面支持我们团队系列科研和实践的举动,
尤其是对今年的第三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和第三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国际研讨会,以及本书的支持。
感恩所有关心支持团队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事业的友人们,正如于海教授所说“重建附近就是重建社会之路”,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书写属于自己和家人、邻居们的“重建附近”故事。
——刘悦来、魏闽、王嘉颖2023年9月于上海
本书是对2019年及2021年两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国际研讨会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总结,集合了各地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研究者的新观点和一线实践者们的近期实验案例,对当下中国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方向探索和实践意义。
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和理事长。长期从事公众参与公共空间和景观的生产与治理、社区花园、社区规划与社区营造教学、研究与实践,致力于推动基于日常生活的共建共享公共行动和社会修复创新实验。相关案例获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社区营造奖、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并多次入选《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魏闽,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朴门永续设计专业认证教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0年起研究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保护,2014年联合创办四叶草堂,倡导都市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与渗透,整合建筑、景观、农业、生态等跨学科内容,在上海协助不同类型社区设计营造管理运维了上百个在地化的社区花园、公园、校园与农场等内生参与性的空间场所,培力赋能数百个迷你社区花园,案例多次入选《上海手册》和长三角、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优秀案例,2021年获得三联人文城市奖的社区营造奖。研究与实践目标是以空间为基础载体,促成社会多方参与的和谐社区生活,加速城乡生态修复和文化复兴。著作有《复兴“义品村”》《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从柏林到上海》《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启示录》。王嘉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街区更新中的公共性生产,研究生在读期间多次参加参与式设计营造的相关课题及实践项目,同时参与多篇相关领域的文献撰写工作。
第一章 重建身边的花园——居民自发组织的“附近”
002 关于上海嘉定丰庄三叶花园的故事 / 孙 晓
010 疫情中的“一阳来复”——记人乐小区两个超低成本投入的迷你社区花园实践 / 张黛英
017 三分地 / 张永梅
021 家校社共筑育才云端花园 / 贺 宇
027 通过一次小区路面翻修,谈谈社区微改造的实施困境 / 王大全
035 美岸的故事 / 谷光灿
042 让日子越过越美——从孩子的自然启蒙中,开启重构邻里关系的大门 / 施柳燕
第二章 实践赋能链接社区——社区花园竞赛与共生工作坊激活的“附近”
054 好爱这个世界啊,好爱这座花园的花与人 / 黄欣虹
062 一个稻草人的社区花园观察后记 / 汤雪儿
069 盒子花园—— 一种促进邻里关系的微型花园 / 边思敏 孟 露 李 倞
076 种子小圃:小花园、同生长、共联结 / 余孜婕 许芗斌
082 花厢记 / 姚 喆
088 灵气花园的街区共生实验——街区微更新中空间社会关系与介入模式研究 / 崔灵楠
094 单位制社区居民异质化情境下社区花园营建——资源视角下社区多元重构 / 杨光炤
祝芙琳 李林蔚
100 “林”的花园——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 杨艺红 董一瑾 周一文 陆 熹 杨云峰
108 现代城市背景下的街校社区合作机制研究——以永初社区为例 / 周 详 黄宇飞 詹丽斯
李佳宜
113 从居民到居民社区规划师的思考——以浦东新区三林苑社区规划工作为例 / 姚静晶
121 重构与拼贴:东明社造杂记 / 顾 钺
128 为了我们所理解的城市 / 孙菁鸿
132 从 0 到 1 的参与式规划认知之路——以灵岩南路街道街区共生实验的参与为例 / 李瑾琪
第三章 多样组织化的社区营造——社会组织力量重新定义的“附近”
146 南头古城社区营造:从走进社区开始,探究在地的答案 / 林大海
150 和社区一起成长——爱有戏与社区花园的故事 / 刘 飞
153 共建花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期待把更多人“卷入”其中 / 陈 风
159 遇见“3839”,遇见向往的生活 / 刘 英
164 众人共创建,快乐又健康——记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的三两事 / 韦杨韬
171 在流动中共建地方 / 高 冶
176 守护家门口的“野蛮”生命力——有种行动队的成长记录 / 陆雪涵
183 南宁“老友议事会”和“老友花园”模式——社区花园中的协商议事机制探讨 / 王 静
黄富章 阚 童
188 “老友花园”:五平方米空间引发的公众参与行动 / 尹科娈 陈泰宇
194 在信阳市政府门前建一个社区花园 / 王向颖
第四章 构建附近网络——研究者实践参与及归纳总结的“附近”
206 从花园到家园——由社区花园生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建构实验 / 刘悦来 魏 闽 谢宛芸
毛键源
214 一个屋顶花园的启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 王本壮
217 社区花园是一场有意思的社会试验 / 常 莹 季 琳
228 儿童友好社区花园的校社共建实践模式探索 / 沈 瑶 胡筱萍
236 社区营造校地合作模式探析:以南京市实践为例 / 王宇鑫 林毅城 周 详
243 从一座屋顶可食花园成为一段故事:38 号楼屋顶可食花园(秾好植物园) / 李自若 余文想
李小霞
251 教育赋能城市闲置小微空间——南京市建邺区少年宫可食花园案例研究 / 何疏悦 石依卉
齐绍民
259 小树与大剧院——南京乐山路小学屋顶花园中的实践探索 / 程云杉
264 为了更生态的社区花园——以定海路街道微更新为例 / 戴代新 李林勃
268 重建附近:合肥城市学院“半亩方塘生态农园”重建的故事 / 席冬亮 王晓滢 夏雨朦
郑艺涵
274 造一个助力人才全面成长的大学校园花园——以长沙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实践教学基地为例 /
周 晨 熊 辉
279 以“植物房客”为对象的毕设复盘 / 贺沁洋 廖波峰 谢志鹏 刘江萍 陈晓曼
286 在包容中共建“附近”:社区花园与城市治理 / 王宇泓
290 活化与重塑——对大学社区花园建设的思考 / 徐家骅
295 纽带与桥梁——明日城市的社区营造与畅想 / 张永刚
298 土壤生态修复背景下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营造——聚焦与展望 / 金荷仙 易 侨 陈江波
304 米兰圣西罗社区营造实地调查与设计实记 / 栾晓颖
312 致谢
313 附:回望过往初心,耕耘当下实业,播种光明未来——“重建附近”之路
采访专栏
048 东明咖啡梁小玉:公共事务已成为我生活中,最“日常”的习惯 / 谢宛芸
139 沈春雷:东明路街道的参与式治理 / 谢宛芸
198 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刘璟:社区治理从 0 到 1,没有固定的规定可以遵循 / 谢宛芸
王一如 杨舒捷
309 陈泳:社区营造是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共同体 / 毛键源 王嘉颖
本书是对2019年及2021年两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国际研讨会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总结,集合了各地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研究者的新观点和一线实践者们的近期实验案例,对当下中国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方向探索和实践意义。
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和理事长。长期从事公众参与公共空间和景观的生产与治理、社区花园、社区规划与社区营造教学、研究与实践,致力于推动基于日常生活的共建共享公共行动和社会修复创新实验。相关案例获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社区营造奖、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并多次入选《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魏闽,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朴门永续设计专业认证教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0年起研究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保护,2014年联合创办四叶草堂,倡导都市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与渗透,整合建筑、景观、农业、生态等跨学科内容,在上海协助不同类型社区设计营造管理运维了上百个在地化的社区花园、公园、校园与农场等内生参与性的空间场所,培力赋能数百个迷你社区花园,案例多次入选《上海手册》和长三角、中国城市社区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