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楷模 无限的思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永远的楷模 无限的思念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29.75 6.6折 198 全新

库存2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尤政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7200897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679423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永远的楷模 无限的思念邵新宇① 李元元② 尤政③杨叔子院士已经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时常回想起他在华科大学习、工作70载的奋斗岁月和学术人生,感念他矢志不渝科技报国、心系教育、情怀家国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敬佩他在科学研究和文化素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谢他为华科大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杨叔子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建校之初的第一批学生,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启了奉献终身的教育生涯,一辈子扎根喻家山下,并在学习工作中成长为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在喻园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华科大人的卓越代表。他潜心教书育人,奉献科技事业,赢得广泛赞誉,先后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1991年,因其在机械工程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至1997年,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积极倡导文化素质教育,支持理科、文科发展,推动华科大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退出校长岗位后,杨叔子院士先后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持续关心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直至生命*后一刻。杨叔子院士一生心怀家国,是传承“清廉爱国,师表崇德”家风庭训的典范。他谢绝了来自美国大学的邀请,毅然回国回到母校,在60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勤勉敬业,尽心尽职,带领华中科技大学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他平易质朴,待人谦逊,在师生员工中具有崇高威望。杨叔子院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献给了华中科技大学,为学校的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杨叔子院士一生心系教育,知行合一,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思想的践行者。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工程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栋梁之材。他曾大声疾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他在我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长期致力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立了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他任编委会主任的丛书《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被誉为“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杨叔子院士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是贯彻“严谨求真、敢担重任、勇于创新”精神的大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交叉研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共计20余项,成就卓著。他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解决了切削过程中的颤振问题并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智能制造探索性研究,牵头承担了智能制造领域第一个*基础性重点项目,是我国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的开拓者,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60多年来,杨叔子院士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初心,持之以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他忠党爱国、求真为民的家国情怀,以文化人、以育为法的教育思想,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甘为人梯、淡薄名利的师德风范,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崇高敬意,是公认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一年来,广大师生、校友、海内外各届人士以及受杨叔子院士感召而砥砺奋发的人们,无论识与不识,都和我们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深的悲痛,通过各种形式追述杨叔子院士的志业贡献,回忆与杨叔子院士交往的点点滴滴。大家思念他,感谢他,纪念他,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文字。这些文章再现了杨叔子院士睿智通达、见常人之未见、识常人之未识的战略眼光,勤勉笃行、自强不息、终身奋斗、献身教育的伟大情怀,诚挚待人、先人后己,宽容大度、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使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杨叔子院士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卓越的科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杨叔子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强国战略稳步推进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杨叔子院士的精神和品格,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总结他成长的经验,使之成为滋养华科大人心灵的精神营养,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让华中科技大学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永远缅怀杨叔子院士!2023年10月①邵新宇,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 12月至2021年8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②李元元,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③尤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后 记杨叔子院士是一位备受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教育家,他以纯粹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各界才俊,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言一行时常体现出一种精神和力量,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每一位与他接触的同志都深有感触,是公认的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大先生”。杨院士的不幸离世,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有感于杨院士的人品、学识和贡献,众多媒体、学术机构和个人从不同角度写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对杨院士奋斗的一生和取得的突出贡献进行了回忆和总结,特别是他身上表现出的科技报国和创新教育的信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作为跟随杨院士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一批后学,我们觉得这些文章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杨院士辉煌的一生,对当下的青年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文中很多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一笔重要的财富资料,将这些文章汇集整理为一本文集,也是对杨院士*好的怀念。随着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呈现在眼前:一是众多的资料如何进行分类编排,二是每个板块的文章如何选取,三是作者文中的大量图片如何选用。编辑小组的同志们认真阅读收集的资料,精心思考,多次讨论后*终形成了目前的板块分类目录。文章的选取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每篇文章都是一份情感的表达,每篇文章都有其内在价值,但由于文集篇幅所限,难以一一录选。经过征求多方意见,我们拟定了选取原则:文章有真情实感,记录的事实内容真实可信;作者与杨院士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较多接触,所写文章客观表达了自己对杨院士的认识和评价;作者曾经就某一方面的工作对杨院士做过相关的访谈采写或研究工作;媒体文章的遴选兼顾多方又体现了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图片的选用,主要基于两个考虑:每篇文章选取的图片一般不超过三张,优先选取与学习、工作相关的图片;选取的图片与作者本人有关联。对于大家认同度比较高的图片,将以插页的形式在本书的开头体现。在文集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徐辉碧老师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对文章的收集、板块的设立、选文的标准、图片的甄选等都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和帮扶。徐老师年逾九旬,在悲伤之余抽出时间来听取意见,提出个人建议,特别是关于文中对杨院士事迹的描述和成就的赞誉之词,徐老师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能夸大,在肯定杨院士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团队和同事的贡献。徐老师卓越的品性和高风亮节,让我们深受感动。机械学院史铁林教授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依然抽出大量时间认真完成编委会分配的相关工作,特别是就一些编撰中的重大问题与主编进行了汇报沟通,为文集的按期完成付出了大量精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付蓉书记、阮海洪董事长对本文集的出版给予大力关心支持,提供了诸多方便,文科分社的周晓方社长和杨玲老师亲身参与了全过程,为文集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要衷心感谢撰写文章的各位作者,让我们对杨院士的认识更加充分,对其精神理解更加深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是不断被感动和受教育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问自己: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描绘杨院士的一生,我们该用什么词?高尚、纯粹、奋斗等等,杨院士身上生动体现了这些令人敬佩的品格,但我们认为或许爱国才是其*内在的特质,也是其一生奋斗不止的原动力。杨院士的爱国之情是深入骨髓、贯穿一生的。不仅体现在从小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永远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之中,还体现在“出国就是为了回国”的坚定信念里,更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上。作为教育家,杨院士*受人推崇的一件事就是大力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并为之奋斗奔走几十年,深深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为什么一个机械工程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会几十年如一日地推进这项“副业”?本质上也是源于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杨院士曾专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的三个作用:让学生成人,成中国人,成先进中国人。他不止一次地表达文化素质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爱国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学会abc、xyz,更要让他们真正懂得长江、黄河。因为他始终认为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丢掉了身份证,时间长了,我们或许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杨院士生病以后,我们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几位同事每年都会去他家里看望几次,并汇报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情况。知道基地的同志们要来,杨院士很开心,总是在家门口迎接我们。他的书桌上永远放着三本书:《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和《毛泽东诗词》,视力因病受损以后,依然拿着放大镜坚持每天阅读。每次听他老人家讲述时代与人生,感受他对教育事业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热忱,我们都获益匪浅。谈完之后,杨院士总是亲自将我们送到楼道口,看着我们离去才进屋。即使后来坐上了轮椅,也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而每一次的交流总是以杨院士同样的一席话结束:谢谢你们几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贡献,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望着杨院士殷切嘱托的眼神,我们总会想起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永远的楷模,无限的思念。谨以此书,缅怀杨叔子院士!余东升 刘金仿 索元元2023年8月于东五楼



导语摘要

本书主要是通过杨叔子院士的领导、同事、朋友、学生、家人和媒体朋友的从不同角度出发书写的纪念文章,通过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图片,再现了杨叔子院士的成长、成人、成大家、成大先生的过程,呈现了杨院士一生诗礼传家、科研报国和教书育人的精彩瞬间、典型成果和重要贡献,凸显了杨院士身上具有浓厚爱国情怀和个人气质的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思想,体现出杨叔子院士言行一致、德行合一、大道至简的高尚品格。杨叔子院士就是一面旗帜,体现了奋进中的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永远值得怀念年和敬意。



作者简介

中共党员,1985、1987、1990年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一系机械制造专业分别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1992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1992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1994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主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2015年8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微系统技术、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及其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TH-1”、“NS-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其中NS-1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在轨飞行的*小“轮控三轴稳定卫星”,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突破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研制出微型MEMS储能器件及能源微系统、MEMS太阳敏感器、微/纳型星敏感器、MEMS开关/继电器、MEMS扫描镜及探测微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传感、储能器件与微系统,且多种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在轨应用。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与*奖励不重复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



目录

第一篇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追记杨叔子院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 / 华中科技大学
悼念杨叔子先生 / 周济
融人文·科学于一生——杨叔子其人 / 周远清
怀念杨叔子老师/ 邵新宇
山峻汉江邈 云横楚地宽/ 郑欣淼
是“育人”非“制器”——深切怀念杨叔子同志 / 王义遒
亲爱的杨叔叔,敬爱的叔子先生 / 杨卫
深切怀念我最尊敬的师长杨叔子院士:身边真正的“大先生” / 郭广生
深切缅怀!纪念杨叔子院士诞辰90周年 / 熊有伦
德才满溢,遍洒星光——忆念导师杨叔子院士 / 丁汉


第二篇 思想风骨
从杨叔子看大先生之大 / 罗海鸥
“大先生”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杨叔子院士的精神肖像 / 余东升
“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杨叔子教育思想述评 / 余东升
《科学人文总相宜:杨叔子传》导言 / 许锋华
高山仰止 止于至善——深切怀念杨叔子先生 / 许锋华
他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教育家 / 肖海涛
《育人而非制器——杨叔子口述史》后记/ 肖海涛


第三篇 潜心治校
学友·挚友·战友 / 李德焕
怀念杨叔子校长 / 朱玉泉
科技人文相宜,学术人品俱佳——送别杨叔子校长 / 吴廷俊
从本科教学忆杨校长 / 范华汉煌
杨叔子院士为我改诗/ 张昆
铭记教诲,送先生远行 / 赵振宇
怀念杨叔子院士:阳光普照生命,大爱温暖人心 / 耿建萍
悼念杨叔子院士 / 张端明
悼念杨院士 / 刘武
忆杨校长 / 郭得森
愿杨校长在天堂一切安好 / 喻珊丽
我们心连心——怀念杨叔子院士 /“生物无机化学”团队成员
追忆院士爷爷杨叔子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第四篇 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辛勤开拓者——深切怀念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杨叔子院士 / 刘献君
用生命之光照耀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切怀念敬爱的杨叔子院士 / 欧阳康
“大先生”杨叔子院士 / 彭林
回忆杨叔子院士 :大德襟风宛在目忆,忆来使人泪沾巾/ 陆挺
附: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类主要论著 


第五篇 立德树人
杨叔子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汪大总
缅怀恩师杨叔子院士 / 丁洪
育人为本的“大先生”杨叔子院士 / 吴波
走进师门找到“家” / 赵英俊
诗魂永留心中——悼念恩师杨叔子院士 / 刁柏青
人生航程的引领者——怀念我的老师杨叔子院士 / 徐宜桂
深圳市圆梦精密技术研究院悼念杨叔子院士 / 李军旗
我心中那份特殊的敬仰:缅怀恩师杨叔子院士 / 胡春华
杨老师,这一年我都走在去看望您的路上…… / 张海霞
怀念恩师杨叔子先生 / 周杰韩
缅怀恩师杨叔子先生 / 饶贵安
缅怀恩师杨叔子先生 / 李巍华
忆叔子先生 / 胡友民
杨叔子先生:我们大学的启蒙教师 / 李诚
斯人已去犹忆影——回忆敬爱的杨叔子老师 / 陈定方
怀念我的师父杨叔子院士 / 杨祥良
附:杨叔子院士历年研究生名单


第六篇 探索与创新
大师风范 我辈楷模——忆恩师杨叔子院士 / 史铁林
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杨叔子院士 / 吴波
深情寄哀思:杨老师带领我们在钢丝绳上行走 / 康宜华
重温杨叔子院士智能制造里程碑论文的感悟 / 黄培
告别——杨叔子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发文回顾/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沉痛哀悼杨叔子主编 / 《科学与社会》编辑部
杨叔子院士十分重视并热情支持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作 / 
陈万诚
附:杨叔子院士机械工程专业类主要论著


第七篇 诗词悼念
中华诗词学会
湖北诗词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瑜伽诗社及部分诗友


第八篇 思念与传承
永远怀念杨叔子:同学、朋友、夫妻的73年 / 徐辉碧
言传身教,家风淳朴 / 李晓平
永远怀念叔外祖父杨叔子 / 孙肖南
怀念舅舅 / 黄农红
怀念姑父 / 徐江
先生驾鹤西去,道德风范长存
——深切悼念九江学院名誉校长杨叔子院士 / 甘筱青
深切怀念当代“仁人”“国士”杨叔子院士 / 孔汝煌
江汉云停汗青永载鸿儒绩,赣鄱波咽故里长萦院士魂
——家乡湖口人民沉痛悼念杨叔子院士! / 湖口发布
故乡山海远,情深不为念 / 江西省湖口中学
白首不改故乡情 / 江西省湖口中学
出处何由初志改,桑泥梓土竞芳香 / 江西省湖口中学
哀思一缕何处寄,江南江北悲秋风
——沉痛哀悼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 / 九江同文中学


第九篇 华年光影
痛悼!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逝世 / 人民日报
永驻华中大人心中的“大先生”——追记杨叔子院士 / 光明日报
痛别杨叔子院士!曾疾呼“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 中国青年报
痛别!杨叔子先生,一路走好! / 中国教育报
痛悼!华科大老校长杨叔子逝世 / 长江日报
痛别!杨叔子逝世 /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追忆大先生杨叔子院士 / 湖北日报
追忆“大先生”杨叔子:49年前来十堰支教为汽院培养出第一批研究生 / 十堰晚报


附录 杨叔子年表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是通过杨叔子院士的领导、同事、朋友、学生、家人和媒体朋友的从不同角度出发书写的纪念文章,通过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图片,再现了杨叔子院士的成长、成人、成大家、成大先生的过程,呈现了杨院士一生诗礼传家、科研报国和教书育人的精彩瞬间、典型成果和重要贡献,凸显了杨院士身上具有浓厚爱国情怀和个人气质的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思想,体现出杨叔子院士言行一致、德行合一、大道至简的高尚品格。杨叔子院士就是一面旗帜,体现了奋进中的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永远值得怀念年和敬意。



主编推荐

中共党员,1985、1987、1990年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一系机械制造专业分别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1992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1992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1994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主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2015年8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微系统技术、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及其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TH-1”、“NS-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其中NS-1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在轨飞行的*小“轮控三轴稳定卫星”,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突破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研制出微型MEMS储能器件及能源微系统、MEMS太阳敏感器、微/纳型星敏感器、MEMS开关/继电器、MEMS扫描镜及探测微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传感、储能器件与微系统,且多种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在轨应用。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与*奖励不重复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



精彩内容

杨叔子院士已经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时常回想起他在华科大学习、工作70载的奋斗岁月和学术人生,感念他矢志不渝科技报国、心系教育、情怀家国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敬佩他在科学研究和文化素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谢他为华科大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
杨叔子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建校之初的第一批学生,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启了奉献终身的教育生涯,一辈子扎根喻家山下,并在学习工作中成长为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在喻园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华科大人的卓越代表。他潜心教书育人,奉献科技事业,赢得广泛赞誉,先后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1991年,因其在机械工程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至1997年,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积极倡导文化素质教育,支持理科、文科发展,推动华科大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退出校长岗位后,杨叔子院士先后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持续关心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媒体评论

杨叔子院士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是贯彻“严谨求真、敢担重任、勇于创新”精神的大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交叉研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共计20余项,成就卓著。他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解决了切削过程中的颤振问题并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智能制造探索性研究,牵头承担了智能制造领域第一个*基础性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