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3.72 5.0折 ¥ 88 全新
库存118件
作者潘鲁生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23941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671655
上书时间2024-10-21
《家乡散记》甄选了作者这些年述说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稿,汇而成集。它们就像生而为人的筋骨血脉,就像谱曲作歌的音符韵律,是作者的精神之魂。因了这份乡情,那些看似寻常的家把什、老手艺、旧物件、村小调都弥散着时光的灵晕,令人寻之探之,甘之如饴。这本散记文集中,既有续修家族谱牒的记录,也有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舅亲人的追忆怀想。儿时的点点滴滴、成长路上铭心刻骨的往事,都在回忆述说中得以一一呈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稳健坚实的人格美、生活美。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民间文艺研究,提出构建中国“民艺学”、“手艺学”、“文化遗产学”等重大命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化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委员会主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践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发掘整理濒危传统工艺,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
《家乡散记》甄选了作者这些年述说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稿,汇而成集。它们就像生而为人的筋骨血脉,就像谱曲作歌的音符韵律,是作者的精神之魂。因了这份乡情,那些看似寻常的家把什、老手艺、旧物件、村小调都弥散着时光的灵晕,令人寻之探之,甘之如饴。这本散记文集中,既有续修家族谱牒的记录,也有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舅亲人的追忆怀想。儿时的点点滴滴、成长路上铭心刻骨的往事,都在回忆述说中得以一一呈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稳健坚实的人格美、生活美。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民间文艺研究,提出构建中国“民艺学”、“手艺学”、“文化遗产学”等重大命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化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委员会主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践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发掘整理濒危传统工艺,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菏泽市曹县,地处鲁豫皖苏四省八
县交界的鲁西南,这里古道绵延,曲水漾波,湖 泊星布,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千年古城,它连通着 黄河故道和运河水系,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汇通之地。这也令我离乡在 外的几十年间,每每念及家乡,心里总是情不自 禁地生出一些特别的自豪与骄傲,为这片黄河故 土上曾经大风飞扬的历史风云,也为自己记忆里 温暖隽永的乡情风物。
菏泽历史十分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誉。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 地势平坦,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也 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区域。古代名 著《禹贡》,托名为治水的大禹所作,记载有神 州各地的山川、地形、土壤、物产情况,书中“九泽” 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这一地域。 菏泽最初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接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在较长历 史时期被称为曹州,唐代曾更名龙池, 清代称作夏月湖;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 山”,北有“雷泽”,故而赐名菏泽。 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菏泽自然
汇聚了许多风云际会的重大史迹。据 文献记载和历史遗迹显示,在夏朝之 前,这里既有大汶口、龙山、岳石文 化发展,也是尧舜禹在中原的重要活 动之地。而在对商都的学术考证中, 有学者认为,商王在此立国建都,此 即商王朝二百三十年的京畿之地,系 历史上的华夏第一都。此后的东周春 秋战国,各诸侯争霸会盟多在此间。 涂山是夏禹会万国诸侯之地,商汤会 三千诸侯之地,景山是商汤受命之地, 青山是项羽发迹之地。后续历史上的 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 起义、宋江聚义也发生在菏泽。
历史大舞台波诡云谲变幻无穷的 魅力,少不了来自纵横山川江河的风 流人物。菏泽亦是圣贤辈出之地,大 圣商汤、元圣伊尹、名圣惠施、兵圣 吴起、农圣氾胜之、科圣燕肃等在此
诞生,也落叶归根安葬于此,留下汤陵、盘庚陵、箕子墓、伊尹祠、莱朱墓、穰侯魏冉墓、春申君墓、项羽龙
须岗、澹台子羽祠等,令后世文人骚客凭吊感叹。 皇天后土、文脉汤汤,成汤陵之“左海岱,右华岳,黄流经其前,
济水引其后,鲁、宋、徐、燕四面环绕”是壮阔的自然风貌,也是励 精图治的境界写照。土台残碑、斜阳余晖,历史融进了这块土地,也 绵延成家乡人的胸襟气度和精神血脉。
家乡地域宽广,水域丰富,历来多黄河水患,百姓生活充满稼 穑艰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百姓在水泊滩涂上植藕养鱼、种 植林木,世代相传,渐渐营造出烟波浩渺、荷田如盖、接天莲叶、映 日荷花的人间胜景,不仅农田和林木多以万亩计,即便是娇艳的牡丹, 也“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郭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连畦接畛 的芍药大花,十里盛放的荷花,即使是在瘠薄盐碱之地上,也有牛羊 繁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守住一方乡土,写就自家的田园史诗, 繁衍的是华夏的文明。舒展开阔的平原风貌与人文智慧相生相长,人 们勤于耕作,善于蓄养,积累着世代相袭的经验智慧,从农从商从学 人才辈出。历史上伊尹最早发明了“区田法”和“挑杆子”,种田时
因地制宜,抗旱时有水可用,在农学史上把作物水肥管理提高到农业之根本的高度;汉朝农学家氾胜之写的《氾胜之 书》,是应用至今的农学著作。耕农田、植林木、 食为天,这是生活之本,拜自然之所赐,家乡在 我记忆中一直是一派勃勃生机的田园景象。
民以食为天,饮食既是日常生活中物质口味 的需求与享用,也成为祈福求愿的重要精神寄托, 把食品色香味美的功能,变通为上天入地的心愿 传递,成为多种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 家乡的江米人,是一种混合了糯米粉和颜料制成 的面塑,有神话人物、祥瑞动物等很多种造型, 是周边地区久负盛名的民俗特产,目前已被列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去每逢年 节,江米人被人们用来祭祀、观赏和娱乐,在大 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江米人 面塑的传统,与鲁西南地区常受黄河水患困扰, 民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举行祭天敬祖的仪式有关。
再比如,农历正月初七,桃源集镇祭祀火神的花供会,人们用白面制作蒸鸡、鱼、猪头, 用软面捏塑戏剧人物、吉祥瑞兽,用山 药泥彩模塑各种瓜果,用白萝卜雕刻建 筑物、花草鱼虫等等,一众色彩鲜亮绚 丽的供品,直接汇集成民间传统雕塑工 艺品展览盛会。如果说传统的民俗活动 与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对习俗的遵循有 关,那么,民间工艺就赋予了这些情感 以生活的色彩和礼俗的形态,是心灵愿 望的表达,也是生活生命的礼赞。
家乡的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 也体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 黄河冲积平原的土,提供食粮也贡献 建材,院墙、屋墙一般用泥土垛墙或 砖块砌成,建房用木梁、木檩。经济 富裕的人家盖瓦房,要在屋脊上安脊 兽,在门楼上装吻兽及饰物,所谓“插 花门楼”“五脊六兽大堂屋”描绘的 就是这种建筑样式。有关民居院落布 局的研究显示“院落布局分为散居、 四合院、三合院等形式。散居的院落 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 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十分常见”。黄 河滩上的台房虽无院墙,一户一台, 界线还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
合院由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
对大门的厢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 除了四合院,还有三合院,又称“簸箕叉”,有 正房、厢房而无南屋。再者,房屋之间彼此的高低, 还要讲究和邻里人家的关系,从前人们通常认为 新房子若是低于邻居对自家不利,高于邻居则是 “欺邻”,所以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前不高于后, 左不高于右。盖房子对所有的人家来说都是一桩 大事。传统民居在建造时十分注重仪式,建房开 工要“看日子”,“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上 梁环节最为隆重,要在正午时分举行,往往要贴 对子、放鞭炮、喝上梁酒,所谓“吉日立柱凝百 瑞,良辰上梁集千祥”,“上梁的酒,古来有”, 这是百姓人家生活里十分重大的仪式。如今,随 着中国社会的城镇化发展,县乡以及农村的一些 民居样式也与时俱进,多数已经建造楼房。原来的民居格局和建造仪式大多已成过往的记忆,但 每每迁居时也有一套相应的礼仪,人们表达安居 乐业的愿望是一样的。
这里的不少村庄是由同姓家族发展起来的, 也有傍近城镇、要道等多姓家族结成的村子,民 风淳厚,人际来往亲热,讲究邻里互助。过去的 街坊邻里,日常见面的寒暄是先问“吃了吗”“喝 水吗”,若在集市上相遇,彼此的问候是“花着 钱不”。吃饭、喝水是生活必需,需要用钱时也 当解囊相助。家乡人好客,讲人情、重礼仪,农 村摆酒席多用八仙桌,长幼有序,主次有别。往 往一家有婚丧之事,乡里乡亲都来搭把手。如果 村里有一家嫁女儿,亲戚邻里有“送面”“送帐” 的习俗,给闺女送些麦面做体己干粮,随着生活 水平提高,送麦面改为送鸡蛋、布料、帐子等, 而对待娶媳妇的人家,多是用红纸包上礼金,随 人情份子,是实心实意的经济相助。遇有谁家添
丁增口的喜事,姑舅姨等诸家亲戚都来“送粥米”,相赠小米、红糖、鸡蛋、芝麻盐和新生儿衣帽等物。而遇到丧葬之事,
更是大型互帮互助的亲友汇聚场面,有的村庄还有“一家有丧事,全 村都盖锅”的习俗。生产劳动中也讲究互助,役畜农具,相互借用。 这样的环境里,人情味儿十足,人际关系愉悦,各家各户的大事小情, 都是你来我往,相互支撑,生活氛围是热闹的,人的内心是丰赡的。 人生的岁月就在这样温暖的时光里慢慢流淌,少有孤寂和焦虑。
听戏是这方民众最为钟爱的娱乐方式。我的家乡紧邻鲁地,百 姓生活也深受儒礼教化浸染,岁时节日、民俗活动里常有诸多排场和 讲究,人们平日里不太讲究吃穿,但好热闹,也讲究排场,其中最受 欢迎的排场,便是请戏班子唱戏:结婚时唱戏,生孩子时唱戏,老人 祝寿时唱戏,祭奠祖先时唱戏,故去老人过三年也要唱大戏……人生 的喜忧大典时刻请戏班子唱戏,主家挣足了排面,而来自四邻八乡的 听戏者,则享受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家乡地处交汇之处,北倚黄河, 东靠京杭大运河,这就为不同剧种的演出交流发展提供了便利。村里 每逢庆典,一个戏班有时能唱好几个剧种,应和着观众的要求唱了曲 剧唱梆子,梆子完了两夹弦、大平调、枣梆、大弦子、柳子戏轮番上。 台上唱的是一出出千回百转的传奇戏剧,台下听的是一段段对平淡岁 月的慰藉安抚,久而久之,心里有了念想,精神有了起伏,嗓子便痒痒,
于是人们就把看戏唱戏听戏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戏迷们也就渐渐入门成精,演戏的都是戏痴,看戏的都是戏精,彼此对戏曲都熟门
熟路,有些资深戏迷不仅会现场点自己喜欢的唱段,甚至还会现场唱 上几段,向演员们“讨教”,台上剧目场场精彩,台下观众掌声阵阵。
家乡受“周孔遗风”影响深厚,民风朴实好礼,男耕女织,不 善商贸。由于地处军事要地,每每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经受的战乱 频多,所以民间对兵法战略、侠义文化比较讲究。寻常人家的男子, 小时候都有习武的经历,培养尚武精神。虽然这种勇猛尚武的侠文化 与传统鲁文化的温雅敦厚有明显区别,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义文化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遥相呼应。侠义文化里的 “一诺千金”就是诚信,扶助弱小就是“友善”,为国为民行大义就 是“爱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守信重诺就是 敬业。路见不平、行侠仗义、疾恶如仇、肝胆相照的好汉精神是优秀 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我们家乡人骨子里的东西。
我时常会想念家乡,生于斯,长于斯,那里的县城与乡下,那 里的乡音与人情,在我的生命里烙下了最初的印记。那里的风土人情 成了我从事专业研究和事业追求的启蒙和起点。这几十年,我曾与同 行专家和同事、学生一起研究曹县的民间工艺和民间戏曲,一次次走 进家乡的村庄田野、乡镇街道、作坊院落,带着专业的视野一次次回 首打量、细细体味家乡的民间文化,亲切而又充满了韵味。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人近一甲子,春节时会回乡与亲人团聚, 清明时节会回去祭奠祖父、祖母、父亲、母亲。每次返乡,心中都会 生出些许的惆怅。时间总在流逝,人生总在行进,家乡在发生着日新 月异的变化。似乎变化越多,对家乡的牵挂益深。这种情感柔韧而又 绵长。不论何时何地,一句乡音、一曲小戏、一碗家乡的热汤就能唤 起关于那一方水土的全部情感和记忆。这就是乡愁吧。
有了乡愁,心底的情感就生了根,就不会飘零,不管何时回首,都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我多年来从事民艺调研的
体验,所谓乡愁,不仅是千百年来文人们“露从 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一种精神活动传统,也 是百姓们顺时应物的物质生活传承;它虽然多是 由一时一地一物而生发,每每极具个人生命与生 活色彩,但是,恰是这样无数的人与物的情感关联, 聚集起来,沉潜在大众寻常生活的基底,静水深流, 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时代生活推波助澜。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成都
¥ 37.66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泰安
¥ 49.74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广州
¥ 46.00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成都
¥ 44.00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北京
¥ 48.40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泰安
¥ 51.74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无锡
¥ 46.64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天津
¥ 43.70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泰安
¥ 44.40
家乡散记(听民间文艺大家讲故乡的故事)
全新南昌
¥ 42.2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