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8.34 6.2折 ¥ 62 全新
库存243件
作者吴小霞,赵杰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42917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29670166
上书时间2024-10-21
序 特质可延续 成长无极限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一直躬耕在语文教学的田垄。在这里,我如痴如醉,乐此不疲地成长。我一直觉得,其他学科教师也好,语文老师也罢,我相信,成长路径都是相通的,成长特质都是相似的。所谓“特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言“特有的性质或品质”,而“成长特质”是成长过程中特有的性质或品质。那么,一名语文教师的成长特质需要什么呢?
一、系统的结构思维
语文教师,先需要有结构化思维。因为结构化思维是语文系统建构思维,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所以教师先要建立自己的语文学科知识图谱,才可能建构学生的结构思维,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语文教师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图谱,并把知识图谱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结合起来,整个教学才会走向整体建构和系统建构。同时,语文教学设计也需要结构思维:顶层逻辑、中层逻辑、底层逻辑。顶层逻辑是方向,中层逻辑是任务环节设置,底层逻辑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顶层逻辑,教学就会缺少目的性;没有中层逻辑,教学就会缺少关联性;没有底层逻辑,教学就会缺少实效性。所以,三者统一,才能形成结构化教学。本书从开篇到结束,都遵循建构系统结构思维的原则,不断探索有效达成的路径。
二、专业的学科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中说:“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实施新 课标,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具备文本解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等,这些,在本书中都能找到案例进行验证。
三、精进的研究精神
学科教师的成长特质,需要有不断精进的研究精神。当今教育,拼的是研究能力。随着新 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教师需要由教知识转化为教素养,由以前的教“专家结论”转变为培养“专家思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具有研究力的人。
“研究”,其实并不神秘。问题是研究,学习是研究,运用是研究,反思是研究,总结是研究。什么是研究?就是带着专业科学的心态,不断地研究自己耕耘的每一寸语文教学的土地。比如,我们带着科学的态度,把新课程理念、新教学主张理解透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握学情,发现学生的障碍点,精心准备好每一个教学任务,借助多元评价提升课堂效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化、持续性学习,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真正实现。教师钻得深入,研得透彻,才可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在学生进阶学习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才可能培养具有“思维实力”的学生,才可能引导学生过一种有品质的、幸福的语文生活!
四、灵动的教学理念
学科教师还需要形成自己灵动的教学理念。一个有教学理念的教师,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才能真正地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我心中好的语文课,是课前有期待、课堂多创造、课后重延展的课堂。培养创新思维,建设创意语文,在创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在生成中再造,在再造中浸润,让师生都能享受有品质、有趣味、有活力的语文生活!所以我提炼的教学理念是“微创意教学”,也就是教师要有创新能力,要有意识地把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想法转化成多元、生动的活动方式,再聚焦微小、创新、实用的活动内容,通过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赋能,创造师生新生命。这些教学理念在本书中都有显性或隐性的体现。
语文教师要发展,要提高教学能力,需要修炼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评价反思能力、课例分析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本书以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为线索,涉及多种题材的教学课例,分为“修炼文本解读基本功”要“在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立足课堂潜心修炼” “在共同体中深度学习” “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作品”六个部分。书中既有案例呈现,也有技巧提炼;既有研究性,也有实用性。
成长特质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师,对每个学科的教师都适用,期待这本书能为教师们提供成长的路径和可复制的方法。
同时,感谢编辑卢风保老师一路的指导和陪伴,才有了这本书从雏形最终形成作品;感谢赵杰志老师站在教研员的角度加深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感谢恩师李永红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李永红名师领航工作室伙伴们对我的关心和陪伴;我还要感谢学校领导的鼓励,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的温暖和慰藉!
最后,谢谢亲爱的读者们,请您相信,特质可延续,成长无极限!
吴小霞
《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特质》从修炼文本解读基本功、在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立足课堂潜心修炼、在共同体中深度学习、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作品等六个方面,分享了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特质,描绘了语文教师从新手教师走向优秀教师、通往卓越教师的成长地图,有利于一线语文教师寻找到成长支点,提高立德树人的能力。作者分享的成长心得与走心建议,均源自教学实践,又服务于当下的教学,可操作性强,方便一线语文教师借鉴与运用。
吴小霞,全国知名班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北碚第四届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对象,重庆兼善中学蔡家校区语文教研组长,重庆北碚教师语文学科研训基地负责人。获重庆市阅读指导课一等奖,重庆市教育教学案例特等奖。《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等杂志封面人物。语文教研案例曾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在《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出版《班主任微创意》《班主任小智慧》《叛逆期怎么管,孩子才会听》等多部作品。
赵杰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在教师培训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被聘为北京教育学院实践基地导师、北京市市级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一直从事语文学科新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多次指导教师参加市区级比赛并获奖,主持多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和课题研究。
1 序 特质可延续 成长无极限
第一辑 修炼文本解读基本功
3 散文文本解读:望闻问切,切中散文脉搏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9 小说文本解读:立足三要素,注重文本独特体验
——以《社戏》为例
17 古文文本解读: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
——以《桃花源记》为例
24 诗词解读:进阶思维在解读中形成
——以《虞美人》为例
第二辑 在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35 学情诊断:“双减”时代,如何根据学情调整教学
47 整本书阅读:七步攻略强化阅读价值
——以《傅雷家书》为例
54 作文指导:作文评改教学新模式探索
61 语文活动:用活动突破薄弱学生学困点
68 资源整合:利用旁批进行自读课文教学
76 深度学习:系统设计下的朗读教学
——以《岳阳楼记》为例
83 教材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学习写作技巧
90 试卷讲评:用试卷讲评体系构建深度学习
100 思辨养成:进阶提问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第三辑 立足课堂潜心修炼
107 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方略
——以《范进中举》为例
113 课堂效果:让趣味性与实效性并存
120 课堂改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
127 课堂创意:让你的比喻会跳舞
131 课堂生成:我课我秀,秀出风采
135 课堂深度:在语言品读中走进深度学习
140 课堂技巧:用多轮次体验法提升课堂高度
145 课堂气氛:活泼有趣上好科普说明文
第四辑 在共同体中深度学习
153 备课:基于核心素养的朗读教学
——以《春》为例
166 说课: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说课实践
——以《昆明的雨》为例
176 评课:品课就是品人生
——以席小霞老师的《短歌行》为例
179 议课:文言文教学如何突围
——《于家训中见家风》听课有感
183 磨课:课堂的重心是突破难点之实
——记“用比喻描写外貌”磨课
193 反思:请让我带着缺点前行
——《叶的随想》课例反思
196 用体验型教研激活教研组内动力
——记一次语文教研活动
第五辑 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
203 翻转式课堂: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太空一日》三段式设计
210 项目式学习:走进小说,感悟人生
——“走进小说天地”项目化学习
223 口语交际课:讨论互动,有效得体
——“讨论”公开课设计
第六辑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作品
233 复习教学: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244 群文阅读:可怜!可恨!可悲!
——群文阅读《孔乙己》《变色龙》
253 逆向教学:用标准唱响演讲开头戏
《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特质》从修炼文本解读基本功、在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立足课堂潜心修炼、在共同体中深度学习、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作品等六个方面,分享了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特质,描绘了语文教师从新手教师走向优秀教师、通往卓越教师的成长地图,有利于一线语文教师寻找到成长支点,提高立德树人的能力。作者分享的成长心得与走心建议,均源自教学实践,又服务于当下的教学,可操作性强,方便一线语文教师借鉴与运用。
吴小霞,全国知名班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北碚第四届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对象,重庆兼善中学蔡家校区语文教研组长,重庆北碚教师语文学科研训基地负责人。获重庆市阅读指导课一等奖,重庆市教育教学案例特等奖。《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等杂志封面人物。语文教研案例曾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在《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出版《班主任微创意》《班主任小智慧》《叛逆期怎么管,孩子才会听》等多部作品。
赵杰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在教师培训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被聘为北京教育学院实践基地导师、北京市市级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一直从事语文学科新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多次指导教师参加市区级比赛并获奖,主持多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和课题研究。
散文文本解读:望闻问切,切中散文脉搏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散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中高考阅读题的重要选材。所以,老师的散文解读能力,决定着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那么,散文解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 | 立足依据,把握散文教学目标
散文的解读,需要注意解读的依据,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散文的教学目标,从而让解读不会走错方向。
那么,解读依据包括哪些呢?
第一,把握课标的要求。《课标(2022)》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文本解读最后的目标实现应该指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应该把文本解读变成教学解读。
第二,把握单元提示。《济南的冬天》所在单元的单元提示是这样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明白了文本解读的重心:感受文中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品味语言,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第三,抓住课文提示。本文的课文提示包括“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方向和重点。其中“预习”中有言:“课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能唤起你对事物的细微感觉。阅读的时候,注意体会。”还有“积累拓展”中的第三题说,要求“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本篇文章的解读重点是细腻的语言和修辞。
二 | 立足语文,把握散文文体特点
语文课就要上得像语文课。故文本解读时应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解读,而不是采用社会化、伦理化、历史化的解读方式。所以,散文的解读要立足“语言”的解读,关注语言文字,从而去挖掘文本深处的情和理。
散文的文本解读要立足语文这个根本,解读时需要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1.阅读标题,初步感知
看到标题时,笔者开始思考:为什么是“济南的冬天”,而不是“冬天的济南”?作者表达的重心是“冬天”还是“济南”?如果是“冬天的济南”,那么重心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而写“济南的冬天”,重心是自己的感受。同时,从标题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出:本文借济南的冬天的景色,表达一种情感,并且这种情感是和济南密切相关的。
2.勾画关键,把握主旨
笔者把文章读了好几遍,边读边思考。为了把握散文的中心,笔者用红色笔勾画出了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议论的句子。
第1段中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响晴”“温晴”“宝地”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济南天气温和、舒适,作者心中是喜爱的。第2段中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我们可以得到:有山有水的济南让作者非常满意,所以是个“理想的境界”。第3段中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第4段中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下了小雪的济南洋溢出了惊喜、疼爱之情。第5段中说“对,这是张小水墨画”。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是不由自主地赞叹。第6段中说“水藻真绿”“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流露的是赞叹。最后,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以感受到,作者激情澎湃地赞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情感喷涌而出,洋溢着喜爱、自豪、自得,仿佛在说:这,就是我的家乡!
从关键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一往情深,那真是如涓涓细流,汩汩流淌!
3.理清思路,明晰结构
文章第1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温晴”是全文的关键词,也是全文主线。第2段告诉读者:这种天气形成是有原因的——有山有水,由天气转入山水,并且在分写山水前,给人的总体观感是暖和、舒适的理想境界。第3—5段是并列的,写了冬天的山景。第6段写的是冬天的水。最后一段,用一句简洁的语言结束。
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喜爱之情,结构是总分总,段与段之间脉络相当清晰,衔接很是紧密。
由此得出,散文文本的解读,不管内容多么广泛,形式多么自由,只要把握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就把握了统领全篇的“神”,就没有偏离主题进行解读。这样,才可以有后面的个性化解读。
三 | 立足文本细读,把握散文解读落点
对于散文的解读,关注了文章的整体,还要从文本的细节处入手,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要用词,认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仔细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细腻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当然,每一篇散文都有自己的特质,我们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去解读,而是找到每一篇散文独特的语言表达,找准文章的落点,着眼于这一篇散文的“独特个性”,从而体味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认知。
1.从文章独特之处去推进
在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更多读到的是老舍对济南的独特温晴的情感。上一篇课文《春》重点学习的是修辞比喻,而《济南的冬天》的课后题是有关比拟的解说。故笔者便以“比拟”为抓手,把落点放在:从比拟看济南在老舍心中的地位。
为何如此设计呢?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几处“比拟”: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段文字里,作者把冬天的小山比作一位母亲,而济南就是安适地睡在小摇篮里的婴儿,并且冬天的小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准保”是“一定,没有特殊和意外”的意思,面对着冬天的小山,人人都是“含笑”的,“有着落”,这是一种怎样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冬天,人们感受到的是春天般的温暖。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小山就是一位慈善的母亲,一位能给人温暖、舒适、安宁的母亲。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里,把顶着雪的小山比作了一位女子,文中处处透露出对这位女子的疼爱、怜惜之情。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一位美丽、让人遐想、娇羞的女子啊!笔者读到的是作者就像面对一位爱慕的恋人,处处透露着对济南冬天的小山的疼爱。“小山”“小摇篮”“小雪”“小水墨画”“小灰色树影”,在作者的眼里,这些都是“小小的”,“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一个如此大的济南怎么会受不住大雪?唯一的解释是,作者心中对济南是怜惜的、疼爱的。
“真得算个宝地”“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一个“真”字,体现的是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对济南真真切切的喜爱之情。全文处处都是作者的情感表达,特别是最后由衷地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是对济南怎样的一往情深啊!
2.从文章时代背景处深入
文章有一个地方引起了笔者的疑惑: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他为什么不写《北京的冬天》?再从气候来看,济南的冬天气温是比较低的,气候并不温晴,甚至有些寒冷,可是为什么在老舍的眼中,就是温晴的?由此看出,济南是老舍心中的家,是一座理想的城市,是老舍口中的温晴家园。为什么会这样?这就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来解读了。
老舍于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1937年,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老舍曾在《吊济南》中写道:“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着
济南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足见济南在他心中的位置。
这七年,老舍主要生活在济南和青岛两地。家庭生活与工作的舒适,社会环境的安定,为老舍进入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可能。组建和谐家庭,进入高校工作,编辑报纸刊物,交游日渐广泛,以及有了相对自由发表的平台,给予了老舍一个较为舒适的创作环境。加之老舍有着独到的北京市民文化、旗人民俗生活的积累与省思,使其小说中显现出艺术和思想的成熟。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济南的品性和老舍的性格很相似,济南唤起了他内心最温情、最温暖的情感。
再追溯老舍的出生。老舍生于一个破落的满族家庭,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