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9.28 4.2折 ¥ 11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刘美华 张西平 编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14183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18元
货号29655438
上书时间2024-10-21
序言
北京,这座有着 3000 多年建城史、800 多年定都史的文明古城,以其独特的“帝都” 文化吸引着古今中外各方人士。和其他历史名城一样,北京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镌刻着历史印记和文化想象的存在。 尽管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都城,但在西方对中国城市的认识上,北京城却独树一帜。 对于西方人,这个遥远东方的“ 帝都” 伟大而尊贵,始终充满着神秘而富有异域情调,亦不乏奢侈骄纵,在那里权力、财富与傲慢、贪腐交杂在一起。 在中西交通史上,中西互动、中西文化交流相对较为频繁的历史时段,北京都恰好是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帝都。 综览历史文献,围绕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名城著述如林、数不胜数,这是一笔宝贵的学术、文化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价值,值得当今学术界的重视。
当前国外学界对于北京研究的书目还未有专门文献,但是关于中国学书目的研究已有专门文献,而这些中国学书目的研究文献对本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如:考 狄( Henri Cordier,1849—1924)编的五卷本《西人论中国书目》( Bibliotheca Si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 a l’ empire chinois)是西方自 16 世纪中叶至 1921年左右关于中国书的总目,包括各种欧洲语言写成的有关中国的各种文字;约翰· 勒斯特( John Lust,1918—2000) 的《 1850年前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西方著作》 ( Western books on China published up to 1850)收录了 654 部作品,内容涉猎广泛,共22 个 主 题 分 类; 《 北 堂 书 目》 ( Catalogue of the Pei-T’ang Library)按照不同的语言种类划分,收录图书 4101 种,5133册;袁同礼的《 西文汉学书目》 ( 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 a continuation of cordier’s bibliotheca Sinica) 收 录 了 1921 年 至1967 年的有关中国研究英、法、德文( 另有一些研究澳门的葡萄牙文)文献 1. 8 万多种。
国内学界对西方的北京研究日益关注, 对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显著的成果, 如: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文汉学珍本提要》 一书录有北京大学馆藏的出版于 1850 年以前的300 余种西文图书, 涉及多种语种, 这其中不少记述都与北京有关; 欧 阳 哲 生 《 十 七 世 纪 西 方 耶 稣 会 士 眼 中 的 北京———以利玛窦、 安文思、 李明为中心的讨论》 和 《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 “ 北京经验” 》 , 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北京城市史与中西交流史; 赵晓阳 《 北京研究: 外文文献题录》 从文献学视角切入西文的北京研究文献; 吕超的 《 东方帝都: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从文学文化领域切入西方视野的北京形象; 李洪等的 《 帝都掠影———17—19世纪西方画作中的北京建筑形象变迁》 从建筑史视角剖析西方文献中的北京形象; 等等。
围绕这座古老的城 市, 有 关 于 其 历 史、 地 理、 文 化、宗教等方面的学术研究, 也有对其民俗、 社会、 语言和相关人物等方面的调查, 亦有小说、 诗歌、 游记、 传记、 图片影像等形式对其演绎。 语种有英文、 法文、 西班牙文、荷兰文、 葡萄牙文、 德文和日文等。 不仅西方人在言说北京, 还有中国人用西文介绍北京和北京生活。 这些不同时代的中外文人共同言说北京历史、 北京文化、 北京城、 北
京人和北京生活等, 形成独特的北京话语。 不同时代的北京话语交汇一起, 构成多语种、 多视角、 多声部的 “ 国际北京学” 或 “北京研究文献” 。
本书在收录相关文献书籍时, 从三个方面的因素考虑。首先, 文献 书 籍 是 否 以 北 京 为 记 述、 研 究 对 象, 如 绿 蒂( Pierre Loti, 1850—1923) 的 《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 Les derniers jours de Pèkin) 、 立德夫人 ( Archibald Little, 1845—1926) 的 《 京华往事》 ( 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 、裴 丽 珠 ( Bredon Juliet,? —1937 ) 的 《 北 京 纪 胜 》( Peking: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of interest) 等, 此类书书名即以北京为题或与北京相关,自然属于本书收录的文献范围。 其次, 文献书籍书名与北京无关, 但是其内容是否涉及北京。 由于涉及北京的文献多不胜数, 在收录时, 其文献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也是考虑因 素。 如 《 马 可 · 波 罗 游 记》 (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 《 鄂多立克东游录》 ( Viaggio del beato Odorico da Pordenone) 、 利 玛 窦 ( Matteo Ricci, 1552—1610 ) 的 《 利玛窦中国札记》 ( 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iesu ) 、 曾 德 昭 ( Alvaro Semedo, 1585—1658 )的 《 大 中 国 志 》 (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 、 李 明 ( Louis le Comte / Louis-Daniel Lecomte, 1655—1728 ) 的 《 中 国 近 事 报 道 》 ( Nouveaux mémoires sur l’ 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 等, 此类文献书名与北京无关, 但因其内容涉及北京, 北京城、 北京人或北京生活的内容占了一定的笔墨, 而且对西方的北京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北京研究的宝贵文献, 因此它们也是本书需要收录的重要目标文献。 此外, 不仅西方人在著述北京、 北京经历, 还有中国人用西文介绍北京和北京生活, 如德龄公主( Der Ling, 1886—1944) 的 《清宫二年记》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 《紫禁城的黄昏: 德龄公主回忆录》 ( Dusk of Forbidden City) , 林语堂的 《 吾国吾民》 (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 林志宏的 《 北京人的社会生活》 (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in Peking) 等, 此类关于北京的著作用西文写成,它们进一步充实了北京画面,
本书也将这类书一并收录。本书是对西方汉学文献学的一个尝试, 通过对西文北京研究基础文献的整理和收录, 以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文献中涉及北京的书的名称、 出版信息和作者信息, 以期让学界了解西方的北京学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从而为今后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北京研究打下一个基础。
对于本书目提要,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 关于西文书名: ①本书收录的西文书名尽可能以首版语言为先。 ②17、 18 世纪时, 西方出版界盛行长书名,以起到对图书的宣传和推销作用。 这些长书名往往包含图书的许多信息, 如内容梗概、 成书的背景和过程、 图书的精彩之处等, 文字之多, 几乎将封面排满, 具体可参见本书中部分图书的封面附图。 对于此种情况, 本书处理的原则是遵照现代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采用学界最为约定俗成的书名写法, 而非全部将图书封面中的长书名原封不动地誉写下来。 ③关于西文书名中的重音符号省略的问题。在有些西文中大写字母重音可不加, 如在西班牙语和法语中等。 年代原因打印机技术受限, 重音符号是后来才规范起来的。 本书所采用的书名大多是重音符号规范后的书名。
2. 中文书名: 如西文作品有中文书名, 本书则沿用此中文书名; 绝大部分西文作品没有中文书名, 则采用学界通用译名; 如无通用译名, 则自行翻译。
3. 作者、 编者、 译者等的中文名: 如有中文名, 本书则沿用其中文名; 如没有中文名, 则采用学界通用译名;如无通用译名, 则自行音译。
4. 作者、 编者、 译者等的生卒年、 国籍等: 确凿详实者注明, 不详者则不注明。
5. 书的封面或扉页获取途径: 网络开放的图书馆、 档案馆和文献资料库等。
6. 本书收录的目标文献为 1949 年之前出版或流通的相关书籍资料。
最后, 感谢大象出版社编辑李爽老师为此书编辑工作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以及她对我工作的宽容。 同时也对大象出版社其他对此书的出版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老师, 致以谢忱。整理西方汉学文献目录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 因为疏漏是必然的, 但学术事业的大厦就是这样一砖一瓦地建起来的, 愿有心的读者能不断完善这个书目。
刘美华 张西平
2023 年 7 月 5 日
《西文北京研究文献提要》这本书稿是在国外研究中国学书目的专门文献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它是在张西平老师主持下,刘美华老师整理和梳理的一部总结性书稿。全书收录了西文北京研究的基础文献,是对西方北京学进行的学术史上的比较全面的文献整理。全书梳理的要点主要是有关西文北京文献的作者和主要作品,对文献的整理是按照不同的主题如历史、政治、文学、地理等进行的。全书的体例格式比较统一,按照“作者国籍和译名”、“文献的中文译名”、“作者的西文书名”、“书的西文书名”、“书籍某一版本的封面”(部分书没有列出)、“版本信息”、“作者简介”、“书的主要内容”(部分书没有介绍)等进行展开。全书脉络分明、言简意赅,为学界提纲挈领地展示了西方的北京学发展脉络与走向,建立一个北京研究学术档案,具有书目提要的功能。
刘美华,201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张西平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海外汉学研究,现任职于浙江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相关专著20余部、论文300余篇。
目 录
第一章
历史、 综述
1
[葡萄牙] 加斯帕· 达· 克鲁斯: 《中国志》
1
[西班牙] 门多萨: 《中华大帝国史》
2
[西班牙] 庞迪我: 《几位耶稣会神父入华, 遇到的特殊情况及
在该国所见到的十分引人注目之事纪实》
4
[意大利] 卫匡国: 《鞑靼战纪》
5
[葡萄牙] 曾德昭: 《大中国志》
6
帕耶: 《中国和欧洲自然、 历史、 地理、 政治和人类生活对比》
7
[德国] 基歇尔: 《中国图说》
82
[西班牙] 闵明我: 《中华君主国的历史、 政治、 伦理和宗教专论》
10
[葡萄牙] 安文思: 《中国新史》
11
[西班牙] 帕拉福斯· 门多萨: 《鞑靼人征服中国史》
13
[瑞典] 郎喀: 《郎喀 1721—1722 年驻节北京朝廷日记》
14
[法国] 杜赫德: 《中华帝国全志》
15
[英国] 托马斯· 珀西汇编: 《中国杂文汇编》
16
[法国] 德奥维尔: 《世界不同民族的历史、 礼仪、 宗教》
17
[法国] 钱德明、 [法国] 韩国英等: 《中国杂纂———北京传教士
所做关于中国历史、 科学、 艺术、 风俗、 习惯等的记录》
18
[法国] 冯秉正著, [法国] 格鲁贤等编: 《中国通史》
20
[法国] 格鲁贤: 《中国通典》
21
[英国] 威廉· 温特博特姆: 《中华帝国历史、 地理和哲学概况》
22
[英国] 威廉· 温特博特姆: 《中华帝国便览》
23
[美国] 罗伯特· 沃恩: 《中国杂编》
24
[美国] 威廉· 怀特曼· 伍德: 《中国概述》
24
[德国] 郭实猎: 《中国简史》
25
[瑞典] 多桑: 《蒙古史———从成吉思汗到帖木儿》
26
[英国] 德庇时: 《中国人———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述》
27
[德国] 郭实猎: 《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地理、 历史、 风俗、
习惯、 艺术、 制造、 商业、 文学、 宗教及法律等概览》
29
[英国] 麦都思: 《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
30
[英国] 基德: 《中国: 图解中国人的信仰、 哲学、 古物、 习惯、
迷信、 法律、 政府》
31
[法国] H. 沙瓦纳· 德拉吉罗迪埃: 《4458 年间的中国人:
历史、 政府、 科学、 艺术、 商贸、 工业、 航海与习俗》
32
[美国] 约翰· 皮特斯: 《中华大观》
33
[美国] 卫三畏: 《中国总论》
344
[英国] 亨利· 查尔斯: 《中国和中国人》
35
[英国] 威妥玛: 《1849 年中华帝国情况的报告》
36
[德国] 卡尔· 弗里德里希· 内曼: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
〈北京条约〉 签订时期的东亚历史》
37
[英国] 湛约翰: 《中国人的起源》
38
[法国] 顾随: 《中华帝国: 地理记述, 历史梗概, 社会、 宗教和
政治制度, 高等学识、 艺术, 实业和贸易考察》
38
[美国] 倪维思: 《中国和中国人》
39
[英国] 翟理斯: 《中国概要》
40
[英国] 翟理斯: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他概述》
41
[英国] 包罗杰: 《中国历史》
42
[英国] 道格思: 《中国》
43
[法国] 冉默德: 《北京———中华帝国回忆》
44
[法国] 古恒: 《北京朝廷》
45
[美国] 满乐道: 《中国的今日和未来: 医药、 政治和社会》
46
[英国] 艾约瑟: 《中国论文集》
47
[英国] 庄延龄: 《鞑靼千年史》
49
[美国] 卫三畏: 《中国小史》
50
[法国] 樊国梁: 《北京———历史和记述》
50
[英国] 柯乐洪: 《转变中的中国》
51
[英国] 贝思福: 《中国的分裂》
53
[英国] 包罗杰: 《中国简史》
53
[英国] 宝复礼: 《三十年后中国之觉醒》
54
[德国] 卢国祥: 《中华苗蔓花: 华夏纵览》
55
[美国] 丁韪良: 《汉学菁华》
566
[德国] 约瑟夫· 屈尔施纳: 《大清帝国》
57
[法国] 考狄: 《1860—1900 年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
58
[德国] 花之安: 《中国史编年手册》
60
[德国] 阿尔方斯· 冯穆默: 《穆默的摄影日记》
61
[英国] 海思波: 《中国现状》
62
[英国] 布莱克著, [英国] 莫蒂默· 门比斯插画: 《中国》
63
[美国] 何德兰: 《中国的宫廷生活———首都的官和民》
64
[中国] 德龄: 《清宫二年记》
65
[英国] 菲利普· 塞尔根特: 《中国皇太后慈禧》
66
[英国] 濮兰德、 [英国] 巴克斯: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67
[英国] 翟理斯: 《中国的文明》
69
[英国] 濮兰德: 《中国最近的事变和现在的政策》
69
[美国] 葛风: 《中国历史大纲》
70
[美国] 柏赐福: 《中国述论》
71
[英国] 裴丽珠: 《北京纪胜》
72
[法国] 考狄: 《中国通史》
73
[英国] 濮兰德: 《中国、 日本和韩国》
74
[法国] 考狄: 《中国》
74
[法国] 那世宝: 《北京漫谈》
75
[法国] 那世宝: 《北京漫谈续编》
76
[瑞典] 喜龙仁: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76
[法国] 马伯乐: 《中国上古史》
78
于纯璧: 《北京: 王权的威严》
78
[德国] 卫礼贤: 《中国文明简史》
798
[美国] 赖德烈: 《中国: 其历史与文化》
80
[英国] 庄士敦: 《紫禁城的黄昏》
81
[美国] 顾立雅: 《中国的诞生》
82
[美国] 亚朋德、 [美国] 安东尼· 比林汉姆: 《中国能生存下去吗?》
83
[法国] 亚乐园: 《圆明园, 前耶稣会的建筑大全》
84
[中国] 德龄: 《紫禁城的黄昏: 德龄公主回忆录》
85
[德国] 福兰阁: 《中国通史》
86
[美国] 阿灵敦、 刘易生: 《寻找老北京》
86
[中国] 林语堂: 《吾国吾民》
88
[法国] 爱斯嘉拉: 《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89
第二章
地理
91
《寰宇大观》
91
[意大利] 卫匡国: 《中国新图志》
92
[波兰] 卜弥格: 《中国植物志》
93
[法国] 唐维勒: 《中国新图集》
94
[法国] 格鲁贤: 《中国地图册》
95
[英国] 多诺万: 《中国昆虫自然史》
95
[法国] 叟铁: 《中国图识》
96
[法国] 毕瓯编: 《中国古今府县地名字典》
97
[美国] 卫三畏编: 《中国地志》
9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