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与战争谋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子兵法》与战争谋略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3.37 6.4折 52 全新

库存3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朴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2220538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29646886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现象看成是一桌酒席,那么,毫无
疑问,残酷的战争,是这酒席上最醒目的一道“硬菜”,甚至可
以说,没有“之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这是常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边庭流血
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指导战争
的兵学战策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据有特殊
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据民国学者陆达节《历代兵书考》的统计,历代兵书有1304
种之多,已故著名学者许保林在其《中国兵书知见录》(解放
军出版社)中的统计数据为则为3380 种,而刘申宁先生《中国
兵书总目》(国防大学出版社)一书所呈示的数据,则为4000
种以上。
然而,在这卷帙浩繁的兵书中,优秀之作其实并不是太多,
称得上是经典的,更是凤毛麟角,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恐怕也
就《孙子兵法》等寥寥可数的几本。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举出
《孙子兵法》,若不借助于“百度”等检索工具,连《武经七书》
也有可能都说不上来?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种。第一个
原因是,《孙子兵法》的文字非常优美,汉语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如顶真、比喻、排比、对偶等等,它里面都用到了,像“百战
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
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形篇》),等等,皆是第
一流的美文,异彩纷呈,早已脍炙人口。孔夫子尝言:“言之无
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可以说,《孙子兵法》
文字之优雅,在先秦诸子中,是堪与《论语》《老子》《庄子》
《孟子》等书并驾齐驱,不分轩轾的。因此它的诸多内容,能不
胫而走,雅俗共赏,妇孺皆知,富有极高的知名度,使它成为
兵学经典中的经典。
第二个原因,也许更为重要,这就是,绝大多数的兵书,
所讨论的重点,都主要是战术层面上的问题。像“习手足,便
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汉书·艺文志》)的具体战
术、战法,往往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方式的改变,军
队兵种结构调整与编制体制更替,因时过境迁,而成为明日黄
花。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当然也有不少战术层面的内容,
如自第九篇《行军篇》起,它就多关注和阐释比较具体的战术
和战法,今天读来,同样会觉得稍嫌烦琐沉闷。但是,就总体
而言,《孙子兵法》的主体内容,是阐发战略原理的。战略乃是
宏观的,抽象的,是超越时空的。像“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这些理论,就不会过时,古今中外,任何战争要赢取胜利的基
本前提,就是要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因此它们是富
有永恒的生命力的。
“战略”的定义,在军事科学院编写的最早一版《战略学》
中,就有明确的界定,实为不刊之论:“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
的方略。”寥寥十二个字,至少蕴含有四层意思。一是“战
略”就根本宗旨而言,是伴随战争出现的,是为战争服务的。
二是从性质上讲,“战略”是“指导性”的,也即方向性的,
决定性的,引领性的。三是“战略”所面对的问题,是全局
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长远的而不是眼前的,是根本的而不是枝
节性的。四是“战略”即方略,是方针和策略,它不是大而化
之,大而无当的东西,而是可以在实战中加以具体操作的方针
和策略。
《孙子兵法》近六千字,从本质上来看,其所提炼归纳和总
结揭示的,就是一种战略之道,作为博大精深的战略文化,全
书归根结底,是围绕着回答战略的四个核心命题而逐次展开的。
第一,“做不做”的命题。
做还是不做?这是所有战略之所以得到确立的逻辑起点。
许多事应该做,值得做,但是环顾各种条件和资源,审视自己
所拥有的力量和能力,发现自己在短时间内难以战胜挑战,达
成一定的战略目标,那也只能暂时搁置或无奈放弃,或者做
一些策略性的必要调整,从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
篇》),通过间接路线来取得依靠直接路线所不易达成的目的。
像周武王伐纣翦商之后,以“小邦周”遽临“大邑商”,这个胜
利成果实在太巨大了,一下子无法加以吞噬和消化,有鉴于这
个现实,周室于是就按“二王三恪”的礼制,兴灭国,继绝世,
暂时让纣王之子武庚统领殷遗民占有一部分殷地,让管、蔡、
霍三叔就近监控,作为一种过渡。这并不是武王、周公等人宅
心仁厚,而是基于殷周更替之际政治现实的形格势禁。而武王
去世所诱发的武庚与三监叛乱,则在某种意义上为周室从根本
上实现战略重心的东移,提供了契机,周公东征的结果,使营
建洛邑、平定薄姑、践灭商奄,都能够顺理成章得以推进,第
二次灭商的大业,因而圆满完成。用《孙子兵法》的话说,这
就是所谓的“巧能成事”(《九地篇》)。
第二,“何时做”的命题。
决定实施战略进攻之后,紧接着而来的,是何时做的问题。
过早启动,会导致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成为众矢之的。俗话
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战国初年,魏国的霸权之所以昙
花一现,旋起旋落,就在于魏惠王急于求成,四面出击,导致
东西两线受敌,顾此失彼,捉襟见肘,陷入战略上的困境之中。
所以,条件不成熟时,只能暗中积蓄力量,耐心等待时机,必
须像越王勾践那样,善于做到韬光养晦,收敛锋芒,“时不至,
不可强究”,故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九字战略建言中,就强调
要“缓称王”。按《孙子兵法》的逻辑,就是要做到“能而示之
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计篇》),以“始如处女”的低调姿态,
诱使对方放松戒备,暴露破绽,使“敌人开阖”(《九地篇》)。
但是,也不能过晚实施战略行动,因为这样一来,也就丧失了
先机之利,失去了对主动权的掌控,如同俗话所言,过了这个
村就没这个店了,蛋糕已经被分割完毕,自己已经被边缘化了,
再也没有机会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握时机,恰到好处,
收放自如,见好就收。如同当年刘邦那样,利用项羽忙于平定
齐地动乱、无暇他顾的机会,凭借汉军将士亟思东归的心理与
士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及时“还定三秦”,主动地揭开楚
汉战争的帷幕,“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
所不戒也”,“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九地篇》)。
第三,“何地做”的命题。
这就是战略进攻方向和地点的考量和选择问题,也即战
略部署和行动,有一个水土服不服的问题。事物有普遍性,但
同时又有特殊性。不同的军队,在不同的地域与环境中,其战
斗力的发挥与运用,在效率上是截然不同的。故孙子作《地形
篇》,阐释战术地理学的要义,又作《九地篇》,论述兵要地理
与战略枢纽问题,强调“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
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春秋后期,吴越战争最终
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覆灭而画上句号,越王勾践笑到了最后,
这是与吴国战略主攻方向判断与选择上的错误密切相关的。吴
国“释越而攻齐”,进而与春秋最大的霸主晋国争龙头老大的
地位,导致越国得以乘虚而入,攻克吴国都城,杀死留守吴都
的太子友,给吴国君臣与广大民众精神上以毁灭性的摧残。同
样的道理,在公元208 年爆发的赤壁之战中,曹军打败仗,乃
是必然的,不过,败得这么惨,倒是有一定的偶然性。曹操统
率的北方将士,以骑兵为主体,这在北方平原地区,可以纵横
驰骋,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但是到了赤壁一带,丘陵起伏,
河流纵横,曹军不得不舍鞍马而就舟楫,原来的优势荡然无存,
又焉得不败。换言之,曹军之所以在赤壁之地大败亏输,根本
的原因就是曹操忽略了“何地做”的要领,过早地在一个错误
的地点,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第四,“由谁做”的命题。
孙子无疑是将帅中心论者,这是与他自己将帅的身份直接
相关的,正所谓“位置决定立场和态度”。在他的心目中,普通
士卒乃是“群羊”,可以“驱而往,驱而来”,只要把他们放置
于无路可走的绝境里,他们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自动就会投
入殊死的厮杀,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
地篇》)。相反,将帅才是军队的灵魂,才是国家的栋梁,“将者,
国之辅也”(《谋攻篇》),“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
战篇》)。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置将不善,一败
涂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用人、选将问题,是带
有战略意义的成功之关键。我们无法设想,倘若没有那位“连
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大将军,汉军是否能够顺
利开辟北方战场,从而在不到四年的短短时间里,将叱咤风云、
所向无敌的项羽逼入绝境,而上演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一幕。
应该说,将帅所处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古今一
律的。因此,当年一位伟人才这么点醒众人:“政治思想路线确
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与所谓“抓关键少数”,可以
说是异曲同工的表述,传达的是同样一种信息。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也是战略之道,更是
统帅之道,它是战略智慧的结晶,也是作战艺术的荟萃,更是
战争谋略的集成。通过这部经典,我们能对古代战争有更好的
审视和解读,同样的道理,通过相关事例,我们也能对这部经
典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共生互补的。
正是缘于这样的考虑,在吕方女史的积极推动下,承蒙华夏出
版社诸位领导的信任和抬爱,我将读《孙子兵法》经典与研讨
先秦两汉时期战略实践结合在一起,做通盘的考量与整合,从
而尝试着为自己从事中国历代战略文化的研究摸索出一条新的
路径。
是为序。
黄朴民
2023 年4 月25 日
于北京世纪城时雨园寓所
篇》),通过间接路线来取得依靠直接路线所不易达成的目的。
像周武王伐纣翦商之后,以“小邦周”遽临“大邑商”,这个胜
利成果实在太巨大了,一下子无法加以吞噬和消化,有鉴于这
个现实,周室于是就按“二王三恪”的礼制,兴灭国,继绝世,
暂时让纣王之子武庚统领殷遗民占有一部分殷地,让管、蔡、
霍三叔就近监控,作为一种过渡。这并不是武王、周公等人宅



导语摘要

本书是黄朴民先生解读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分析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战争实践经验相结合而著成的一部古代军事学作品,全书共收入作者相关文章13篇,个别篇目系与其他作者合作完成。书稿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众多战争案例故事,得出影响和制约军事外交关系变化、国势兴盛衰微的战略智慧: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使战略决策、措施符合变化着的客观情况;二是照顾好战争的方方面面,抓住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节,推动战争全局的发展;三是做到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有实现战略目的的坚强意志,又有高度的创造精神,善于审时度势,灵活使用兵力,恰当地运用和变换作战形式与作战方法;四是坚持高度的集中统一指挥,既能使各种力量、各种斗争、各种作战形式协调一致地行动,又善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作者黄朴民先生较早涉足历史通俗化创作,本书是作者近年通俗解读军事史的代表性成果。作者立足丰富史料,文字流畅生动,可读性强,适合青年学生、军事爱好者、普通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黄朴民,男,1958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的研究,撰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 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何休评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著作,主编《中国兵学通史》,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目录

001 东西对峙视野下的周初战略部署诸问题
021 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
041 晋楚争霸主线下的春秋结盟之道
065 战略均势与弭兵大会
075 吴越战争与春秋后期的列国战略地缘关系


085 战国地缘战略形势及其演变
105 竞“道德”、逐“智谋”与争“气力”
    ——先秦兵学文化的嬗变轨迹考察
129 秦汉时期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述论
153 秦汉统一战争中的典型战略预案评析
181 岂以一江限南北
    ——《取陈策》与《御授平陈七策》平议
193 从“尚武”到“崇文”
    ——漫说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之变迁
217 孙子论“将”
233 “同”大于“异”:中西方军事学宗旨与原则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

本书是黄朴民先生解读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分析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战争实践经验相结合而著成的一部古代军事学作品,全书共收入作者相关文章13篇,个别篇目系与其他作者合作完成。书稿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众多战争案例故事,得出影响和制约军事外交关系变化、国势兴盛衰微的战略智慧: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使战略决策、措施符合变化着的客观情况;二是照顾好战争的方方面面,抓住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节,推动战争全局的发展;三是做到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有实现战略目的的坚强意志,又有高度的创造精神,善于审时度势,灵活使用兵力,恰当地运用和变换作战形式与作战方法;四是坚持高度的集中统一指挥,既能使各种力量、各种斗争、各种作战形式协调一致地行动,又善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作者黄朴民先生较早涉足历史通俗化创作,本书是作者近年通俗解读军事史的代表性成果。作者立足丰富史料,文字流畅生动,可读性强,适合青年学生、军事爱好者、普通大众阅读。  



主编推荐

黄朴民,男,1958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的研究,撰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 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何休评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著作,主编《中国兵学通史》,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