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7.93 1.6折 ¥ 49.8 全新
库存3743件
作者史铁生、汪曾祺、季羡林等,文通天下 出品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74751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645165
上书时间2024-10-21
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京派文学领袖、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写作朴素、凝练、口语化,充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语言大师。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嘉兴人,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翻译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周作人(1885—1967),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梁遇春(1906-1932)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名篇脍炙人口,是真正深入街头巷尾的文学经典,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文学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留下两千多万字著译的文学大师。
至味非煎烹
饮食男女在福州-郁达夫
003
胡桃云片-丰子恺
011
南北的点心-周作人
015
吃的-朱自清
023
喝茶-梁实秋
030
酸梅汤与糖葫芦-梁实秋
035
五味-汪曾祺
039
四方食事-汪曾祺
045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
056
虚堂自在眠
梦痕-丰子恺
078
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梁遇春
085
谈幽默-梁实秋
092
骂人的艺术-梁实秋
097
八十述怀-季羡林
104
谈风格-汪曾祺
111
祈难老-汪曾祺
122
长与行云共一舟
将离-叶圣陶
128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丰子恺
132
苏州的回忆-周作人
145
黄昏的观前街-郑振铎
152
异国秋思-庐隐
159
凤翥街-汪曾祺
164
昆明的雨-汪曾祺
174
觅我游踪五十年-汪曾祺
179
人间别久不成悲
想北平-老舍
190
我的母亲-老舍
194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
202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丰子恺
207
故乡的回顾-周作人
214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220
我的家乡——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一-汪曾祺
226
我的父亲——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四-汪曾祺
236
合欢树-史铁生
246
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京派文学领袖、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写作朴素、凝练、口语化,充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语言大师。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嘉兴人,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翻译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周作人(1885—1967),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梁遇春(1906-1932)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名篇脍炙人口,是真正深入街头巷尾的文学经典,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文学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留下两千多万字著译的文学大师。
至味非煎烹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前十余年在北平,说起私家的厨子,我们总同声一致地赞成刘崧生 先生和林宗孟 先生家里的蔬菜的可口。当时宣武门外的忠信堂正在流行,而这忠信堂的主人,就系旧日刘家的厨子,曾经做过清室的御厨房的。上海的小有天以及现在早已歇业了的消闲别墅,在粤菜还没有征服上海之先,也曾盛行过一时。面食里的伊府面,听说还是汀州伊墨卿 太守的创作;太守住扬州日久,与袁子才 也时相往来,可惜他没有像随园老人那么地好事,留下一本食谱来,教给我们以烹调之法;否则,这一个福建萨伐郎(Savarin )的荣誉,也早就可以驰名海外了。
福建菜之所以会这样著名,而实际上却也实在是丰盛不过的原因,第一,当然是由于天然物产的富足。福建全省,东南并海,西北多山,所以山珍海味,一例地都贱如泥沙。听说沿海的居民,不必忧虑饥饿,大海潮回,只消上海滨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篮海货来充作食品。又加以地气温暖,土质腴厚,森林蔬菜,随处都可以培植,随时都可以采撷。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别处的来得鲜甜。福建既有了这样丰富的天产,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游宦营商者的数目的众多,作料采从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闽菜之名,就宣传在饕餮家的口上了。清初周亮工 著的《闽小记》两卷,记述食品处独多,按理原也是应该的。
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听说从前有一位海军当局者,老母病剧,颇思乡味;远在千里外,欲得一蚌肉,以解死前一刻的渴慕,部长纯孝,就以飞机运蚌肉至都。从这一件轶事看来,也可想见这蚌肉的风味了;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蛎房并不是福州独有的特产,但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特别地肥嫩清洁。正二三月间,沿路的摊头店里,到处都堆满着这淡蓝色的水包肉;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到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当然只会得超过。可惜苏公不曾到闽海去谪居,否则,阳羡之田,可以不买,苏氏子孙,或将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福州人叫蛎房作“地衣”,略带“挨”字的尾声 ,写起字来,我想只有“蚳”字,可以当得。
在清初的时候,江瑶柱似乎还没有现在那么地通行,所以周亮工再三地称道,誉为逸品。在目下的福州,江瑶柱却并没有人提起了,鱼翅席上,缺少不得的,倒是一种类似宁波横脚蟹的蟳蟹,福州人叫作“新恩”, 《闽小记》里所说的虎蟳,大约就是此物。据福州人说,蟳肉最滋补,也最容易消化,所以产妇、病人以及体弱的人,往往爱吃。但由对蟹类素无好感的我看来,却仍赞成周亮工之言,终觉得质粗味劣,远不及蚌与蛎房或香螺的来得干脆。
福州海味的种类,除上述的三种以外,原也很多很多;但是别地方也有,我们平常在上海也常常吃得到的东西,记下来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不说。至于与海错相对的山珍哩,却更是可以干制、可以输出的东西,益发地没有记述的必要了,所以在这里只想说一说叫作肉燕的那一种奇异的包皮。
初到福州,打从大街小巷里走过,看见好些店家,都有一个大砧头摆在店中;一两位壮强的男子,拿了木槌,只在对着砧上的一大块猪肉,一下一下地死劲地敲。把猪肉这样乱敲乱打,究竟算什么回事?我每次看见,总觉得奇怪;后来向福州的朋友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所谓肉燕者,就是将猪肉打得粉烂,和入面粉 ,然后再制成皮子,如包馄饨的外皮一样,用以来包制菜蔬的东西。听说这物事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独有的特产。
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有几家真正福州馆子里烧出来的鸡鸭四件,简直是同蜜饯的罐头一样,不杂入一粒盐花。因此福州人的牙齿,十人九坏。有一次去看三赛乐的闽剧,看见台上演戏的人,个个都是满口金黄;回头更向左右的观众一看,妇女子的嘴里也大半镶着全副的金色牙齿。于是天黄黄,地黄黄,弄得我这一向就痛恨金牙齿的偏执狂者,几乎想放声大哭,以为福州人故意在和我捣乱。
将这些脱嫌糖重的食味除起,若论到酒,则福州的那一种土黄酒,也还勉强可以喝得。周亮工所记的玉带春、梨花白、蓝家酒、碧霞酒、莲须白、河清、双夹、西施红、状元红等,我都不曾喝过,所以不敢品评。只有会城各处在卖的鸡老(酪)酒,颜色却和绍酒一样地红似琥珀,味道略苦,喝多了觉得头痛。听说这是以一生鸡,悬之酒中,等鸡肉鸡骨都化了后,然后开坛饮用的酒,自然也是越陈越好。福州酒店外面,都写酒库两字,发卖叫发扛,也是新奇得很的名称。以红糟酿的甜酒,味道有点像上海的甜白酒,不过颜色桃红,当是西施红等名目出处的由来。莆田的荔枝酒,颜色深红带黑,味甘甜如西班牙的宝德红葡萄,虽则名贵,但我却终不喜欢。福州一般宴客,喝的总还是绍兴花雕,价钱极贵,斤量又不足,而酒味也淡似沪杭各地,我觉得建庄终究不及京庄。
福州的水果花木,终年不断;橙柑、福橘、佛手、荔枝、龙眼、 甘蔗、香蕉,以及茉莉、兰花、橄榄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品物;好事者且各有谱谍之著,我在这里,自然可以不说。
闽茶半出武夷,就是不是武夷之产,也往往借这名山为号召。铁罗汉、铁观音的两种,为茶中柳下惠,非红非绿,略带赭色;酒醉之后,喝它三杯两盏,头脑倒真能清醒一下。其他若龙团玉乳,大约名目总也不少,我不恋茶娇,终是俗客,深恐品评失当,贻笑大方,在这里只好轻轻放过。
从《闽小记》中的记载看来,番薯似乎还是福建人开始从南洋运来的代食品;其后因种植的便利,食味的甘美,就流传到内地去了;这植物传播到中国来的时代,只在三百年前,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因亮工所记如此,不晓得究竟是否确实。不过福建的米麦,向来就说不足,现在也须仰给于外省,但田稻倒又可以一年两植。而福州正式的酒席,大抵总不吃饭散场,因为菜太丰盛了,吃到后来,总已个个饱满,用不着再以饭颗来充腹之故。
饮食处的有名处所,城内为树春园、南轩、河上酒家、可然亭等。味和小吃,亦佳且廉;仓前的鸭面,南门兜的素菜与牛肉馆,鼓楼西的水饺子铺,都是各有长处的小吃处;久吃了自然不对,偶尔去一试,倒也别有风味。城外在南台的西菜馆,有嘉宾、西宴台、法大、西来,以及前临闽江、内设戏台的广聚楼等。洪山桥畔的义心楼,以吃形同比目鱼的贴沙鱼著名;仓前山的快乐林,以吃小盘西洋菜见称,这些当然又是菜馆中的别调。至如我所寄寓的青年会食堂,地方清洁宽广,中西菜也可以吃吃,只是不同耶稣的飨宴十二门徒一样,不许顾客醉饮葡萄酒浆,所以正式请客,大感不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