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定风草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1.26 5.6折 38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浩泉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95016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9637963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长篇散文《定风草》是从作者手记中精选出来的纪实作品。以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切入,记叙了作者的疼痛、反省和前行。

仰望先哲,汲取智慧;亲近自然,抚慰心灵;而亲友的扶助,尤其是与几位苦人的结伴同行,让作者感受到苍凉人世里的温暖,坎坷命运中的壮阔。

 



作者简介

潘浩泉,泰州靖江人。民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泰州市作协首届主席,江苏省作协第六届理事。


20世纪80年代,其中篇小说《光明行》为江西、浙江等省广播电台播出,据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御林军枪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参与创作的歌曲《扬子江渔歌》,获全国大奖并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著有长篇小说《世纪黄昏》《幸福花决心要在尘土里开》,散文集《忘忧草》。



内容摘要

长篇散文《定风草》是从作者手记中精选出来的纪实作品。以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切入,记叙了作者的疼痛、反省和前行。


仰望先哲,汲取智慧;亲近自然,抚慰心灵;而亲友的扶助,尤其是与几位苦人的结伴同行,让作者感受到苍凉人世里的温暖,坎坷命运中的壮阔。


 



主编推荐

潘浩泉,泰州靖江人。民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泰州市作协首届主席,江苏省作协第六届理事。

20世纪80年代,其中篇小说《光明行》为江西、浙江等省广播电台播出,据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御林军枪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参与创作的歌曲《扬子江渔歌》,获全国大奖并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著有长篇小说《世纪黄昏》《幸福花决心要在尘土里开》,散文集《忘忧草》。



精彩内容

一条越流越宽广的河

——读潘浩泉先生《定风草》有感

薛梅  

                 

潘浩泉先生的新书《定风草》终于出版了,真的为之欣喜。我读了好几遍,好的文章是需要慢慢品读的。尽管好几年前我曾经拜读过先生的初稿、二稿,但还是被这部至情至性的长篇散文深深震撼了。一是改动之大,几乎看不出初稿的模样,全文长达12万字,可见先生所费心力之巨。浩泉先生很看重这本书,从酝酿到成书,他为之殚精竭虑、数易其稿,近乎“十年磨一剑”。二是这些从手记中精选的篇章,直面亲人意外早逝的人生至痛,用极为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写自我拯救、写人生感悟,写亲情、友情、人情,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述,“我用手记记叙伤痛、挣扎和前行”,“苦难像学校,我们不得不学习重新做人”,“给人世留份应试的答卷——关于生死、困境和救赎”。这是一部不断突破重围、涅槃重生、自渡渡人的情感力作,是一部有分量的大散文。读完全文,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条越流越宽广的河。       

这条河是从作家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同时又是几条支流汇聚而成。其干流,我以为是先生回望自己的人生之旅以及携手文学的成长历程。这里所说的成长,是如先生所说的“人格的健全、人性的圆润”这种不断的自我完善和精进。我与浩泉先生因文学相识已逾20年,浩泉先生是个极其严谨自律的人,我甚至斗胆以为他是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先生对自己、对自己的文字素来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追求洁净之美近乎严苛。先生在文中大段大段地坦陈心迹,采用的是心灵独白式的叙述方式,不自赏、不自恋,却时常以笔为刃,解剖自己,这份勇气殊为难得。文中交错来写亲情,为人子,对父母的感恩追怀;为人父,对女婿的痛惜、对女儿的歉疚;为人夫,与妻子的相濡以沫;为人之外祖父,对孙女的舐犊之情,在看似平淡的烟火日常中始终萦绕着浓浓的亲情,很多地方细致入微,打动人心。如为了给米米早饭摊个饼,迟了怕错过,早了怕饼冷,“必须不早不晚地站到门口,眼睛看钟,耳朵竖起来听”“又担心饼冷,只好敞开衣服,把它捂怀里,那种虚掩,捂得太实,饼的口感会打折的”等等,这摊的哪里是个饼啊,这饼里,何止是带着体温的慈爱和疼爱,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五味杂陈!      

先生深情追怀了自己与文学一路同行的经历,虽然他在职时身兼数职,但是他一直视作家为垫在最底下的身份,直至当下古稀望八之年,仍对文学保持一份诚意和痴爱,并践行一个作家的担当。他回眸《世纪黄昏》《幸福花决心要在尘土里开》等个人创作的感悟与得失,叙述靖江城市形象片《香橼》的构思创作过程,他热爱民间文学并对“非遗”文化进行抢救,他写《修锁的》《收垃圾的》等小人物,他鼓励和引导老人们写文章“记住日子”。他从他热爱的文学汲取了前行的勇气,“我还在路上/以笔为旗帜,也当/拐棒”,努力地“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文学给予了他自渡进而渡人的力量。

作家由亲人意外伤亡,生发出日渐衰老的自己如何面对死亡的思考,以及生命的长短和生命的质地和成色的思考;由记叙自己的度苦经历,拓展到写周边的苦人,如泥团团、徐老师、老方、爱心托老院的老人们,从倾诉个人的伤痛,到关心他人的不幸,直至鼓动老人们自己用笔回望人生,超度生命。      

如果说,上述只是“干流”的拓宽流程,文中的众多“支流”汇集,更使河流变宽了。      

写友情是一条支流,文中提到了不少友人,都是先生在靖江文艺界的老朋友,先生带着珍惜和感恩之情,回味与他们交往、与文学同行的一些美好的场景和片段,仿佛要截留住时光的脚步。

徐老师无疑是一条支流。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写与徐老师之间的忘年交,徐老师与路路年纪仿佛,遭际相似,徐老师仿佛是另一个“路路”。徐老师还颇有文艺青年的气质,在她身上,又仿佛让先生观照到了自己的年轻岁月,他们相互勉励,“彼此照亮”。      

泥团团也是一条支流。泥团团失去了唯一的女儿,他的女儿在为他买汤包的路上不幸遇到车祸而丧生,泥团团受此重创几乎疯了。文中写到他为女儿放焰口、放风筝,写到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诸多怪异的行为。先生写泥团团是笔底含情的,推己及人,“人间送小温”。      

猴子也是一条支流。猴子是一个失去土地的老农民。一出场时他玩“钓金龟”赌钱,不料笔锋一转,却大放光彩了,他原来是乡下唱凤凰的老手,用靖江方言唱起乡村的老民谣大受欢迎。先生把猴子当作求之不得的采风对象,并且推荐他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 

还有老方。老方第一次中风时,坐在轮椅上精气神还不错,笑哈哈地跟大家交流养生之道,第二次中风后,身体和精神仿佛都被击垮了。一个养生达人的遭遇,颇有人生无常的警示。      

还有爱心托老院。托老院创办人朱秀璋本来是个苦人儿,身体连受三次重创而幸存。她创办这个托老院既是创业,更是行善,托老院为普通托老院不能接纳的失能老人敞开大门。爱心托老院名副其实,有爱有心,每周举办一次心灵茶吧,老人们各自聊聊自己的酸甜苦辣,互相抚慰,先生也常常参加。“看着他们,也等于看到另一个自己”。不知不觉地,先生已经把个体的我融入了这茫茫人海、普罗大众中去了。      

这些干流支流最终汇聚成一条气象万千的大河。先生采用干流和几条支流交替叙述交替推进的写法,是别具匠心的,既避免了结构章法上的单一,又使得内容更加饱满鲜活,充满了生活的汁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先生在文中有一段写到长江:“靖江是长江亲生的”“我们血管的上游是长江”“江水渗入了我的字里行间”“我朝上一坐,面向长江,极目而望,天苍苍,水茫茫,无边无际啊,顿觉人小了,凡事轻了,忧伤也就淡了”。生活的结晶或许有两种,一种是糖,一种是盐。浩泉先生用自己的文字汇聚成自己的大河,自己的长江,这条河流起初因为融化了更多的盐,显得有些苦涩和忧伤。但先生从苦难中沉淀下对生命的思考,从个人的不幸遭遇切入,却接通了普遍的人情,个人的苦涩和忧伤渐渐被稀释了,更激发了更多人的共情共鸣。因此,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大河,它越流越宽广,越流越丰盈。      

这条河不仅宽阔了,丰盈了,且也波光粼粼。一场劫难使作家对世事有了新感悟。尤可一说的是,对生灵多了悲悯之心和体恤之情。看众生皆平等,视万物为同侪。

  《定风草》里不惜笔墨写公园和其间的一草一木,公园之于先生,如同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地坛之于史铁生。先生徜徉其间,行吟泽畔,视公园为心灵的安顿之所,“这里无一不是悟境,无一不是无言的开示”。他笔下的花、木、狗、龟、蚁,包括用旧的热水瓶,几乎都拟人化了。

有时是“小写意”,如写到园中的四棵合欢,没发芽时,“像四位身穿灰布长衫的老先生”,等到春天来了,绿成一片云似的,“又像一首长长的叙事诗”。       

有时则用“速写”,三两笔勾勒,即出神入化。如写黑松、雪松、龙柏等的“老僧入定”。写“水杉光秃秃,站得笔直”“早炼出仙风道骨”,等等。      

尤其是三写泡桐,用的是“工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开篇不久写与河边的泡桐凝望,像受高人点化,“有了心事,蓦然发现,它似乎一直站在那里等候,刹时有了感应” “假如译成文字,有时是‘忍’,有时是‘淡’,有时是‘知止’,有时是‘达观’——都是我真心信奉却又践行不足的箴言”;二写泡桐,为被砍头的泡桐绝处逢生而礼赞,“没想到来年春天,它吐芽抽叶了,起初仅七片,嫩得令人心酸,一天比一天旺,像团碧火。我朝它仰望——读它的再生宣言,一遍又一遍”;三写泡桐,“它的根扎入河的内壁——用水泥驳砌的石缝中,根与树干呈J型,像玩杂技了”,长在窗外的泡桐,居然与作家的书桌平行,充当共同成长的“对应树”。泡桐已不仅仅是树,而是一个生命意象,树与人,已经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先生用的是“文火”,文笔舒缓从容,炼字炼句,清煮慢炖,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一炉。先生笔下的树木不仅融入了情,更引发了很多智慧的哲思。树木身上的“那份从容和安详,正是我要修炼的。树之安,首先在于根之定。根深树更安。人何尝不是如此?我的根在哪?是浅还是深?”“花是草木回报大地和阳光的笑容。花是花又非花。”等等。我读着读着,先生在小公园里走着走着,仿佛先生也走成了其中的一棵树一株草。先生谦卑为怀,以草木为师为友,他把保洁员送给他的一棵天麻——即“定风草”作为他的旗帜。       

先生博闻多识,在文中引用了不少古今中外学人哲人的珠玑妙语,借力成为自己的渡河之楫,东坡亦是其中一位。他受贬在黄州,一次外出遇到暴雨,本是狼狈不堪的,但他却吟出一首《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面对人生暴雨的抒怀,东坡的豪气感染了先生,激发了先生。风波谁能免呢?看你如何“定”吧。先生在文中多次引用了一句民间俚语:“去他三百三”!这掷地有声从心底迸发的一声吼,大抵也能跟东坡的“谁怕?”两个字媲美吧!       

定风波,定风草,这个“定”字太妙了!定风草,顾名思义,就是能在风雨中根深神定的草!定风草,是天麻的别名,是一味名贵药材。是益草,更是良药,治病更医心!      

于是,我的眼前又出现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一条大河边,林木蓊郁,芳草萋萋,婆娑的树影倒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静影沉璧!这条大河之所以越来越宽,越来越丰盈,是因为融入了太多的爱,对家人之爱,对他人之爱,对文学之爱,对生命之爱,对生活之爱!      

茨威格说过:“谁叙述了一生,谁就是为所有的人而活着。”这何尝不是浩泉先生苦心孤诣写作此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