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宛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0.24 5.2折 7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倩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4281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625989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立足于对宛梆艺术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写作,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作为国家级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宛梆的生存流变和现状,宛梆的活态生存空间,以及宛梆艺术的传承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呈现。本书还对“非遗之后”宛梆艺术传承的内生性动力、艺术创作、传播路径以及保护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研究。



作者简介

1981年生,音乐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曲艺音乐、曲艺史论。出版专著《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团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两汉鼓吹乐研究》,文论集《品乐集——音乐文论选》。曾于《中国音乐学》《艺术评论》《中国音乐》《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民族艺术》《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三明学院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发布论文70余篇。



目录

目录
第一章.交融共生——南阳文化艺术与宛梆的形成/1
第一节.南阳文化艺术的积淀/3
第二节.宛梆艺术的起源/13
第三节.宛梆的文化价值/21


第二章.戏随时变——宛梆艺术的流传/29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之前宛梆艺术的流布/31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之后宛梆艺术的流布/33
第三节.宛梆团体的生存现状/36


第三章.梆子声声——宛梆艺术的构成形态/49
第一节.宛梆音乐/51
第二节.宛梆表演/79
第三节.宛梆的剧目生产/90


第四章.田野寻踪——岁时节庆中的宛梆表演/109
第一节.民间信仰与宛梆表演/113
第二节.人生礼俗与宛梆表演/117
第三节.岁时节庆与宛梆表演/119
第四节.艺术展演与宛梆表演/120 


第五章.薪火相传——宛梆的人才培养及传承人/129
第一节.师徒传承—传统的科班教学/131
第二节.戏校教育—科班的现代延续/133
第三节.宛梆演员的继续教育/141
第四节.宛梆艺术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42


第六章.非遗之后——宛梆传承发展之思/151
第一节.剧种认同与宛梆的传承/153
第二节.剧种本色与音乐的创作/164
第三节.宛梆传播的路径/167
第四节.宛梆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171


附录一.南阳各戏曲志所载宛梆剧目/179
附录二.宛梆传统剧目经典场次选登/189
《黄鹤楼》(第七场—第九场)/191
《黄飞虎反五关》(第五场—第六场)/204


后记/219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于对宛梆艺术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写作,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作为国家级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宛梆的生存流变和现状,宛梆的活态生存空间,以及宛梆艺术的传承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呈现。本书还对“非遗之后”宛梆艺术传承的内生性动力、艺术创作、传播路径以及保护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研究。



主编推荐

1981年生,音乐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曲艺音乐、曲艺史论。出版专著《戏里戏外——内乡县宛梆剧团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两汉鼓吹乐研究》,文论集《品乐集——音乐文论选》。曾于《中国音乐学》《艺术评论》《中国音乐》《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民族艺术》《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三明学院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发布论文70余篇。



精彩内容

后记

笔者从 2005年开始对内乡县宛梆剧团(今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进行田野考察,跟随剧团奔赴庙会、周年、寿诞、戏曲展演、晚会等各类演出场合。观看他们的演出,聆听他们的心声,记录舞台内外的所见所闻,还参与乐队的伴奏。在跟随剧团考察的日子里,笔者经历了夏日里狂风暴雨刮倒舞台的惊险,感受了冬日里与演员一起打地铺的温暖,体会了全团演员日复一日齐上阵、各司其职搭舞台的艰辛,看到了他们不怕酷暑穿戴齐、汗透衣衫不下场的坚持。年轻人以团为家、劲儿往一处使,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辛苦”和“退缩”;年长者提携后辈、心系剧种,他们的行为里只有“奉献”和“期盼”……这一切,让笔者不仅深入了解了这一珍稀的濒危剧种的艺术特色,更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一个尽心尽力地保护和传承宛梆艺术的唯一的国有院团及其所有演职人员。

近些年,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部委对传统戏曲扶持力度的加大,宛梆艺术影响力逐渐增大,表演团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宛梆艺术重新回归南阳及其周边地区民众的视野。于是,笔者又扩大调研范围,对宛属其他区县的重点民营剧团展开了调查,掌握了这些团体创作、表演方面的历史面貌及生存现状等信息。因此,对宛梆艺术的面貌及非遗保护等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在撰写本书之前,笔者先后阅读了关于宛梆艺术的相关书籍—《内乡宛梆》(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版)和《宛梆》(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书中对宛梆艺术的历史沿革、艺术本体及内乡县宛梆剧团的历史、演员、人才培养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本书的写作立足于前辈学者的大量文献,依托本丛书的体例要求,并结合笔者前期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宛梆艺术历时与共时两条脉络进行书写,在内容上主要侧重宛梆艺术的生存空间和非遗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以期有别于已有成果,为读者认识和了解宛梆艺术带来更为丰富的视角。

完成本书写作之际,笔者要感谢田野考察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包括内乡县文化局的领导、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以及邓州、新野两地的民营剧团团长,他们为我的调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丰富的文献和口述资料;还要感谢丛书的编委会与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信任,以及编辑老师认真负责的编校,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由于时间紧迫及本人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有不足或错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