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1.11 4.4折 ¥ 4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王勇英 文/图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58912870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611843
上书时间2024-10-21
怀念与敬意
王勇英
故事里的巴澎是我童年时认识的一个老阿婆。她住在一座叫牛骨田的老城堡里。那座城堡的城墙很厚、很高。城堡的两扇木板门也是又沉又厚,小时候我多次从远处看那大木板门,从没见过木门全开,总是只留一道缝。大人们进出,都要用力推一下门。木板门沉闷的“叫声”,在城堡前的那片稻田久久回响,像是咬着牙叫着,阻止别人进去。
巴澎是“烧火”老嬷,她专门给人艾灸。艾灸,我们老家的客家话叫“烧火”,也叫“烧艾火”。小孩子几乎每年都被巴澎“烧火”。大人跟调皮的、不听话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喊巴澎来烧火,烧了好过年”。
艾灸是有点痛的,孩子们对疼痛和艾灸的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对巴澎的恐惧。
孩子们晚上要是不睡觉,哭闹,大人只要一说“巴澎来了”,他们立刻就不敢闹了,乖乖睡觉。
孩子们远远看到巴澎,就四散逃跑。
在孩子眼里,巴澎好像可怕的巫婆,她居住的城堡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
城堡里头是被又高又厚的城墙装起来的秘地,也许还有很多可怕的未知的东西。一条巨大的狗总是蹲在城墙上守护着城堡,几乎没有别的狗敢从城堡前经过。有人经过时,大狗就会用力吠一声,人都吓得腿发抖。有人说,晚上,还有蛇在墙上游动,为她守护城堡;还有人说,她的拐杖就是蛇变的,有时候她站在拐杖上,拐杖就会变成蛇载着她飞过田野,越过高高的城墙,飞进城堡去……
关于巴澎的故事和传说,有许多许多。而我长大了之后,才知道她的好,所以曾以她为原型写过一本小说《巴澎的城》。
《巴澎婆婆》这本绘本,是从老家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写她与巴澎的故事。
巴澎已经过世几十年了,她救过许多人。
我把她的故事写下来,画下来,以此表达对一个平凡的民间“烧火”老嬷的怀念与敬意。
走进巴澎的城
唐丽
王勇英在儿童文学界知名是因为她是个出色的作家,让我吃惊的是她竟然能画,而且画得这样好!当《巴澎婆婆》的画稿一张一张铺满了桌面,那流动的画卷似飘舞的彩带,灵动舒展又诗情洋溢。大家啧啧称羡,我也欣喜于一个作家既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能绘出美丽的图画。无疑,这是个有天赋的家伙!
《巴澎婆婆》讲述的是作者王勇英童年时认识的一个烧火嬷嬷,叫巴澎。“烧火”,在客家话里是艾灸的意思。关于她的故事,王勇英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巴澎的城》。或许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总是搅扰着她的梦,即使在长大成人以后,还像老电影,每一次放映都会击中她,勾起她内心的波澜。它需要一遍遍地回味、厘清、熨烫、纾解,直到某一天才能够真正安放。这一次,她以绘本的形式自编自画再现出巴澎的故事,而叙述视角换成了来自老家村子的女孩阿带。整个故事仿佛是小说《巴澎的城》的浓缩版、精华版,情节脉络更为清晰单纯,也更适合低龄孩子阅读。
阿带身上显然有作者儿时的身影,也有和她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的身影。他们害怕巴澎,王勇英把孩子们对巴澎的恐惧描绘得栩栩如生,那想象中指甲尖尖长长的大手占据了画面的中间,仿佛就是来捉不听话的小孩的;怕蛇的小伙伴幻想出巴澎的拐杖是一条蛇,可以载着她贴地 游走;而夜晚的月亮也不是月亮,是巴澎凝视的阴鸷的眼睛……在孩子们看来,巴澎像个巫婆,神秘、可怕、古怪、孤僻。她住的城堡有厚重的木门与世人隔开,像个孤岛,这让孩子们心生忌惮,难以亲近。整个故事讲述的是阿带逐渐走近巴澎的过程,这是一个探究巴澎的过程,也是阿带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远远的观望,有鼓足勇气的试探,从惧怕到真正走进巴澎的城,阿带一步步跨越了对未知的恐惧、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最终看到了巴澎心底里的善与美。这里,童年的视角和成长的脉络清晰可辨。
《巴澎婆婆》的另一处魅力,则来自它的乡土题材和我们并不熟悉的客家文化。绘本延续了《巴澎的城》对作者故乡的书写,阿带的故事依然镶嵌在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大车乡的风景之上。这个遥远的客家村落,弥漫着无边无际的艾草的香气。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所言,这座被青山绿水和它自己的文化紧紧环抱的小山村,“其呼吸脉动间有一种令人难忘的淳朴之美和文化韵味”。可以说,王勇英创造出了她 的一方乡土,她浸润其中,使之拥有了丰盈、生动、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阿带、巴澎、牛骨田、艾草、蔷薇花,这些带有些许“异域”风情的地域文化赋写显然令读者耳目一新,带着他们经历了一次别样的文化之旅。
最后,来说说王勇英的画。她使用了水彩,水彩透明轻盈、湿润流畅,能画出如梦似幻的效果,或许正符合她女性幻想、优雅、抒情的天性。《巴澎婆婆》的画面总体是写意的、舒展的、灵动的,特别是用色大胆酣畅,欢快淋漓,以缤纷色彩晕染出家乡的景致。大面积的绿是艾草和树木的颜色,阿带穿着一条耀眼的红色短裙穿越其中,星星点点的蔷薇花也是红色的,它们象征着温暖与善意,而巴澎则被处理成灰色,长发长裤都是灰色的,在绿意葱茏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这里,绿与灰、绿与红既协调又有对比,相互的映衬使画面丰富而有层次感。所有色彩的饱和度都不是最高的,像被稀释过似的,淡淡的水彩晕染出抒情的梦幻气息。我想,巴澎的城在王勇英的记忆里一直是个遥远的梦,她通过一次次的描摹来释放出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流露出对自然与美的热爱和礼赞。
毋庸置疑,《巴澎婆婆》是王勇英在绘本创作上的一次成功尝试,期待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说说艾草与艾灸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徐鸣曙
在图画书《巴澎婆婆》中,主人公巴澎种植艾草,制作艾绒、艾条,为病人施行艾灸。这个发生在广西客家地区的故事,把“艾”这一中医药传统文化带到孩子面前。艾草几乎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它虽是普通植物,却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文智慧,时至今日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艾草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民间习俗中。
艾草,别名“冰台”,出自《尔雅》,是古代重要的引火工具。西汉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可能是“冰台”的由来。
艾草经过加工,制成艾绒,可用作优质书画印泥的辅料。古人很早就开始食用新鲜艾叶,唐代《食疗本草》中记载:“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如今,在我国江南地区仍保留着清明节吃艾草青团的习俗,而客家人吃艾糍,赣州人爱做艾米果。
在端午节,“挂艾蒿”、“戴香囊”则是重要的民间传统习俗。端午节时期正值初夏,蚊虫渐多,容易传染疾病。艾草的特殊气味利于杀虫驱蚊,人们把艾蒿、菖蒲等挂在家门口,或装入香囊随身佩戴,以“芳香避秽”,也寄寓了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艾草作为药物可防治疾病,既可内服,也可外用。
艾草内服,有温经止血、去湿散寒、平喘止咳、安胎等作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目前此疗法仍广泛用于妇科病症。
艾草外用,有驱虫避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回阳救逆等功效。
点燃艾草后,用烟熏房间或器物,具有驱虫避秽的作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意思是用艾叶烟熏消毒,可预防瘟疫等传染病。
而点燃艾绒并置于人体穴位的方法,就是艾灸疗法。“灸”字为上下结构,《说文解字》载:“灼也。从火,久声。”现在,“灸”已经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了。艾灸疗法源自中国,流传近三千年,《孟子•离娄上》中有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草的疗效在春秋时期就已被认可,“三年之艾”更提示陈年熟艾优于生艾。在古代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艾叶烟熏和艾灸疗法对感染及传染类疾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从古至今,针灸医生使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熏烤人体穴位来施灸,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免疫,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在现代,艾灸多用于肌肉关节冷痛等运动系统病症,及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病症,也可用于外感风寒的感冒等的治疗。此外,将少量艾绒揉搓成麦粒大小,置于穴位表面并点燃,即为直接灸疗法,该法常用于治疗疑难病症。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有使用艾绒、苎麻、灯芯草等作为原料,经过适当加工后作为灸材,取少量点燃后压于人体穴位进行灸疗,以防治疾病。该疗法直接在穴位皮肤施灸,会产生灼痛,还可能遗留瘢痕,现多流传于民间,在医疗机构中已很少使用。
古人云:“凡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法有时可以起到针、药起不到的作用。当代医家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和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温和灸(使用艾条成品“隔空”施灸穴位)适用于各年龄段,而对婴儿要慎用灸法,尤其是直接灸。
此外,虽然艾灸可以防治疾病,艾烟也有助消毒,但因为艾绒燃烧后产生烟尘,对艾烟敏感或有呼吸道疾病者也需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艾灸。若有意尝试或体验艾灸疗法,应到正规场所或医疗机构。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作为药食同源的艾草,被更广泛地用于家庭养生保健,更多人通过艾灸来防治疾病,体验艾草与艾灸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此外,亲子共读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遵循民俗,在当令时节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艾草食物、“艾”心香囊等,内外兼修,不但有益身心健康,也同样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体验与传承。
有一位老婆婆叫巴澎,她总是身穿黑衣黑裤,独自住在老城堡里,城堡周围种着一大片艾草。老婆婆平日里采摘艾草,做成艾绒和艾条,去给人“烧火”。村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传说,小女孩阿带和伙伴们都很怕她。
然而,当阿带被巴澎婆婆种的野蔷薇吸引、渐走近她时,却发现她和传说中完全不同,特别是弟弟生病了,阿带去请婆婆来“烧火”,她才逐渐明白,原来“烧火”就是艾灸,是治病的一种方式,巴澎也不可怕,她帮助了很多人。
王勇英,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弄泥小时候》《巴澎的城》《雾里青花泥》《青碟》《少年陀螺王》《水边的孩子》等多部儿童小说。作品曾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并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小十月文学奖佳作奖等多个奖项。
近年来,在图画书创作方面发力,已出版自写自画的油画绘本《蓝花山 白森林》和《蓝靛布 花衣裳》。
有一位老婆婆叫巴澎,她总是身穿黑衣黑裤,独自住在老城堡里,城堡周围种着一大片艾草。老婆婆平日里采摘艾草,做成艾绒和艾条,去给人“烧火”。村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传说,小女孩阿带和伙伴们都很怕她。
然而,当阿带被巴澎婆婆种的野蔷薇吸引、渐走近她时,却发现她和传说中完全不同,特别是弟弟生病了,阿带去请婆婆来“烧火”,她才逐渐明白,原来“烧火”就是艾灸,是治病的一种方式,巴澎也不可怕,她帮助了很多人。
王勇英,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弄泥小时候》《巴澎的城》《雾里青花泥》《青碟》《少年陀螺王》《水边的孩子》等多部儿童小说。作品曾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并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小十月文学奖佳作奖等多个奖项。
近年来,在图画书创作方面发力,已出版自写自画的油画绘本《蓝花山 白森林》和《蓝靛布 花衣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