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建筑(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81.84 7.1折 398 全新

库存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 保罗·达克 著 , 徐锦华 主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6145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9610004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是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本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交流往往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文化交流双方输入和输出的文化、知识、思想和物质产品等的数量不平衡,也包括己方文化对对方的影响程度不平衡。研究文化交流的这种不平衡性,考察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交流双方输出和引进对方文化的数量及影响程度的差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可以在横向对比中为我们评估双方社会的发展程度、开放与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发展趋势及其原因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
  16世纪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交流之一。它不仅对双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类的近代化进程。对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外学界已有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对前人研究略加梳理我们便不难发现,已有成果中更多的是研究西方文化东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史,虽然也有不少的研究,但整体而言仍是远远不够的。这便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认为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对中国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中国落后的农耕文化对西方的输出和影响十分有限;西方带动并主导了近代化进程,中国一度因为闭关锁国而错失了跟上先进的西欧发展步伐,最后不得不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压力下才被迫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导致这样的认知状况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后见之明的影响,即用19世纪中西关系的经验来含括整个16-20世纪中西关系史。如果我们以1800年为大约的分界线,将16世纪以来的中西关系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么不难看出,很多以往的观点和印象对16-18世纪的中西关系史并不适用,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



导语摘要

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上,有一种被称作“中国风”的风格,始于17世纪,并在18世纪到达顶峰。当时推崇的“中国风”,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风格,是欧洲人从自身出发解读并塑造的中国风格,也是后来东方主义的滥觞。保罗·达克的《中国建筑》是一本图册,绘制了24幅“中国风”建筑设计图样及12幅中式建筑中常见的棂格装饰构造,后附哥特式建筑与装饰设计图24幅,1759年出版于英国伦敦。书中包含宫殿、亭榭、船只等的完整图样,也有栏杆、器物等的局部设计,旨在为当时欧洲的专业设计师提供参考。此书集中体现了18世纪中期“中国风”建筑设计在欧洲的风行。
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为1759年初印本(作者自印本),设计精美,版画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配有文字说明。此次出版,采用高清仿真影印,从内容与形式上“复刻”这件珍稀藏品的精彩面貌。随书附一别册,收录总序及导言各一篇,介绍丛书缘起,深入讲解此书内容、文本背后的历史,及其在建筑设计学、书籍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中国建筑》的署名者保罗·达克 (Paul Decker)似为假托名,多被误认为是德国工艺大师老保罗·德克尔(Paul Decker the Elder, 1677-1713),或德国纽伦堡雕刻师小保罗·德克尔(Paul Decker the Younger, 1685-1742)。尽管如此,“保罗·达克”之名在研究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文献里屡被提及,可见《中国建筑》一书的影响力,以及当时“中国风”在欧洲流行的盛况。
徐锦华,上海图书馆副研究员,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



目录

《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总序  董少新
《中国建筑》导言  杨明明


中国建筑



内容摘要

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上,有一种被称作“中国风”的风格,始于17世纪,并在18世纪到达顶峰。当时推崇的“中国风”,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风格,是欧洲人从自身出发解读并塑造的中国风格,也是后来东方主义的滥觞。保罗·达克的《中国建筑》是一本图册,绘制了24幅“中国风”建筑设计图样及12幅中式建筑中常见的棂格装饰构造,后附哥特式建筑与装饰设计图24幅,1759年出版于英国伦敦。书中包含宫殿、亭榭、船只等的完整图样,也有栏杆、器物等的局部设计,旨在为当时欧洲的专业设计师提供参考。此书集中体现了18世纪中期“中国风”建筑设计在欧洲的风行。
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为1759年初印本(作者自印本),设计精美,版画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配有文字说明。此次出版,采用高清仿真影印,从内容与形式上“复刻”这件珍稀藏品的精彩面貌。随书附一别册,收录总序及导言各一篇,介绍丛书缘起,深入讲解此书内容、文本背后的历史,及其在建筑设计学、书籍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



主编推荐

《中国建筑》的署名者保罗·达克 (Paul Decker)似为假托名,多被误认为是德国工艺大师老保罗·德克尔(Paul Decker the Elder, 1677-1713),或德国纽伦堡雕刻师小保罗·德克尔(Paul Decker the Younger, 1685-1742)。尽管如此,“保罗·达克”之名在研究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文献里屡被提及,可见《中国建筑》一书的影响力,以及当时“中国风”在欧洲流行的盛况。
徐锦华,上海图书馆副研究员,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