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追寻教育突破之道 大夏书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6.14 6.0折 59.8 全新

库存15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民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9306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605606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突破,从自己开始
35年前,我参加学校“青春烛”毕业生演讲比赛,以题为“教师是太阳”的演讲获得第二名。这年九月,怀着对教育的所有美好期待,我走上了讲台。

35年来,从闽东山区小县城到厦门经济特区,从学校到教研机构,再到教育局,我始终在教育之路上蹒跚前行:中学数学教师、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校长;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副校长、校长;教育局业务科室负责人、副局长、局长。经历过教育这个系统中的绝大部分岗位,遍尝其中酸甜苦辣,对教育,却仍觉不得其门而入,敬畏之心益重。

回首来路,35年走来,初心不改,但心境早已不同。有时不免遐想,再过几年,我就要离开教育这个安身立命之所了,届时假如要用一段告别语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来呼应当年教育实习结束后一气呵成写就“教师是太阳”演讲稿时的满怀豪情,我应该说些什么呢?我估摸着会用“做教育真难”来为自己因“壮志未酬”而满心遗憾开解吧。

做教育真难,难在现实的困境远比教育理论多样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伤害或撕裂。都说教育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对爱的理解本身就与个体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每位教师、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一位教师因体罚学生受到学校处分,该教师深感委屈,理由是自己的本意是实施教育“惩戒”而非体罚,惩戒的出发点是出于责任和对学生的爱,如果教师连丁点教育权都没有,那还怎么管理学生!该班级其他学生的家长也为当事教师打抱不平,认为这是一位负责任的好教师,小惩大爱,学校就不应该迫于压力对教师进行处理。但涉事学生家长不依不饶,认为教师的出发点带有偏见和恶意,体罚给孩子身与心都带来严重伤害,学校的处理根本就是避重就轻。三方对学校处理都有意见,校方颇感为难。诸如此类事情,在学校里并不少见,无论如何处理,事情本身可能很快就会被时间湮没,但处理得恰当不恰当,影响却至为深远。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象、文化品质,正是由这许许多多貌似平常的教育事件积淀而成的。

做教育真难,难在某些长期固化的教育行为难以改变,教育“深水区”的改革远比想象中困难。都说学习是“学”出来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道理人人都懂,但落到实践中,何其之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重要目标之一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至今,20多年过去了,走进课堂,所谓“满堂灌”“填鸭式”不说比比皆是,但也绝不在少数。尽管教师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课改学习培训,观摩过种种展现新理念、新策略的示范课,尽管谈起“以学定教”“合作学习”,每个教师都不陌生,尽管不少地区、不少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尽管教育信息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本应深刻改变教学,但回到课堂,习惯的教学方式还是主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那个占据了学生在学校中绝大多数时间的地方,
依然是教育最难攻克的堡垒。理想的学校教育应该呈现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人说理想的学校就是一群爱读书的教师带着一群爱读书的孩子读书。然而,现实中,不说让每位教师都爱读书,即便是让一所学校中的绝大多数教师都爱读书,都何等之难。何况,在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主要依据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今天,真正无功利的读书又是何等奢侈的一件事情。也有人说好学校应该是儿童成长的乐园,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让每个儿童都能快乐、适性生长。诸如此类的学校教育描绘,画面确实都很美好,但回到现实,一位教师可能会因为一个自己用尽各种方法教育依然调皮的熊孩子而濒临崩溃,教育也依然在“分分必夺”的应试泥淖中难以突围。我们得告诫自己,追寻理想教育之路布满荆棘,永无止境。

做教育真难,难在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决不愿看到照本宣科、简单机械的教学毁掉孩子的学习力,决不愿看到高压重复的训练毁了孩子的灵性,决不愿看到不同学校的孩子享有的是差异巨大的教育……就我自己而言,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都希望自己能够为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改变尽最大的努力。当老师,能够在教育教学水平上不断有突破,让学生学得不痛苦,学得更智慧,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当校长,能够带领学校在品质内涵提升上不断有突破,让师生能够享有更幸福的校园生活,能够有更大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当教育行政领导,能够带领区域教育在均衡优质上不断有突破,让学生享有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师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区域教育有更好的生态。

做教育真难,难在所谓的突破甚至些许的改变都需滴水穿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更难在,教育要有突破,首先应该实现教育者自身的突破,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生长,不断突破观念的桎梏和思想的藩篱,成为更有能力的教育者。这本小书收录的都是笔者近几年在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服务期间写就的一些文字,或可视为我与同仁一起努力生长、努力追寻海沧教育突破之道的“另类”记录。这些努力,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多少让我们看到一些美好变化的发生,也让我们相信,即便是微末之功,日积月累,突破也是有可能的。



导语摘要

本书是《追寻对的教育方式》一书的姊妹篇,系作者从教30年来积淀的教育成果,以“追寻教育突破之道”为主线,结合其当教师、校长、教育局领导等不同阶段的经历,描摹了一个教育实践者的读、行、言。上卷“读之道:走向更高处”记录了帮助作者走向更高处的那些经典好书;中卷“行之道:拥抱变化,走向未来”介绍了作者从教30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与案例;下卷“言之道:让教育真正发生”精选了教学、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教育讲演文章。本书呼吁教师以及教育领导者多读书、多行走、多思考,不断追寻教育突破之道,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



作者简介

孙民云,厦门市海沧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致力于推动区域教师阅读,荣获《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称号,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思想力教育局长”。在《基础教育研究》《福建教育》《教师月刊》《教育时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出版《追寻对的教育方式》等专著。坚持在思考的状态中工作,在理性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自我。



目录

上 卷  读之道:走向更高处


以服务成就一所好学校
——读《教育无非服务》有感 3
走向更高处
——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有感 7
走进文本,把握精髓
——点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共读交流活动 11
没有抽象的学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一 15
阅读的力量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二 18
教会儿童学习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三 21
劳动的教育价值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四 25
成为教育能手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五 28
还童年应有的样子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32
读书见人 36
遇见即为永恒
——与教育图书之缘 39
看到“真实”是学校改进的基础
——读《学校诊断》有感 44
旨在唤醒灵魂的教育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48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为学习来负责
——读《可见的学习》有感 52
为了儿童的课程建设
——读《食的初体验》有感 56
做教师真难,做教师真好
——读《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有感 58
繁星点点耀夜空 61


中 卷  行之道:拥抱变化,走向未来
谈谈学校的“教养” 67
也谈学校特色 70
校长治校的平衡力 73
课程从儿童开始
——“走进儿童·园本课程故事分享”活动之思 86
“全员导师制”实施三问 89
读书,好教师的成长之路 96
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我从“学习共同体”中看到了什么 100
读与写是成长的重要路径
——写在《文心》面世之际 104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写在海沧区“校长成长学校”启动之际 107
一场浸染式的教师学习变革
——海沧区推动区域教师阅读的回顾与展望 111
滋养·激活·赋能
——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122
拥抱变化,迈向未来
——海沧教育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之思 130
向德国职业教育学习什么
——德国考察学习日记(选摘) 140


下 卷  言之道:让教育真正发生
在故事的讲述中看见成长
——在海沧幼儿园第九届“我的教育故事”上的讲话 157
校长的资质
——在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校长成长论坛上的讲话 160
做一个真正能“带头”的学科带头人
——在学科带头人结业仪式上的讲话 164
阅读是支持成长最可靠的力量
——在东孚学区第一届阅读节上的讲话 168
继往开来,笃行不怠
——参加区教师进修学校2018年度总结交流会即席发言 171
系统改进,推进海沧教育新发展
——在2021年年终教育教学总结会上的讲话 179


附 录
想不想学、会不会学是关键
——答《教师月刊》关于学习之八问 191
追寻对的教育方式
——访孙民云先生 198
让我们的童年回归大地
——关于自然教育和天性成长的一次对话 213



内容摘要

本书是《追寻对的教育方式》一书的姊妹篇,系作者从教30年来积淀的教育成果,以“追寻教育突破之道”为主线,结合其当教师、校长、教育局领导等不同阶段的经历,描摹了一个教育实践者的读、行、言。上卷“读之道:走向更高处”记录了帮助作者走向更高处的那些经典好书;中卷“行之道:拥抱变化,走向未来”介绍了作者从教30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与案例;下卷“言之道:让教育真正发生”精选了教学、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教育讲演文章。本书呼吁教师以及教育领导者多读书、多行走、多思考,不断追寻教育突破之道,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



主编推荐

孙民云,厦门市海沧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致力于推动区域教师阅读,荣获《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称号,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思想力教育局长”。在《基础教育研究》《福建教育》《教师月刊》《教育时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出版《追寻对的教育方式》等专著。坚持在思考的状态中工作,在理性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自我。



精彩内容

读书,好教师的成长之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批评课堂教学:“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的。”为何存在如此严重的“滥用和浪费时间”现象?追根究底是教师低质量的教育教学造成的,是教师教育素养不足带来的恶果。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好教师?好教师是如何成长的?我喜欢从三个维度来定义好教师:明师、德师、能师。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明师”,即明教育之道,明儿童成长之道,明自我之道——我是谁?我坚持或者钟爱什么?我想去哪里?换句话说,明师,就是那些能够真正深刻认识教育、认识儿童、认识自我的教师,可想而知,没有博观约取,没有持久深入地读书学习,“明师”之境殊难达到。所谓“能师”,是指专业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超,教学技艺精湛,且能够熟练应用教育技术与工具的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的那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样说:“教育学过去一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现在已经成了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的,而且是和心理学、人类学、控制论、语言学以及许多其他科学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教师对于教育学的应用,在很多情况之下,仍然把它当作一种艺术,而不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教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而且是和多门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象,没有持久的读书学习,教师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过
所谓“德师”,应该要有高尚道德情操,热爱生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德”是关乎心灵的,人的生命状态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状态,而心灵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是思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我们的心灵比作这“半亩方塘”,我们的思想就是这塘中的“水”,而读书无疑是水的“源头”,正因为有了这个源头,才有了“清如许”的活水,才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万千气象。“读书,读书,再读书”正是好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

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先生在《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中饱含忧虑地写道:“无论是西洋还是东方,自古以来,教师之所以承担不平凡的教育工作,是因为教师自身比任何人都更爱读书、更加好学,只有那些学者才允许执掌教坛。但现在这一根基已经崩溃,这可算是教育最大的危机了。”的确,读书对教师而言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遗憾的是,学校中教师读书基本还是摆设,都说读书重要,但真正开展时教师却不得其门而入,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半途而废草草收场。依我个人经验,学校开启教师读书之路,校长带头读是关键,重点则要在“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上下水磨功夫。

校长读书,是校长拓宽视野、汲取教育经典的丰富营养、学习他人有益经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对学校而言,校长读书更重要的意义是,校长读书的姿态会成为学校学习文化建设的风向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只有爱读书的校长才能带出爱读书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师读书蔚然成风,正是得益于他的身体力行。他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将阅读视为自己的信仰。作为文学教师,他却能够胜任中小学全学科的教学,正源于他广泛自学了所有学科相关的科学著作。除了文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著,他还带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遗传学、自动学、电子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有这样一个如饥似渴读书,并且极力倡导读书研究的校长,自然就有了一群爱读书的教师。

读书,要“选好书”。读书虽然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每个人对书的需求和偏好都不同,但就学校而言,总有一些书值得所有教师都来读一读,这些书几乎可以打动所有教师心灵,可以对所有教师都有所帮助。比如《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就是这样一本适合新老教师阅读的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在为这本书写的中文序中说:“我们都愉快地读一读。我们就都愉快地看见了高处,我们可以往那儿去!”这是一本读着读着,就让人沉浸其中,让人看见了高处,甚至可以走向高处的书。这样的书有很多,学校推动教师阅读,初期尤其要用心选择这样具有普适性、阅读体验相对轻松愉悦、特别走心的书,这样的书既能够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教师树立阅读的信心。当然,所谓“好”是相对的,不同阅读基础、不同专业层次的老师阅读需求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推动阅读的学校与教师阅读已成风气的学校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好”的本质是合适,是循序渐进,以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引领教师逐步走上专业阅读的道路。

读书,要“读好书”。一本书,浮光掠影是读,细嚼慢咽也是读,但读的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虽然教师的文化基础都不差,但奇怪的是,未经指导和阅读训练,能够把一本书真正读好的老师远不如预期。如笔者曾指导一所小学的教师共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交流讨论“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时,就感觉很遗憾,这么重要的一个观念,并没有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许多教师认为这个论断强调的只是如何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事实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中,后进生、天才学生、中等生都一样重要,都需要慎重对待,都不能有所忽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强调的是“人”,是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的发展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点燃儿童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人道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对所有学生都一样,但在实现的方式上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一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帕夫雷什中学阿里辛柯和雷萨克老师的数学课,展现的正是差异化教学的观念和操作方法,认真体会,对教学应该会有很多有益启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文眼”,其重要性无可替代。“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味着生命个体的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教育任务的艰巨和艰难,在讨论本书所有教育观念时,不能忘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个论断。事实上,在《给教师的建议》阅读交流中,许多教师讨论某个问题时,总是进入不了文本,谈着谈着就完全回到自己的经验中,使交流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超越不了讨论者的标高,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既然是一次“阅读”的交流分享,回到文本,无论是寻找答案,还是质疑批判,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由文本再反观自我和他人,形成新的认识,阅读才有其价值。“读好”需要专业的引领和带动,指导教师掌握必要的阅读乃至写作的策略和方法,让教师在阅读中能够真正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领略文本的魅力。只有“读好”了书,教师才能体验读书之乐,真正喜欢上阅读。

读书,要“用好书”。对教师而言,读书既是精神生长的需要,也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学生提供更有品质的教育的需要。因此,读书之用应该体现在教师从专业素养到心灵的全面提升上,体现在工作效能和工作实绩的全面提升上。正如北宋理学大师程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用好书”就是要通过书来改善工作和生活,通过书实现自我的成长乃至蜕变。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对青年教师说读书之用:“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显然,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只有通过广泛的专业阅读,才能洞见教育,真正胜任教育工作,这也是书最基本之用。但“用好书”不仅仅是实用性的“用好”,更重要的“用好书”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感悟、积淀、内化,让书籍丰富和提升自己,让书籍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生长和超越。用好书,书才能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读书也才能成为教师内在的需要,让教师真正痴迷于读书。

带领教师走上读书之路,让学校涌现越来越多的好教师,这是校长治校最便捷、最可靠的路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