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2.62 3.3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曹昌彬,曾庆华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55110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605449
上书时间2024-10-21
这本小册子由九篇文章组成,阐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确定曹雪芹有一套新颖、成熟、完整的造园思想;一个是想重新塑造曹雪芹的形象。
我们是在研究大观园和绘制《大观园平面复原示意图》时发现“曹雪芹造园思想”的。随后又意识到“曹雪芹造园思想”现在仍可用来作为规划和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
这一发现使我们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我们终于取得了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担心的是:怕有人说我们总结出来的“曹雪芹造园思想”是胡乱拼凑起来的。打着的是曹雪芹的幌子,贩卖的却是自己的私货。为了清除这类误解,我们想,如果找到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就不难找出“曹雪芹造园思想”的来龙去脉:如果能证明曹雪芹果真是一位职业造园师,那他有一套造园思想,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我们也就可以不去担心了。
正是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我们勉为其难地踏上了一条神秘而又陌生的“红学”之路。
在红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终于找到了大观园的“三大艺术原型”——萃锦园、随园和长春园。我们正是以这三座园为媒介,去探寻曹雪芹的生平的。
通过萃锦园,我们探知到曹雪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详情;通过随园和长春园,我们探知到曹雪芹是一位职业造园师;通过曹雪芹晚年迁居“寂寞西郊”,探知到他晚年生活的某些片段。这就为我们重新塑造曹雪芹的形象提供了必要的素材。这样,这本小册子的两个主题便融合在一起了。
“从曹雪芹的造园思想到大观园的艺术原型,从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到曹雪芹的生平”,这本小册子所记叙的就是这样一条 我们经历过的“红学”探索之路。这也是这本小册子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大谈园林建筑的原因。
通过曹雪芹的造园思想来探索曹雪芹生平,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需要有一个新的观点和一套新的思考方法。我们选用的新观点是建筑学的观点:选用的新方法是胡适先生的“假设求证”法。新观点使我们不致周旋于现在通行的某些观点之中而不能自拔;新方法可使我们从林林总总的资料中脱身出来,集中精力于某些有针对性的资料。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新观点、新方法,必然会产生新结论。故我们并没有因新结论与过去的某些旧结论不同而感到惴惱不安。
当我们在“红学”之路上刚刚起步,接触到有关曹雪芹生平资料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资料的矛盾太多,足令人望而却步。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矛盾多而踟蹰不前。我们想,真实的历史总是合情合理的,记录历史的史料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不可能有太多的矛盾。曹雪芹生平材料之所以矛盾重重,总该有它的原因。要么资料全错了,但可能性不大;要么研究者把资料解释错了,这样正好为我们用新观点、新方法重新解释这些资料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解释这些资料指明了方向——尽量去化解矛盾,消除矛盾。
很幸运,我们运用新观点、新方法的结果是,资料中的众多矛盾果然化解了、消除了。这就有理由可以说,我们用新观点、新方法得出来的新结论,更接近历史真实。
一九八九年初,当这本小册子中的几篇文章写完初稿时,朋友们提出不少意见。这些意见,我们多数都采纳了。但也有个别意见我们不同意。例如有一条意见说:这组文章考证不像考证,论文不像论文:引用资料少,主观推论多,难登大雅之堂。
这位朋友的意见似乎不够客观。
考证文章没有一定之规, 讲究的是证据。证据不能局限于纯粹史料,也包括历史文物。萃锦园、随园和长春园遗迹,都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物,都应该算是史料。特别是萃锦园,至今保存完好,稍加修缮后,已成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现每天游人如鲫,更是活生生的“大史料”。写考证文章,难道非要钻进故纸堆中发现那么三两条史料不可吗?我们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谈萃锦园等三座园,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什么就不算考证文章呢?怎么能说“引用史料少,主观推论多”呢?
至于说“难登大雅之堂”倒是事实,我们也没有“登大雅之堂”的奢望。能被读者认为是一组通俗的普通的文章,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九九二年六月于钓雪斋
本书由九篇文章组成,阐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确定曹雪芹有一套新颖、成熟、完整的造园思想;一个是想重新塑造曹雪芹的形象。
“从曹雪芹的造园思想到大观园的艺术原型,从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到曹雪芹的生平”是这本书的基本脉络,全书用一半以上篇幅探讨了园林建筑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得出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曹昌斌,湖南零陵人,1927年出生,195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建筑系,1952年因院校调到到天津大学学习,1953年毕业分配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1987年受命主管北京市大观园修建工程技术工作,工作中,对《红楼梦》素有研究的他对曹雪芹造园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六十岁退休时,他谢绝多个单位的高薪聘请,把生命的最后十年献给《红楼梦》研究。
曾庆华,曾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角研究《红楼梦》,在红学家们的“旧资料”基础上论证新的“假设”。
第一篇 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001
一、 大观园探胜………………002
(一)大观园的“景区”划分………………003
(二)大观园诸景区的特色………………006
(三)大观园诸景区的分割和联系………………014
二、曹雪芹造园思想新探………………018
(一)景区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单元………………018
(二)园林应该有思想主题………………019
(三)景区要“以山相隔”“以水相连”………………021
(四)“诸景备” 的造园原则………………022
(五)景区和庭院建筑的人物性格化………………026
(六)绿化要切近景区主题………………029
(七)水路游园是可供选择的游园方案………………031
(八)要敢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033
(九)要敢于突破传统造园理论,大胆创新………………035
三、关于《大观园平面复原示意图》………………040
(一)《大观园平面复原示意图》说明………………041
第二篇 曹雪芹是造园师吗?………………053
二、随园是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吗?………………056
三、随园是曹雪芹擘画的吗?………………066
四、曹雪芹是造园师吗?………………072
五、千秋功过话袁枚………………080
第三篇 曹雪芹与长春园………………085
一、 长春园的思永斋与大观园的“省亲别墅”………………085
二、谐奇趣与绛云轩的室内装饰………………092
三、长春园的设计构思与曹雪芹造园思想………………099
第四篇 曹雪芹在西郊小探………………105
一、是几时,曹雪芹撰写《红楼梦》?………………105
二、“苑召难忘立本羞”………………107
三、“无材补天” “作奇传”………………110
第五篇 萃锦园拾萃(二则)………………115
一、 京华何处怡红院?………………116
二、黛玉葬花知何处?………………121
第六篇 荣国府——一座典型的明清府第………………124
一、府第建筑的一般模式………………124
(一)府第建筑布局没有法定模式,也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府第………………125
(二)府第使用方面的一般模式………………127
二、荣国府——一座典型的明清府第………………130
三、“大观园偏写在东” 吗?——兼评“畸笏叟观点”………………136
四、荣国府与恭王府………………145
第七篇 试探曹雪芹的青少年时代………………154
一、“大胆的假设” :曹雪芹是马武的外孙………………154
二、求证………………158
三、反证………………171
四、自叙说再认识………………178
第八篇 曹雪芹晚年二三事………………184
一、消极出世还是积极入世?………………184
二、曹雪芹新妇=脂砚=史湘云………………192
三、穷时未著书,著书非穷时………………204
第九篇 附录………………213
[附录一]曹雪芹先生新传(为塑曹雪芹新形象而做)………………213
[附录二]大观园部分景点与其艺术原型对应表………………215
[附录三]作者曹昌斌君(1927-- -1996 )小传………………216
后记………………219
本书由九篇文章组成,阐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确定曹雪芹有一套新颖、成熟、完整的造园思想;一个是想重新塑造曹雪芹的形象。
“从曹雪芹的造园思想到大观园的艺术原型,从大观园的艺术原型到曹雪芹的生平”是这本书的基本脉络,全书用一半以上篇幅探讨了园林建筑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得出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曹昌斌,湖南零陵人,1927年出生,195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建筑系,1952年因院校调到到天津大学学习,1953年毕业分配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1987年受命主管北京市大观园修建工程技术工作,工作中,对《红楼梦》素有研究的他对曹雪芹造园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六十岁退休时,他谢绝多个单位的高薪聘请,把生命的最后十年献给《红楼梦》研究。
曾庆华,曾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角研究《红楼梦》,在红学家们的“旧资料”基础上论证新的“假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