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92.87 4.5折 ¥ 20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竺可桢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79301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08元
货号29601575
上书时间2024-10-21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5卷,收录1958—1960年的竺可桢日记。
在这三年中,竺可桢的新头衔有: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主任委员。新获得的学术荣誉有国际科学史学会会员和苏联地理学会外国会员。 两次代表中国科学院走出国门,一次是赴莫斯科出席黑龙江资源开发会议并签署中苏合作总决议,一次是赴平壤签订中朝两国科学院合作协定。还有一次是以全国科协副主席身份率团赴华沙参加第6次世界科协全会。
事有凑巧而并非出于刻意安排,本卷的这三年,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用“大跃进”来概括的。在跃进声浪初现时,竺可桢也曾热情地向地理学工作者做过“向地球进军”的动员,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本其一贯之“求是”精神,真真正正在“脚踏实地”工作着。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位老人的绵绵足迹留在了中国的边远荒僻地区,到天山南北做综合考察,到内蒙、宁夏、甘肃的沙漠地带考察治沙工作,到川滇山区考察南水北调……奔波之余,还撰写出他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的亚热带》,判定了中国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
本卷日记中客观地记下了他在“大跃进”年代的亲见亲闻:诸如农业高产田、大炼钢铁、大搞超声波群众运动,以及科学院各研究所争相竞提科研高指标和节日献礼等场面,甚至在日记册中连连粘贴有关于农业放“高产卫星”的剪报资料。 然而,时入1960年秋冬之时,其日记文字中则透露出来举国狂热之后的种种悲哀:这位身任副部级高干的大科学家,在为国家大事奔忙外出时,竟然为“粮票”的入不抵出而犯愁;年底为记新一年的日记“买日记簿一本,纸作黄色,丑恶不堪”;老家东关镇“至今无电灯,市上萧条,米市街无米市,油车桥乏油车,鱼市桥不卖鱼……所以反不如前”。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第15卷目录
前言…………………………………………………………………………………… 3
关于竺可桢日记………………………………………………………………… 9
日记编例 ……………………………………………………………………………13
第15 卷说明……………………………………………………………………… 15
1958 年
日记…………………………………………………………………………………… 1
本年事要……………………………………………………………………… 268
杂记……………………………………………………………………………… 270
剪报……………………………………………………………………………… 281
1959 年
日记………………………………………………………………………………… 293
1—9 月事要 ……………………………………………………………… 531
读书笔记与杂记…………………………………………………………… 532
剪报……………………………………………………………………………… 543
1960 年
日记………………………………………………………………………………… 557
杂记……………………………………………………………………………… 791
剪报……………………………………………………………………………… 793
附录一 第15 卷人名简释表 …………………………………………… 801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807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809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811
附录五 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 813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5卷,收录1958—1960年的竺可桢日记。
在这三年中,竺可桢的新头衔有: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主任委员。新获得的学术荣誉有国际科学史学会会员和苏联地理学会外国会员。 两次代表中国科学院走出国门,一次是赴莫斯科出席黑龙江资源开发会议并签署中苏合作总决议,一次是赴平壤签订中朝两国科学院合作协定。还有一次是以全国科协副主席身份率团赴华沙参加第6次世界科协全会。
事有凑巧而并非出于刻意安排,本卷的这三年,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用“大跃进”来概括的。在跃进声浪初现时,竺可桢也曾热情地向地理学工作者做过“向地球进军”的动员,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本其一贯之“求是”精神,真真正正在“脚踏实地”工作着。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位老人的绵绵足迹留在了中国的边远荒僻地区,到天山南北做综合考察,到内蒙、宁夏、甘肃的沙漠地带考察治沙工作,到川滇山区考察南水北调……奔波之余,还撰写出他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的亚热带》,判定了中国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
本卷日记中客观地记下了他在“大跃进”年代的亲见亲闻:诸如农业高产田、大炼钢铁、大搞超声波群众运动,以及科学院各研究所争相竞提科研高指标和节日献礼等场面,甚至在日记册中连连粘贴有关于农业放“高产卫星”的剪报资料。 然而,时入1960年秋冬之时,其日记文字中则透露出来举国狂热之后的种种悲哀:这位身任副部级高干的大科学家,在为国家大事奔忙外出时,竟然为“粮票”的入不抵出而犯愁;年底为记新一年的日记“买日记簿一本,纸作黄色,丑恶不堪”;老家东关镇“至今无电灯,市上萧条,米市街无米市,油车桥乏油车,鱼市桥不卖鱼……所以反不如前”。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作为竺可桢先生珍贵的精神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独特的科学文化遗产,将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其鉴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竺可桢全集》的编纂和出版,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我们还要用竺老倡导的‘求是’精神,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竺可桢全集》这个宝藏,通过学术界、出版界和媒体更多更有效的合作,更加全面体现《竺可桢全集》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路甬祥
由中国科学院和其他方面大力协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竺可桢全集》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从这部历史文献中,不仅可以看到竺可桢同志是怎样治学,怎样做人,也可以看到我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这对于当前社会和年轻人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前人教育后人,后人超过前人。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愿《竺可桢全集》的出版,能给后人以更多的启示。——张劲夫
《竺可桢全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学资料,特别是竺先生1936—1974年近900万字的日记,更是在科技界不多见的。不仅可以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的宝贵史料,而且为后人了解竺可桢的科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了解竺可桢倡导的“求是”精神,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都可提供具体的资料。这对于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具有积极意义。——叶笃正
以竺可桢的论文和日记为主体编辑而成的《竺可桢全集》,其文字数量之多,涉及内容之广,在自然科学家中是不多见的。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发掘竺可桢的学术遗产,研究他的奋斗、创新、前进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科教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了解过去,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我深信《竺可桢全集》的出版,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必将会愈久弥深。——施雅风
《竺可桢全集》的编纂工作自2001年3月正式启动,十余年的认真和细致打磨,充分保证了《全集》的编纂质量,是值得读者期待的一道科学文化大餐。——孙鸿烈
鲁迅先生评价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就是说庄子一书的文学艺术性以及他的思想深刻程度,先秦诸子百家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我们也可以效仿鲁迅所讲,竺可桢先生的日记是一片汪洋大海,气象万千,里面精彩的资料令人目不暇接,沒有一部民国日记能够超越它,只有从头至尾看过一遍,你才能真正的感悟到这是一部在民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前绝后的大师日记。——张荣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