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静的石头: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随笔(自然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寂静的石头: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随笔(自然文库)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7.6 7.0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George B. Schaller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2816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598091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文版序

 

1969~1975 年,在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群山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时,我曾有数次机会靠近中国边境。那时,我就很想到中国境内考察,但限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未能实现。1961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大熊猫的形象加入机构标识。1980 年,WWF 发起了一项针对大熊猫的联合保护项目,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当WWF 邀请我一同参与这个保护项目时,我欣然同意了。1980 年5 月15 日,当时担任WWF 主席的彼得·斯科特及其夫人费丽帕、记者南希·纳什和我在中国科研团队的陪同下,一同来到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的大熊猫研究基地,中方科学家胡锦矗和潘文石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和我的妻子凯伊加入了他们的研究团队,并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参与到对这种可爱美丽的熊科动物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调查了大熊猫的整个分布区域,以评估可能的保护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一共设立了67 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多个保护区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面积达27134 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大熊猫的野外种群大约有2000 只。人工繁育种群也非常繁盛,其中一些正被计划放归野外。中国的研究团队正在继续推进这个非常棒的大熊猫保护项目。

1985 年初,中国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为大熊猫保护项目已经步入正轨,便建议我到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去调查雪豹和其他野生动物。这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研究马可波罗盘羊的生存状况,去追踪藏羚的迁徙路线,去探访神秘的野牦牛。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2019 年,直到新冠疫情暴发。得益于中国政府机构的支持以及康霭黎、吕植、张恩迪、王昊、李娟等保护生物学家的努力,我们掌握了更多关于这些物种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政府机构建立保护区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并科学地管理当地牧民的放牧行为,在野生动物保护和当地社会发展中寻求更好的平衡。

虽然当下气候变化加剧的趋势和人口的增长,给地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前面所述的经历和见闻让我仍对中国野生动物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

这本书描写的是1969~1975 年我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研究岩羊、塔尔羊、捻角山羊、盘羊以及雪豹等动物的科考经历。这些工作在多个地点开展,书中我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我的科考经历。中文版的责任编辑建议我简单梳理一下每个章节的时间线,以便于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当时的研究足迹。所以我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以供各位读者参考。

本书各章节科考地点、目的及科考时段概览

章节

地点

目的

时间段

雪豹

吉德拉尔(巴基斯坦)

研究雪豹、捻角山羊和北山羊

1970~1974

山那边

雅昆河谷(巴基斯坦)

寻找捻角山羊、北山羊和盘羊

1973

喀喇昆仑

吉尔吉特(巴基斯坦)

寻找马可波罗盘羊和拉达克盘羊

1973~1975

荒漠中的群山

信德和旁遮普(巴基斯坦)

研究野山羊、捻角山羊和旁遮普盘羊

1972~1974,

1970~1975

云中的山羊

尼尔吉里山脉(印度)

研究尼尔吉里塔尔羊

1969

康楚

拉玛加尔(尼泊尔)

研究喜玛拉雅塔尔羊、岩羊

1972

水晶山之旅

多波和萨尔当(尼泊尔)

研究雪伊寺附近的岩羊

1973

 

如今,距离书中描写的科考经历已经过去了将近50 年,这本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希望各位中国读者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当时生活在喜马拉雅群山中的那些人和动物,对喜马拉雅地区有更多的认识。

乔治·夏勒

2022 年7 月



导语摘要

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治•夏勒,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者。夏勒博士一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在世界各地推动了2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设立。1980年,夏勒博士应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来到中国开展大熊猫研究工作,后又经中国政府批准进入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多年野生动物研究工作,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译者简介:


姚雪霏,动物生态学博士生;陈翀,写码的自然爱好者。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1  通往山的路


2  雪豹


3  山那边


4  喀喇昆仑


5  荒漠中的群山


6  云中的山羊


7  康楚


8  水晶山之旅


译后记


索引


彩插


 



内容摘要

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乔治•夏勒,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者。夏勒博士一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在世界各地推动了2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设立。1980年,夏勒博士应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来到中国开展大熊猫研究工作,后又经中国政府批准进入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多年野生动物研究工作,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译者简介:

姚雪霏,动物生态学博士生;陈翀,写码的自然爱好者。



精彩内容

起初,构思一项喜马拉雅地区的研究计划令人气馁,因为山脉如此广无边际,无从着手。从阿富汗西部至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脉好似一道巨弧,曲折绵延近3200 公里,形成了南亚次大陆和青藏高原之间一道冰封的屏障。为方便起见,地理学家们将这层峦叠嶂分为几个区域,我曾去过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尔的许多地区。每处都别具一格。帕米尔高原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世界屋脊”,从苏联(今塔吉克斯坦)南部一直延伸至巴基斯坦边境,全是顶着光滑冰盖的山峰拥着广阔谷地。兴都库什山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一片荒瘠,几乎没有树木,荒凉的山脉不属于南亚次大陆,而是中亚大平原的一部分。再向东是喀喇昆仑山脉,那里有无数奇峰和蜿蜒的冰川,是所有山脉中最原始、最野性的一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静卧在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不像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脉那么荒瘠,山脉南侧布满郁郁葱葱的森林,这是每年穿过印度向北的季风带来暖湿云层的恩赐。创造了这些大山脉的造山运动,在同一时期也创造了巴基斯坦西部荒漠中的一系列小山。那里贫瘠的高原上隆起着低矮、荒芜的小山脉,吉尔特尔(Kirthar)、盐岭(Salt),还有其他小山头,都极少超过3000米。我曾探访过所有这些山脉,去寻找和研究野生动物。

由于人们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野生动物所知甚少,我不得不先收集物种分布和现状这些最基本的资料。我一路寻找动物足够丰富、值得研究的科研点,同时也留意那些有潜力成为优秀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区域。本书的前三章描述的就是我在巴基斯坦北部的这些工作,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旱獭、狼、高海拔地区的鸟,但没有一个像雪豹那样触动我的内心。雪豹稀有罕见、难以捉摸,它深深吸引着我,却极少给我惊鸿一瞥的机会。

……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巴西马托格罗索的茂密森林和广阔沼泽里开展一个新的研究项目。这里四处都是生命,像城市拥挤的街道一般,吵吵嚷嚷,令人窒息。有成千上万的动植物物种,每个物种都在努力生存,每个物种都在捍卫自己和自己的领土,与带有尖刺、爪牙、毒液、毒刺的竞争者战斗。闯入的人类也一样,必须挣扎求生,不断地与入侵的植物和昆虫战斗,才能保住脆弱的立足空间。这种生活很难给思考留下空间。对比鲜明的是,大山和大漠里,只有极少的生命在极限状态下生存,令人焦躁不安、郁郁寡欢。我于是成为现实世界和思想国度的双重探索者,接下来的几页就记录了我在大风呼啸的山中孤独的思绪。

……还有很多物种受到相似的威胁,都需要有人为它们而战。仅仅因为人类的目光短浅和视而不见,一个活生生的物种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这相当可怕。然而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还太少。我见过太多失去了未来的物种,每次我都绝望地希冀着,也许我能够至少再将它们的生命延续几年。笔和相机,是我向遗忘宣战的武器,用它们唤起人们的意识,让人们意识到那些可能将要逝去的生命。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