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6.85 7.1折 ¥ 66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彭海青,庞华玲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7314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29595798
上书时间2024-10-21
本书是系统讲授刑事诉讼法基本概念、原理与制度的法学教材,客观展示我国刑事诉论法律规范及司法实践的原貌。教材紧紧围绕刑事诉论法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修订版更是吸收我国相关制度的新规定与精神而成。
在内容上,本书设总论、主体论、原则论、制度论、程序论。特别程序论、附论七编,立足本土,关注前沿;修订版增加了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速裁程序、缺席审判程序、在线刑事诉讼、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等内容,与时俱进,完备翔实。在形式上,本书紧贴教学需要,于章前设本章知识要点,于章后设案例精选、思考问题、法条链接、扩展阅读等板块,宜于教学;修订版增设全书思维导图,便于读者全景式领略本书脉络。此外,修订版在编写方法上也作了创新性改变,试图打造一部能够适应新时代法科生学习与法律职业新需求的刑事诉讼法教材。
本书不仅适于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社会读者了解刑事诉讼法知识所用。
一编 总 论
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诉讼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
一节 刑事诉讼职能
第二节 刑事诉讼构造
第三节 刑事诉讼目的
第四节 刑事诉讼价值
第二编 主 体 论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专门机关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安机关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
第四节 人民法院
第五节 其他专门机关
第四章 刑事诉讼参与人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当事人
第三节 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四节 单位当事人
第三编 原 则 论
第五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第三节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第四节 依靠群众原则
第五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第六节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第七节 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
第八节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第九节 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第十节 审判公开原则
第十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第十二节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第十三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
第十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原则
第十五节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第十六节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第四编 制 度 论
第六章 管辖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立案管辖
第三节 审判管辖
第七章 回避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第八章 辩护与代理
一节 辩护
第二节 值班律师制度
第三节 代理
第九章 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一节 刑事诉讼证据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
第十章 强制措施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拘传
第三节 取保候审
第四节 监视居住
第五节 拘留
第六节 逮捕
第十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第三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第十二章 期间与送达
一节 期间
第二节 送达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和终止
一节 刑事诉讼的中止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终止
第五编 程 序 论
第十四章 立案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第十五章 侦查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侦查行为
第三节 侦查终结
第四节 补充侦查
第五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第十六章 提起公诉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提起公诉的程序
第三节 不起诉
第十七章 第一审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三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四节 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
第五节 简易程序
第六节 速裁程序
第七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八节 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特别程序
第十八章 第二审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第五节 对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
第十九章 死刑复核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三节 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二十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再审立案的材料来源
第三节 提起再审
第四节 再审程序
第二十一章 执行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六编 特别程序论
第二十二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原则和重要制度
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诉讼程序
第二十三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程序的适用范围和诉讼程序
第二十四章 缺席审判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的类型
第二十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审理
第二十六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强制医疗程序
第七编 附 论
第二十七章 在线刑事诉讼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在线刑事诉讼程序
第二十八章 涉外刑事诉讼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殊制度
第三节 刑事司法协助
第二十九章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关惩罚犯罪的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第三节 有关保障人权的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第三十章 公安司法机关等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一节 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三节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四节 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五节 律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六节 司法行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七节 大型企业的法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第八节 法学院校的智慧法学院建设与发展
本书是系统讲授刑事诉讼法基本概念、原理与制度的法学教材,客观展示我国刑事诉论法律规范及司法实践的原貌。教材紧紧围绕刑事诉论法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修订版更是吸收我国相关制度的新规定与精神而成。
在内容上,本书设总论、主体论、原则论、制度论、程序论。特别程序论、附论七编,立足本土,关注前沿;修订版增加了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速裁程序、缺席审判程序、在线刑事诉讼、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等内容,与时俱进,完备翔实。在形式上,本书紧贴教学需要,于章前设本章知识要点,于章后设案例精选、思考问题、法条链接、扩展阅读等板块,宜于教学;修订版增设全书思维导图,便于读者全景式领略本书脉络。此外,修订版在编写方法上也作了创新性改变,试图打造一部能够适应新时代法科生学习与法律职业新需求的刑事诉讼法教材。
本书不仅适于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社会读者了解刑事诉讼法知识所用。
前 言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两年多来,伴随这部《刑事诉讼法》的出台及实施,有关司法解释不断发布,刑事司法实践也因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此,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法律硕士研究生等教学参考的刑事诉讼法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亟须更新。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法律职业的需求,努力体现以下三个特色:
1.本土性。本书立足本土,倾力介绍与阐释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程序的内容,客观展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及司法实践的原貌。鉴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主要是对本土司法实践需求的回应,刑事诉讼制度中国模式的轮廓日益清晰,也因篇幅所限,本书未着笔墨于外国法的有关内容。这是与以往刑事诉讼法教材相比的特色之一。比如刑事证据规则部分,由于以前我国刑事证据规则方面的规定不多,以往教材偏重于对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介绍,而2010年“两院三部”《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出台以后,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状况得以大大改观,认真梳理与学习这些刑事证据规则比了解英美法系证据规则更具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完善为刑事诉讼法教材本土性定位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前沿性。本书关注前沿问题:首先,关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前沿。及时掌握新法,更新知识,对于法律学习者至关重要,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于新旧法律规范细心甄别,以最新的法律规范作为参考资料。本书的写作依据是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及最新发布的司法解释,资料更新至2015年4月30日。其次,关注国家司法考试前沿。国家司法考试是检验法律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敲门砖”。本书部分章后所附的“案例精选”,都是从近几年有关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考试真题中精心选取的,并辅之答案与解析,给学生及早提供国家司法考试方面的指引。最后,关注学术研究前沿。学术研究是法律学习的最高层次,为开拓学习视野,启发研究思维,每章附设“扩展阅读”,选取能够反映学术研究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的专著和论文。
3.创新性。本书注重体例编排的创新性:一方面,将本书内容划分为总论、主体论、原则论、制度论、程序论、特别程序论以及附论七个部分,以明确本书的结构,也明确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的结构。另一方面,每章前设“本章知识要点”,以提示本章学习的主要知识点;部分章后设“案例精选”、“思考问题”、“法条链接”以及“扩展阅读”,以配合本章主旨内容的学习。
本书的撰稿人为活跃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均具有法学博士学位,绝大多数还具有博士后研究和海外留学背景,系典型的“学院派”。
本书撰稿人简介及分工如下(以撰写的章节先后为序):
彭海青: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撰写第一、二、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章;
肖沛权: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撰写第三、八、十七章;
庞华玲: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撰写第四、七、十、十一章;
马云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撰写第五、二十四章;
杨锦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后,撰写第六章;
田力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撰写第九、十九章;
曾新华: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博士后,撰写第十二、十三章;
郑 曦: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撰写第十四、十五章;
初殿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撰写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倪 润: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撰写第二十五章;
赵琳琳: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课程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撰写第二十六、二十七章。
为加强教材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鼓励教学一线的教师编写一批有特色、质量高、适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材,北京理工大学设立“十二五”(2014—2015)规划教材项目。本教材有幸得以入选该项目。在此对北京理工大学对本书编写出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法律出版社的刘琳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忙碌、辛劳,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的研究生李欣、郭珊、孙倩、陈正雄、何津津等承担了文字校对、司法考试真题与扩展阅读书目核查等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饱含大家对刑事诉讼法教学工作的热心、真情与责任感,期望本书的出版可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科建设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治的发展贡献薄力。同时,不能避讳的是,尽管数易其稿,字斟句酌,由于时间与水平所限,错漏恐难以避免,诚请广大读者予以反馈、批评,以便于我们日后改进。
彭海青
2015年5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