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备课(教师培训丛书·说课、备课、评课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如何备课(教师培训丛书·说课、备课、评课系列)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7.21 5.9折 46 全新

库存5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才欣,韩艳梅 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69072

出版时间200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29587495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备课是教师基本的教研工作,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基本的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是,在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程全面推出后的今天,教师的这个能力遭遇到了时代的挑战,如何备课变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命题。
为适应新课程的全面推广,上海曾经进行过抽样调研,发现学校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所占时间较多的前三个选项分别是:说课、听课和评课;讨论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材分析。这三个选项都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有着直接关系。而后三个选项依次是:学习课改方案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例行备课。这三项活动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做准备的。调研报告说“讨论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教学设计”,在教研活动中安排得较多,但是效果与教师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教材分析”的时间占用比与教师的需求程度有差距,而且满意程度也相对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是很重要的,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例行备课”、“统一进度”、“考试分析”和“上情下达”在教研活动中占一定的时间量,开展状况是教师比较满意,但需求程度却相对低下。此外,教师对“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和“命题研究”也有一定需求,但是这三者在教研活动中安排的时间比较少。有的教师谈到“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所占时间很少,但是一旦安排和组织了,教师参与了,就会有所收获,也会比较满意。



作者简介

祝智庭,我国教育技术界的著名专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同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及“教育信息与技术985平台”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兼职教授,还担任教育 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 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UNESCO-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与首席专家、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l SC36委员会工作组联席、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理事、国际学刊JCAL、IJLT、TPED、GCJCE编委等职务。祝智庭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技术理论、网络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知识管理技术、技术哲学等,近十年已完成或在研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闫寒冰,教育技术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项目专家组核心成员。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远程教学设计等。近年来,闫寒冰博士出版了专著《学习过程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量规实用工具》,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完成或在研课题10余项。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认识备课
1.1 备课的重要意义
1.2 指导备课的主要理论
1.3 备课与教学设计
1.4 改进备课的几个基本视角
1.5 有效备课的原则与基础
1.6 针对教学环节的基本备课要求
1.7 创新备课活动的形式
第2章 备课的研究领域——关注教学基本要素
2.1 解读课程标准
2.2 分析教学内容
2.3 研究课程资源
2.4 剖析学生基础
2.5 了解教学环境
2.6 认识教师自我
第3章 备课的工作流程——明晰基本教学环节
3.1 教学目标的制订
3.2 教学内容的处理
3.3 教学流程的设计
3.4 教学方法的选择
3.5 教学媒体的选择应用
3.6 作业与练习的设计
第4章 在继承中创新——改进备课的策略
4.1 资源借鉴策略
4.2 系统备课策略
4.3 预设与生成策略
4.4 同课异构备课策略
4.5 反思性备课策略
4.6 备课策略使用注意点
第5章 不同方式的组合——备课形式与要求
5.1 常规教学下的备课形式与要求
5.2 专题教育课程的备课形式与要求
5.3 开放背景下的备课形式与要求
第6章 备课的主要成果——教案及其分析
6.1 教案的主要内容
6.2 教案的基本形式
6.3 多媒体技术支持的教案
6.4 板书设计的艺术
6.5 “学案”设计
第7章 教学反思——保障不断改进的“课后备课”
7.1 教学反思的动因与类型
7.2 教学反思的內容
7.3 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7.4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7.5 课后备课与教学有效性
第8章 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备课质量的评价
8.1 备课质量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8.2 备课评价的指标与标准
8.3 备课的基本评价内容
8.4 备课的评价方法与模式
8.5 备课质量评价工具的设计
8.6 备课评价的结果分析和资源利用
第9章 “以人为本”——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
9.1 改进备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题
9.2 备课改进与教师有层次的专业发展
9.3 教师的群体发展与备课的改进机制
学科备课分论
分论导言——改进各学科备课的若干建议
各学习领域学科备课指南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中小学语文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小学英语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数学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中小学数学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社会人文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历史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地理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社会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小学自然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物理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化学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科学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艺术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中小学音乐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小学美术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中学艺术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技术学习领域备课指南
信息科学技术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劳动技术(通用技术)学科
备课要求
单元分析示例
教学设计借鉴
幼儿教育备课指南
备课总述
主要问题
基本建议
生活活动
课程特点
备课要求
课例分析
案例借鉴
学习活动
课程特点
备课要求
课例分析
案例借鉴
游戏活动
课程特点
备课要点
课例分析
运动
课程特点
备课要求
课例分析
案例借鉴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备课是教师基本的教研工作,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基本的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是,在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程全面推出后的今天,教师的这个能力遭遇到了时代的挑战,如何备课变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命题。
为适应新课程的全面推广,上海曾经进行过抽样调研,发现学校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所占时间较多的前三个选项分别是:说课、听课和评课;讨论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材分析。这三个选项都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有着直接关系。而后三个选项依次是:学习课改方案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例行备课。这三项活动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做准备的。调研报告说“讨论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教学设计”,在教研活动中安排得较多,但是效果与教师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教材分析”的时间占用比与教师的需求程度有差距,而且满意程度也相对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是很重要的,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例行备课”、“统一进度”、“考试分析”和“上情下达”在教研活动中占一定的时间量,开展状况是教师比较满意,但需求程度却相对低下。此外,教师对“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和“命题研究”也有一定需求,但是这三者在教研活动中安排的时间比较少。有的教师谈到“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所占时间很少,但是一旦安排和组织了,教师参与了,就会有所收获,也会比较满意。



主编推荐

祝智庭,我国教育技术界的著名专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同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及“教育信息与技术985平台”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兼职教授,还担任教育 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 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UNESCO-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与首席专家、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l SC36委员会工作组联席、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理事、国际学刊JCAL、IJLT、TPED、GCJCE编委等职务。祝智庭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技术理论、网络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知识管理技术、技术哲学等,近十年已完成或在研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闫寒冰,教育技术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项目专家组核心成员。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远程教学设计等。近年来,闫寒冰博士出版了专著《学习过程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量规实用工具》,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完成或在研课题10余项。



精彩内容

第2章 备课的研究领域——关注教学基本要素
[章首引言]
在备课及其改进的基本思路中,必须关注重要影响要素,包括政策层面、课程资源层面、教学活动的两种对象层面以及教学环境层面等。一个成功的备课过程,就是对这些要素科学研究过程的反映。本章将就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与阐述。
备课及其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一般的认识,主要包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能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对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表现能力。
2.1 解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如果能细细研读,对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备课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备课大可不必匆匆从备教材开始,而是要从备课程标准开始,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备好课、上好课。
解读课程标准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的构成。各学科课程标准一般都包含这样一些部分: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以及实施建议。备课中,要对这些部分的内容有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在做学期教学计划时,更要对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仔细研读,整体把握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部署。在对某一主题或单元的备课中,则要重点把握学习要求和活动建议。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具有鲜明的学科属性和具体的学科内容和要求,以下撷取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解读,为备课做好奠基。
2.1.1 课程理念
尽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所不同,但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价值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各学科丰富的育人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其智力的片面发展。
“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健康个性的发展,而不是一些不良个性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在备课中,要把“课程理念”这种意识自觉地贯穿于备课的全过程,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等方面自觉以新理念为指导,也才能把课程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传递出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2.1.2 学科素养
“素养”一词,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所提及,也是各学科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素养”等,这些学科素养都清晰地阐明了本门学科的价值和功能。“素养”的内涵,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内涵来作解读。
2.1.3 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各学科课程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也就是说,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
备课中,如何把课程的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学的三维目标,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首先应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人手,将“三维目标”的思想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同“教学目标”的整合,进而将课堂教学引人更深的层面。要注意的是由于“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它绝不是将教学目标人为地割裂为三个部分,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指明学习主体“要到哪里去”和“如何到那里去”的问题。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它常常以一
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渗透在对知识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只有对“三维目标”内涵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分析和领悟。
【案例2-1】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目标
课标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依据此标准,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界面;说出地球外部的主要圈层结构。
2.运用课本插图,概括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这里没有机械地把教学目标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三个维度已经有机地融合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了。
2.1.4 教材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教材的编写进行了说明。这为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进而为实施教学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解读教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掌握教材的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
吃透教材,是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懵。吃透教材要做到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吃透教材主要线索,把握知识点纵横联系;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吃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吃透教材的德育因素等。
超越教材,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再组织,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话早就点明了教材只是用来教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即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要仅是“教教材”。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没有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就不会用好教材,不过是充当了教材的“传声筒”。
2.1.5 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提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在“继承”中有“发展”,赋予接受学习以新的内涵,即“有意义接受学习”,并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使学习由传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备课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如何合作?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明确的把握。同时要多设计“体验性学习”,通过活动、游戏和情境教学,让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以上,仅仅对课程标准的一些关键词或者说是核心概念,作了一些解读。在备课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作更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2.2 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和体验的学习经历的总和。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点行为,对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并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为有效教学提供内容方面的准备。通俗地说,教学内容分析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依据,所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教学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即“如何学”的问题;可以保证教学中不遗漏重要的内容和任务;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内容依据。
据对教师备课的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将近90%的时间用在教学过程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尤其对中学教师而言,因教学内容的难度加深,教师在备课中更重视对教材的分析,几乎一半的备课时间用在了教材分析上。可见,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备课中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那么,如何分析教学内容呢?本节主要从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内容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顺序这几个方面来展开。
2.2.1 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就是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的事实、概念、定理、方法和知识点等。通常是先对教学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归类,把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进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