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者的初心
  • 禅者的初心
  • 禅者的初心
  • 禅者的初心
  • 禅者的初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禅者的初心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6.35 4.7折 56 全新

库存7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铃木俊隆/著 蒋海怒/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8097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9584358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言 | 初心

 

 


初心里有许多可能性,保持初心,始终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人们总说禅修是一件困难的事,然而对于困难的原因却常常存在误解。禅修之困难,不在于它盘腿的姿势,或开悟(觉悟)之抵达。真正的困难,是从根本上保持我们心灵和修行的纯粹。禅自它建立以来,就发展出许多修行的方式,然而我在此想讨论的,并不是禅或禅的历史,使我感兴趣的,是那些能够帮助大家远离不清净的修行。
“初心”一词,意思是“初学者的心”。修行的目的是一直保持初心。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是把《心经》背诵一遍,背诵的感觉是很好的。但是,当你背诵di二、三、四遍,或更多遍的时候,感觉又是怎样的呢?或许很轻易就丧失了对它的zui初印象吧?
类似情况也经常出现在禅修中。初心,或许会保持一段时间,然而如果你持续禅修一年、两年、三年或更多岁月,尽管水平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提升,却也易于丧失你“本心”所包含的无限意蕴。
对禅的新手而言,zui重要的是不要进行二元化思考。我们的本心自身涵括所有内容,它总是富足的。我们切记不要丧失心灵的“自足”状态,这并不是说要将心灵封闭起来,而是要将它“空”掉,并让其准备就绪。如果你的心是空的,那么它就会为任何事物而准备着,为每一件事物而敞开。初心里有许多可能性,然而在专家那里,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果分别心太重,那么你就给自己设定了限制。如果你索求太多或过于贪婪,那么你的心灵就不会丰富和自足了。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本来自足的心灵,那么所有的戒律也会失效。当你索取太多或渴求某物时,zui后终将违反你的“自性戒”:不说谎、不偷盗、不杀生、不邪淫,等等。如果你能保持本心,那么戒条也会维持其效用。
初心里没有“我获得了某个事物”这样的念头,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都限制了我们无比广阔的心。当我们没有“获得”或“自我”的念头时,我们就是真正的初学者,我们将真能学到一些东西。初心是慈悲之心,当我们的心变得慈悲时,它也是无限的。日本曹洞宗的创立者道元禅师总是强调维持我们自身无限制的本心的重要性。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对自己是真诚的,也会对万物慈悲,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修行。
因而,保持初心,始终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理解禅。即使你阅读非常多的禅文献,也必须用鲜活的心灵去读每一句话。你不应该认为“我知道禅是什么”,或“我已经开悟了”。
艺术的秘密也同样如此: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这一点要非常细心地去理解。
如果你开始禅修,那么你也将开始欣赏自己的初心,这就是禅修的秘密。

 



导语摘要

万事万物,始于心,终于心!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
《禅者的初心》是铃木俊隆的美国弟子整理他坐禅时的演讲辑录,从坐禅的姿势,谈到色空观,谈到无,谈到忠于自己的初心,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修行,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和禅心。当心灵不再渴盼外物,它就总是丰盈的。多放下一些,会更加清净、从容一些。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澄明清澈的初心,在嘈杂的环境中寻得一处心灵的栖息地。    
如果你开始禅修,那么你也将开始欣赏自己的初心,这就是禅者的秘密。



作者简介

铃木俊隆
日本曹洞宗禅师,将佛教与禅修带入西方世界的先驱之一。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第yi所禅修院,推动了日本禅宗在美国的传播,进而大放异彩。代表作《禅者的初心》。


蒋海怒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目前研究领域为唐宋禅、晚清佛教和中国宗教思想史。 2019年1月,获得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颁发的“第三届净慧长老访欧学人奖”。近年来,他不断推进英语禅史前沿撰述的汉译工作,而其个人研究计划也已延伸至唐宋禅史领域,尝试从不同方面致力于汉语禅史研究的自我更新。



目录

上  篇  身与心的修行


坐禅的姿势  /   002
专注于呼吸 /   008
生命里的不平衡 /   013
心之波澜 /   018
拔除心之杂草 /   021
领悟禅的精髓 /   024
非二元化思维 /   029
叩首是严肃的修行 /   034
无一事 /   039



中  篇  修行之路


关于“一心道” /   046
重复的精神 /   051
禅修与激情 /   055
正精进是必要的 /   059
不留下任何痕迹 /   064
不执着于布施 /   070
错误的修行方式 /   076
不带任何目的的修行 /   082
研究我们自己 /   085
与环境融为一体 /   091
自我精神修养 /   098
zui佳沟通方式 /   103
“大心”的表现 /   109
生死同一 /   114


下  篇  用心理解


禅传统的精神 /   120
无常的教义 /   125
存在的本质 /   129
 我们所说的“自然” /   134
“空”的意识 /   139
心之察伺 /   144
“无”的信仰 /   149
 执着和无执 /   154
平静地打坐 /   158
佛法的真义 /   161
真·正的佛教徒 /   164
修行的基础 /   169
佛陀的启示 /   175


结  语  禅之心 / 179



内容摘要

万事万物,始于心,终于心!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
《禅者的初心》是铃木俊隆的美国弟子整理他坐禅时的演讲辑录,从坐禅的姿势,谈到色空观,谈到无,谈到忠于自己的初心,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修行,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和禅心。当心灵不再渴盼外物,它就总是丰盈的。多放下一些,会更加清净、从容一些。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澄明清澈的初心,在嘈杂的环境中寻得一处心灵的栖息地。    
如果你开始禅修,那么你也将开始欣赏自己的初心,这就是禅者的秘密。



主编推荐

铃木俊隆
日本曹洞宗禅师,将佛教与禅修带入西方世界的先驱之一。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第yi所禅修院,推动了日本禅宗在美国的传播,进而大放异彩。代表作《禅者的初心》。

蒋海怒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目前研究领域为唐宋禅、晚清佛教和中国宗教思想史。 2019年1月,获得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颁发的“第三届净慧长老访欧学人奖”。近年来,他不断推进英语禅史前沿撰述的汉译工作,而其个人研究计划也已延伸至唐宋禅史领域,尝试从不同方面致力于汉语禅史研究的自我更新。



精彩内容

上  篇
身与心的修行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流露。严格地说,对于人类而言,没有其他修行形式可以比拟,也不是其他生活方式可以与之美的。



姿

这些坐姿并不是达到正确心态的手段,采取这种姿势,本身就意味着拥有了正确的心态,没必要去获得某种特别的心态。

现在我们谈谈坐禅的姿势。当你以“全莲花坐”的姿势坐着,也就是说,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当我们这样盘腿而坐时,即使我们依旧有一只左腿和一只右腿,它们却会浑然为一了。这个坐姿表达出“二元归一”的内涵:没有二,也没有一。
我想这也是zui重要的教导:没有二,也没有一。我们的身、心也是非二、非一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身心看成二,是错误的;如果你走向反面,将它们看成一,也是错误的。我们的身与心既是二,也是一。
通常我们认为某物不是一的时候,那么它就大于一;如果不是单数,那么它就是复数。然而,在实际经验里,我们的生活并非仅仅是复数的,它也是单数的。我们中的每个人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是依赖的。
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死亡。然而,如果我们只是把死亡看作人生的终点,那是错误的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认为人没有死,这同样也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我们死而非死。
一些人或许会说,我们的意识或精神永存,死去的仅仅是我们的肉体,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我们的肉体和心灵都抵达了它们的终点,说它们会永久存在下去也是对的。即使我们在谈论心灵和肉体两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因此,当我们采取这种坐姿将左脚放在身体的右边,右脚放在身体的左边,我们就分不清左脚和右脚了。左即是右,右即是左。
禅坐之姿,zui重要的是保持背脊挺直。你的双耳和双肩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放松你的双肩,用你的后脑将身体向天花板方向拉直。并且,把下巴收起来,因为当你的下巴向上抬的时候,坐姿就是没有力量的,或许你已经在梦乡了。为了令坐姿有力量,将你的横膈膜向丹田或下腹部处下压,这将有助于维持身体和意识的平衡。当你努力维持该坐姿时,一开始你会发现自然呼吸有些困难,但是当你渐渐习惯它时,你的呼吸就会越来越顺畅。
你的双手应该呈禅定印。方法是:将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手掌上,两个中指的中间关节相融,两拇指轻轻相碰触(仿佛正在夹着一张纸)。这样一来,你的双手将呈现为美丽的椭圆形状。你应该小心地维持这个通用手印,仿佛你两手正在小心地握住某个东西。你的双手必须紧贴你的身体,两个拇指维持在大约肚脐的位置,胳膊自由而放松,略微离开身体一点,仿佛你两只胳膊下面各自夹着一颗鸡蛋,但又不会压碎它们。
身体不要歪到一边,也不要向后面或前方倾斜,必须直直地坐着,仿佛头颅正支撑着天空,这并非仅仅是一种姿势或呼吸的方式,它表达出佛教的关键所在,是对你的佛性的完美的呈现。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就应该依此修行。
这些坐姿并不是达到正确心灵状态的手段,采取这种姿势,本身就是正确的心灵状态。但我们其实没必要去获得某种特别的心灵状态。当你试图得到某个事物时,你的心就已经开始游离了。当你无所求,就拥有了自己当下的身心。
我们的本性体现在行事中。我们不为其他事物,而是为我们自身存在而生存。这是我们戒条里表达出的佛教基本教法。即就坐姿而言,当我们站在禅堂里,也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个人呆板地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个人zui自由地表达出他的自我。
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姿,而我们的站姿是由我们各自身体比例来决定的。当你站着的时候,两只脚后跟之间的距离应该比照拳头之间的距离。大脚趾应该与乳尖呈一条直线。正如禅坐时腹部应该稍微用力,同样地,此时你的双手应该如实表达出自己。左手抵胸,其他四个手指环绕拇指,将右手置于其上方,拇指向下,前臂与地面平行,你会感觉到仿佛你正在抓着一根圆柱,这样你就不会弯下腰或歪向一边。
至关重要的是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如果你的腰弯下去了,那么就会丧失自我。你的意识将会游离,心也溜走了。不应该这样,我们必须把心留在此地,此刻!这是关键所在,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心,每件事物都要正确地各安其位,这样就万事无忧了。例如,如果我说话时麦克风放在其他地方,那么它就丧失了意义。当我们身心有序,其他任何事物都会正确地各安其位。
然而,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无意识地放弃自我,变为他物,而且是在自我意识之外整理事物的秩序。但是,如果自身并非井然有序的话,那么也就无法整理其他事物。
当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其他任何事物都会得到安排。我们自己就是“统领”。当统领睡觉时,所有下属们都睡着了。当统领做正确的事,下属们都在做正确的事—在正确的时间。
因此,不仅仅坐禅保持正确的姿势,而是包括所有行为。当你开车、读书时也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假使你读书时懒洋洋的,你就一定看不了多久。试试看,你将会发现保持正确姿势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的禅理,真正的禅理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写在书本上的禅理不过是我们大脑的养料。当然养料对于大脑来说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生活实践成为你自己。
这也是佛陀无法接受古印度当时并存的诸宗教的原因。他研究了许多宗教,但对它们的修行都不满意。他无法从哲学或苦行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他感兴趣的不是形而上的存在物,而是自己在此时此地的身心。
当他找到自我的时候,也发现任何存在物都有佛性,他就这样开悟了。开悟并不是某种舒适感,或某种特别的心态。当你用正确的坐姿打坐时,当时的心态自身就是开悟。
如果你对自己坐禅时的心态不满意,那就意味着你的意识还在游离。我们的身心不应该摇荡或游离。维持正确的坐姿,也就没必要谈论正确的心态了,因为你已经具备它了。





人们所说的“我”,不过是一扇我们呼吸之际的推拉门。

坐禅时,我们的心总是跟随着呼吸而动。吸气时,空气进入了内部世界;呼气时,空气就来到了外部世界。内部世界是无限的,外部世界也是无限的。当我们说“内部世界”或“外部世界”时,实际上只有一个整体的世界。在这个无限的世界里,我们的喉咙就如同一扇推拉门,空气在进出,如同有人穿过这扇推拉门。
假使心里想着“我在呼吸”,那么这个“我”就是外部的。然而不存在一个你说的“我”,人们所说的“我”,不过是一扇呼吸之际的推拉门。这扇推拉门在移动,如此而已。如果你的心灵足够纯粹或平静,以遵循这个运动时,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了:没有“我”,没有世界,没有心灵或肉体。有的不过是一扇推拉门而已。
所以在坐禅时,所存在的不过是呼吸运动,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运动。我们不应该漫不经心,意识到这种运动,并不等于去意识到我们的“小我”。我们所应做的,是要意识到我们的普遍本性,或佛性。
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通常是如此的单面化。我们对生活的理解通常是二元的:你和我、这个和那个、好和坏。然而实际上,这些分别性其自身就是对普遍存在的认识。“你”,意思是领悟到以你的形状存在的宇宙;“我”,意思是领悟到以我的形状存在的宇宙,而你、我不过是一扇推拉门而已。上述这种理解是有必要的。它甚至不能称得上是“理解”,它实际上是禅修带来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因此在坐禅时,不存在时空观念。大家或许会说:“五点四十五分,我们在房间里开始打坐。”这意味着大家有了时间观念(五点四十五分),以及某种空间观念(房间里)。然而,实际上我们正在做的,不过是坐着,以及意识到某种普遍的运动而已。就这样。
这一刻,推拉门向某个方向打开;另一刻,推拉门向相反方向打开。时时刻刻,我们中的每个人重复此项运动,然而在此并无时空观念,时空是一体的。
你或许会说“今天下午我必须做点事”,然而实际上所说的“今天下午”并不存在,我们不过是做完一件事,然后去做另一件事,如此而已。不存在诸如“今天下午”“1点”或“2点”。在1点时你将享用午餐,享用午餐自身就是1点。到时你将在某处,然而“某处”却无法跟“1点”分离开。对于那些真正品味生活的人而言,它们是一体的。然而当我们厌倦生活时,或许会说“我不应该来到这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用餐或许会更好些,这个地方不是很好”。那么在你的意识里,你就制造出一个脱离实际时间的空间观念。
你或者会说“这件事不对,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实际上当你说“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时,你已经做了某件事,你别无选择。当你分离开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或许会感觉到能够做些选择,然而实际上,你不得不去做某事。“不去做某事”本身就是在做事,好和不好仅仅存在于你的意识里。因此我们不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错的”。
假使你想着“这是错的,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它将给你带来一些困扰。因此在纯粹的宗教领域,不存在时间和空间、对与错的困扰。我们所应做的不过是手头上的事。“好好做它!”
我们必须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当我们坐禅的时候,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让自己就成为一扇推拉门,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做必须做的事。这就是禅修,在这种修行中不存在困悲。如果我们依此生活,就不会产生困惑。
知名的洞山良价禅师曾说:“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依,青山总不知。”这是对生命的纯粹、清澈的理解。许多事物都类似白云和青山——男人和女人、师父和徒弟,他们彼此依赖。然而白云不应被青山打扰,青山也不应该被白云打扰。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然而也是相互依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坐禅的方式。
当我们真正地成为自己,就会变成一扇推拉门,相对于万物而言,独立又依赖。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芸芸众生都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时时刻刻地,我们身处于世界的中心,因而我们是彻·底地独立,同时又是彻底地依赖。
如果你有此类体悟,有此类存在感,那么你就是彻底独立的,不会为任何事所打扰。因此当你打坐的时候,心灵必须完全聚集于呼吸。
呼吸,是芸芸众生zui基础的活动,缺乏呼吸这种体悟,没有这种修行,就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