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的指引
  • 哲学的指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哲学的指引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8.49 4.8折 59 全新

库存5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马西莫·匹格里奇 崔知名/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56407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584345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既是一本哲学箴言录,也是一本生活指导手册。它以斯多葛派智者语录为开篇,从世界观、人生价值、爱情、家庭、职场,聊到理财、旅游安全、减肥、残疾、孤独与抑郁、临终关怀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作者结合西方哲学、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知识,鼓励我们用科学理解世界,用哲学指引生活,分清哪些事必须坚持,哪些事必须放弃,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信息时代学会掌控我们的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作者简介

马西莫·匹格里奇 Massimo Pigliucci
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拥有遗传学、演化生物学、哲学三个博士学位,在意大利费拉拉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在康涅狄格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后在田纳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涉及科学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伪科学的本质。曾获演化研究学会颁发的“杜布赞斯基奖”,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他开设了哲学博客“柏拉图的注解”,也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撰稿,曾出版过十多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曲折之路 
第二章 斯多葛哲学旅行路线图
第一部  欲望原则:该渴望什么,不该渴望什么
第三章 什么是我们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
第四章 顺应自然而生活
第五章 与苏格拉底一起踢球
第六章 是神还是原子?
第二部  行动原则:如何处世
第七章 品格与美德
第八章 至理名言
第九章 榜样的力量
第十章 如何应对生理与心理缺陷
第三部  认同原则:如何随机应变
第十一章 死亡与自杀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愤怒、焦虑和孤独
第十三章 爱与友情
第十四章 实用行为守则
附录  奉行实用哲学的古希腊学派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既是一本哲学箴言录,也是一本生活指导手册。它以斯多葛派智者语录为开篇,从世界观、人生价值、爱情、家庭、职场,聊到理财、旅游安全、减肥、残疾、孤独与抑郁、临终关怀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作者结合西方哲学、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知识,鼓励我们用科学理解世界,用哲学指引生活,分清哪些事必须坚持,哪些事必须放弃,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信息时代学会掌控我们的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主编推荐

马西莫·匹格里奇 Massimo Pigliucci
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拥有遗传学、演化生物学、哲学三个博士学位,在意大利费拉拉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在康涅狄格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后在田纳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涉及科学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伪科学的本质。曾获演化研究学会颁发的“杜布赞斯基奖”,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他开设了哲学博客“柏拉图的注解”,也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撰稿,曾出版过十多部著作。



精彩内容

第一章  曲折之路

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
—但丁,《神曲·地狱》第一章

文化可以分成世俗的或者宗教的、多元的或者单一的,而在我们已知的所有文化中,“怎样生活”都是一个格外重要的问题。大到面对生命的变迁、生活的挑战,小到我们的举止言谈、为人处世,都与此相关。此外,我们还必须做好准备,面对“怎样生活”的最终考验—死亡。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诞生的不计其数的宗教和哲学,一直试图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它们有的从神秘学角度出发,有的则与超理性(hyper-rational)挂钩。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如何才能幸福的学术论文、畅销书铺天盖地,而能知道“你的大脑此刻正沉迷于”某物的强制性扫描,显示着科学也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样,从宗教典籍到参禅悟道,从哲学论述到科学实验,人们试图用来解决这些存在主义问题的工具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这些方法一方面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迫切想要探究和追寻以上问题的答案和意义。你可以皈依犹太教、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的任意一支教派,也可以选择佛教,或者将道教和儒家思想也纳入考虑范围。如果比起宗教,你更喜欢哲学的话,那么可以转而研究存在主义、世俗人文主义、世俗佛教、道德文化等。当然,最后你也可以得出结论: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连寻找这些答案本身都毫无意义,不如去享受“快乐”的虚无主义(是的,确实有这么一种思想)。
而我选择成为一名斯多葛学派的信徒。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板着脸,压抑情感。哪怕我很喜欢斯波克先生(出自《星际迷航》,此系列的原作者吉恩·罗登贝瑞曾提到这个人物是基于斯多葛学派创造的),实际上,他代表了斯多葛派信徒最常被人们误解的两种特性。在现实中,斯多葛学派与压抑或隐藏情绪并没有关联—还不如说是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反思其产生的原因,并调节这些情感为己所用。它还教我们认清楚什么是受我们控制的,什么是不受控制的,从而能集中精力在前者上,而不是在后者上浪费时间。更进一步说,斯多葛学派指引我们去践行美德,时刻进行道德上的自省,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去引导世界。在此书中,我也将解释如何应用这一派学说的方法,包括反思格言与经典理论、阅读发人深省的文字、参禅打坐、冥想,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灵修活动。
斯多葛派学说的核心原则是:我们要意识到并区分自己能掌控和不能掌控的事物。一些佛教教义也提过这种区别。在这种背景下,斯多葛派信徒常被认为会主动放弃社交生活,但是我们在进一步研读他们的著作以及一些大人物的生平后,就会摒弃这种成见:斯多葛派哲学可以说是一门研究世间关系的哲学,鼓励热爱人类和自然—既鼓励人们聆听自己的内心之声,又鼓励人们敞开心扉,它表现出的这种矛盾感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我与斯多葛派学说的相遇,并不是发生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而是我在经历了与各种文化的机缘巧合、人生的起起落落,以及哲学层面的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回想起来,我似乎是命中注定一般走上了信奉斯多葛派学说的道路。我在罗马读高中时就学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与哲学,但直到最近,我才试图让斯多葛派学说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目前从事的是科学和哲学研究,因此我倾向于(通过科学)用条理清晰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并(通过哲学)在生活中做出更合适的决定,这是符合逻辑的。几年前,我写了一本《回答亚里士多德:科学与哲学如何引领我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并在书中构建了一套我称为“科哲”(sciphi)的框架结构。这套构架的基础涉及古典思想中的美德伦理学、现代的自然及社会科学,前者指明我们生活意义所注重的品格发展和个人追求,而后者解释我们为何失败、应该怎样学习。建立这套构架后,我迈出了哲学的自我意识觉醒之旅的第一步。
还有一些事,让我停下脚步进行沉思。我从少年时代便不再信教(一部分原因是我在高中时代阅读了伯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并受到启发),因此对于道德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这类问题,我一直坚持独立思考。我认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虽然信教和不信教,只是我们的个人选择,我也赞同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所推行的政教分离政策,但某些所谓的新无神论者—以理查德·道金斯和山姆·哈里斯为代表—偏执而过激的态度把我激怒了。尽管对于任何观点都能公开评论是一个健康民主社会的基本形态,但面对侮辱和贬低自己的话,人们一般不会有什么好脸色。在这一点上,斯多葛派学者爱比克泰德(Epictetus)会同意我的观点,并展现出他的幽默:“要是你偏要对着干,说‘关你什么事?你以为你是谁啊?’,非要硬着来的话,他估计会一拳打在你的鼻子上了。我还真就这么干过,结果可想而知,后来我就不这么做了。”
当然,你也可以用非宗教的方式探讨这个话题,或者尝试用世俗佛教和世俗人文主义的方式。只不过,我两种都没选。佛教的几个主要宗派有点神乎其神,经文晦涩难懂,在我们通过现代科学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状况有所了解后,再回头来看,更是如此(虽然一些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了冥想有益于心理健康)。而我一直信奉的世俗人文主义,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使它的支持者们努力辩解过,但过于依赖科学和现代意义上的理性让它看起来毫无人情味,很难成为你和你的孩子周末起大早去学习的首选。所以,我认为世俗人文主义的队伍很难壮大。
相反,我在斯多葛派学说中发现了一种理性的、不排斥科学的哲学,它同时还包含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形而上学,并且接受修正,最重要的一点是它非常实用。斯多葛派信徒接受科学中的普遍因果律则:一切皆有缘,宇宙万物皆随着自然规律发展变化。这种逻辑下便容不得鬼神之说了,不过,斯多葛派信徒们相信,宇宙的构架是他们所信奉的“逻各斯”—也被称为“爱因斯坦的神”—安排好的,自然是用理性解释得通的,这是一个简单却不容置疑的事实。
尽管斯多葛派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很重要,但目前最与众不同的还要数它的实用性:这一学派刚开始是借着追寻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而创建的。其实这只是表象,人们一直这么理解斯多葛派哲学不足为奇,毕竟其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本基本上都来自古罗马晚期的柱廊(stoa)讲学(斯多葛学派也因此得名)—这些文本读起来清晰易懂。爱比克泰德、塞涅卡、鲁弗斯、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等,这些斯多葛派学者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我们交流。这与晦涩难懂的佛经和辞藻华美的早期基督教寓言比起来,简直太亲民了。如果还要说说斯多葛派学说的务实精神,就用我最喜欢的、出自爱比克泰德的名言吧:“死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是说,跑哪儿去能逃得过死亡呢?”
让我信奉斯多葛派学说的最终原因,是它以最直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道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去为这种必然性做准备。我最近刚满五十岁,在这个看似随意的人生节点,我开始思考一些更加宽泛的问题:我是谁?我到底在干什么?虽然我不信教,但也该想想怎么为死亡做准备了。现代科学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除了总结前人的生活经验,还要考虑如何度过退休后的几十年。我们要为这段延长的生命寻求意义,还要找到应对我们自身和所爱之人意识终结、存在消失的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探索如何有尊严地告别人世。在收获内心平静的同时,也为他人送去一份慰藉。
初期的斯多葛派信徒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和探讨塞涅卡提出的“品格和原则的最终考验”。塞涅卡在给朋友加伊乌斯·卢西利斯的信中写道:“我们每天都在死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怎样好好赴死,才能知道怎样好好活着。”对于斯多葛派信徒而言,生命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程,而死亡是这项工程里符合逻辑的、最自然的终点,死亡这件事既没有什么特别的,也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我很赞同这种观点,其实,在这之前,我很难接受生与死这两种状态可以平衡的观点,而斯多葛学派做到了—对无法令人信服的永生不抱幻想,也不否定个体
的消亡。
在复兴这种古老而又实用的哲学的路上,我并不孤单。每年秋天都有数千人参加“斯多葛周”(Stoic Week)的活动,它的举办方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团队为主,参与者汇集了哲学学者、认知治疗师,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斯多葛派信徒们。“斯多葛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向人们普及斯多葛派哲学以及它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二是系统性地收集数据,来研究信奉斯多葛派学说是否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目前,埃克塞特大学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虽然部分成果还有待验证(“斯多葛周”活动结束后,调查方将采用更复杂的研究和实验方案,也会采集更多的数据和样本),但前景看起来不错。举例来说,在第三届国际“斯多葛周”活动中,参与者的积极情绪提升了 9%,消极情绪下降了 11%;一周后,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提升了 14%(前一年组织团队曾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并确认了实践斯多葛派学说的参与者获得的感受)。这些参与者似乎也认为斯多葛派学说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56% 的参与者给出了这样的评判。当然,这些结论所参考的样本是有限的,选择参与的人大多对斯多葛派学说感兴趣,并且相信它的一些假设和实践。对于他们来说,短短几天就能看到明显变化,至少能鼓励更多的人关注斯多葛派学说。
这些结果并不完全令人意外,毕竟斯多葛派学说是很多循证心理疗法的哲学根基,其中包括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等。人们这样评价艾利斯:“没有人在现代心理治疗领域比他有更大的贡献,即使是弗洛伊德也不行。”弗兰克尔是从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著有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他打动人心的故事可以作为践行斯多葛派哲学的当代典范。艾利斯和弗兰克尔都承认斯多葛派哲学对他们探寻和发展心理疗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弗兰克尔甚至将意义治疗描述为一种存在分析。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则出自海军中将詹姆斯·斯托克代尔的回忆录《爱情与战争》。斯托克代尔将他能在越南战俘营长期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归功于斯多葛派学说(他尤其喜欢读爱比克泰德的作品)。此外,从认知行为疗法(CBT)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分支,也和斯多葛派学说有着脱不开的干系。此疗法最初被用来治疗抑郁症,现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抑郁症的认知疗法》的作者亚伦·T. 贝克也承认了斯多葛派学说对他的影响:“认知疗法的哲学起源可以追溯至斯多葛派哲学家。”
当然,斯多葛学派是一种哲学,而不是某种心理疗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在短期内帮人克服具体的心理问题,但无法看到全面的情况或者总结出人生的哲学。然而我们都需要人生哲学,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有些人会将自己在宗教中看到的人生教义全然照搬,为己所用;有些人则会在他们人生的路途中创造出自己的哲学,虽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他们的行为和决定却能反映出他们对于生活的见解;还有一些人—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会花时间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思考如何能生活得更好。斯多葛派哲学和其他人生哲学一样,也许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青睐,或者说,并不能对所有人都有效。它是一门很严苛的哲学,在它的教义中,道德品格是唯一值得培养的东西;而健康、教育,甚至财富都被认为是“可以不去考虑的”(不过,斯多葛学派不提倡苦行主义,历史上很多斯多葛派信徒也都会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这些“身外之物”无法定义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也与我们的品格和善行毫无关系。这样看来,斯多葛派哲学极其民主,跨越了社会阶级的限制:无论你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病弱、饱读诗书或大字不识,都不影响你过上有教益的生活,并达到斯多葛派所谓的心神安定,也就是内心的宁静。
正因为这种独特性,斯多葛派哲学与其他哲学学派、宗教(佛教、道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以及诸如世俗人文主义、伦理文化等现代运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最吸引我这个非宗教人士的一点是,斯多葛派哲学的包容性,它与世界上其他主要的道德传统有着一致的态度和目标。这种共性不仅让我对之前批评过的新无神论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抵制态度,也让其他宗教人士远离了有毒的原教旨主义—正是这些思想在近代历史中残害着我们。对一个斯多葛派信徒来说,当一个人可以适当地而非狂热地抛开身外之物,并意识到体面的生活、品格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爱(还有对大自然的关爱)息息相关时,那么我们到底是把逻各斯当作上帝还是当作自然就不重要了。
到这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而我接下来将会和读者一起在这本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说起来,最初的斯多葛派哲学是一门综合性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伦理学,还包含了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逻辑学和认识论(一种知识理论)的具体方法。斯多葛派信徒认为,这些是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因为他们丰富并揭示了这一学派的关键:如何生活。也就是说,为了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了解世界的本质(形而上学)、世界的运作规律(自然科学),以及我们如何(不完美地)去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论)。
不过,很多古代斯多葛派学者提出的概念不得不给现代科学和哲学让路,这个古老的学派也需要做到与时代同步。举例来说,威廉·欧文在他的《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一书中就提过,斯多葛派哲学用来区分我们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的标准过于严格了:除了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影响的,更进一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必须去影响的—直到我们无法再动用自身能力产生影响为止。可以说,斯多葛派信徒对于人类对自身思想的控制力有点过于乐观了。现代认知科学显示,在认知偏差和妄想面前,人们常常会变得无可奈何。但在我看来,这种认识反而强调了斯多葛派哲学的观点—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德行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最后,斯多葛派哲学最有吸引力的特征之一是,它开放并接纳对于其信条的挑战,并根据这些质疑修正自身的信条。也就是说,斯多葛派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哲学,随时准备接受其他学派(比如古代所谓的怀疑论者)的批评以及新的发现。就像塞涅卡说过的一句名言:“在我们之前有所发现的人并不是我们的主人,而是我们的向导。真理会对所有人敞开大门;它并没有被垄断,还有很多部分等着后人去发现。”在充斥着原教旨主义和死板教条的当代社会,这样一种可以随时修订的世界观充满豁达开放的态度,让人深受鼓舞。
由于以上原因,我决定将斯多葛派哲学作为我的人生哲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可能的条件下补充完善,并与信奉此派学说的人分享。其实说到底,斯多葛派哲学也不过是人类创造的又一条曲折的道路,以建立条理更清晰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认识我们如何在更广阔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眼界应该是我们共同的需求,在本书中,我将尽我所能,带领读者踏上这条古老而又现代的道路。坦白地说,我在探索斯多葛派哲学的道路上也仅仅是个新手,因此我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引路人,解答关键问题,避免最常见的错误,带领我走上启迪之路。当但丁踏上创造《神曲》的精神之旅时,他幻想自己突然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更可怕的是,他发现自己来到了(想象中的)地狱之门,即将坠入其中。不过,非常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可靠的导师—罗马诗人维吉尔—为他指引前路。我们即将踏上的旅程或许并不是地狱之旅,这本书也不是《神曲》,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有所迷失,而且也像但丁一样需要一位导师。我为大家选择的引路人是我在探索哲学时遇到的第一位斯多葛派信徒—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出生于约公元 55 年的希罗波利斯(今土耳其棉花堡)。“爱比克泰德”并不是他的真名,其真名已经无从得知。“爱比克泰德”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买来的”,这意味着他是个奴隶。他的主人爱帕夫罗迪德是一位富有的自由民(曾经也是奴隶),是尼禄皇帝的书记官。爱比克泰德在罗马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他跛脚,可能是先天缺陷,也可能是在当奴隶时被主人打残了。但不管怎样,爱帕夫罗迪德给了爱比克泰德很好的爱护,并且允许他师从罗马最有名的老师鲁弗斯学习斯多葛派哲学。
尼禄皇帝在公元 68 年离世后,爱比克泰德的主人赐予了他自由。在罗马,奴隶主常会赐予天资聪慧又有文化的奴隶自由。爱比克泰德随后在罗马帝国的首都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并一直在那里授课,直到公元 93 年罗马皇帝图密善下令驱逐首都所有的哲学家为止(大部分哲学家,尤其是斯多葛派信徒,多少都受到过罗马皇帝们的迫害,这其中以维斯佩基安和图密善的迫害最为严重。这些哲学家不是被处死,就是被流放—塞涅卡就是在尼禄皇帝统治末期被处死的,而莫索尼乌斯曾被两次流放。斯多葛派哲学家们的特点是敢于挑战权贵,直谏真言,因此为那些独裁者所痛恨,必除之而后快)。
后来,爱比克泰德将他的学校搬到了希腊北部的尼科波利斯,并在那里多次接受了哈德良皇帝的拜访(这位皇帝是古罗马所谓的“五贤帝”之一,这其中的最后一位贤帝是马可·奥勒留,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斯多葛派信徒)。爱比克泰德作为教师的声望很快传开了,并吸引了大批知名的学生,这其中就包括尼柯米底亚的亚利安,也正是他后来记录了爱比克泰德部分授课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整理汇编成册,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爱比克泰德论说集》(以下简称《论说集》)。我在本书中将会以《论说集》为基准,带大家一起探讨斯多葛派哲学。爱比克泰德终身未娶,不过他在晚年时期与一位女性共同生活,并收养抚育了一位友人的孩子,最终于公元 135 年离世。
这是一位多么卓越的人物啊!一个跛脚的奴隶接受了教育,获得了自由,还建立了自己的学校,被一位皇帝流放,却因相同的信仰与另一位皇帝交好,并且在暮年无私地养育了一个年幼的孩子,一直活到了当时十分罕见的八十岁高龄。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他说出了一些在西方,甚至是全世界都极为响亮的话语。可以说,爱比克泰德是指引我们探索斯多葛派学说的最佳人选,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位斯多葛派信徒,还因为他心思缜密、才华横溢、洞察敏锐,还有点黑色幽默。我与他在很多重要观点上意见相左,这也给了我机会来阐释斯多葛派哲学巨大的灵活性,以及此学说能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区—既适用于公元 2 世纪的罗马,也适用于 21世纪的纽约。
那么,让我们一起通过爱比克泰德的语录与他对话,进而探索斯多葛派学说吧!我们探讨的话题将会包括上帝、碎片化背景下的世界主义、对于家人的关怀、我们自身人格的拷问、愤怒和缺陷的管理、自杀道德与否等等。我们在探讨爱比克泰德的同时,也会提及一些古今其他斯多葛派哲学家的观点作为补充。我甚至会偶尔反驳我们这位导师的观点,用现代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来探究斯多葛派哲学在当代环境下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这一切都是为了回答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怎样生活?



媒体评论

可读性非常强,用好懂的文字、哲人对话和许多历史轶事给人以启迪。
——《华盛顿独立书评》

马西莫·匹格里奇为所有立志成为新世代马可·奥勒留的人写了一本很棒的启蒙书。
——认知心理学家 唐纳德·罗伯特森

本书证明了以下三点:一,斯多葛派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二,斯多葛派的智慧能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三,作者天赋异禀,将哲学转化成抚慰人心、提升自我的文字。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作者 丽贝卡·戈尔茨坦

清晣易懂,以理服人,阐释了如何在当下追寻斯多葛派理想。扎根于斯多葛哲学传统和自身经验,展现了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