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56.29 6.4折 ¥ 8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沈松勤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95392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576028
上书时间2024-10-21
本书视角集中于宋代文学,阐发了词体轨范与著名词人的词学史意义,对诗学与宋代经学、道统、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专题形式分别探讨了苏轼、朱熹、杨万里、叶适等文人的文学创作、文化诉求,论述了宋代文学本体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多层面结构性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政治命运与学术、文学发展。本书对推动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沈松勤(著),1957年生,浙江长兴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市“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曾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市杰出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北宋文人与党争》、《南宋文人与党争》、《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辑
从词的规范体系通观词史演进
/
003
花间词的规范体系及其词史意义
/
038
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
/
061
词坛沉寂与南词北进
/
085
———论宋初百年词坛的演进历程
柳永 “屯田体”的特质及其词史意义
/
113
宋词中的 “西湖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
138
“苏辛变体”在12—14世纪初词坛的运行
/
162
第二辑
经学中的诗学
/
189
——— 宋代 “诗经学”的特点及意义
“宋调”的体性特质及其成因
/
213
士人贬谪与文学创作
/
244
———宋神宗至高宗五朝文坛新取向
001
目 录从高压政治到 “文丐奔竞”
/
282
——— “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
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
/
306
第三辑
“幽人”:解读苏轼的一个易学视角
/
335
“新道统”理念下的偏见
/
356
——— 朱熹讨伐 “苏学”的文化诉求
杨万里 “诚斋体”新解
/
374
叶适 “集本朝文之大成者”刍议
/
395
论叶适的墓志创作
/
417
后 记
/
437
本书视角集中于宋代文学,阐发了词体轨范与著名词人的词学史意义,对诗学与宋代经学、道统、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专题形式分别探讨了苏轼、朱熹、杨万里、叶适等文人的文学创作、文化诉求,论述了宋代文学本体与外部因素所产生的多层面结构性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政治命运与学术、文学发展。本书对推动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沈松勤(著),1957年生,浙江长兴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市“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曾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市杰出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北宋文人与党争》、《南宋文人与党争》、《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从词的规范体系通观
词史演进
词史研究在20世纪初就受到学界的重视。一个多世纪以来,取得
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当代,词史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无论数量,抑或质
量,均不让诗史研究专美于前。
不过,综观当代词史研究,无论断代史抑或通史,依然运用了20
世纪初学者所设立的框架,将自唐至清词的演变历史依附于各个王朝的
兴替历史,体现为 “朝代词史观”。这虽然有其合理性,也使不同阶段
的词史有了便以称呼的名称,使人易于感知,但也存在缺憾,割裂了易
代之际以及政权上南北对峙时期的词人、词集、词史。譬如:赵孟頫因
入元后出仕为高官,被定为 “元代词人”,张炎入元后生活了四十余年,
因终身为遗民而被视为 “宋词”的殿军;刘基入明后仅活了七年、高启
入明六年后死于非命,两人因出仕明朝,被视为 “明代词人”;陈子龙
与李雯同年生同年死,同属云间词派,陈子龙因抗清就义,被视为 “明
代词人”,李雯因出仕新朝,被视为 “清代词人”。又如曹尔堪因部
词集 《未有居词笺》五卷刊于明崇祯九年 (1636年),其人被视为 “明
代词人”,其词被 《全明词》收录;第二部词集 《南溪词》二卷刻于清
康熙五年 (1666年),其人被视为 “清代词人”,其词被 《全清词》收
录。诸如此类词人身份与作品的朝代认定,不仅彼此凿枘,而且割裂了
易代之际原本一脉相承的词史。这种割裂还典型地体现在南宋、金、元
词史的书写上。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分属不同政权,但是正如由宋入元的
家铉翁所说:“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
之外,皆中州也。”① 意思是说,和南宋同一时空中的金、元在文化上
同属于一个中国;这个文化中国有着相同的文脉,也有着同源同质的词
史。如以词的 “体派”观念衡量,元好问无疑是南宋 “辛派词”在金元
之际的一员主将,但目前 “南宋词史”的书写不及 “金元词”,“金元词
史”的书写也无涉 “南宋词”。在 “朝代
词史观”的驱使下,南北被割
裂,影响了我们对这段词史的整体认识。
以朝代为序的写作策略旨在揭示词人的创作及词的演变与不同朝代
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从中凸显词作为特定朝代的人情风
貌、价值取向、时代精神之载体的历史,即刘勰所说:“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② 体现为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精神”的观念。不可否
认,每一朝代均有其文学精神之所尚,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审美形
态,文学的历史同时又是以作者性情为底色的艺术的历史。韦勒克认
为,文学史书写的策略应 “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其标准则来自它
在艺术上的规范体系,研究 “文学上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
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③ 这也不失为词史研究的一条有
效途径。而本文所说的规范体系,是指词的声律体制与词人的审美惯例
共同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的一个艺术体系,其中包括了语体、体格、体性
诸要素。它规范着词人的具体创作,却并不影响其创作个性的发挥。事
实表明,词的规范体系的形成,以及形成后被采用、综合与变化,是构
成词的演变历史不可忽视的内在动因,不同朝代的 “世情”、“时序”通
常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或外部力量,则是词的演变历史的外在因素,唯有
将二者结合,方能对词史演进有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