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不焦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懂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不焦虑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7.73 3.9折 45 全新

库存1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传勇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43338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9557556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为什么要尝试写一本专门读懂孩子不良行为的书? 
过去十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历告诉我,家长对孩子行为的“不理解” 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不少家长对亲子冲突深感痛苦却又无可奈何。有的家 长想要与孩子沟通却被拒之心门之外;有的家长试图“纠正”孩子却导致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 
正确理解孩子,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赢得一个美 好的未来,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的未来。 
过去二十年,未成年人各类心理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这引起 了家长、社会、媒体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孩子的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处理问题经常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未成年人所 展现出来的个性、对自我权利的重视,与相对落后、刻板的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 
2021年12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的报道,揭开了该问题的冰山一角。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烦”?这也是咨询工作中,不少家长提出的问题。 按理说,现在“70后”“80后”和“90后”父母相对于上一代人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深刻创伤记忆的阻碍,更好地融入了互联网思维,他们应该能够更理解自己的孩子才对。 
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情况与设想的很不一样。家长面临的挑战比以前更大,似乎也更难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咨询工作中, 我们听到家长说得*多的话是:“孩子小时候可乖了,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小时候也没这些问题呀……” 
当我们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理解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目的时,家长常会感到惊讶:“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孩子!难怪他会……”现实中让孩子心烦的原因有很多,但家长的不理解可能是“压倒骆驼的*后一根稻草”。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观察家。他们对家长、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但孩子的表达能力却很有限,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方面常常出现偏差。这种“行为和目的分离”的状况,给家长理解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比如,一个内心渴望获得外界关注的孩子,在行为上却可能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如果家长不懂得如何去解读,难免会产生误解,让双方都受挫。 
一旦我们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做到“心里有数”,那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去应对并解决问题。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虽然我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个案咨询所起到的效果毕竟太有限。 
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是家长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决心要写这本书,希望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本书主体部分从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常见的错误目的入手,详细讨论了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现以及孩子所持的观念(信念),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正确判断以及应对。 


本书还对阿德勒学派相关教育理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个性化探索和适应行为,从而帮助家长提前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引导。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书的目的绝不是给家长提供战胜孩子的 “秘密武器”,而是希望帮助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期待这本书能够让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客观、全面的理解。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a、 鲁道夫? 德雷克斯b、马歇尔? 卢森堡c、简? 尼尔森d等思想的启发。德雷 克斯*早明确提出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错误目标。阿德勒学派一代代开拓者们的科学探索是我们深刻理解未成年人行为的基石。因此,本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次忐忑的探索。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王丹和两个孩子。爱人的支持让我能够有勇气去尝试完成这项工作,孩子们的成长时刻启发着我,这本书中的一些知识也恰恰是他们“手把手”教给我的。 
(注:本文中所有案例均经过严格的隐私保护处理。) 


孙传勇



导语摘要
这是一本帮助家长读懂孩子不良行为的书。当下未成年人各类心理问题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孩子的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处理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家长不理解孩子,不懂孩子需求成为一种普遍困境。这本书从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常见的错误目的入手,详细讨论了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现以及孩子所持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做出正确判断及反应,帮助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客观、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作者简介
孙传勇,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束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案例督导和主要负责人,咨询案例累计超过5000小时。
内蒙古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呼和浩特市重点青少年帮扶项目特聘心理咨询师。曾在多所高校教授《心理健康》课程,担任多所中小学兼职心理老师。参与编写内蒙古自治区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目录

第1章 懂孩子,才有真教育


父母与孩子,到底谁更懂谁?


为什么父母很难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为什么很重要?


 


第2章 科学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鼓励而不是挑剔


做温和的队友


不要迷信奖赏和惩罚


使用规则和惯例


稳定地坚持


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


相互尊重


少拍“苍蝇”


不要怜悯孩子,避免过度保护


少说,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35


把错误当成学习成长的机会37


花时间训练孩子38


有质量的陪伴39


赢得孩子的合作39


有限制的选择41


警惕自己的恐惧和心理“包袱”43


倾听,而不是急于评论和建议44


“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45


定期家庭会议46


不轻易介入争执47


 


第3章“不良”行为目的1:个性化探索与适应行为


家长爱贴“不良行为”标签的原因


个性化探索与适应行为的表现


理解孩子的个性化探索与适应行为


个性化探索与适应行为的判断方法


合理应对个性化探索与适应行为


 


第4章不良行为目的2: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寻求过度关注的原因


寻求过度关注的表现


寻求过度关注背后的观念及判断方法


应对寻求过度关注的方法


 


第5章不良行为目的3:追求权力和支配


孩子追求权力和支配的原因


追求权力和支配的表现


孩子争夺权力时所持观念及判断方法


亲子之间陷入权力之争,家长怎么做


 


第6章不良行为目的4:报复


孩子产生报复心理的原因


孩子报复时的行为表现


报复行为背后的观念及判断方法


应对持有报复行为孩子的方法


 


第7章不良行为目的5:过度追求人际认可


孩子过度追求人际认可的原因


过度追求人际认可的表现


过度追求人际认可时孩子所持观念及判断方法


应对过度追求人际认可孩子的方法


 


第8章不良行为目的6:寻求过度刺激,释放情绪压力


孩子寻求过度刺激的原因


孩子寻求过度刺激的行为?现


孩子寻求过度刺激时的观念及判断方法


应对寻求过度刺激孩子的方法


 


第9章不良行为目的7:过度回避压力


孩子过度回避压力的原因


过度回避压力的表现


过度回避压力背后的观念及判断方法


孩子过度回避压力,家长怎么办?


 


第10章不良行为目的8:自暴自弃


孩子自暴自弃的原因


孩子自暴自弃的表现


孩子自暴自弃时所持观念及判断方法


孩子自暴自弃,家长怎么办?


 


第11章给家长和孩子的留言回信


给家长的回信


为什么孩子总爱乱拿别人的东西?


该不该戳破孩子不靠谱的梦想?


怎么做才能弥补对孩子的伤害?


孩子浏览不良网站如何引导?


被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仇视怎么办?


该不该把家里的财务状况告诉孩子?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


给孩子的回信


读书好难,为什么不能简单轻松点?


有人和我一样不自信吗?


被家人误解,有报复心理怎么办?


父母争吵不休,作为孩子怎么办?


如何理解公平?


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让我“出糗”?


 


第12章 案例:逆反厌学的孩子与成功父母的重要特征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帮助家长读懂孩子不良行为的书。当下未成年人各类心理问题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孩子的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处理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家长不理解孩子,不懂孩子需求成为一种普遍困境。这本书从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常见的错误目的入手,详细讨论了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现以及孩子所持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做出正确判断及反应,帮助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客观、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主编推荐
孙传勇,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束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案例督导和主要负责人,咨询案例累计超过5000小时。
内蒙古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呼和浩特市重点青少年帮扶项目特聘心理咨询师。曾在多所高校教授《心理健康》课程,担任多所中小学兼职心理老师。参与编写内蒙古自治区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材,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精彩内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需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面对的其实是一张“未知地图”,而且这张地图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首先要读懂它,然后才能陪孩子一起走过成长路上的险滩陷阱,帮助他们在社会这张更大的“未知地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向。面对未知,我们当然也不能靠硬闯。然而,显示中却有不少家长选择扔掉地图,仗着自己的优势地位,凭直觉去“改造”孩子,结果往往背道而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