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2.53 4.8折 ¥ 6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吴怡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62449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461409
上书时间2024-10-21
我读《老子》的一点儿心路历程
《老子》的注解,自古至今,至少也有几百种。这对于专
研该书的学者来说,的确是一笔很丰富的资产;但对于一个只
希望了解《老子》的真义,而能用之于自己生活思想上的读
者,这些纷纭复杂的考证和妙绝言铨的玄谈,往往会使他们望
而却步,感觉越多越惑。在这种情形下,我实在没有必要再多
写一本《老子》注解,使读者徒增困惑。可是,近我却连写
了三本:一本是前两年出版的英文翻译的《老子浅解》,一本
是《老子新说》,另外就是目前的这本。为了自我解嘲,我只
有话说从头,谈谈我研读《老子》的一点儿心路历程,也许可
以说明这三本书的写作,也是不由自主的。
使我接触老子思想的本书,是高亨的《老子正诂》,
那是 1953 年间,我无意间在旧书摊上买到了这本书,视为至
宝。我对老子其人其书毫无所知,选择这本书也是因为别无选
择,我把它当作的《老子》注解,幸好这本书的考证尚称
简要、客观。我当时的思路便顺着它走,每次看到作者对《老
子》原文的错简有新的发现时,我都极度兴奋,好像自己也发
现了老子思想的秘密似的。事实上,我当时对考证之学一无所
知。后来,进入师大国文系,虽然也学了一些文字训诂的知
识,但对这套学问,我并没有很大的兴趣。那时教《老子》一
课的是先师张起钧教授,他以哲学的方法来研究老子思想,对
我的启发很大。记得大学二年级我修了他的《哲学概论》,在
暑假时,我曾以练习写作的心情草就了一本十万字左右的《先
秦思想》,该书内容空泛,当然至今没有出版。我把论老子思
想的一章,约二万余字,拿去请他指正。可是却被他当头棒喝,
指责我该文一半的篇幅论老子生平和《道德经》成书年代,全
是考据之学,而不是研究哲学思想的正途。他的话对我此后的
影响很大。不过他当时对我在该文中论老子思想部分却只字不
提,想必是认为我入门之路已偏,其余的就不值一看了。后来
关于思想部分,我曾抽出来,用“老子思想的相对论”为题,
投稿于某杂志,这是我发表的篇学术性论文。该文从逻辑
或考证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也就是说四平八稳,眼
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但就是没有精神,没有血脉。
在我大三那年,林语堂博士到师大演讲,文学院的学生都
被派出席,他的题目是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问题”,事后曾
在报上发表,我针对他的论点也写了一篇长文转给他。蒙他不
弃,在该文中写了很多眉批,与我讨论。当时,我崇拜林博士
幽默的小品文,却感觉他考证《老子》的文字和他的写作风格
不协调。当时,我还有一个奇想,他是一位博学有名学者,而
我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的问题,也只是看
了几本书而已,可是却能和他讨论,且谁是谁非,尚很难断定。
其实,这场论战不知有多少学者参与,至今都无定论。如果一
直都没有结论,岂非大家都在摸象。像这样的学问,只靠资料
的搜集,欠缺人生的体验和生命的热力,实在不值得花太多的
时间去研究。这时候,我正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哲学性的小品文,
后来集为《人与路》《人与桥》《束稻草》三书。起钧老师很喜
欢这些散文,一再劝我在这方面发展,并邀我合写《中国哲学
史话》一书。所以此后我便走上专门研究哲学思想的路子。在
这条路上,也有类似考证之学的毛病,就是把观念讲得太抽象,
像电影里的武侠动作,真是“高去高来”,光听招式的名称,
便令人目瞪口呆,不知所云。也就是说,哲学思想变成了观念
的游戏,而不切人生。当然这也不是我所乐从的,所以此后我
的路子乃是结合文学与哲学,尽量用活泼的文字,表达思想的
精神。
1969 年间,我开始在大学教课,门是《中国哲学史》,
第二门就是《老庄哲学》。在研究《老子》的课程中,用的版
本是王弼注的。我发现王弼真是研究老学的天才,二十岁出头
的小伙子,居然能写下不朽的著作。他虽然是根据每章每句作
注,但整本书的注语却自有其一贯的体系,而且是表里相合的。
什么叫“表里相合”?很多的注解都是在文字外面转,而没
有从思想里面去发挥。譬如他们写“无为”,只知赞叹“无为”
的伟大,或在字面上解释“无为”的意义,而不能从思想里面
去说明为什么要“无为”。可是王弼的注却不然。例如《老子》
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很多的注都是
着眼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上强调“创造万物而不占有”
是如何伟大;“完成功业而不自我居功”是如何的超越。可是
王弼却注“生之”为“不塞其原”,注“畜之”为“不禁其性”。
接着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说:“不塞其原,则物自生,
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他认为“生之”
只是不干涉物性,让万物各凭它们的本性而生。“畜之”只是
不阻断万物的路子,让万物各依它们的才能而发展。这说明了
“生”是万物的自生,本来不该占“有”;“为”是万物的自为,
本来不应“恃”。这是从根本上的了解,这才是古今流的
注。我在课堂中,就是以王弼的注,为学生打开《老子》深一
层的意义,同时也因王弼的注写下了许多自身的体验。这些心
得也是我来美国后撰写两本《老子》注解的动机和蓝本。
自 1977 年来美后,我教授《老子》的课程未曾间断。不
过在国外教《老子》和国内不同,因为所有的考证和注解都用
不着,只有直接从英文的翻译和学生所提的问题中去发挥。但
应该以谁的翻译为范本?陈荣捷博士的译本很好,林振述博士
的译本较新。林氏是起钧老师在北大的同学,是位新诗人,来
美教学四十余年。在我出国前一年,他动手翻译《老子》王弼
注。由起钧老师的介绍,和我以书信方式讨论王弼注的许多问
题,他的翻译是本英文的王弼注。照理说,我应以他们两
人的翻译为范本,可是学生们大半备有一本通俗的译本(由
Gia-Fu Feng 和 Jane English 合译),该书每章都有译者自摄的
风景图片,及《老子》原文的草书,这些图片和《老子》该章
内容并不相符,可是拍得很艺术,所以非常流行。我在台湾时,
便买过它的翻印本,可见销售之广。但该书比起陈、林二书来,
相差甚远。另外还有一译本(Witter Bynner 译)也很流行。有
一位心理治疗的医生泰德(Ted Gabbay)曾个别跟我学中国哲
学经典八年之久,初见面时,他能朗朗上口地把该译本一字不
漏背出。该书句便把《老子》的“道”译作“存在”。后
来另一位心理学的学者根据该书,大谈老子的存在主义思想。
对于这些书中的种种错译和误解,我不能不一一予以纠正,可
是不懂中文的学生,又凭什么了解我所说的是老子的原意呢?
尤其我当时的英文还在“牙牙学语阶段”,学生们又如何能相
信我纠正他们的英译是正确的呢?于是迫不得已,我想出了一
个方法,就是在《老子》原文的每个字下面,译出一两个重要
的英文意思。这样,学生便可逐字地了解整句中文的大概意义,
而他们也就有自信去判断有些译本的太过离谱儿。那些译本就
英文来说是振振有词,可是一比照《老子》原文,就不知所云
了。后来我把这部分,加上自己的新译和注脚,便成为我的《老
子英译》一书。所以这本书,完全是迫于环境,为了教学的方
便而写的。
在我撰写《老子英译》的当时,出版了英文的《中国哲学
术语》一书。这本书和我后来写的《新译老子解义》有点儿关
系。本来我准备撰写一本英文的中国术语字典,每个术语注明
出处和简单的定义。可是当我撰写个术语“一”时,便发
现这样的写法有问题。譬如老子思想中的“一”,很多注解都
说是指的“道”,这一个“道”字便把读者搪塞了过去,可是
我当时却自问:如果“一”就是“道”的话,老子为什么不直
说“道”,而说“一”?同时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岂不变成了“道生道,道生二”了吗?显然老子在“道”与“二”
之间插入了这个“一”是有作用的。由于这个原因,使我不得
不对这些术语,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这种对术语的分析和我在美国的教学相配合。因为西方学
生和中国学生不同,他们勇于发问。尤其他们对中国的哲学文
化欠缺基础的认识。他们读《老子》,只有以《老子》中的术
语为钥匙,作单向的切入。不像中国学生,早就有这种熏陶,
而且还可以从小说、戏剧等其他方面受到影响。因此西方学生
的许多问题,初看起来很单纯,可是回答起来却并不简单。有
时候,逼得我只能从头说起,在根源上去求证;有时候又迫使
我换一个角度,从新的视角来探讨;有时候,也使我发现传统
注解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举两个例子来说吧!
个例子,关于“自然”一词,是《老子》一书的中心
思想。对中国学生来说,我在台湾教《老子》七八年,学生都
没有问过“自然”是什么。虽然他们也并不一定了解得很真
切,但他们也许觉得这样简单的问题,不好意思问。因为他们
从中国的文学艺术中知道外在的自然之美,他们也从中国的哲
学修养中了解自性的自在之乐。可是西方学生却不然,他们经
常提出对“自然”两字的质疑,不是把“自然”和外在的物质
环境纠缠在一起,而这个环境,又多半被达尔文的弱肉强食渲
染得血淋淋的;便是把“自然”和内在自发的本能混为一谈,
而他们所谓的本能又和来自西方宗教的“原罪”思想,及弗洛
伊德的唯性的心理观连在一起,而成为欲望的温床。所以中国
学生对“自然”两字是想当然的“任性而游”,而西方学生却
是自以为是的“任欲而行”。由于这个原因,我发现只把“自
然”解作“自己如此”“自性如此”是不够的,这个定义并不错,
却没有深入、没有内容。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前面曾提到的“一”的问题。在老子
的修养功夫中讲“抱一”,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
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二十二章)。但如何去“抱一”?
如果把“一”解作“道”,那么“抱一”等于“抱道”,这个问
题很容易被打发掉,因为传统的注解都是这样说的。可是他们
并没有进一步交代清楚如何去“抱道”。“道”是没有形象与
实质的,又如何能去“抱”呢?所以把“抱一”解作“抱道”,
只能模糊地避过问题,而不能切实地解决问题。我认为“抱一”
的功夫,要在“道生一,一生二”的这个“生”字上下手。不
能“生”的“抱一”,便是“抱一”而“死”。
前面提到的那位心理治疗医生,对中国哲学也有相当的认
识,每次碰到这个“一”字,便很开心,而且若有所悟地大谈
“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内外合一”。起初我觉得他有此认识
已很不错,因为西方人的心理被二元化的观念割裂已久,所以
他们遇到中国哲学里的“合一”的思想便很新奇,如有所突破
似的。可是日子久了,我发现他对“一”的偏爱,反而使他变
得执“一”而不化。这种毛病在中国哲学史上也不少,譬如这
个“道”字在孔子和老子思想中都有活泼泼的生机,可是到了
后来,很多学者大谈其“道”,把“道”说成什么都是,什么
都不是,结果变成了糊涂一片。同样,在中国佛学里谈空论禅,
后都变成了空谈,变成了口头禅。为了针砭这个毛病,所
以每次当他谈到“合”时,我都要追问一句,如何“合一”?
这样使他能进一步去了解“一”不是静止不动的,不是糊涂不
分的,“一”是能生的,而且必须能“生二”,这样才不是死的
“一”,才有生化的功用。所以谈“抱一”必须把握住这个“生”
机。《易传》和儒家思想都讲“生”,这个“生”虽然是一样的,
但由“抱一”而生的老子思想,必然和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因
此只谈“抱一”的“生”还不够。《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中,
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接着又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认为万物之生,
是由冲气而来的。“冲气”就是冲虚之气。唯有冲虚之气的作
用,阴阳才能和谐,否则阴过盛,便会侵阳;阳过壮,也会
害阴。这个冲虚之气,就人生来说,就是“少私寡欲”,否则
气不能虚,欲便会强。每个人都膨胀自己的欲望,都独占了
路,不让别人走,或一定要别人跟着自己走,这样人与人之
间互不相让,社会便没有祥和之气,又如何能生生不息地发
展?所以真正的“抱一”乃是怀抱冲虚之气,而使万物都能
各遂其“生”。这一个“虚”字、一个“生”字,才是老子“抱
一”思想的功夫所在。
由以上两个例子,我发现《老子》书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
我们去深入推敲和体验的;同时也觉得自己的那本英译《老子
浅解》还须加以补充说明。所以我又情不自禁地写了这本书,
以不断自问的方式,把问题一层层地剥开。有些问题也许不是
老子始料所及,但却是通过了他的提示,用现代人的思考,面
对现代人的环境而开展出来的。
总之,这些都是我个人研读《老子》,和学生讨论《老子》
的一点儿心得体验。由于十几年来在海外漂泊,很少和国内
读者接触,而自己一生受惠于老子,受惠于先师,所以也就
把它当作自己探讨《老子》的一点儿心路历程,野人献曝地
公诸同好。
本书根据作者的教学讲稿整理而成,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讲透《老子》八十一章的思想精髓,以及日常应用之道,特别体现出作者对经典独到的理解和创新性诠释,以及对生命、生活产生影响与转化的理念。是一本优秀的国学经典通识读本。
本书根据作者的教学讲稿整理而成,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讲透《老子》八十一章的思想精髓,以及日常应用之道,特别体现出作者对经典独到的理解和创新性诠释,以及对生命、生活产生影响与转化的理念。是一本优秀的国学经典通识读本。
吴怡,1939年生,浙江青田人。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 1970-1976 年任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主任; 1980 年起,执教于美国加州整体学研究院,任中国哲学系主任,获终身荣誉教授。专授《易经》、儒学、老庄哲学、禅宗及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著有《老子新说》《庄子新说》《易经新说》《易经应该这样用》《易经系辞传》《中国哲学史话》《中国哲学关键词50讲》及 The Book of Lao Tzu ,The Mind of Chinese Chan (Zen) ,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Virtues of I Ching 等近三十部中英文著作。
导 读 / 1
章 / 10
第二章 / 40
第三章 / 50
第四章 / 56
第五章 / 63
第六章 / 70
第七章 / 75
第八章 / 80
第九章 / 87
第十章 / 91
第十一章 / 100
第十二章 / 106
第十三章 / 109
第十四章 / 116
第十五章 / 122
第十六章 / 130
第十七章 / 139
第十八章 / 143
第十九章 / 147
第二十章 / 152
第二十一章 / 163
第二十二章 / 169
第二十三章 / 174
第二十四章 / 181
第二十五章 / 184
第二十六章 / 192
第二十七章 / 195
第二十八章 / 200
第二十九章 / 208
第三十章 / 212
第三十一章 / 215
第三十二章 / 219
第三十三章 / 225
第三十四章 / 229
第三十五章 / 232
第三十六章 / 235
第三十七章 / 240
第三十八章 / 244
第三十九章 / 261
第四十章 / 269
第四十一章 / 273
第四十二章 / 282
第四十三章 / 286
第四十四章 / 290
第四十五章 / 294
第四十六章 / 299
第四十七章 / 302
第四十八章 / 305
第四十九章 / 309
第五十章 / 317
第五十一章 / 322
第五十二章 / 327
第五十三章 / 332
第五十四章 / 335
第五十五章 / 339
第五十六章 / 344
第五十七章 / 348
第五十八章 / 351
第五十九章 / 356
第六十章 / 359
第六十一章 / 362
第六十二章 / 365
第六十三章 / 369
第六十四章 / 375
第六十五章 / 380
第六十六章 / 384
第六十七章 / 387
第六十八章 / 392
第六十九章 / 395
第七十章 / 399
第七十一章 / 402
第七十二章 / 405
第七十三章 / 408
第七十四章 / 412
第七十五章 / 415
第七十六章 / 417
第七十七章 / 419
第七十八章 / 422
第七十九章 / 425
第八十章 / 428
第八十一章 / 432
本书根据作者的教学讲稿整理而成,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讲透《老子》八十一章的思想精髓,以及日常应用之道,特别体现出作者对经典独到的理解和创新性诠释,以及对生命、生活产生影响与转化的理念。是一本优秀的国学经典通识读本。
吴怡,1939年生,浙江青田人。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 1970-1976 年任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主任; 1980 年起,执教于美国加州整体学研究院,任中国哲学系主任,获终身荣誉教授。专授《易经》、儒学、老庄哲学、禅宗及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著有《老子新说》《庄子新说》《易经新说》《易经应该这样用》《易经系辞传》《中国哲学史话》《中国哲学关键词50讲》及 The Book of Lao Tzu ,The Mind of Chinese Chan (Zen)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