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4.98 6.0折 ¥ 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徐国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50829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449857
上书时间2024-10-21
杨绛女士在《我们仨》中讲述了一件往事,说1972 年时,他们回到北京,某早上钱锺书自己做了熯猪油年糕,心中得意,却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杨绛吃着,忽然想到:“谁给你点的火呀?”(那时炉子还需生火)钱锺书很得意地说:“我会划火柴了!”原来这是他生平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杨绛说。
我读过钱锺书很多文章,谈诗论艺,是我学术研究成长的重要依傍,但看到这件事时,想到一代鸿儒竟为此得意,不免莞尔。然而看到书末,杨绛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忽然感到无限的惋叹,我不知道在寻常的日子里,当她划亮火柴,尝到年糕,或是每一次的早餐,心中会不会恍然有所感呢?
我多数的文章,是写过就忘了,并不是写作时不用心,信笔敷衍的关系;而是每一篇文章所记述的感情或思念,有时碰到伤心处,便不想认真记得。
容易烦恼是我的大病,旁人觉得日子安泰,万应俱足,人生还有什么不满?有时我也这样安慰自己。但回忆常如黄昏的潮水,波声浪影间夹带残晖而来,忽然便有了今昔的感慨:岁月如此倏忽,人间徒然寥落,过去那真纯的自己,那充满追寻的生命,好像在今宵来访又去,徒留黯淡于凉了的茶、半熄的烟或不再能饮下的残酒中。对于无法把握的生命和许许多多情感,有了深切的不安与失落。
我不喜欢想起那些往事,但那些往事却仿佛喜欢想起我,一次次将我召唤于他的跟前,与我密谈,触动我的一叹。我只好用文字洗炼那些应该遗忘的旧事,或为了重温一些怀念,也为了逃脱怀念里感情的萦绕,爱过的、恨过的、感谢的、遗憾的……不知不觉便累积成书,自己也非常惊诧。琦君说她童年怕母亲的“大头牢骚”,我担心我就成了一个“大头牢骚”的发动机,因为中年像根杠子,在未有防备意识时迎头劈来,使人眼冒金星;或中年人又如一杆斜杠,被生活挤得将倾而未倒,勉力维持一种潇洒的平衡。这些时刻,书写是好的纾忧,人生点滴聚成沙漏里的沙塔,往事堆积为脆弱的形状,轻轻一摇,便不识昨日我或今日我了。
我的这些文字能与读者见面实在是很感怀的事,阅读对我来说总是一种奇异的缘分,在一个信息大传播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刻会读到谁的文字,会感动于哪样的心情;同样我也无法预知,哪一位读者会翻开我的书页,因某一行字发笑或沉思。我觉得这种相遇,隔海、隔空甚至隔着时间,比真正的相识更加动人。而我更想听听,每一双拿起这本书的手有着怎么样的故事,是在多么偶然的机缘下,人间心灵忽然有此交流。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已很难见到火柴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擦亮一点火光,用那短暂的几秒钟,点一支烟,或是升起一炉足以料理一餐的火。我想,写作这件事,一如划火柴,用手亲造出一朵充满光与热的花,然后用它带来种种生活,甚至是幸福的想象。我不记得初的写作是如何开始的,这本书里有一些追忆,但即使是我自己重读,也深深觉得印象非常动摇,有些事情在刚发生时,总觉得微不足道,无须怎么特别标志;但日后想起来,尤其是惊觉人生并不比一支火柴要漫长太多的时刻,我便对初的心有了一些怀念,但究竟是怀念什么?茫然自问,似乎也无法真正知道了。
2022 年5 月于台北
——选自徐国能《细味人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本书是台湾地区知名作家徐国能的随笔散文集。书中既有对人生过往的感伤与怀念,也讲述了流行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兼谈对书籍和电影的浅评浅忆。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瞬间,在日常小物、小事中发现诗意和乐趣,探知爱与真谛,并擅长以文字呈现心境。文字清新隽永,富有哲思。
这些带有烟火气息的文字,用微小的视角参透人间的广阔,治愈你我的都市病,对抗世间的嘈杂和无聊。世事纷扰,何必匆匆,慢下来细味人间三餐四季。
本书是台湾地区知名作家徐国能的随笔散文集。书中既有对人生过往的感伤与怀念,也讲述了流行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兼谈对书籍和电影的浅评浅忆。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瞬间,在日常小物、小事中发现诗意和乐趣,探知爱与真谛,并擅长以文字呈现心境。文字清新隽永,富有哲思。
这些带有烟火气息的文字,用微小的视角参透人间的广阔,治愈你我的都市病,对抗世间的嘈杂和无聊。世事纷扰,何必匆匆,慢下来细味人间三餐四季。
徐国能,1973年生于台北市,东海大学毕业,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品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湾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第九味》《煮字为药》《绿樱桃》等。
自序 划火柴的人
辑一 一片祷告一片恩宠
饮食小记 003
咖啡匙舀走的生命 016
捷运终点站 019
摩天楼 022
旧事零星 025
雨天美术馆 028
夏日球场 031
打点1000 分 034
电话亭 037
买菜 040
缄默者 043
初爱 045
人日 048
校园/文学的辩证 052
无可悲哀 055
不信青春唤不回 058
向学记 064
辑二 草莓时刻
人生的诗行 075
夜雨 078
草莓时刻 081
花落无忧 084
木头心 088
人生原是僧行脚 092
葡萄叶绿 095
烟 098
论寂寞 101
时节清和 104
曾经向往的一种自由 107
燕子 111
情味 115
寻常 118
蝉的话 121
爱与烦恼 124
聊天 127
Say Goodbye To The Crowded Paradise 130
秋来相顾 133
故侯瓜,先生柳 136
辑三 花间一壶酒
兴·味 141
火车和橘子 147
高尚的心 150
黄昏的风里 153
花间一壶酒 156
藏书偶记 159
物情 162
无一语,答秋光 165
弈林 169
养和 172
种竹 175
影音岁月 178
一日 186
回忆 191
却顾所来径 194
橄榄树 197
本书是台湾地区知名作家徐国能的随笔散文集。书中既有对人生过往的感伤与怀念,也讲述了流行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兼谈对书籍和电影的浅评浅忆。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瞬间,在日常小物、小事中发现诗意和乐趣,探知爱与真谛,并擅长以文字呈现心境。文字清新隽永,富有哲思。
这些带有烟火气息的文字,用微小的视角参透人间的广阔,治愈你我的都市病,对抗世间的嘈杂和无聊。世事纷扰,何必匆匆,慢下来细味人间三餐四季。
徐国能,1973年生于台北市,东海大学毕业,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品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湾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第九味》《煮字为药》《绿樱桃》等。
夜雨将我带入很深的意境里。
仔细谛听,雨声也有远近、急缓、轻重之别,像无心的错落,又似有意的交织,我躺在温柔的床上,愈想从中分辨那隐约于纷纷里的一根主弦,却愈是被其他的声响所引带而去,“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这样的夜雨,像禅,让人既懂又不明白,所以也像一首高妙的诗。
然而在雨里,莫名的悲哀油然渐生。
这是近来经常涌动心头的感觉,或说不是悲哀,只是一种深刻的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人生犹疑。眼前的岁月,是应有的大约都已得到,未曾有的却也不是那样强烈的渴望,就像在漫漫长路上,本只是一歇行脚,但转念一想,其实不再起身离去,就把一生依托于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应该是极幸福的一刻,但不知为何,隐约的不安却始终挥之不去,一时或行或止,真煞费思量。
我无端想到了中学时念过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近来慢慢明白,这首诗在离情依依之外,暗喻了人世的消灭与某些存在的永恒。
世间的一切都有时而尽,无论再怎么不舍,爱情、友谊、荣华与点点滴滴的欢欣等等,终将消失在视野所及的地平线外。我们大多数的人每天所忧患的,应该就是这种逝去的迫切感吧。渺小脆弱的心,无法抵抗命运或时间将要夺去我们所有的那股力量,而在现代化的资本社会里,“一无所有”是比生老病死更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总是不能只求安于现状,而要靠不断地攫取来壮大自我,借以对抗随时可能的失去。生命在如此的争逐中虚耗,每天疲惫且哀伤。我们手掌紧握的,是沙,是水,是一个像夜雨一样迷离的阴影。
但红尘虽是将尽的孤帆远影,令人灰心,诗人却补充“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象。这便在辽阔的视野中,又重新给人一种启发:世上毕竟有一些东西如滔滔江流,是永远不灭的。一联短诗里,一句诉说无常与幻灭,一句又昭示了坚定的永恒存在,究竟哪一个才是人生的真相,在夜雨幽微的梦里,我已难以分辨了。
近几个月,行经和平东路编译馆附近时,我总是向一个熟悉的墙角张望。原先那有一位推着小车,卖手冲咖啡的残障老人,他亲切善良,举止潇洒,“花神”咖啡无比香醇,是人间一道温暖的风景。可惜不知何时,他与咖啡小车同时消失,只留下一片无言的墙角与我对“花神”的无限回忆。我还记得,有时我买了咖啡去学校,一进电梯,所有认识与不识的人都忍不住说好香,那也许是包含老人不向命运低首的“德馨”吧。
咖啡已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我的同事或朋友中,有的不抽烟,有的不喝酒,有的不结婚,或结了婚不生小孩,正是所谓的“各有坚持”。不过却很少人不喝咖啡,套一句政治术语,咖啡是彼此的“公约数”,即便是长期失眠患者,总还是奋不顾身投入那黑色沼泽当中。
咖啡带来什么呢?是感官瞬间饱满的刺激,也是近乎幽默的黑色灵感。对大多数的人而言也许是片刻的小憩;但我发现咖啡已经成为商业社会的人际礼仪之一,谈生意的人往往要摆杯绝望的咖啡在文件堆雪的桌上点缀一下,直到它寒凉成与数字相同的冰冷也不喝上一口。
就我个人来说,咖啡总是为我带来不少生命的灵光,赋予我另一个灵魂。听到了上课钟才匆匆从咖啡馆跑进教室的那堂课,进度一定落后,不过笑声会比较多一点,刚才的那一小杯咖啡让思想活跃了起来,面对同样的作品,似乎可以产生超乎以往的感受和联想,而且更有乐于分享的心情,东扯西拉,讨论作品变成轻松与欢乐的漫谈,这是我真正神往的文学课。我近发现,小笔电普及后,在咖啡馆遇到写文章的同事也比图书馆多,我想不仅是因为咖啡馆的气氛轻松,同时也是因为一杯甘醇的咖啡,能为文章带来更多的香气吧。试想如果当年嵇康、山涛之流在竹林里或柳树下,撩动袖袍啜饮的是一盅蓝山或曼特宁,那么中国思想史的那一页会不会更加深邃灿烂呢?
我是上大学后才喝过真正的咖啡。儿时的咖啡只有一种,就是“雀巢速溶咖啡”,那是一个有大红塑料盖的玻璃罐,咕噜咕噜转开后焦苦的香气至今记忆犹新。不过那多半是客人送来的礼盒,我的父母不喝,我们闻着香,也不敢喝。后来有了单包装的“三合一”或罐装咖啡,那大红盖便日渐没落了。上大学后,待在咖啡馆的时间远比图书馆多,这才知道一杯好咖啡是如何煮成的。那时与同学清谈终日,大量的咖啡终于使我们成为昼夜颠倒、思想激进的愤世青年。我浮沉在杯中的领会是:人生值得活的一刻,不在什么功成名就之时,而应该在饮尽后一口微温的咖啡,望向窗外,晴空悠悠,暮色与人生都很遥远的当下。
后来我开始自己烹煮咖啡,一半是省钱,一半是附庸风雅。慢慢将豆子手磨成粉,浅浅地加热,深深地谈心,夫妻生活倏忽这样也过了十年。艾略特(T. S. Eliot)在他那首意味深远的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中说:“我用咖啡匙舀尽了我的生命。”(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coffee spoons.)没有错,人生能经得起几匙的咖啡呢?
为了让咖啡的年华更加灿烂,我送了一个英国瓷杯给妻子。纯白的瓷上绘着蓝色的中国风情画,应该就是《柳景盘》里的那个爱情故事。瓷绘笔调古拙:东方的柳林,佛塔的飞檐,拱桥上的行人与小舟,眼看就是江流天地外了,多少的情意却成了有无中的山色。我不知道我们将在那样的意境里漫汗多少晨昏,但生命是应该虚度的,因为那样才美,因为平浅的咖啡匙纵能缓慢舀尽人生,但实在是无法盛起太多的真理或人间积极的意义。
买菜说不上是什么风雅,不过就像汪曾祺说的:“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我到现在还记得,上小学前就常跟着母亲上菜市,说是买菜,不过大人的活动当然不只在买菜这事的范围内,先在路口喝一碗米粉汤,然后沿路与老街坊话话家常,这里买一把青江菜,那里买半斤里脊肉,买完豆腐豆芽当然会要一瓶豆浆解解渴,再逛逛卖拖鞋短裤的小摊、挑着担子卖水果的老人,整个行程大约就到了尾声。偶尔,母亲会要我拿着刚买的菜去“公秤”那儿磅一下,看看斤两足否。不过整个过程除了吃,对一个小孩来说是颇无聊的,当时尤其害怕买鱼时鱼贩拔鳞斩头剜脏的腥红场面,以及鸡贩子那里闷烘烘的骚臭。
婚后的转变就是得常上市场,我们这一代纵然成家,过的也是“村上春树式的美国生活”,因此除了难以配合传统市场的营业时间,也缺少与小贩论斤计两或要葱拿姜的才情,那是我外婆到母亲那一代的生活乐子,与其说是代沟,倒不如说是时代的缘分。我与妻子常逛的是“超市”,我总觉得用“super”来形容“market”是典型美国式的夸张,不过在晴朗的假日,穿着棉T恤牛仔裤,推着大推车买冰啤酒与矿泉水,或是逛逛冷冻食品区买条培根什么的,也满有“幸福的两人世界”那种喜悦。
妻子善于计划,所以买菜颇为井然有序:从青果区开始,然后蔬菜、蕈菇,接着买鱼买肉,再买一些现成食品如水饺、云吞之类,后是需要冷藏的酸奶。大致依照超市的动线前进,偶尔插入写在便条纸上的生活用品,按部就班地完成购物。这样我们的生活便有了一盘鲜虾芦笋意大利面佐南瓜浓汤,或是西泽沙拉和香煎纽约客牛排配麒麟啤酒,这样便有一天复一天的时光感。所谓人生,便成了一首在腰果鸡丁与山药排骨汤里慢慢老去的情诗,十分甜蜜也相当忧郁。
传统市场总有其永恒的热情与凌乱,像一部拉丁美洲的魔幻写实小说,以各种刺鼻的异味、耀眼的色彩诱使你落入一座疟热丛林,不知不觉便买了过多的番石榴与吃不完的面条;那些带土的青菜,扭动的鱼,窝在低矮笼子里等死的花毛鸡,鼓着腮瞪人的大牛蛙,暗示了“吃”是一件多么原始而带着一些暴虐的事,是一件多么冒险又快乐的活动。传统市场是城市里未将“弱肉强食”当作一个譬喻的地方,活生生地每天上演真正的丛林法则,如果你立志当一个好修身的君子而不是善解牛的庖丁,那么真的很难享受市场中嘉年华般的放肆与乐趣。
而超级市场则是现代迷宫的缩影,世界文化冰冻在华丽废墟的橱柜里,等待你携带它们逃出物质化的冷酷异境。于是每个周末,我便要刷卡买回一堆生冷的食材,在家中翻出祖母珍藏的红泥小火炉,砥亮外婆杀生无数的金门钢刀,系上妻子家政课缝制的围裙,摆好各大百货公司周年庆时赠送的瓷碗木筷,在治一乱邦兴一灭国的时间里,哼着小调(喝完了这杯,再进点儿小菜……),按部就班完成一个现代人卑微却深刻的生活享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