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技术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育技术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3.5 5.8折 75 全新

库存2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一春 等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91727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29430204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技术一直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力地促动了教育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录音等媒体技术被引入国内,迅速成为了推动中国教育平民化与普及化、推动中国教育手段变革的重要力量。我国从二三十年代推广电影、播音教育,到1978年后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从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到举办广播电视大学和卫星电视教育、建设智慧校园、发展人工智能;从1936年开始使用“电化教育”,到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改称“教育技术”,我国在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促进之路。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简单地说,就是技术促进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推广和应用教育技术,使得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等本地化应用深入,随着教学手段由录音、电影、幻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互联网 ”等新兴技术变化发展,以及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模式与方法发生变革,教育技术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成为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要的推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几十年来,无数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梳理和挖掘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总结历史、挖掘特色、跟踪前沿、促进发展。本书是对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观点的一次扫描和梳理,是对学者们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综述和整理。

     本书是《教育技术及学术发展史》的姊妹篇。全书从“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教育技术的资源与课程研究”“教育技术的技术与媒体研究”“教育技术的环境与空间研究”“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的学科与发展研究”六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全面介绍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历程和观点,力求客观、准确、全面、系统地剖析研究成果,描绘研究轨迹,呈现研究争鸣,提供研究思考的思路。

     本书可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硕、博学生的教材,可供教育学、教育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等专业学生使用,是所有教师和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和掌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参考,亦可为教育管理者、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者提供帮助。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得到了众多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感谢陈明选教授和丛书主编张斌贤先生的信任及指导,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成知辛主任的辛劳。全书由张一春负责策划、撰写及统稿,参与初稿撰写的人员还有:章李姝、孙莹、刘春芝、魏兰兰、徐杰,第二章孙莹,第三章孙亚男、刘春芝、魏兰兰、徐杰,第四章魏兰兰,第五章刘春芝,第六章徐杰。徐杰、魏兰兰、刘春芝还参与了全书统稿、整理和资料补充工作。

     本书是基于学者们研究成果的研究,书中必然参考与引用大量文献与资料,其中的主要来源已在注释中列出,如有遗漏,恳请原谅,对资料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此书也是 JIAOYUBU “科创融教”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HBKC216053)、江苏省未来网络科研基金项目(FNSRFP2021YB1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2021JSJG010)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于作者经验与学识所限,对研究成果及历史资料的收集可能还存在疏漏,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张一春

                                               2021年5月于随园

 



导语摘要

     本书是对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领域研究观点的一次扫描和梳理,是对学者们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综述和总结。全书从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资源与课程研究、技术与媒体研究、环境与空间研究、教学与管理研究、学科与发展研究六方面梳理和介绍了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的历程和观点,叙述、分析中国教育技术研究过去数十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本书记录研究成果,描绘研究轨迹,呈现研究争鸣,提供研究思考,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一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现任 JIAOYUBU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主持国家及省校科研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60多项奖励,是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中国教育技术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十佳教师。



目录

前言


章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


节技术与教育的研究


一、技术的本质研究


二、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电化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研究


一、电化教育的发展研究


二、电化教育的内涵研究


第三节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研究


二、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研究


三、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资源与课程研究


节传统教学资源的研究


一、图片动画资源的研究


二、音频视频资源的研究


三、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第二节数字教学资源的研究


一、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二、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三、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


第三节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


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研究


三、在线开放课程评价的研究


第三章教育技术的技术与媒体研究


节视听技术与媒体的研究


一、视听技术的发展


二、视听教学媒体的研究


三、多媒体技术的研究


第二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研究


一、网络发展及技术研究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研究


三、信息检索与知识管理研究


第三节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研究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


二、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


三、智慧技术与智慧教室的研究


第四章教育技术的环境与空间研究


节传统学习环境研究


一、课堂学习环境研究


二、学校学习环境研究


三、非正式学习环境研究


第二节网络学习环境研究


一、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


二、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交互研究


三、网络学习环境的评价研究


第三节混合学习环境研究


一、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


二、混合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研究


三、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研究


第五章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管理研究


节教育技术教学的研究


一、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教学活动的研究


三、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二节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研究


一、学习者的研究


二、学习行为的研究


三、学习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技术的管理研究


一、教学评价的研究


二、学习评价的研究


三、教学管理的研究


第六章教育技术的学科与发展研究


节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一、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研究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研究


第二节教育技术的学科与人才研究


一、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研究


二、教育技术学科课程研究


三、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第三节教育技术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一、教育技术的建设研究


二、教育技术新发展研究


三、教育技术新挑战研究



内容摘要

     本书是对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领域研究观点的一次扫描和梳理,是对学者们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综述和总结。全书从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研究、资源与课程研究、技术与媒体研究、环境与空间研究、教学与管理研究、学科与发展研究六方面梳理和介绍了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的历程和观点,叙述、分析中国教育技术研究过去数十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本书记录研究成果,描绘研究轨迹,呈现研究争鸣,提供研究思考,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主编推荐

     张一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现任 JIAOYUBU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主持国家及省校科研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60多项奖励,是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中国教育技术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十佳教师。



精彩内容

节选二

总序

     2018年1月中旬,福建教育出版社成知辛编辑来电,邀请我编写一本反映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的著作。考虑到这本书的主题过于专业、读者面不大,因此,我建议不妨把选题扩大,组织编写一套反映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近几十年研究进展的丛书。成编辑欣然同意,并与我商议由我策划,并联系落实各分卷主要负责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2月下旬,申报选题、确定分卷主要负责人等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2018年3月开始,各分卷开始编写工作。到2019年8月底,已有数卷相继完成。按计划,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出版,并在今后一两年内出齐。这便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丛书的由来。

     这套丛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既包括现行学科目录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十个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部分院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如教师教育、教育政策与法律、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等),也包括部分二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方向(如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德育研究等)。

     负责丛书各分卷编写工作的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他们都具有长期从事教育学科研究的经历,熟悉本学科和学科领域的学术进展,均为本学科或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著名学者。

     总序编写这套丛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学术史的回顾,为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更为专业的线索清晰的学术史料参考,为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相关课程、选择阅读书目和确定研究选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因此,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确定为: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热心教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等等。第二,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对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开展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全面、充分地回顾和审思中国教育研究近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的变化进程,为进一步挖掘中国教育研究及其变迁的“规律”奠定基础。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编者们希望藉由丛书的编写,在教育学界逐步形成一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注重学术“传承”的风气,以进一步确立严格的学术规范,推动教育研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专业的教育研究发端于清末民初。百余年来,中国的教育研究事业筚路蓝缕,历经坎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成果产出大幅增加,规范意识显著增强,学术资源逐渐丰富,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在教育研究事业凯歌行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教育研究如何有效地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固然有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但不论怎样,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选项。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是,轻视乃至忽视学术史研究的意义,误以为学术史研究只是课题论证的一部分或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的一个环节,而对成熟的学者则不适用。因此,在大量的教育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很少对研究主题产生的知识背景(或知识谱系)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很少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同行在同一个主题上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同行业已提出的研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中肯的评判。由此造成的突出印象是,在这些研究者的成果发表之前,似乎没有人讨论过(甚至哪怕只是涉及)这个主题,这个主题似乎是全新的。研究者本意是借此说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价值,殊不知这反倒说明这项研究工作缺乏必要和充分的基础,而缺乏足够的前期基础的研究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进步。诸多教育研究成果之所以常给人缺乏厚重深邃而显得单薄肤浅之感,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缺少认识问题的纵深感,而这种纵深感既源于学者个体的知识积累,也基于学科本身业已生成的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如果要就中国教育学界研究的某一个主题(例如素质教育或学生课业负担等等)进行学术史梳理,那将是一项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论述中,往往很难发现同一个时期不同学者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至少很少有学者明确阐明自己的研究与之前相关研究的关联),更不容易寻找到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一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由此造成的困难是,人们虽然可以了解哪些主题曾经得到了研究,但很难确切地知道是哪位学者初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教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前后经历了哪些阶段,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什么进展,等等。

     创新源自继承。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主题的研究,只有在全面深刻地吸收、借鉴和批判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寻找到有待继续挖掘和探索的研究问题,才有可能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不断拓展和深化认识,才有可能切实地推动知识的进步。就教育研究而言,通过梳理不同学科领域重要主题研究的演变过程,厘清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对相关主题研究结果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判断教育研究本身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不断形成学术积淀,夯实学科的基础,而且有利于逐步建立教育研究的学术传统,形成牢固的学术规范,保障教育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少制造些意见,多生产点知识——关于教育研究规范化问题的评论》等文中,作者已对相关问题做了初步讨论(参见《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期)。此处无非“借题发挥”,稍作补充。

     在丛书各分卷陆续付梓之际,首先要感谢各分卷负责人和他们领导的编写团队。他们的精诚合作、积极参与和辛勤劳作,使丛书能按时、保质出版。

     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成知辛编辑和他的编辑团队为丛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张斌贤

2019年9月13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