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流:历史社会学的思想谱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源流:历史社会学的思想谱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0.02 6.7折 45 全新

库存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庆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9632

出版时间2022-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9420193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是一本读起来恐怕会令人感到困惑的书,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历史社会学这样一个含混不清的语词展开的。不仅如此,尽管从本科到博士,我一直都在社会学这门学科里进行学习和研究,而且我的三篇学位论文也都可以归入历史社会学这一范畴,但是我过往的学术研究工作,大多是基于历史和经验资料而展开的。更为确切地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分别从集体记忆、权力技术以及制度源流三重不同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社会革命这一主题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却较少发表专门的理论讨论。不仅如此,随着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一系列困扰着研究者的理论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历史社会学是不是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去研究历史的分支学科?类似这样的疑问,正是我将近年来一些偏重理论讨论的习作整理出版的初动力。
  2012年的时候,上海大学曾经召开过一个名为“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前沿——社会学的历史视野”的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讨论,并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中国社会学要实现两个追溯:其一是回溯社会学诞生之前的西方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去探索社会学以及现代性本身的发生学问题,进而理解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究竟是如何从它自身的传统社会和古典社会中演化出来的;其二是回溯中国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自身历史的传统,通过在社会学研究中纳入历史维度,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遭遇之际的衍生脉络与内在机理,进而理解现代中国的源流问题。尽管在这次会议之前,国内社会学界亦不乏对历史议题的相关讨论,无论是在社会思想史领域围绕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体系所做的讨论,抑或以口述史方法和过程-事件分析策略所展开的围绕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研究,都为我们在中国语境下理解传统与现代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社会学界大规模地介入历史议题,以及历史社会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兴起,则更多是在这次学术会议之后。不唯如此,历史社会学在近十年来的兴起,本身也给学术研究者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困惑:究竟什么样的研究才属于历史社会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学、历史学是怎样的关系?历史社会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究竟有没有独门绝技?类似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属于学科归属问题,但其本质乃是社会学这门学问系统内在蕴含的一系列恒久争论。具体来说,这些恒久争论可以概括为下述一系列张力关系:总体与分支、理论阐释与经验叙事、本土化与全球化。这些内在张力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论一直伴随着社会学本身的发展史,而且贯穿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分支领域。
  自从2014年博士毕业之后,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我就被定位在了历史社会学这个新兴的分支领域之中。因此,我经常被问到类似这样的问题:你的研究和历史学研究有什么区别?你关于早期农村调查的研究用了什么理论,有怎样的理论贡献?你的研究跟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开始,我并没有将其作为某种负担,因为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解释此类问题意味着时间成本的急速上升。但是随着此类问题越来越多,我才意识到自己必须直面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某一类学术研究的正当性问题,同时更意味着学术意义上的社会学是什么和历史社会学是什么的元问题。学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除了用具体的研究作品阐明观点之外,亦需要对自己观点和作品本身的发生学进行阐释。通俗地说,研究者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还必须澄清自己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进而,为什么会研究一些看上去非常小众,甚至一般看来不属于社会学范畴的研究议题。这些,亦构成了完成这样一本不成熟的小册子的原始动力。
  在澄清本书的篇章结构之前,我想先展开讨论一下上面所提到的一系列张力,因为它亦是历史社会学今天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导语摘要

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转向,引发了围绕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意识、方法论自觉等层面的诸多讨论。本书从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传统、问题意识与方法路径层面,对历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关系展开了详细讨论;同时,本书将当前围绕历史社会学的诸多争论置于经典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中,并结合一系列经验研究进行论述。本书认为,历史社会学并非分支社会学,而是一种正在复兴的、具有总体问题关切的研究传统。本书对经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再发掘,揭示了通过重返经典思想资源进一步激活中国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孟庆延,天津人,社会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思想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J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



目录
章 古典根源与现代路径——历史社会学的总体性
一、引子
二、历史社会学的古典根源:历史与社会的总体理论
三、历史社会学的现代路径
四、历史社会学的本土形态
五、作为总体视域与思想资源的历史社会学

第二章 身份群体与精神气质——韦伯的个人主义与历史社会学
一、个人主义:韦伯社会学的一般性误读
二、韦伯社会学传统的方法论:个体社会行动的意义世界
三、韦伯社会学传统的问题域:比较文明研究与担纲者
四、伦理人格与身份群体:韦伯历史社会学路径的内核

第三章 制度源流与思想风俗——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
一、问题缘起:陈寅恪史学研究的当代意涵
二、温故知新: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的相关阐释
三、陈寅恪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文明的发生学
四、思想、宗教与政治:陈寅恪的思想史研究
五、风俗、民情与制度:陈寅恪的风俗史研究
六、区域、文化与社会集团:陈寅恪的制度史研究
七、文明的总体历史:陈寅恪史学传统的历史社会学意涵

第四章 身体技术与民族国家——埃利亚斯历史社会学路径的启示
一、埃利亚斯:一个被遗忘的历史社会学传统
二、《文明的进程》的双重议题:埃利亚斯问题意识中的断裂与统
三、身体技术的历史演进:理性人的社会生产
四、专制国家的社会逻辑:稳定君主政权的结构要素
五、源流研究:关于文明的社会发生学
……

第五章 权力技术与生活世界——福柯的权力观及其学术史影响
第六章 议题转换与范式变革——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研究的新视野
第七章 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社会学的本土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转向,引发了围绕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意识、方法论自觉等层面的诸多讨论。本书从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传统、问题意识与方法路径层面,对历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关系展开了详细讨论;同时,本书将当前围绕历史社会学的诸多争论置于经典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中,并结合一系列经验研究进行论述。本书认为,历史社会学并非分支社会学,而是一种正在复兴的、具有总体问题关切的研究传统。本书对经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再发掘,揭示了通过重返经典思想资源进一步激活中国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



主编推荐

孟庆延,天津人,社会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思想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J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



精彩内容

《源流:历史社会学的思想谱系》:
  其一,在德国,李斯特接受了法国的个人主义的含义。不过,这一术语在德国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用法,即浪漫主义的个性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新个人主义,即差别性个人主义。“个性”的概念在德国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一方面追求特立独行,并导致纯粹的自我主义和社会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成为有机的、民族主义的共同体理论,即个性也属于超人的力量,尤其属于民族或国家。
  与之相应的,韦伯认为文化科学也应该关注历史个体。在这里,历史个体的观念又与这样一种浪漫主义的个性概念有着某种联系——因为无论是加尔文教或者是印度教,无论是资产阶级或是西方特有的市民阶级,实际上都属于历史个体这样的范畴。在这时,个性所代表的就不是某一个具体个人的概念,在韦伯那里作为身份群体的一个成员,个人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因此,个人的行动与思想,可以作为那个社会组织的属性来研究。
  其二,历史个体这样的观念同理想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想类型又称纯粹类型,既是韦伯认识社会的方法,也是韦伯概念工具的统称。这一概念初出现在韦伯1904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中。在韦伯那里,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上的一种主观构建,但是这种构建并非来自纯粹的抽象思维,而是来自现实社会,但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没有概括也并不试图概括现实社会事物的所有特征,它仅仅是作为衡量现实的一个标准,表示现实与研究概念之间的差距,并提示研究者对此差距做出相应的解释。
  其三,理想类型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上文已经说明,韦伯赞同将一个或多个行动者的具体社会行动的意义和过程界定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同时又认识到科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上,作为探求意义而存在的社会学也应该选择某种概念工具,从而试图发现意义的规律。但是这就面临着一个困境:如果被选择的概念抽象性过高,它就不能抓住具体的现象特征;而如果向德国历史主义学派那样,把现象孤立化、特殊化乃至原子化,又无法将一现象同其他相关现象进行有效的比较。
  正是基于此,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理想类型包括三大类:一个是具体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一个是对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所成的理想类型,另一个则是某种特定社会行动的理性化重构。其中,个理想类型以新教伦理的人世禁欲主义和理性资本主义的亲和性关系的构建为典型,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其中实际上蕴含着历史个体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如苏国勋所言,资本主义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个体概念,而禁欲主义则是无时空限制的普遍概念。资本主义可看作个人社会行动的一种方式,而新教伦理的人世禁欲主义则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所代表的行为方式的规则与限制,由此一来,理想类型在理解的社会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必须放在个人可能的社会行动中去审视。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