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夫·舍斯托夫评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列夫·舍斯托夫评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5.06 4.3折 12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纳·巴拉诺娃-舍斯托娃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5492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408591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列夫·舍斯托夫评传》

 

张冰 译

 

译序

列夫·舍斯托夫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和20世纪俄国流亡文化和侨民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在当今国际哲学界,舍斯托夫被公认为“伟大的俄国哲学家”,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很早就流亡国外的缘故,舍斯托夫成为早对西方思想界产生影响的“俄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在流亡期间与欧洲思想界代表人物有过密切的思想交流和学术碰撞,从而成为把俄国思想推向世界思想舞台的批俄国思想家之一。如果说,20世纪俄国哲学被誉为给世界思想界的“一件礼物”的话,那么列夫·舍斯托夫则又是20世纪俄国哲学的“头把交椅”或“小提琴手”。如今人们公认他是一位伟大的俄国哲学家,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和奠基者,也是白银时代俄国文化杰出代表之一。在追溯俄国白银时代宗教哲学思想经由欧洲各国首都等侨居地城市向欧洲思想界渗透、逐渐被吸纳并与之产生深刻共鸣的全过程时,如果缺少对于列夫·舍斯托夫思想的研究,那将是残缺不全的。列夫·舍斯托夫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俄国哲学家”,对于世界哲学文学界产生了持续而又深远的影响。在欧洲,他是名副其实的“存在主义之父”,同时早在生前就被公认为俄国文坛从象征主义问世以来所有俄国现代派的“祖师爷”和“思想前驱”。

 

列夫·舍斯托夫的哲学思想,首先植根于俄国深厚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土壤。

在苏联,白银时代的俄国宗教哲学思想,长期以来只能为国内少数专家学者问津。苏联解体前后,伴随着旧的意识形态的解体,俄罗斯人对于旧俄宗教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化出现了普遍的身份认同危机即信仰危机。在这种历史语境下,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十月革命前的旧俄思想遗产,企图寻找白银时代俄国思想与今天的继承性联系。在文化史上屡屡发生这样的现象,人们管这种现象叫“自我认同危机”,这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人们觉得自己无处安身,简言之,即没什么可以信仰的。

对苏联时期官僚体制的厌恶,对建基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方法的厌恶,使人们思维·兴趣自然转向宗教哲学。宗教哲学的创始人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高雅文化圈,对民主精神不无怀疑,对充满商业气息的通俗文化不无鄙视。

哲学是对存在之终极基础的反省体系,它有助于把一个人自身的感受有序化,使之观念化。由于人都是以自身意识事实为方法定向的焦点,所以,哲学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哲学体系是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精神探索,它随时准备吸纳新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但哲学究竟是不是科学呢?抑或哲学中科学的本质占多大份量?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哲学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诉诸于理性思维,就在多大程度上是科学。我们也可以把哲学当作一种元科学,旨在把各个领域里认识的结论和成果整合在一起。后现代某些理论抹杀了存在的理据和根据,其理论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哲学的基础。哲学的体系性鲜明不过地表现在其认识论里,而认识论是研究认识过程、认识极限、认识的可能性以及思辩理性真理性的条件的领域。人们常常鄙弃思辩理性和繁琐哲学,将其作为空虚大脑的一种游戏,或官方中学式的哲学,但两种东西自有其正面价值。思辩一词来自拉丁语中的“观察”,“跟踪”,是指一种系统的理性活动;“繁琐”来自于希腊语的“学校的”,指中世纪神学中一种为基督教信仰寻找理论根据的活动。在俄国,认识论和本体论具有超过别国的紧密联系。

“宗教哲学”这一概念包含有矛盾。俄罗斯东正教很早就有对教会教条进行论证的神学。那么神学和哲学区别何在呢?

首先,神学集合了一些基本公理,特定的宗教信仰体验和神秘和直觉的启示。哲学同样也阐释圣经和教会教义,但对这些东西可以允许有所怀疑、质疑、梳理,合法化论证或否定。这无疑扩展了哲学探讨的范围和疆界。哲学在俄国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每个研究者所持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俄国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以前的罗斯。这主要指俄国圣像画所具有的深度。那时的哲学渗透在绘画、建筑和文学艺术中。这样一种观点等于否定哲学是一种专门的认识领域,从而与哲学是一种反省存在之基础的清晰体系观相矛盾,进而也剥夺哲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科学性前提。

通常这种肯定俄国哲学起源于彼得大帝前罗斯的观点,往往与俄国哲学的特殊性和俄罗斯特殊的弥赛亚使命观比邻而居。事实上在任何文化现象中,都包含有明确的哲学定向,其表现可以非常清晰,但却不是哲学特有的定向。

每个民族的哲学都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取决于人种、心理、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在基督教轨道里发展而来的宗教哲学,多少都与初的启示、与“福音”有着联系。而俄国宗教哲学有下述特点:一是通过诉诸于宗教信仰体验的方式关注人的拯救理念。二是聚焦于伦理学问题,通常会通过坚定不移地遵循久经考验的道德法则的途经改造人的本性。趋向于坚定不移或平和稳健的道德化论述,而这取决于每个哲学家的特点。三是关注历史、社会历史乌托邦和渴望改造不完善的社会,渴望将其改造成为理想和正义的永久不变的王国。四是对本国历史密切关注,密切关注于论证在整个世界上俄国的历史使命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决定历史命运的重大意义。这被称之为俄国宗教哲学的弥赛亚主义,该主义充满先知预言的激情及对于末世论的要求——以把人和社会彻底改造成为万物统一的聚义性王国,使人和社会的关系趋于和谐为宗旨,彻底终结世界历史。五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紧密结合:有关认识的方法及可能性问题,通常是与道德上的完善和特定的生活方式的要求相适应的,其前提是以关注“日常生活”方面为基础关注或自然世界。

以上诸种特点引导俄国宗教哲学走向本体论,即俄国宗教哲学大多关心存在问题,而非从抽象层面探讨认识论的细节问题。所以,直觉便成为俄国宗教哲学的主要思维特征。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抨击宗教哲学,声称唯有无神论者才会从哲学立场出发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研究宗教。但宗教哲学家则认为让不信宗教者研究宗教,就犹如对聋子讨论音乐,不啻为对牛弹琴。俄国宗教哲学产生于漫长的中世纪,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则以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为杰出代表。索洛维约夫于1900年去世后,在末日论思潮笼罩下的俄国思想界涌现出一大批以其思想为导向的宗教哲学家,如洛赞诺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列夫·舍斯托夫、尼·别尔嘉耶夫、弗洛连斯基、伊里英等,遂使白银时代俄国宗教哲学对于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列夫·舍斯托夫的思想,既在既定的俄国宗教哲学的旧有轨道上,又基于其独特的个性、经历和体验而有独特的创造性和革新性。列夫·舍斯托夫素以其悲剧哲学、以圣经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自明性、思辨理性、真理等核心概念而著称。他以“以头撞墙”的勇气把追求自由和信仰的启示当做拯救人类自身的途径,把这样一种哲学当做自己终生与之的生死攸关的事业。对于舍斯托夫而言,哲学和文学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他从研究莎士比亚起就把哲学思考深深扎进文学这片丰沃的土壤里,不断地从文学和作家的灵魂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和灵感。他既以批评作家作品的方式阐释其哲学思想,又从哲学思考的视角从事文学批评,可谓左右逢源,相得益彰。他的著述既不乏哲学的思辨性,又富含文学的诠释性,他的确是一个把文学的形象性和哲学的思辨性融为一身的个性独特的思想家。

列夫·舍斯托夫的哲理性文艺批评既无法被纳入上个世纪之初任何一种思潮的框架内,与此同时,又以其独特内容和表现形式赢得了世界各国广大读者,在世界各国哲学文学界拥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其毕生哲学创作都致力于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和追寻圣经中的上帝。十月革命前曾参加俄国世纪初“新宗教意识”运动,成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十月革命后客居巴黎在大学任教,期间开始与西方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著名文学家布伯尔、纪德等交往密切,其哲学思想也在这种高度紧张激烈的深度交往中得以锻炼成熟。俄国流亡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认为列·舍斯托夫是那种“以其全部存在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对其而言,哲学不是一种学科专业,而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业。舍斯托夫认为哲学认识过程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存在的奥秘只有在人的生存中才能得到认识。

 

列夫·舍斯托夫认为欧洲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之后走上了哲学的歧路,以为哲学思维是一种排除主观因素的纯客观认识,是一种纯粹思辨和纯粹逻辑思维。但是,实际上欧洲哲学在苏格拉底时代,本来还有另外一个非亚里士多德传统,这就是圣经传统。这就是不但不排除主观,相反,认为真理就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基础上的一种认识,真的哲学非但不应当排除主观因素,相反,真理就是包括主体全部感官认识在内的一种主观认识。客观的,超越主体认识水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上帝啊,我从深渊向你呼告!”,“以头撞墙”——这就是舍斯托夫发出的“旷野的呼告”。舍斯托夫认为流传至今的亚里士多德著作都是教科书一类著作,而祖述圣经传统的著作却未能流传下来,因此而使后人以为亚里士多德的教科书才是其哲学思想原本具有的形式和外观,以为真正的哲学就是排除了一切主观认识的纯粹客观的纯粹思辨的认识。

按照巴赫金的对话认识论,外位性是我们认识的充足必要条件之一。而我们对列夫·舍斯托夫思想的认识和评价、研究和梳理过程中,外位性同样也是获得真知的必不可少的视角。同此一理,对待列夫·舍斯托夫的宗教哲学批评,我们同样只有站在其外位立场上,才能真正洞悉其精髓。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读进去,还要全面把握列夫·舍斯托夫宗教哲学思想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和语境。这也就是说,单纯从某一学科入手研究列夫·舍斯托夫的宗教存在主义思想,必然只能是捉襟见肘,鞭长莫及。今天,取代19世纪以来的学科分化趋势的,是各门学科打通,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宏观视野上综合运用适用于人文或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学科综合和方法综合,这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大发展趋势。从中俄两国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两国文化历来就具有一种以文学中心主义为核心,以历史和哲学为两翼,平行并进的特点。从学科认识的角度看,单纯从某一学科入手势必难以对所研究文化,进行有机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列夫·舍斯托夫是从文艺批评入手进入存在主义哲学堂奥的,但归结起来,毕竟仍然不失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现象和文艺批评现象之一。

虽然列夫·舍斯托夫终是作为哲学家而得到各国学术界认可的,但其初的出发点和初衷,却是以文艺批评为旨归,从文艺批评入手进行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的。他的部成名作《莎士比亚和他的批评者勃兰兑斯》就显示了这样的特征:从对文学作品的感入和切身体验中提炼哲思。可以说列夫·舍斯托夫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从事哲理思考的写作风格:把对某位作家或哲学家创作的文艺学或哲学史思考和作者本人的思考用一种悖论的方式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舍斯托夫这种独特的哲理思维方式和哲理陈述方式,可以采用他自己一部重要著作的名称来加以概括,即“灵魂中的漫游”。舍斯托夫不是一个体系性思想家或哲学家,但其哲学思考的缜密和逻辑性却丝毫也不输于任何具有精密思维能力的正统哲学家。他摒弃系统性和体系性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会戕害思维,扼杀思想。思维之所以具有属人的特性,正是因为它包含有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真正的哲学思考不应当回避这些矛盾,反而应该直面这类矛盾。他在给尼·别尔嘉耶夫的信中这样写道:“任何东西也不如统一理念那样带给世人如许多冷酷的仇恨”。

哲学家舍斯托夫贯穿一生的创作主题在其成名作《莎士比亚和他的批评者勃兰兑斯》里便初现端倪:人在世上的“定向”,单只依靠科学认识是远远不够和有局限的。一般理念、体系和世界观会遮蔽我们直面具有丰富多样美丑兼具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的那双眼睛。人的具体生活充满了悲剧性: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舍斯托夫自述:在写作这本书时的他,还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的。说他之所以对勃兰兑斯不满,是因为后者忽略了莎士比亚悲剧的生命内涵,而单纯把它们看作是闹剧,是艺术享受而已。在《莎士比亚和他的批评者勃兰兑斯》中,舍斯托夫站在理想主义和崇高道德立场上反对泰纳的实证主义和勃兰兑斯的怀疑主义。这是舍斯托夫一部教条主义的著作。在那个时代,这位丹麦批评家的威望正如日中天,实际许多人并不赞同舍斯托夫那种激烈抨击的态度。舍斯托夫这部激情洋溢感情炽烈的著作,当时并未引起批评界广泛关注。但舍斯托夫的这部著作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舍斯托夫成熟时期所探讨的所有主题,都可以从这部著作中找到。之后舍斯托夫又一连写作了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契诃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著作和论文,继续申述其主导思想。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鲸歌和“金色俄罗斯”丛书主编汪剑钊先生以及张春晓女士的大力支持,俾使这部在研究列夫·舍斯托夫哲学思想方面具有不可取代重大意义的评传,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从而为国内学界同仁提供了一部详实准确的研究基础资料,为进一步深入解读列夫·舍斯托夫乃至整个俄国宗教哲学思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笔者也借此机会对出版列夫·舍斯托夫文集的商务印书馆及其同仁,对列夫·舍斯托夫文集的责任编辑傅楚楚女士,表达真挚的感谢!

是为序。

 

2020年9月4日于京师园

2021年11月2日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导语摘要

列夫·舍斯托夫是苏俄*名哲学家,曾出版三部重要哲学著作:《托尔斯泰与尼采学说中的善(哲学与布道)》(1900),《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悲剧哲学)》(1903),《无根基颂》(1905)。本书系传主女儿(也是哲学研究者)以传主生前与友人的通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本为依据,写成的一部详实可靠的研究评传,对于研究舍斯托夫和整个20世纪俄国侨民学术界的历史状况、时代背景,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无可比拟的作用。本书作者行事低调,全书基本依据传主生前与友人同行家人的通信和回忆撰写而成,轻易不对貌似平淡客观的叙事横加干涉,因此对于研究者价值非凡。



商品简介

列夫·舍斯托夫是苏俄*名哲学家,曾出版三部重要哲学著作:《托尔斯泰与尼采学说中的善(哲学与布道)》(1900),《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悲剧哲学)》(1903),《无根基颂》(1905)。本书系传主女儿(也是哲学研究者)以传主生前与友人的通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本为依据,写成的一部详实可靠的研究评传,对于研究舍斯托夫和整个20世纪俄国侨民学术界的历史状况、时代背景,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无可比拟的作用。本书作者行事低调,全书基本依据传主生前与友人同行家人的通信和回忆撰写而成,轻易不对貌似平淡客观的叙事横加干涉,因此对于研究者价值非凡。



作者简介

纳·巴拉诺娃-舍斯托娃(1900-1993),苏俄哲学研究者,系列夫·舍斯托夫的女儿。



目录

《列夫·舍斯托夫评传》


 


张冰 译


 


目录


 


金色的林中空地(总序)


译序


 


上卷


 


章/00


基辅的童年


莫斯科大学和毕业论文


初发表于基辅出版物上的文章(1895)


 


第二章


出国(1896—1898)


结婚


《莎士比亚和他的批评者勃兰兑斯》


 


第三章


与彼得堡文学家相识(1899)


《托尔斯泰与尼采学说中的善》(1900)


论普希金的文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悲剧哲学》(19031)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的两篇文章


在基辅与别尔嘉耶夫和布尔加科夫认识


 


第四章


未完成的论述屠格涅夫的著作(1903)


《无根据颂》(19051)


别尔嘉耶夫等人针对《无根据颂》的批评文章


《虚无的创造(论契诃夫)》(19053)


 


第五章


发表于各类杂志上的文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尔嘉耶夫等人,1906,1907)


《开端与终结》(1909)


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等人论述舍斯托夫创作的文章


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的“塔楼”


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拜谒托尔斯泰(19103)


 


第六章


瑞士(1910—1914)


《伟大的前夜》(1911)


《惟凭信仰》


回到俄国(19148)


 


第七章


莫斯科(1914—1918)


与哲学家们相会


《超伟大的维亚切斯拉夫》文章与报告


基辅(1918—1919)


《钥匙的统治》


尤里安·斯克里亚宾


雅尔塔与出国(1920 1)


 


第八章


日内瓦(1920);巴黎(1921—1923)


论述《现代人札记》的文章


前往柏林


索邦大学的课程


在柏林的“西徐亚人”出版社出版了三卷著作(第2、3、4卷)


用法语发表了一篇文章两部著作


戈里格里耶夫和索林的肖像


与艾金贡相识


前往庞蒂尼


 


第九章


与格尔申宗通信(1922—1925)


格尔申宗前往巴登维列尔


格尔申宗去世;讣告


与别尔嘉耶夫通信


别尔嘉耶夫移居巴黎


在宗教-哲学学园所做报告(1925)


 


第十章


巴黎(1923—1927)


生病


与茹勒·德·戈蒂耶和本雅明·方丹相识


尼采学会


论述胡塞尔、普罗提诺、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文章


 


下卷


 


第十一章


巴黎,1928—1930


结识胡塞尔和布别尔


舍斯托夫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著作


《在约伯的天平上》俄文版和德文版的出版


托尔斯泰百年诞辰之际发表的系列演讲


《被缚的巴门尼德》


论述罗赞诺夫的文章


 


第十二章


滨海布洛涅,1930—1932


《在法拉利公牛的背上——论述克尔凯郭尔的五章》


修伊萨论述舍斯托夫的著作


舍斯托夫论述克洛纳和布别尔的文章


 


第十三章


滨海布洛涅,1933—1936


《克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哲学》


对印度哲学发生兴趣


论日尔松的文章


《雅斯纳亚·波良纳与阿斯塔波沃》作为报告和文章


70周年


巴勒斯坦之行


论雅斯贝尔斯的文章


 


第十四章


滨海布洛涅,1937—193810


《雅典与耶路撒冷》法文版与德文版出版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克尔凯郭尔的广播讲话


生病


舍斯托夫未能恢复其在波旁大学的讲座课


论述别尔嘉耶夫和胡塞尔的文章


 


第十五章


滨海布洛涅与巴黎,193811


疾病与逝世


论胡塞尔的文章


 


第十六章


舍斯托夫著作的命运(1947—1981)


舍斯托夫档案


舍斯托夫出版物


舍斯托夫著作的俄文版


舍斯托夫在法兰西


舍斯托夫在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