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03.06 6.8折 ¥ 2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瞿岳云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71010799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29392267
上书时间2024-10-20
前 言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是由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决定的。医学科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由它的临床疗效所决定的,临床疗效是医学的核心问题,没有临床疗效,医学也就没有生命力。中医学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它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疑难病症,给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因而不仅受到医学界同时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医学界近几十年来,对疑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其中若干疾病病因病理的阐述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治疗上鲜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当世之下,对疑难病症以西医病名和诊断为基础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各施其长,优势互补,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
所谓“疑”,是疑惑不解,认识不清,难于定论;“难”,是治疗上有难度,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所谓疑难病症,是指临床各科广泛存在的病因复杂,病机错综,症状纷繁,证候疑似,具有难辨难治特点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明代名医张景岳曰:“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病不贵能延医,而贵能延真医。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难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难病也。难其事之难也,斯非常人可知;病之难也,斯非常医所能疗,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在中医学术上有所建树者,不是理论上有所突破,就是在疑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新方新法,疗效卓著。
深入开拓中医治疗疑难病症的研究,是现实临床实践的急切需要,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度,新的疑难病症又不断增多,现代人类不少疾病,西医学亦苦无良法,疗效不佳。因此,加强中医对治疗疑难病症的研究,发掘、探索中医治疗疑难病症的理、法、方、药规律,不仅是临床的客观需要,更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战略之一。
疑难病症的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研究的新领域。疑难病症从痰瘀论治,是中医学的闪光亮点,既有特色优势而又神奇。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颇为复杂,见症多端,故中医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可见之痰浊,即呼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理产物,如脓液、水液、白浊、痰液、鼻涕的分泌物和渗出物。一类是无形不可见之痰,可见诸不明原因,病机复杂,但症状具有“痰”的特点的一类病症。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贮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敝心窍,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变生诸证。因停痰部位不同,故产生的病变各异。诚如《类证治裁》所曰:“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肾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痰之为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广泛,变化多端,易扰神明,症状以病变部位的闷、胀、痞、困、重、麻为主,好发肿块,一般不红不肿不痛,根脚散漫,脉象弦或滑,苔白或白腻。痰性粘滞,故病情缠绵,不易速愈;痰属阴邪,故肿块不红不肿;痰浊阻遏气机,影响气血流通,故有闷、胀、麻、重之感;痰随气行,无所不至,故发病部位不一。凡见上述诸症,其病机都与痰有关,故诸多疑难病症从痰论治,常获良效。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其着力于血瘀证的研究,著《医林改错》一书,发前人之未发,创制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用治血瘀证的著名方剂,颇为后世医家所称颂,至今仍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疑难病症的治疗。验之实践,辨证无误,效如桴鼓。
因病致瘀,称为“瘀血”;因瘀致病,称为“血瘀”。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可谓之第二致病因子。因瘀继发的病证广泛,症、征复杂,且病程多长。在中医学理论之中,素有“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病瘀血作祟”“顽疾多瘀血”“瘀生百病”之说。诸多之疾,从瘀论治,首先当是对血瘀证的辨识诊断。对血瘀证的诊断依据,概而言之,主要有三个方。其一,主要依据:固定性刺痛、绞痛并拒按,夜间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发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或血性腹水;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夹块,少腹急结等;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脉涩,或结,或代,或无脉。其二,其他依据: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肢体麻木,或偏瘫;精神狂躁;腭黏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其三,实验室依据: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血流动力学障碍;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现;特异性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
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疾病及某些奇异怪症,运用常法治之不效,而从瘀论治竟获良效者,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角度视之,乃是因为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及耐缺氧作用;抗纤维化、抗炎和镇痛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疑难之疾,罹患者苦,为医者难,其治确非易事。基于中医学“怪病多痰”“久病多瘀”之理,笔者不顾才疏学浅,着眼于“痰”“瘀”二字立意,历时多年,撰就了这本《沉疴取痰瘀显奇效——瞿岳云教授解读中医学从痰瘀论治疑难病症》。全书虽然共分为“六篇”,实则为“痰”与“瘀”两大部分。依次首先分别阐述了中医学痰饮理论、瘀血学说的历史源流,重点是对诸多疑难病症,中医“从痰”“从瘀”论治的内涵作了广泛的深入的理论探析,着墨浓重而又引人开拓思路,颇给人以启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能治好病就是硬道理。欲助治病者之圆机活法,临证者之触类旁通,其惟多读名医之案也。每家验案之中,必有一生得力之处,细心遍读,能萃众家之所长,集思而广益,从而事半功倍而提高疗效。故书中择有当代名医“从痰从瘀论治”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骨皮肤)科以及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难病症验案“例略”,以冀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如程门雪先生所曰:“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境地。”
斯作乃为疑难病症之治的抛砖之举,但限于水平,难免有不当之处,祈望中医同道和读者不吝指正。
瞿岳云
于湖南中医药大学
本书共分为6篇,涵盖了中医痰的基本理论、诸病从痰论治理论探析、诸病从痰论治例略、中医血瘀理论及研究、诸病从瘀论治理论探析、诸病从瘀论治例略等内容。本书首先分别阐述了中医学痰饮理论、瘀血学说的历史源流,重点是对诸多疑难病症中医“从痰”“从瘀”论治的内涵作出广泛、深入的理论探析,并择当代名医从痰从瘀论治临床各科疑难病症验案佐证。
瞿岳云,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原病证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部分已收入《中医年鉴》。编著学术著作、教材30本,代表著作有《悟变中医》《中医经方全书》《疑难病症中医辨治》《常见病症中医辨治》《中医诊断历代医论》等。
篇 中医痰的基本理论
1中医学“痰”的理念
2痰病学说奠基之作——《诸病源候论》
3朱丹溪从痰论治杂病
4中医痰病学体系
第二篇 诸病从痰论治理论探析
5咳喘哮病从痰论治
6慢性支气管炎从痰论治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痰论治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从痰论治
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从痰论治
10冠心病从痰论治
11急性心肌梗死从痰论治
12原发性高血压从痰论治
13中风从痰论治
14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从痰论治
15眩晕病从痰论治
16慢性心力衰竭从痰论治
17心脏神经症从痰论治
18糖尿病从痰湿论治
19胰岛素抵抗从痰论治
20脂肪肝从痰论治
21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从痰论治
2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从痰论治
23癫痫从痰论治
24抑郁症从痰论治
25肝硬化从痰论治
26慢性胰腺炎从痰论治
27阿尔茨海默病从痰论治
28老年痴呆从痰论治
29多发性硬化从痰论治
30结节性甲状腺肿从痰论治
31失眠症从痰论治
32化学治疗诱导性周围神经病变从痰论治
33鼾症从痰论治
34肿瘤从痰论治
35恶性肿瘤从痰论治
36癌性疼痛从痰论治
37恶性淋巴瘤从痰论治
38胃癌前病变从痰论治
39胃癌从痰论治溯源
40胃癌从痰论治
41胃癌缺氧微环境逆转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从痰论治
42中医痰学说与胃癌干细胞
43肝癌从痰论治
44肝癌复发转移从痰论治
45肺癌从痰论治
46大肠癌从痰论治
4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肤毒性从痰论治
48肿瘤从痰论治的现代研究
49妇科痰证的研究
50月经病从痰论治
51月经病从痰论治
52围绝经期抑郁症从痰论治
53产后抑郁症从痰论治
54男科病从痰论治
55精液黏稠度增高从痰论治
56不育症从痰论治
57小儿单纯乳房早发育从痰论治
58儿童发作性睡病从痰论治
59颈椎病从痰论治
60强直性脊柱炎从痰论治
61多发性结肠息肉从痰论治
62系统性硬化从痰论治
63肥胖合并变应性鼻炎从痰论治
第三篇 诸病从痰论治例略
64内科疑难病症
65妇科疑难病症
66男科疑难病症
67儿科疑难病症
68外科、骨科、皮肤科疑难病症
69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难病症
70奇异罕见顽疾杂病怪症
第四篇 中医血瘀理论及研究
71《黄帝内经》论瘀血概要
72《伤寒杂病论》瘀血致病理论和成就
73《医林改错》瘀血学说成因探析
74《临证医案指南》论治血瘀证特色
75瘀血学说的传承和发展
76“百病皆瘀”的内涵
77瘀血证的独特见解
78中医血瘀证本质研究
79现代血瘀证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篇 诸病从瘀论治理论探析
8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瘀论治
81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从瘀论治
82慢性肝功能衰竭从瘀论治
83肝纤维化从瘀论治
84肝肾综合征从瘀论治
85肺系疾病从瘀论治
86慢性支气管炎从瘀论治
87哮喘从瘀论治
8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瘀论治
89间质性肺疾病从瘀论治
90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从瘀论治
91肺纤维化从瘀论治
9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从瘀论治
93肺源性心脏病从瘀论治
94肺癌从瘀论治
95消化系统疾病从瘀论治概论
96慢性胃炎从瘀论治
97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论治
98老年萎缩性胃炎从瘀论治
99消化性溃疡从瘀论治
100难治性溃疡病从瘀论治
101食管癌从瘀论治
102溃疡性结肠炎从瘀论治
103结肠黑变病从瘀论治
104肛门直肠神经症从瘀论治
105肝硬化腹水从瘀论治
106心血管疾病从瘀论治
107原发性高血压从瘀论治
108老年人高血压从瘀论治
109肾性高血压从瘀论治
110动脉粥样硬化从瘀论治
111冠心病从瘀论治遗传特征研究
112冠心病心绞痛从瘀论治
113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从瘀论治
114心脏瓣膜疾病从瘀论治
115病毒性心肌炎从瘀论治
116糖尿病心肌病从瘀论治
117慢性心力衰竭从瘀论治
118肾病从瘀论治
119慢性肾小球肾炎从瘀论治
120IgA肾病从瘀论治
121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
122狼疮性肾炎从瘀论治
123紫癜性肾炎从瘀论治
124慢性肾衰竭从瘀论治
125血液系统肿瘤从瘀论治
126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从瘀论治
127骨髓增殖性疾病从瘀论治
128白血病从瘀论治
129获得性易栓症从瘀论治
1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从瘀论治
131糖尿病从瘀论治
132糖尿病并发症期从瘀论治
133糖尿病足从瘀论治
13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瘀论治
135胰岛素抵抗从瘀论治
136代谢综合征从瘀论治
137脂肪肝从瘀论治
138干燥综合征从瘀论治
139阿尔茨海默病从瘀论治
140脑梗死从瘀论治
141血管性抑郁症从瘀论治
142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从瘀论治
143血管性头痛从瘀论治
144紧张性头痛从瘀论治
145帕金森病从瘀论治
146健忘症从瘀论治
147顽固性失眠从瘀论治
148精神疾病从瘀论治
149恶性肿瘤从瘀论治
150妇科疑难性发热从瘀论治
151月经病从瘀论治
152月经量过少从瘀论治
153原发性痛经从瘀论治
154膜样性痛经从瘀论治
15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从瘀论治
156乳腺增生症从瘀论治
157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现代研究
158子宫肌瘤从瘀论治
159慢性盆腔炎从瘀论治
160卵巢早衰从瘀论治
161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从瘀论治
162异位妊娠从瘀论治
163先兆流产从瘀论治
164复发性流产从瘀论治
165慢性前列腺炎从瘀论治
166前列腺增生症从瘀论治
167不育症从瘀论治
168小儿肺炎从瘀论治
169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从瘀论治
170小儿脑性瘫痪从瘀论治
171胆囊息肉样变从瘀论治
172急性胰腺炎从瘀论治
173周围血管疾病从瘀论治
174红斑性肢痛症从瘀论治
175骨科疾病从瘀论治
176颈椎病从瘀论治
17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瘀论治
178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从瘀论治
179骨关节炎从瘀论治
180膝骨关节炎从瘀论治
181类风湿关节炎从瘀论治
182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从瘀论治
183皮肤病从瘀论治
184过敏性紫癜从瘀论治
185结节性红斑从瘀论治
186银屑病从瘀论治
187斑块型银屑病从瘀论治
188慢性荨麻疹从瘀论治
189痤疮从瘀论治
190黄褐斑从瘀论治
191慢性肛周湿疹从瘀论治
192艾滋病从瘀论治
193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从瘀论治
194白塞综合征从瘀论治
第六篇 诸病从瘀论治例略
195内科疑难病症
196妇科疑难病症
197男科疑难病症
198儿科疑难病症
199外科、骨科、皮肤科疑难病症
200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难病症
201奇异罕见顽疾杂病怪症
本书共分为6篇,涵盖了中医痰的基本理论、诸病从痰论治理论探析、诸病从痰论治例略、中医血瘀理论及研究、诸病从瘀论治理论探析、诸病从瘀论治例略等内容。本书首先分别阐述了中医学痰饮理论、瘀血学说的历史源流,重点是对诸多疑难病症中医“从痰”“从瘀”论治的内涵作出广泛、深入的理论探析,并择当代名医从痰从瘀论治临床各科疑难病症验案佐证。
瞿岳云,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原病证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部分已收入《中医年鉴》。编著学术著作、教材30本,代表著作有《悟变中医》《中医经方全书》《疑难病症中医辨治》《常见病症中医辨治》《中医诊断历代医论》等。
篇 中医痰的基本理论
1中医学“痰”的理念
痰字,康熙字典中音談,谓“胷上水病,病液”。秦汉至晋无痰字,此时称咳出的黏液为涕、沫、汁等。汉、晋时代开始出现“淡饮”一词,至隋代始出现“痰”字,唐代以后成为专有名词,并取代之前“涕”“沫”“汁”等代表咳吐黏液的含义。
痰病学说是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中医学的“痰”除指咳吐之痰外,尚有重要的病因学涵义。“痰”的病因学涵义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初步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发展。其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痰”致病的属性,其次是将“痰”微小化。痰的病因学涵义的形成,为很多病症尤其是一些疑难病症从痰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痰”的涵义
提到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产生于气管或支气管,由其黏膜分泌,经由口鼻咯吐而出的黏稠、混沌的液状物质,即平时所说的“吐痰”之痰。而中医学所论之“痰”,除了上述涵义之外,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病因学涵义,即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症的致病因子。痰能阻滞机体气血,流窜经络,妨碍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痰”的病因学概念
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内经》全书中也无“痰”字。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150—219年)的《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其在秦汉之际或先秦已有原始资料,但成书不早于东汉。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癖”之类的记载。其曰:“巴豆,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恒山,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则记载:“膈上病痰满咳嗽吐。”从上述内容上可见,当时的“痰”指的是呼吸道之痰。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饮俱作“淡饮”称。《校订神农本草经》序文中曰:“其经文或以痒为养,创为疮。淡为痰,注为蛀,沙为砂,兔为菟之类,皆由传写之误,据古订正,勿嫌惊俗也。”因此,可以认为不论称之为“淡”或“痰”,秦汉时期之“痰”,其所指为呼吸道之痰,“痰饮”“痰癖”为与呼吸道之痰有关的一种病症。
魏晋南北朝时期,《脉经》《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等著作中虽然“消痰”“去痰”“除痰”“治痰”“破痰”的药物记载逐渐增多,但其所指之痰,仍为吐痰之痰。但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痰实”“痰热”“痰厥”“痰壅”等词汇,如《名医别录》曰:黄芩“治痰热,胃中热”;《本草经集注》曰:芒硝主治“腹中痰实结搏”;《肘后备急方》曰:“其病亦是痰壅霍乱之例,兼宜以霍乱条法治之”等。其本意是对吐痰之病症进行虚、实分类或寒、热分类,但这种提法为此后“痰能致病”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肘后备急方·治胸膈上痰·诸方第二十八》曰:“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方……此本在杂治中,其病是胸中膈上。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将痰相关之病症从咳嗽、胸腹部疾患扩充到头部之头痛,可以说是“痰可无处不到”观念的端倪。
从咳吐之痰发展到病因学涵义的痰,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其致病的属性,这始于隋代的巢元方。在其所著《诸病源候论》有曰:“痰者,由水饮停积在胸膈所成。人皆有痰,少者不能为害,多则成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