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6.29 6.4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俊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80231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391319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 序在新的时代认识与研究青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社会与四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感叹曾经年轻的“80后”已不再年轻时,“90后”和“00后”正逐渐进入青年的队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新一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在变化,新一代青年的人生经历也在变化。如何正确地认识当代青年、研究当代青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需要付出努力认真对待的任务。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青年是一个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变化的概念。青年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是我们正确认识青年、了解青年现象、研究青年问题的三个基本途径。青年作为社会的新成员,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新生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的社会角色所体现的社会特征更为重要。而被称作“社会学想象力”的特定视角,是我们理解青年和青年现象、认识青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工具。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青年都不曾有过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出生和成长的这四十多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四十多年。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制度的变革异常激烈,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元化发展十分明显。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宏观的、无处不在的、每一位青年都置身于其中而无法逃避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社会环境,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一代青年成长过程及其结果的基本背景和客观前提。因此,只有把发生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的各种现象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特别是将他们的各种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宏观结构变迁、历史文化变迁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何以成为今天的他们,如同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一样。总序在认识和研究青年方面,除了明确青年的年龄特征外,还应将青年看作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并清楚认识这一特定群体“过渡性”的本质。从青年个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过渡性”的含义是发展的、暂时的,是走向成熟的。青年的任务是从受教育过渡到工作,青年的成长环境是从家庭过渡到社会,而青年的人格也是从对父母的身心依赖过渡到自我独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过渡性”的含义是继承的、传递的。青年不仅要成为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主力军,而且要在这种生产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文化的承接与传递的历史使命。因此,青年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经济、政治机构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青年扮演着社会文化的继承者、新的社会成员、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后备军等多重角色。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但家庭中却永远只有子女,学校中只有学生,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有青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青年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社会身份特征,以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角色内涵。或许是一种偶然,也或许是一种必然,四十年前的1982年初,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留在学校团委工作。在开始做青年工作的同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青年研究之旅。青年研究是我*早从事的、长期关注的、发表成果*多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发表的篇学术论文就是刊登在《青年研究》1982年第10期上的《低年级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十年后(1992年),我指导的届硕士研究生也从事青年方向的研究。又过了约十年,即2001年,我招收的届博士研究生同样从事青年社会学方向的研究。四十多年来,我陆续培养了一批关注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青年研究者。写这篇序言时,我在知网上查了一下,从1982年至2021年,我自己以及我与学生一起撰写的有关青年主题的论文,有80篇之多,占了我全部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2012年,我曾组织我的这些致力于青年研究的学生一起开展青年问题的课题研究,合作撰写并出版了课题成果《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17年至今,我开始担任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届、第二届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同时兼任《广东青年研究》《青年发展论坛》等青年学术刊物的顾问。所以,当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希望我发起出版一套“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丛书”时,我很愉快地答应了,并积极支持。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准备,批六本著作即将出版发行。这其中,既有关于青年有序政治参与、青年社会参与方面的研究,也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以及青年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二孩、三孩政策背景下青年女性工作和家庭冲突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选题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们关注当下青年现象、探讨当前青年问题的学术敏感性。同时作者们通过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以及运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并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一定新意和参考价值的结论。这几本著作的作者都是我的学生,多年前,他们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做博士后时,都只有20多岁。他们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是标准的年轻人。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取得了博士学位,有些已经成为教授、研究员,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看着这一批已不再年轻的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在这套丛书出版发行的时候,我希望、我欢迎,同时我也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关注青年、研究青年的学者带着他们关于青年研究的新作加入到这一套丛书中。半个世纪以前,当我自己还是青年时,印象*深的是主席对青年人说过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愿意用这段话作为结尾,献给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及所有关注青年、热心研究青年的人们!我相信,在青年研究的领域里,只要探索的热情不减,我们将永远年轻!风笑天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导语摘要

本项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借助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状况,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客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便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徐俊,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中心主任,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成员。在高校从事思政理论课及社会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研究近20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人文社科项目、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在《教育发展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3部。



目录

导 论 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1

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

一、研究背景1

二、问题的提出3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意义5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理论价值6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现实意义6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进展7

一、相关研究回顾8

二、相关研究述评32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35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35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36

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基础理论研究38

节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相关概念解读38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解析38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解析48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要素结构56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构成要素56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目标维度60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过程65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理论基础71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蕴含的相关方法论71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74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76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与利益辩证关系理论78

五、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80

六、其他学科关于思想政治认同方面的思想83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状况分析86

节 数据来源及样本概况87

一、数据来源87

二、样本概况88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认同状况分析89

一、对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情况89

二、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情况92

三、对人生价值和公民道德的认同情况95

四、对个人具体品行的认同情况97

五、对相关思想政治观点认同的个体特征差异分析99

六、统计分析中发现的若干问题100

第三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状况102

一、大学生对思政课核心教育内容的认知状况103

二、对相关课程代表性观点的认知状况106

三、对思政课教学诸要素的认同状况113

四、统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129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132

节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宏观环境因素132

一、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132

二、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136

三、社会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142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制约因素147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147

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151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课程因素162

一、思政课“05方案”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162

二、现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其他问题169

第四章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对策分析178

节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原则178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原则178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六个要”原则179

三、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原则182

四、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总体性原则184

五、切实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原则186

第二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具体路径187

一、全面提升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187

二、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192

三、不断优化与创新认同客体194

四、大力推动认同介体的改革创新198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202

第三节 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同208

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208

二、思政课的师资管理和教学评价212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216

节 简要总结216

一、对本项研究的简要回顾216

二、本项研究存在的创新与不足217

第二节 未来前瞻218

一、对现有研究的总体印象218

二、对未来研究的初步前瞻218

参考文献219

附录230

后记237



内容摘要

本项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借助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状况,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客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便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主编推荐

徐俊,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中心主任,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成员。在高校从事思政理论课及社会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研究近20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人文社科项目、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在《教育发展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3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