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2.47 4.8折 68 全新

库存1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怀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5258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389974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当代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问题
   以往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甚至包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都明显存在着对空间问题的忽视以及理论上空间维度的缺失。空间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被惯俗的理解方式所误导。这里所说的空间实际上既不是物理学、几何学意义上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我们所理解的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机制。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
    1.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已经从物的和社会关系的生产走向空间的生产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生产”主要被理解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后还有意识和“精神”的生产。其中,物质层面的生产和再生产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而在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马克思时代的物的生产走向空间的生产,这里并不是说具体的物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后者所取代,而是指“空间的生产”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但是一定空间与时间制约下的物质生产,而且更是一个不断地超越地理空间限制而实现的空间的“自我生产”过程,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和再生产本身就是空间的,而不是空间中的物的生产。资本的生产本质上不是简单的重复生产,而是不断扩大、突破自身界限的再生产。伴随资本的扩张的,是空间的拓展。而且这种空间的拓展并不仅仅是传统地缘意义上的地理空间的扩张,而是经由对日常生活、微观身体等领域的“殖民”走向抽象化、内在化控制。资本的扩张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和殖民需求生产出特定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的空间,这种生产出来的空间成为这个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现实地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2. 资本在空间领域的扩张是资本主义不断延续和幸存的关键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化的理解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理解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而且也是理解资本主义所以不断得以延存的关键。我们知道,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界限。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当生产力超出自己的时空界限的时候,社会中仅存的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抗也会激化到极致,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而列宁更是曾经断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后阶段。然而实际上,资本主义始终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甚至可以说在当代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除了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面对危机不断进行制度上的自我调整之外,资本在空间领域的拓展和殖民也是重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说,资本就像一个吸血鬼,通过不断地扩张和压榨,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而空间就成为资本扩展的核心领域,空间扩张成为资本扩展的核心工具和手段。
    3. 当代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呈现为不断变化着的全球性金融重组周期与形形色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重组的地理景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范围的扩展以及对国家管理和规划的高度依赖性,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新的空间与时间重组。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又呈现出如下新的地理景观:金融资本不受地域限制地更加全球化流动。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首次发生于一系列的边缘性国家和区域,而许多核心国家已经历了广泛的区域性工业衰退。工业与资本加速的地理流动,引起了各国政府之间投资的地域性竞争。各国国内区域的劳动分工也正相应地发生着剧变。随之导致高工资/高技术工人与低工资/低技术工人之间的愈益明显的职业两极化,这加剧了劳工内部的竞争与矛盾。而职业、种族、民族、移民身份、收入、生活方式和其他与就业相关的可变因素,正在制造愈益严重的“区隔”现象。另外还有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难以为继的分裂趋势。只有理解了这种全球性空间的结构重组,以及由之带来的全新的地理景观,才能在当代的意义上重新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
    4.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
    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呼唤问题意识的重建和方法论上的全新变革。要想真正去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也取得相应的突破。缺乏空间要素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空间必须成为辩证法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即使我们不一定套用哈维的说法,要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值得关注。我们认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解、研究,须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结合起来,将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结合起来,既要探讨资本主义在时间上的发生过程,也要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布展。用哈维的话说,我们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即研究“资本主义怎样生产了它自己的地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论上的“转向”或“升级”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开放的、辩证的方法,既注重资本主义的总体化和一体化的特征,也关注其内部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既重视对具体的、区域的地理学景观进行探究,也注重对抽象的话语、概念布展进行分析、探讨。
    5. 空间既是资本主义压迫的政治工具,也是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所在
    资本主义本身不断地扩张,使得空间成为资本挤压的对象。空间统治是资本主义进行统治的全新的和为抽象的方式,也是为恐怖的方式。资本主义的空间压迫不是单单表现为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压迫。资本通过生产或再生产出其特殊的社会空间(关系)和实践秩序,以柔软却又强制的方式意识形态地将人类的日常生活空间占满,将人们的身体规训,人从而成为资本空间扩张和自我增殖的产物。资本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民族、国家、阶级等本来固有的差异重新生产与强化出来。但资本主义的空间化过程带来的压迫是不是就无法逃脱?现代人是不是就注定已经“无可反抗”或“无家可归”?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的空间化进程,正是为了寻找工人阶级斗争和社会解放的现实可能性空间。
    资本主义的空间化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且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与更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这就是从重视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发展问题研究转向对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研究,特别是从以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为核心的研究转向对空间辩证法问题的研究。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题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及思想文化界“空间化转向”现象的哲学论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是互不相干的:当人们讨论空间问题时,社会历史是在视野之外的;而在人们思考历史问题时,空间又消失了。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空间观与历史观彻底统一的角度,把空间问题提升为“空间化”问题。一方面把空间动态化地理解为历史发生的前提与结果,另一方面把历史具体化地理解为具有持存性、共存性形态的社会空间关系存在。其次,把空间化问题从一个哲学范畴与社会理论问题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特征与核心课题。
本书首先从讨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化概念问题入手,进而从空间化视野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的“再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等问题。接着重点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理论来源与基础问题,并专题性与个案性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理论。后集中讨论空间化视野中的现实哲学问题,包括城市哲学问题与中国道路的空间化历史与逻辑等问题。



作者简介

刘怀玉  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及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务。所作博士论文入选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9),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2012)。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主要著作有《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2001)、《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2006,2018)、《资本主义理解史  第三卷  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2009)、《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刘怀玉集》(2013)。主要译著有《空间的生产》(2021)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


节 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 
一、 空间化研究已成为现时代突出课题
二、 以往研究的空间角度的缺失及其基本难题
三、 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的思想谱系考古
四、 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研究如何可能


第二节 “空间化转向”问题研究现状、基本概念和历史逻辑
一、 “空间化转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空间化转向”的若干基本概念问题
三、 “空间化转向”的历史逻辑


第三节 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问题
一、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当代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问题
二、 全球化:交往—分工史观的世界化VS.资本积累史观的等级化
体制
三、 城市化:生产、消费、交往中心论VS.资本积累与调节的地理景
观论
四、 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观:阶级统治工具论VS.资本积累的调节—
统治空间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空间化理解


节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
一、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形态
二、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清理与激活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问题域及若干研究途径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概念探源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空间观之形成及其局限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概念之多重意义
三、 马克思“用时间去消灭空间”的“空间化”思想片论


第三节 帝国主义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思想探源
一、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打开空间化解释的一个历史缺口
二、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及其当代方法论价值
三、 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空间化意蕴
一、 广义与狭义:研究对象之分或者叙述方式之别
二、 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三、 广义与狭义之争的历史误区和当代反思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当代空间化理解
一、 历史辩证法:的、“单义”的辩证法
二、 社会历史实践中的辩证法及其“多义”性
三、 当代社会批判理论视域中的“弱义”辩证法及其空间化意义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历史回顾与当代空间化理解
一、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体系探索的回顾与反思
二、 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解
三、 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重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努力
四、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的诠释及其影响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思潮的空间化理论研究


节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方法到当代空间化社会批判哲学
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空间哲学方法
二、 列斐伏尔、阿尔都塞、哈维与吉登斯的空间化社会批判哲学建构
三、 马克思主义空间化社会批判哲学建构的当代理解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的“现在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一、 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旅行”与“越界”
二、 资本统治逻辑批判及其不平衡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三、 物化统治批判、结构主义的多元决定论与不平衡发展问题
四、 当代西方左派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想象与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转向”
六、 大卫•哈维:资本的过度积累、经济危机及其转移的经济地理学分析
七、 尼尔•史密斯: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地理辩证法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哲学转向”的空间化反思
一、 如何图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哲学转向”?
二、 马克思主义需要回到市民社会理论才能开出自己的政治哲学与文化理论吗?
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仍然是政治哲学与文化研究的基础方法论
四、 阿尔都塞:作为经济基础的凝缩和伪装的政治与文化
五、 霍尔:作为对统治结构的反抗和解构的文化研究
六、 哈维:作为科学抽象具体化的政治文化地理学
七、 詹姆逊:作为空间化“认知图绘”的政治文化研究


第四章 列斐伏尔的空间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节 列斐伏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转向”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祧之祖
二、 西方学界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概况
三、 列斐伏尔去世之后英语世界的“空间研究转向”


第二节 《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化历史唯物主义观
一、 传统解释模式的突破与空间问题意识的自觉
二、 空间与生产、空间与社会的双向解构和重构
三、 空间化视野中的人类空间历史谱系
四、 简短的结语


第三节 《空间的生产》的空间辩证法思想
一、 一部风格独特、思路谲异的哲学天书
二、 一部曲折而复杂的接受史
三、 对《空间的生产》一书的形成具体语境的重新回顾
四、 对“三元空间辩证法”的不同理解
五、 对“作为具体的抽象”的空间概念的深入理解
六、 《空间的生产》中的矛盾空间辩证法思想


第五章 空间化视野中的城市哲学与中国道路问题研究


节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城市哲学总问题
一、 引论
二、 在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之路
三、 在城市历史中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来源
四、 在城市历史比较研究中突破历史哲学思辨的束缚
五、 在地租与资本的关系中破解城市问题
六、 在全球化空间生产视野中理解城市问题
七、 在未来社会的科学与理想中理解城市问题


第二节 “城市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辩证法与中国道路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题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及思想文化界“空间化转向”现象的哲学论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是互不相干的:当人们讨论空间问题时,社会历史是在视野之外的;而在人们思考历史问题时,空间又消失了。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空间观与历史观彻底统一的角度,把空间问题提升为“空间化”问题。一方面把空间动态化地理解为历史发生的前提与结果,另一方面把历史具体化地理解为具有持存性、共存性形态的社会空间关系存在。其次,把空间化问题从一个哲学范畴与社会理论问题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特征与核心课题。
本书首先从讨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化概念问题入手,进而从空间化视野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的“再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等问题。接着重点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理论来源与基础问题,并专题性与个案性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理论。后集中讨论空间化视野中的现实哲学问题,包括城市哲学问题与中国道路的空间化历史与逻辑等问题。



主编推荐

刘怀玉  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及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务。所作博士论文入选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9),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2012)。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主要著作有《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2001)、《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2006,2018)、《资本主义理解史  第三卷  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2009)、《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刘怀玉集》(2013)。主要译著有《空间的生产》(2021)等。



媒体评论

    长期以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空间问题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来研究的。本书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理解空间问题,并试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空间化理解,进而对当代社会的空间化发展问题作出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这是值得鼓励的思想探索。
——南开大学杰出教授  王南湜

    空间问题,就像时间问题一样,是当代哲学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国内学界对此“空间化转向”的综述和探讨日有增益,但从根本处思入空间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书不拘泥于一般的义理引申和学理建构,而是从现实对理论的追问着眼,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来思考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空间辩证法意义,因而展现为一项独有见地且颇具启发意义的空间哲学研究。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吴晓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