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8.04 3.8折 ¥ 4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凉月满天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81061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389118
上书时间2024-10-20
苏轼是个恋生的人,连做神仙也不羡慕,你看他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可是,人间又有什么好呢?“怀弟子由”,兄弟情深,不也一样天各一方?而且,人间有贬谪、有诬陷、有系狱,有恐慌、有焦虑、有忧心。
越是杰出的人,遇到这些灾祸的概率越大,所不同的只是人和人的不同反应。屈原幽愤沉江,曹操横槊赋诗,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刘伶辈寄情于酒,陶渊明怨而归隐。相较他们,东坡在泼天冤枉和迫害面前,显得平和得多。支撑他走过一生劫难的,倒更像是一种天真。
天真是老天生人而自带的真纯,这种真里有天生对世上美好事物的热爱,爱吃、爱睡、爱交友、爱好心情、爱诗、爱词、爱春花和秋月、爱生命。他像杰克·伦敦笔下的和狼搏斗的主人公一样,勇猛、坚持得让人敬畏。
东坡先生贵乎自知的同时,更是磊磊落落,如松生石上,如云开月明,襟怀豁达,绝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以,他和酒徒来往,和娼妓来往,和挑夫贩卒来往。他为草民请命,和变法不当、误国殃民的新党抗争,和心胸狭隘、把新党好的一面也全面抹杀的旧党斗争,不惜丢官去职,一贬再贬。贬来贬去,一路贬到了海岛琼崖。
00
00
东坡贬官,他所到之处,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改革邑政,尽可能多地采取便民措施。这是为官本分,不必多说。不过,在贪官多如牛毛和酷吏敲骨吸髓的压榨之下,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有这样的好官,实属百姓之幸。
在整个文学史长河中,东坡是一代泰斗。诗不必多说;他也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有名的关西大汉,铁板铜琶,一曲大江东去尽得豪迈风流;书绝,他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画绝,卓有主见,竹石自成骨格。
在整个思想哲学史长河中,东坡仍旧占据重要地位。他从本质上讲是个儒生,可是思想中却濡染了佛老气息。儒也,居于高位,主张“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这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精神一脉相承,只不过一个死而后已,一个死而不已。死后的事情无人知晓,活着执着已经十分难能可贵,更何况东坡的执着没有一毫的私利之心。被捕遭贬,被谗遭忌,却又旷达超然,“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
他历尽磨难也不怀石自沉,整天受海南岛的暑热湿瘴熏蒸也没有得不治之症。贫而无衣,穷而无援,他还身板站得直直的,还能够笑得出来。
东坡什么品质都不缺,少的是剑拔弩张、决眦欲裂的愤怒。他面对诬蔑和迫害也恐惧,也害怕,但不以头触柱、破口大骂,反而在牢里面呼呼大睡。
好容易捡回一条命来,但被贬官远地,不但能睡得着,而且睡得美,美起来赋诗一首:“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贬他的章惇一看:嚯,东坡过得蛮惬意,再贬!得,又贬得更远了。
远了不怕呀,流放到琼崖海岛,他又馋上荔枝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吃蚝也吃上了瘾,写信叮嘱别人,可别告诉人家,怕那些京官都谋着外调,跑这里来分他的蚝吃。
蜀犬吠日,越犬吠雪,高风亮节的人太少了,引得小人如此的惊悸,急欲除之而后快。
你不是高吗?贬你、囚你、发配你。
你不是洁吗?诬你、陷你、污秽你。
你不是笑吗?惊你、吓你、折磨你。
如有可能,除掉你。
“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抓文人,不是抓大盗,如此劳师动众,让人痛恨,吓得大人孩子哇哇哭叫,女人骂东坡:“你就爱写书,写书有什么好处?吓死我了!”
苏轼也后悔,书稿“悉取焚之”。用心血凝成的文字,十之七八化成灰烬了。
黛玉焚稿断的是对宝玉的痴情,苏轼焚稿是想断了对文字的痴情,火光里飞舞着一群流泪的灰蝴蝶。
可是,痴情能断吗?苏轼今生肯三缄其口、断墨封笔吗?天赋异秉,激情涌动,灵慧之气在胸中左冲右突,找不到出口。“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嗔我却须吞”。把将要冲口而出的诗句咕嘟一声吞进肚里,真难受。
不过,东坡就是东坡,“恶衣恶食诗愈好,恰似霜松啭春鸟”。又写起来了,真像一个屡教不改的惯犯,又像一个摔得鼻青脸肿仍不改其志的小孩子,天生的纯真里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这就是不肯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的东坡,被辱受创,赤子之心不改。
这个人的生机和活力怎么都压制不住。受了多少苦,起而复降多少次,仍旧初衷不改,是为真丈夫。
人类自从私有制确立,就有了竞争、比较,连打扑克都有争上游。有的争盛名,有的争厚利,有的比才气,技不如人,才不如人,若非心怀恬淡,就必然会产生极阴暗的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所导致的直接的行为就是造谣中伤、打击排挤,越不修养自身,对其善加掌控,“恶之花”就开得越艳。东坡才气太高,位列文士之首,以其磊落之心,给了阴暗的文人群体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天生的一双赤子眼睛,看不透,或者说觉得不值得去看透和研究世上的虚伪、奸狡、阴毒,于是东坡被诬陷、被关监、被贬谪到了荒山野岭,差一点就成了恶的牺牲品,被献上人性的祭坛。
人来抓了,凶神恶煞般到处乱搜乱嚷,吓坏了妇女小孩,他也吓得要死,惶恐不安,几欲投水,在监狱里又几欲轻生,所幸终他没有。
生在东坡之后是我们的幸运,目睹他的命运在生死一线间徘徊,我这后人又替他捏一把冷汗。
东坡去世了,终于没有像他担心的那样死在海南荒芜之地。徽宗即位,他遇赦北归,第二年死在了常州。
他死了,朋党之争仍未结束。新党上台,当权群小恨不得对苏轼食肉寝皮,把以他为首的元祐年间的蜀党开列了一份长长的黑名单,刻在石碑上,树立全国各县,诏告天下:凡是碑上有名的这三百零九人,本人及其子孙皆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亦不得与这些人的后代通姻,就是订了婚,也要奉旨取消。
这就是著名的元祐党人碑,它本来立着是要对苏轼等人斩草除根的,却不料事与愿违,苏轼之名越传越远、越叫越响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到了现在,宵小奸徒因了东坡而扬其恶名,也算做到了千古不朽,而苏轼仍旧高踞文学史的,俯瞰群雄。
生于屈子之后,五柳之后,李杜之后,东坡之后,雪芹之后,何其幸哉。深夜翻书,读着他们的文字,我心里生发出久违的高尚情感。这些文字若绵绵细雨,滋养了整个干涸的文化沙漠和人的心田,成了人的心灵后一片绿洲。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付出的不仅是心血,还有疼,还有悔,还有饥饿和病酒,还有伤痛和疲惫,还有异地漂泊、孤村僵卧、愤而自戕。
苏子自诞生到死亡,他的人已经消失,文字和精神却始终没有湮灭,经过代代打磨,越发煜煜生辉。可是只有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来关注一下这个天真的古人了,东坡的坦荡敌不过现世的蝇营狗苟,东坡的才气敌不过现世闪闪发光的黄金白银,东坡的高尚敌不过现世追求的高官厚禄。
现世里可以出大作家,却出不了苏东坡了;可以出大哲学家,也出不了苏东坡了;可以出大政治家,也出不了苏东坡了。东坡这个成年的、长满胡子的大男人眼睛里的纯净和天真烂漫成了稀缺之物。
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说:“当令此人出一头地。”果然,前辈给后辈让路,大加引荐,由是苏轼才文名大振。东坡给还没出名且小他十岁的黄庭坚写结交信的时候,口气又是那样的谦和有礼,绝不盛气凌人。现在还有谁肯避让称扬,让别人出一头地呢?互相贬抑倒是层出不穷,阴暗的角落里充塞的那都是什么?
东坡的命运如此。他生于古世,群小围困,天生英才多磨难,梅花的香都来自苦寒。
林语堂笔下的东坡机智、幽默、诙谐、豁达、顽皮;余秋雨笔下的东坡悲壮、气沮、疲惫、狼狈;《赤壁赋》中的东坡深思、睿智,有隐逸之志,气质沉静而神思飞扬;“大江东去”中的东坡豪迈;“明月几时有”中的东坡清丽;悼亡诗和祭小二娘的祭文中的东坡深情款款,悲哀无限。
这个人很难定位,真像他自己作的禅诗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走近他,就是发现一座宝藏;走进他,就是走进一座迷宫。到处是他的诗文、他的言笑、他的传奇、他的精神,他仰天大笑的身影镶在蓝天之上,熠熠生辉。
苏东坡虽然在仕途上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始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
本书是一部集成了人物经历和诗词鉴赏的美文传记,以时间为主线,生动地讲述了苏东坡辉煌而又曲折的一生。作者将苏东坡的作品与其创作背景紧密结合,不仅带领读者品鉴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词,还引导大家走进他的世界,跟着他在求学之路上前行、在仕途上摸爬滚打,轻嗅他的文化气息,领略他所在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触摸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苏东坡。
凉月满天,河北正定人,正定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专家,《读者原创版》《文苑》《特别关注》《你我她》等杂志签约作家、“心灵鸡汤”签约作家,“淘漉文化”等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有《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1213评论)《美人如诗:林徽因传》等。
新科进士
节四海雍熙、八荒平静_ 002
第二节表里洞达的苏序_ 008
第三节同年娶妻的兄弟_ 014
第四节登科如拾芥_ 023
初入仕途
节服丧,进京_ 038
第二节制科考试_ 045
第三节凤翔赴任_ 055
第四节外官变京官_ 072
第五节王弗病逝_ 078
杭州通判
节熙宁变法_ 082
第二节官妓与和尚_ 088
第三节会写词的判官_ 101
乌台诗案
节人间炼狱_ 108
第二节徐州抗灾_ 119
第三节文坛盟主_ 126
第四节死里逃生_ 133
黄州东坡
节被贬黄州_ 152
第二节东坡居士_ 158
第三节东坡肉_ 166
第四节也无风雨也无晴_ 170
第五节《念奴娇·赤壁怀古》_ 176
盛衰跌宕
节告别黄州_ 179
第二节荣宠无两_ 188
第三节旧党分裂_ 195
第四节为民办事_ 202
彻底离开
节一贬二贬_ 218
第二节北归无望_ 233
第三节苦中作乐_ 249
第四节小舟从此逝_ 255
尾声_ 264
苏东坡虽然在仕途上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始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
本书是一部集成了人物经历和诗词鉴赏的美文传记,以时间为主线,生动地讲述了苏东坡辉煌而又曲折的一生。作者将苏东坡的作品与其创作背景紧密结合,不仅带领读者品鉴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词,还引导大家走进他的世界,跟着他在求学之路上前行、在仕途上摸爬滚打,轻嗅他的文化气息,领略他所在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触摸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苏东坡。
凉月满天,河北正定人,正定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专家,《读者原创版》《文苑》《特别关注》《你我她》等杂志签约作家、“心灵鸡汤”签约作家,“淘漉文化”等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有《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1213评论)《美人如诗:林徽因传》等。
第二节 制科考试
制科,又称制举,还有一个名字叫大科。
所谓“制”,“天子之命为制”,也就是说,此次考试由皇上出题,亲自面试。
几年一制没有硬性规定,视具体情况而定,所谓“制举无常科”。
宋朝气数绵延几百年,制科就考过二十二次。北宋和南宋的进士总数近四万之多,够资格参加制科考试的只有41个。能参加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四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和孔文仲。几百年里只出了这么四个——而且苏轼是一个人占了两个名额。他一共参加过两次制科,一次是仁宗时代,一次是英宗时代,两次都入了三等。
苏轼次参加制科考试,是在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
仁宗一朝,参加制科者,要有二位大臣举荐。
推荐人很不好找。朝中大员或者大学者怎么会随便给人当推荐人呢?万一看走了眼,推荐上去的人祸国殃民、作奸犯科,推荐人是要被连坐的!
苏轼的推荐人就牛了,既是朝堂大佬,又是文人之首——欧阳修。欧阳修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大包大揽:“……臣今保举,堪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欲望圣慈召付有司,试其所对。如有缪举,臣甘伏朝典。”就是说,我今天保举的这个人,够资格参加制科考试,希望皇帝能够垂爱,试试他的本事。如果我保举错了,想怎么罚我,就怎么罚我。
苏辙受了官员推举和保荐,结果出状况了,他生病了,不能参加制科考试了。
结果,制科考试的时钟居然停摆了。宰相韩琦跟皇帝说:“今年应召制科的士子里面,只有苏轼、苏辙有声望。现在苏辙却病了,这么一来,只有一个能参加考试,另一个参加不了,太让众人失望了。”
于是,这个如此庄严的考试,就因为苏辙生病而延期。
韩琦做过王安石的上司,王安石在日记里这样评价他:“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仁宗也许是想:好吧,你长得这么好看,说什么都对。
这下,苏轼哥儿俩的面子就大了。
在被人推举后,参考制科的人还要经历三个规定的程序:
步:向两制(即掌内制、外制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呈送平时所作策、论五十首,两制选取词理俱优者参加阁试;
第二步:秘阁试六论;
第三步:参加皇帝的御试。
苏轼哥儿俩闭门苦读半年多,后来制科考过了,当上官后日子好过了,苏轼跟人说,他在乡间的时候,饭桌上只有米饭、萝卜和清汤,号称“三白饭”,他却特别满足。
于是人家就给他送请帖,说请他吃“皛(jiǎo)饭”。他很好奇,一早就到了,结果只有一碗白饭、一盘白萝卜、一碗白水,原来这就是“皛饭”。
他是吃了亏不还回去的性子吗?过了一阵子,他给这人送请帖,请人吃“毳(cuì)饭”。结果,人家去了,等半天,什么都没有。客人饿惨了,问他饭在哪里,他说:“已经上来了啊,毛米饭、毛萝卜、毛菜汤(没米饭、没萝卜、没菜汤)。”二人哈哈大笑。
参加制科前,考生先要写五十篇策论出来。苏轼给宰执班子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
因为他的策、论词理俱佳,所以杨畋也推荐他参加秘阁考试。真正的考验来了。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八月十七日,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为秘阁考官。苏轼赴秘阁试六论。
这是王安石和苏轼的次见面。
王安石比苏轼资格老多了,他差不多算是苏轼父辈的人。
王安石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比苏轼大十六岁。王安石是一个读书种子,既酷爱读书,又过目不忘。他跟曾巩交情不错,曾巩就把他推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也特别欣赏他。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一干就是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干得热火朝天。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他又任舒州通判,也是政绩很好,很受宰相文彦博的赏识。文相向仁宗举荐,请朝廷褒奖他,好拿他当榜样,激励这种正能量。结果王安石拒绝了,理由是不想因为自己被越级提拔,造成坏风气。
欧阳修一看这人刚直,就举荐他为谏官。可是王安石不肯干,理由是需要照顾年迈的祖母。欧阳修又以王安石要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和写《爱莲说》的周敦颐相识相知。因为有周敦颐这个名人、大哲学家背书,王安石的名声更大。
王安石在地方官任上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他的变法主张。他想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但是未被采纳。
此时,苏轼正在家乡为母服丧。
其实,在王安石写万言书要求变法之前,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就已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只是没有坚持下去。
说起来,未能革除大宋积弊,也是一大遗憾。
庆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为什么整治吏治?冗官实在是太多了。
科举的录取率这么高,谁考上了都要给个官做。没有官位,那就设官位,结果就是官位的职位重叠,互相推诿,活干不好,钱还不少拿。
不光是冗官太多,冗兵也多,冗僧也多。
为什么说冗兵呢?
厢兵是宋代承担各种杂役的军队。北宋初年,全国各地藩镇的精兵都抽调到中央,剩下的老弱残兵留在本地,另加新设供劳役的军队,组成厢兵。
一方面厢兵不讲体质,另一方面厢兵不讲来源,甚至有一部分是流放的罪犯。有禁兵武技不合格或者犯了法,也就可能降格充入厢兵。厢兵其实就是做苦工的,干活、跑腿、送信,吃得又差,累得半死,挣不了几个钱。
这样的兵,怎么指望他们打仗?
养这么一大批厢兵,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些虚耗国家钱粮的冗兵对于财政而言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谓的冗僧,是有不少人出于种种原因,或者违法犯罪,为逃避制裁,于是找个寺院挂名出家;有的是天灾人祸,活不下去,或者生性懒惰,不事生产,于是也找个寺院挂名出家。一人出家,寺院立刻可以分到一份僧田。于是这些僧人不种不收,天天念念佛就有饭吃有衣穿。国家白养这么一大群僧人。
针对时弊,范仲淹等人提出施行新政:裁官、裁兵、裁僧。
但是,谁愿意官位被裁?谁愿意自己领的军饷被扣?让僧人还俗,哪个僧人愿意?
当官的、当兵的、做和尚的,背后都是有关系网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裁一个而得罪一大片。
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顶着压力让冗余的公务员大规模下岗,一下子惹了众怒,次年(公元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支持和推行新政的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范仲淹被撤了副相的官位,外放出京。
如今,王安石又旧事重提,朝廷没理。不是不理,而是一棵大树长歪了,想要把它给拗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说不定会搞成大地震。
王安石大约是在地方上干的时间长了,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所以朝廷此后多次让他回中央,甚至让他就任馆阁之职,他都不肯。越是这样,士大夫们越觉得他清高,越以他为榜样,越想结识他。
王安石也确实稳得很,朝廷任命他与人同修《起居注》,他辞谢多次才接受。
不久,他就任知制诰,朝中士大夫奔走相告,人人以为盛事。
知制诰的字面意思是按照宰执和皇帝的意思起草诏书。这个位置怎么说呢,对于要求政治进步的人来说,太好了,近水楼台,天天跟着皇帝呢。
如果有人升任五品以上的官职,就得由这个秘书班子起草诏书。要领旨当官,就得先给写诏书的人一笔润笔费。如果是给官位高的人写升职诏书,润笔费就会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