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框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框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7.12 4.4折 39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向东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259189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9378788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立足本土,吸取IBDP课程精髓,着力构建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LIBDP校本课程框架。该课程兼具完整性与现代性、生命力与竞争力,致力于成为面向世界、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践行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不断以研促思、以思促行,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为己任,有力引领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誓愿。
国际文凭(IB)课程不是建立在某一主权国家的教育模式上,而是广泛吸取世界各国教育理念的精华,整合世界各国的课程优势于一体。它既具有与各国主流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性,又有自己教育理念发展下的独特性。其中,国际文凭高中项目(IBDP)课程是LIBDP课程的早期靶向,它早由国际文凭组织(IBO)于1968年开始实施,起初专为外交官子女设计,也是国际学校高中阶段课程中早设立的、发展成熟的课程。当前,IBDP课程针对16~19岁学生,旨在为国际流动学生设立一个共同的课程,以便他们从一个国家转学到另一个国家,并获得世界各国大学的认可。IBDP课程的教育宗旨是终身教育,倡导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有人道主义情怀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LIBDP课程实现了对于IBDP课程理念的更新和超越,创造性地提出以学习(L)为中心,全面支撑学生智力、情感、个人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全面获得学习、工作、生活的综合能力,以此奠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总体方向。
项目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主要通过文献阅读讨论“IBDP课程何以引入”,分析引入IBDP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通过项目组论证和专家指导解决“LIBDP课程如何构建”的问题,明确研究内容与框架,理顺研究思路;第三阶段通过行动研究完善LIBDP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逐步推广研究成果与经验。
研究前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项目组成员认真检索和分析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府政策公文、IBO官方公开信息等,系统梳理了国家相关政策、IB 教育哲学、学科课程理念、学科设置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为之后校本化实践做铺垫。通过对资料的梳理,明晰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与IBDP教育理念,通过对两者的深度把握,理解IB国际课程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主要源于其课程体系的高度灵活性,并发现IBDP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其核心理念和实施策略,能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理念、特色、师资配置相结合,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从国内已有IB课程的引入获得了一些启示,然而,IB课程结构往往未能实现有效的本土化改造,与中国国情、传统课程优势及学生特点结合不紧密,这些课程多起到局部的补充作用,距离真正有效借鉴、迁移、转化、应用到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尚有较大差距,未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对此,需要进一步创新 IB 国际课程体系,兼顾国家课程的深度和IB 国际课程学科设置的广度,开发出具备我国鲜明特征的国际融合课程项目,探索为适切的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道路。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对标国家课程要求,进一步结合IBDP课程体系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LIBDP课程的育人目标与课程理念,借鉴“认识论(TOK)”中知识建构理论和对知识的哲学思考,完善本校“科技理工素养(STEM)”的培养方法;将“拓展论文(EE)”的体系化思考与论证应用于学校“课题式综合学习与实践”;参考“创新、活动、服务(CAS)”的实践性学习方法,并与“生涯与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嫁接。以上构成了LIBDP课程的“三大核心”,共同提亮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内生关联性,将两者融合统一,形成“六个学科领域”,与“三大核心”相辅相成,进而创造性地将国家八大课程领域与IBDP的课程框架相整合,形成LIBDP校本课程模型。
基于该模型,通过行动研究法持续开发与循证LIBDP课程体系,加紧完善课程规划设计,将LIBDP课程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安排,紧扣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总体目标为引领,明确各个阶段目标,在实施中着力体现“推陈出新”“疑而能问”“融会贯通”“高瞻远瞩”“群策群力”五个方面的特点。采用情景脉络的课程评价观和开放性课程评价框架,评估LIBDP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建立并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利用配套的运行机制支持课程开展,如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探索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的新思路。通过实践检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课程推进中完善体系,在行动研究中提炼经验,终实现LIBDP课程体系与全校整体课程教学改革融为一体。
可以说,LIBDP是在充分落实国家育人要求的基础上,汲取IBDP课程的精髓,同时结合学校课程优势,为学生搭建起综合学习、全面发展的桥梁,从而实现学生品质、学力、体魄、个性等的多维成长,育人效果有效提升。
本书力图真实还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LIBDP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包括其课程背景、课程理念、课程框架、课程实施、课程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及运行机制。其中,课程背景包括课程所处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情境;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的旨趣和课程的整体特点;课程框架阐释了基于目标达成的框架建构和内容生成;课程实施主要是课程如何实践推进,包括改变课堂教学生态、开展课题式综合探究等;课程体系体现了多学科的整合,包括语言与交流、科学与技术、数学与逻辑、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社会与人文六大领域;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保障机制;课程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项目制四大机制。
时代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歇,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亦将不断提高。作为新型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典范,LIBDP同样需要继续完善和优化,不断追求新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LIBDP在彰显优势、保持特色的同时,要勇担辐射和引领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重任,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民族输送更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导语摘要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LIBDP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该课程的主要背景、核心理念、整体框架、实践推进、学科体系、评价体系及运行机制。本书有助于中小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探究如何破解课程建设难题,也供关心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高中教育改革实践的广大读者知悉和批评。



作者简介
徐向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男,现年56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高中教育。现任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联谊会会长,上海市高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领导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出版《大学附中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视角》专著1部,主编《高中生涯规划》等富有开创性意义的书籍5套,在多个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章课程情境: LIBDP课程的背景001
节登高望远,把握时代脉搏001
第二节知行合一,探明实践路径012
第三节学贯中西,提高课程质量023


第二章课程哲学: LIBDP课程的理念039
节继往开来,生发LIBDP课程旨趣039
第二节匠心独具,凸显LIBDP课程特点043


第三章课程结构: LIBDP课程的整体框架048
节启发诱导,围绕学习进行目标设计048
第二节量体裁衣,立足本土生成课程内容066
第三节跬步千里,加紧完善课程规划设计078


第四章课程实施: LIBDP课程的实践推进083
节推陈出新,深刻改变课堂教学083
第二节疑而能问,开展创意活动服务090
第三节融会贯通,国际课程校本建构092
第四节高瞻远瞩,生涯与职业规划教育098
第五节群策群力,创建学习型活动社团101


第五章课程整合: LIBDP课程的学科体系106
节语言与文学: 文化交流彰显人文底蕴106
第二节科学与技术: 科学视角助力探索发现116
第三节数学与逻辑: 理性思维贯穿问题解决124
第四节艺术与欣赏: 创意表达增强文化自信130
第五节体育与健康: 强健体魄锻造健康身心142
第六节社会与人文: 拓宽视野弘扬民族精神149


第六章课程评价: LIBDP课程的评价体系156
节固本培元,评价基础与原则156
第二节多元开放,探索模式与方法164
第三节保驾护航,加强保障与监管172
第四节知难而进,追求价值与挑战176


第七章课程支持: LIBDP课程的运行机制183
节选课制: 尊重个性,助力多样发展183
第二节学分制: 护长容短,提升核心素养188
第三节导师制: 谋而后动,指引未来方向193
第四节项目制: 躬行实践,培养综合能力200


后记206


参考文献208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LIBDP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该课程的主要背景、核心理念、整体框架、实践推进、学科体系、评价体系及运行机制。本书有助于中小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探究如何破解课程建设难题,也供关心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高中教育改革实践的广大读者知悉和批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