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1.84 5.8折 ¥ 5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程雪芳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7081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29305631
上书时间2024-10-20
这本书沿袭了我之前写作的两个方向。其一,它深化扩展了我在激进人道主义心理分析领域的著述,集中对“自私”和“利他”这两个基本人格倾向进行分析。本书后三分之一的篇幅(即第三部分)把我在《健全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和《希望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Hope, 1968) 两本书中所探讨的主题进一步向前推进,讨论当代社会的危机及其解决的可能性。重复以前已表达过的观点不可避免,但我希望这本书产生的新视角以及它对概念的进一步扩展,能让熟悉我以往著作的读者仍然觉得值得一读。
事实上,本书的题目与两本更早的著作几乎一模一样,即加布里埃尔·马塞尔的《存在与占有》(Being and Having, Babriel Marcel, 1954),以及巴尔塔萨·斯泰赫林的《占有与存在》(Haben und Sein, Balthasar Staehelin, 1969)。三本书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主题: 马塞尔从神学和哲学角度进行阐发;斯泰赫林的书对现代科学中的唯物主义进行建设性探讨,从事的是针对社会现况的“现实分析”(Wirklichkeitsanalyse);而本书则对两种存在模式进行经验心理学的社会分析。我想向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的读者推荐马塞尔和斯泰赫林的书。(我直到近才知道马塞尔这本书的英译本已经出版。我阅读的译本是贝弗利·休斯为我个人所做的优秀英译。已出版的英译本在本书参考文献部分列出。)
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书中脚注无论在数量还是长度上都尽量做到极简。一些参考书籍会出现在正文中的括号里,文献的详细信息可在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找到。
关于文体我还想再做一点说明,那就是关于“人”(man) 和“他”(he) 这两个词作为通称的使用。我相信我已避免使用所有“男性主导”意味的词汇,为此我要感谢玛丽昂·奥多米霍克(Marion Odomirok),她让我认识到,这方面的语言使用问题比我之前以为的要重要得多。在处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时,我们仅有一点没有达成共识,即用“人”(man)一词来指称“智人”(Homo Sapiens) 这一物种。在这种语境下,不加性别区分地使用“人”(man)这一单词是长久以来的人文思考传统,因此我认为不能放弃使用这样一个清晰表示人类特性的词汇。德语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难题,因为人们可以使用“mensch”一词来指称没有性别区分的人类存在。但即使在英文中,“man”一词也可以像德语中的“mensch”一样表示无性别区分的人类或人种。我认为好恢复“man”一词无性别特指的含义,而不是用听起来很笨拙的词汇取而代之。我在本书中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以便于表明我在使用这个词汇时是不加性别区分的。
接下来我仅需要愉快地表达谢意了。我要感谢几位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文体做出贡献的人。首先,感谢雷纳·芬克(Rainer Funk)在诸多方面为我提供的巨大帮助: 我跟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这有助于我理解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他孜孜不倦地为我指出神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再者,他多次阅读本书手稿,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丰富了手稿内容,避免了一些错误。我非常感激玛丽昂·奥多米霍克,她细致入微的编辑工作使本书得到了极大提升。我同样要感谢琼·休斯(Joan Hughes)一丝不苟地将数版手稿耐心打出来,并对文体和语言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后,我想感谢安妮丝·弗洛姆(Annis Fromm),她阅读了多个版本的手稿,并总能提出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艾里希·弗洛姆
1976年6月于纽约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前言
引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的落空以及新的可能
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何落空?
人类变革的经济必然性
灾难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部分 理解占有与存在的区别
章 瞥
对占有与存在进行区分的意义
以几首诗歌为例
惯用语的变化
词语溯源
存在的哲学概念
占有与消费
第二章 日常经验中的占有和存在
学习
记忆
交谈
阅读
行使权威
占有知识与知道
信仰
爱
第三章 《新约》《旧约》以及埃克哈特教士著作中关于占有与存在的论述
《旧约》
《新约》
埃克哈特教士(1260—1327)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模式之根本不同的分析
第四章 什么是占有型模式
贪得无厌的社会——占有型模式的基础
占有的本质
支持占有型模式的其他因素
占有型模式和肛门性格
禁欲主义与平等
生存型占有
第五章 什么是存在型模式?
积极主动地生存
主动与被动
作为现实的存在
给予、分享及牺牲的意愿
第六章 占有和存在的其他方面
安全感——不安
团结——对抗
快乐——享乐
罪孽与宽恕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肯定
此时,此地——过去,将来
第三部分 新人类与新社会
第七章 宗教、性格与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社会性格与“宗教”需求
西方世界信仰基督教吗?
人道主义的抗议
第八章 人类变革的条件和新人类的特征
新人类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新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参考文献……230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弗洛姆《人心》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