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4.98 6.0折 58 全新

库存3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光荣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3049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57009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本书初版写成于20年前,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由车文博先生任主编,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嗣后又由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了一个繁体字版。20年来,这套书在大陆和台湾的发行不温不火,近些年大概因为实在年头久远,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了。不过,有一点小小自得的是,我写的罗杰斯这本,在大陆和台湾都分别加印过一次。加印的功劳大半归罗杰斯,因为想读他的人比较多;小半功劳归我,因为这书写得比较靠谱,读者可以省心省力,同时又比较放心地读罗杰斯。这些年里,不时有朋友、学生催促我再版这书。有一天,一位前学生拿一本旧书在我面前晃晃,说:“老师你知道你这书现在卖多少钱吗?一百多块呢!”我印象这书定价应该只十多元的。近几年,因为国内对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感兴趣的人增多,人本心理咨询培训班也多起来,对这书的需求又增加了,因之我心里也有点活动了。2019年5月在北京开第六届人本心理咨询大会期间,生活书店的李娟女士非常诚恳地鼓励我修订再版,心里头一激灵就答应了。
过去几个月里,断断续续做这件修订文稿的事,因之有机会再系统地访问一回罗杰斯。是的,用“访问”这个词挺能形容我做这事的状态。分析着说,这里头大概有三种思想活动:一是重读、复习罗杰斯;二是再认、理解罗杰斯;三是对话、商榷罗杰斯。重读、复习罗杰斯不用解释,因为放下的时间久了,有些事实,有些罗杰斯的思想淡忘了。我想稍微谈谈再认和对话,也只谈其中一点,比较重要的一点。
我从罗杰斯晚年的发展说起。罗杰斯离开大学是1963年,时年61岁。他来到西部,此后一直在加州南部一个美丽的海滨小镇生活,直到1987年离世。这是漫长的24年。罗杰斯的身体和精力一直相当棒,直到去世前都活力不减。他晚年的发展应该说是自由自主的。摆脱了大学的学术政治,生活上没有为稻粱谋的压力,这真的挺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环境。他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他生活得相当自由自在,用个时髦词,他真的“放飞自我”了;他的创造力和学术出产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他的家庭生活幸福,老伴于1979年去世,之后他的生活仍然很充实;他因为杰出的思想和学术活动、以人为中心理念和治疗实践的传播,而在全世界享受到崇高的声誉和崇拜……所有这些,似乎都可说,罗杰斯就是他自己关于人的思想、关于自我实现的一个活的样板!他自己对自己的一生也比较满意,这从他85岁时写的一篇小传的题名?《这就是我》?可看出端倪!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跟历史上一些真正伟大的存在比较,例如苏格拉底、释迦牟尼,例如老子、孔子,他还有不小的距离!
五年前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亚太区域国际辅导会议上,我受邀做一个主旨演讲,题目自定。其时我正对王阳明发生兴趣,忽然间萌生一个有趣的念头,何不把罗杰斯跟王阳明做一番比较?于是就做了一个题为《心学与心理治疗?罗杰斯与王阳明的对话》的演讲。在这个比较里,我试图弄明白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罗杰斯和他所代表的人本心理学让我感到了差距。我找到了几个不同方面,但其中关键的,是关于人的定位:天地之间,人应该放在哪里?
我设计了一段对话,来表明二者的不同:
罗杰斯:在我们人本主义者看来,借用一句古话,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本原之性是亲社会、建设性的。因此,人性是值得信赖的。所以,我们主张,人生的终极价值准则,就在人自身。先生也说,良知自性具足,不假外求。请教先生,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吗?
王阳明:未必呢,亲爱的卡尔。在心学看来,人只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物而已。天地万物统摄于一个“理”。人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尽人性即是存天理。人并不是万物的尺度,天理才是万物的尺度。你有没有发现,在人为万物尺度的口号下,人类以变态为正常,以物欲为天性,暴殄天物,糟蹋自然,完全丧失了“万物一体之仁”?
其实,今天再看我为罗杰斯设计的这段话,其中“先生也说,良知自性具足,不假外求”这句引用语的认识高度,罗杰斯实际上是没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试图通过上面这段对话,表明人本主义?无论是作为哲学思潮还是作为心理学思潮?的一个根本局限:人本主义从来只是把视野局限于社会历史角度,从未放眼于自然历史角度。人本主义起于社会抗议(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抗议),也止于社会抗议。它把个人自由和尊严化,反而使得人的价值空洞化。这使得人本主义在“争得自由”之后,无法说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自由!
这就是我想跟罗杰斯对话和商榷的主要问题。按理,这些话应该放到正文中去比较系统地讲,但考虑到这些想法有太强的个人色彩,并且如果展开来写作的话,它需要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文献梳理研究的工作,而这是跟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不一致的,所以只在这里借机提一提。
写到这里,我冲动地想要插入一段话。今天是2020年2月14日,我困在“疫城”武汉家中,窗外是铅灰的天空。1100万人口的江城,处在“封城”的死寂之中,每个人以悲壮的居家隔离,来跟一种细微得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小东西“斗法”。不错,回顾到目前为止的历史,人类征服自然的战斗每一次都胜利了,眼前虽然又经历一次至暗时刻,终究也会走出黑暗。但是,人类这种跟自己所属的宇宙对立地存在着的心态,以征服者自居的心态,一直在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人类在更宏大的存在面前,要学着存一份谦卑。
无论如何,这段再访罗杰斯的旅行对我自己挺有意义。近些年来,我发现自己经常不由自主地在思考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心理治疗方面的问题。例如,到底什么是健康的人的生活?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什么?一个人(治疗师)凭什么可以对另一个人(当事人)进行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中当事人改变的机制是一还是多?这些机制有没有“命中”人类心理的根本条件?我是在这些个人化思考的惯性影响下做文稿修订工作的,这使得我在跟罗杰斯,跟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的复习和对话过程中,不时会被一些灵感照亮,从而看到新的思想,产生新的领悟。
就像开头提到的,本书的修订再版得到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感谢人本心理学组的多位同道。人本学组的骨干大都是林孟平教授的学生(参见本书第十章)。因为师出同门的关系,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师兄。我们这些人近几年“搭帮”做了不少事,其中一件分量重的是举办人本心理咨询的系统培训项目。因为一起筹办和参与教学的缘故,其中多位鼓励我修订再版本书。要完全列出这些“兄弟姐妹”名单就太长了,其中直接提供帮助的有樊富珉教授、贾晓明教授、桑志芹教授、陶勑恒教授、伍新春教授、陆晓娅教授、陈秋燕教授、孟莉教授、王立冬教授、张澜教授、安芹教授。感谢这些年里我教过的学生们,尤其是华中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跟他们一起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课堂讨论和作业都是洞察和灵感的来源。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闫玉朋。玉朋为本书的后一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要跟进本书初版以来以人为中心治疗体系的发展,他主动承担了搜集整理文献的全部工作,而且为我拟出了一个初稿!虽然后一章还是我按照整体考虑重新写出,但玉朋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后,还要感谢生活书店的李娟女士,她的富有说服力的鼓励,以及非常宽松的约稿时限,促成我做出决定。
江光荣
2020年2月14日



导语摘要

卡尔•罗杰斯(1902-1987),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之一。罗杰斯系“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但其心理学思想远远超出心理治疗领域。诸如人的发展、人类关系、健全的社会生活、教育、婚姻,乃至种族、宗教和国际冲突,都在其视野之内。罗氏全部思想的主题,乃在于个人幸福的底蕴和它的获得。罗杰斯认为,人的不幸,根本在于迷失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为种种非其本性所欲的外物所累,人要重获幸福,就须回归本性,依本性的引领来过自己的生活。这本书以罗杰斯不同阶段的学术经历,描画出其人本思想的产生、演变和成熟的轨迹。除了评说罗杰斯本人,书中还梳理了当代人本心理治疗的整体发展和研究现状,读者可一窥后罗杰斯时代人本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咨询者不再像开始咨询时那样寻找“提高工作效率”“跟同事相处得好”“婚姻十分美满”之类固定的目标。他愿意生命像流水,愿意体验这种此时此刻正进行的流动、变化,承认生命的意义存于这流动过程之中,而不是为了一个“目的地”而生活。
“很好”“真淘气”“甲等”“不及格”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过这种外在评价的控制和支配。结果就是让受控制者把怎么做自己,怎么做人的权利交给外在力量。只有当一个人不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个标准,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够格”,去决定是否自爱自赏时,这个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美好的人生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是理想的?传统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饱受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那么来读一读这本书中卡尔•罗杰斯的真知灼见吧!



作者简介

江光荣,1955年生,湖北新洲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院创始人。目前担任的学术与社会兼职包括:*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心理学报》执行编委、《心理科学》执行编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负责人。
学术领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江光荣教授是早在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学和实践的学者之一,其所著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多次再版,成为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的经典教科书。江光荣教授所领导的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效果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解剖学研究、青少年自伤研究、国民心理卫生素养研究等,这些临床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临床领域的基础研究。



目录

一 | 卡尔•罗杰斯:学术人生 
85 年人生之旅 4 
罗杰斯的个人风格 44 
二 | 罗杰斯眼里的人 
思想渊源与逻辑 58 
人性素描 69 
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76 
对两个经典人性问题的回答 85 
三 | 自我心理学 
个体的现象世界 97 
自我及其发展 109 
自我的异化 120 
一个孤独者的心路历程 ——爱伦•韦斯特案例 128
四 |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人格重整过程 140 
人格改变的条件 146 
治疗过程 161 
治疗结果 175  
五 |两个心灵的协奏——治疗关系
治疗关系的发现及其特点 181 
治疗室里的罗杰斯 187 
简——?一个会谈实例 195   
六 |治疗之外——新型人类关系探索 
家庭和婚姻 218 
不掌舵的船长 ——罗杰斯和会心团体 
227 “大家都一样是人” 239   
七 |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概观 251 
传统教育批判 255 
以学生为中心模式 259 
促进学习 266 
实践和研究 276 
以人为中心理论与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284
八 | 人和人的科学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 294 
人的科学 299 
为人的科学 314 
科学和价值选择 331 
九 | 评说罗杰斯 
学术渊源 339 
批评和辩护 361 
影响和贡献 377 
十 | 后罗杰斯时代 
当代人本 – 体验心理治疗整体发展情况 387 
王国和部落 397 
人本 – 体验疗法的研究进展 407 
人本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未来:世界和中国 414 
后记 423 
二版后记 426 
参考文献 427



内容摘要

卡尔•罗杰斯(1902-1987),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之一。罗杰斯系“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但其心理学思想远远超出心理治疗领域。诸如人的发展、人类关系、健全的社会生活、教育、婚姻,乃至种族、宗教和国际冲突,都在其视野之内。罗氏全部思想的主题,乃在于个人幸福的底蕴和它的获得。罗杰斯认为,人的不幸,根本在于迷失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为种种非其本性所欲的外物所累,人要重获幸福,就须回归本性,依本性的引领来过自己的生活。这本书以罗杰斯不同阶段的学术经历,描画出其人本思想的产生、演变和成熟的轨迹。除了评说罗杰斯本人,书中还梳理了当代人本心理治疗的整体发展和研究现状,读者可一窥后罗杰斯时代人本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咨询者不再像开始咨询时那样寻找“提高工作效率”“跟同事相处得好”“婚姻十分美满”之类固定的目标。他愿意生命像流水,愿意体验这种此时此刻正进行的流动、变化,承认生命的意义存于这流动过程之中,而不是为了一个“目的地”而生活。
“很好”“真淘气”“甲等”“不及格”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过这种外在评价的控制和支配。结果就是让受控制者把怎么做自己,怎么做人的权利交给外在力量。只有当一个人不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个标准,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够格”,去决定是否自爱自赏时,这个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美好的人生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是理想的?传统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饱受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那么来读一读这本书中卡尔•罗杰斯的真知灼见吧!



主编推荐

江光荣,1955年生,湖北新洲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院创始人。目前担任的学术与社会兼职包括:*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心理学报》执行编委、《心理科学》执行编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负责人。
学术领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江光荣教授是早在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学和实践的学者之一,其所著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多次再版,成为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的经典教科书。江光荣教授所领导的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效果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解剖学研究、青少年自伤研究、国民心理卫生素养研究等,这些临床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临床领域的基础研究。



精彩内容

自我及其发展
婴儿学会了需要关爱。关爱当然是令人满足的,但请记住,婴儿要了解自己是否正得到关爱,还得观察他妈妈的表情、姿势以及别的一些模模糊糊的信号,才能做出推论。慢慢地婴儿就发展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格局,表明当他受到母亲的关注时是个什么情形。每一新的得到爱或遭拒绝的经验都会改变整个格局。结果,他妈妈的每个举动,例如对他的某个具体行为表示一个具体的批评,会被当作一总体性的批评。这一点对婴儿来说是如此要紧,以致他变得以是不是能够得到妈妈的关爱,而不是依据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和增强有机体,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很快他就学会以几乎同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把自己也当作一个整体格局来喜爱或者嫌恶。他像妈妈或者另一些人一样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看起来又像没有受到她们的影响。这意味着有些在机体体验上并不产生满足感的行为却受到积极关注。而另一些在机体体验上有满足感的行为却受到消极对待。当个体根据内摄的价值标准(introjectedvalues)来行动时,我们才可以说他习得了条件性的价值感。除非他按这些价值标准来生活,否则他就不能善待自己,无法认自己为有价值的。如此他趋近或者回避某个行为,只是从这些内摄的自我关注的价值条件着眼,不再考虑这个行为在机体上造成了什么后果。这就是所谓“按照内摄的价值观(或者价值条件)生活”的意思。

心理治疗——人格重整过程
心理治疗应该导致无条件的自我积极关注增加。如前所见,肯定自己,悦纳自己,认自己为一有价值的存在,乃是人的第二天性。不幸的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出的是有条件的自我关注,而不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只有当一个人不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个标准,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够格”,去决定是否自爱自赏时,这个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笼统言之,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的实质可说就是“去伪存真”。

治疗过程
在心理治疗条件下,当事人人格改变过程可从以下七个阶段来描述。
阶段:
这是一个僵化而且疏远地对待个人感受的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个体不会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如下:
•不情愿表达自己。沟通中只限于谈些表面的、身外的事情。
•各种感受及其个人意义要么未被识认出来,要么认为那不是属于自己的。
•个人建构非常僵化。
•把亲近、交往密切的关系视为危险的。
•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没有改变的愿望。
•自己内部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很难有沟通。
总之,这个阶段的人的显著特点就是僵化固着。他的内心里,他的内心与外界之间,都像一池不流动的水,不会通,不见面;他对自己的经验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按自己习惯了的方式做解释;他的生活了无新鲜的东西,而且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头,因此他也就没有任何改变的愿望,对心理治疗会取一种排拒的态度。
第二阶段:
当一个处于阶段的人置身于理想的治疗条件下,即他体会到治疗师对他的积极关注和同感理解,以及以真诚的态度相待,以至他能够产生被接受的感觉。一旦他产生了这种感觉,他就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可以说是一个开始“有所动”的阶段。其特点是:
•开始能谈论一些与自己无涉的话题。比如,“我想,我不太相信我父亲在跟人做生意时会有不安全的感觉”。
•能觉出有什么不对头,但要么以为问题与己无关,要么觉得自己对毛病没有责任。
•描述感受时就像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或者就像谈一件过去了的事似的。例如当事人会这样说:“我那毛病嘛……就是,就是……非常沮丧呗。”他不说“我很沮丧”或者“我那时候很沮丧”,而是像说一件身外之事一样地说他自己的感受。
•体验的方式还是受以前习以为常的方式的羁束。他似乎能察觉感受,但又不能实实在在地抓住它。
•个人建构相当僵化,而且不自知它们是个人主观的观念,倒认为那是事实。例如,“我永远也没法做好一件事,甚至都不能完成它”。这里的“永远”“一件”就透露出看法后面有非常而又刻板的建构,而且当事人几乎把这个看法当成了事实。
•感受及其个人意义很笼统、模糊,自然也就显得简单。要么白,要么黑,高兴就是高兴,所有的高兴全都一个颜色。
•矛盾也可能会有所表露,但难得意识到它的矛盾性。
较之阶段,第二阶段的个体要稍稍松动一点,僵硬度低一点,但罗杰斯谈及自己的经验说,第二阶段的人来寻求心理治疗的不少,但咨询成功率不高。
第三阶段:
假如第二阶段那稍稍有点松动、有点流动的情况能够继续而不受阻碍,而且当事人能够感觉到治疗师对他这个人是完全接受的话,那么他就会进一步释放和流露出其他一些东西。以下一些大体属于第三阶段的特点:
•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可以谈论自己而不感到别扭。例如,“我跟她在一起时,总是想表现得很完美——快乐、友善、聪明、会说话——因为我希望她爱我”。
•还是像谈一件客观事物一样地谈论与自己有关的经验。如,“而且还有这样的事……哎,就是说,你自己到底对婚姻多开放,而且如果你的专业很要紧的话,你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你的接触怎么能不受限制呢?”这里当事人还是在把自己当外人似的谈论,所以严格地说,它应该算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
•还可以像对着镜子一般边看边谈论自己,当事人往往把周围的人当镜子。比如,“我能感到自己笑得甜甜的,就像我妈那样”。
•大谈特谈过去的感受和经验,或它们对自己的意义。突出的是谈过去。譬如,“有太多的事情,我从来也不能跟人说,我做的那些肮脏事儿,我(以前)觉得自己真是又贱又脏”,或者,“我记得那是我小时候常有的一种感觉”。
•对自己的感受很排斥,大部分感受都显得很可耻、很低贱,无法接受。
•感受会得到表露,有时在表露出来后也能识别出它们是感受。
•容易把经验知觉成过去的,再不然就变成与己无关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