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9.03 6.5折 ¥ 60 全新
库存92件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著 徐和瑾、刘方、王东亮、朱江月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6961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0元
货号29253692
上书时间2024-10-20
《杜拉斯全集》的第8卷,收录杜拉斯1967至1985年间出版的中长篇小说作品七种:《英国情妇》《阿巴恩,萨巴娜,大卫》《痛苦》《某先生,化名皮埃尔·拉比耶》《首府的阿尔贝 保安队员泰尔》《折断的荨麻》《奥蕾莉娅·巴黎》,是杜拉斯基于社会新闻,探讨战争、种族及情感主题的虚构作品。
《英国情妇》讲述又聋又哑的玛丽-泰莱丝被杀害后,凶手残忍地将其分尸,从附近的高架桥上丢进从下面驰过的火车车厢。小说通过神秘人和咖啡馆老板罗贝尔、被害人的表姐夫皮埃尔和被害人的表姐克莱尔的三次谈话,解开了一起碎尸凶杀案的谜团。小说从头到尾以对话构成,创作手法新颖独特,完全依靠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既有推理小说的惊心动魄、又有社会小说的深刻洞察,同时兼具心理分析小说的细腻生动。
《阿巴恩,萨巴娜,大卫》的故事发生在施塔特的“犹太人的房子”里,附近有一个黑黝黝的大公园,远处是一片森林。房子里,萨巴娜和大卫奉命看守着一个将要被处决的犹太人。事实上,犹太人是两个具有同样名字的人:阿巴恩。他们俩之间,其中一人是哑的,由另一人说话。他们在等待黎明的到来,等待格林戈党的领袖的到来…… 这是一部意象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延续了杜拉斯梦呓般的写作风格,又在这梦境的迷思中反观真实的历史、政治,运用大量具有隐喻性的表现手法,将绝望的、荒凉的世界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犹太人长期流亡的状态、危险的乌托邦主义等,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重要主题,贯穿始终。
《痛苦》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写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十多年后手稿在作者的乡间别墅中被发现,于1985年出版。杜拉斯曾经说过:“《痛苦》是我生活中ZUI重要的经历之一,说它是‘写作’未免不太合适。”
《某先生,化名皮埃尔•拉比耶》《首府的阿尔贝 保安队员泰尔》《折断的荨麻》和《奥蕾莉娅•巴黎》,都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抵抗运动成员的妻子、盖世太保、告密者、法国附敌分子、犹太女孩等视角切入,深刻揭露了纳粹非人道的暴行,反思了在战争中异化的人性。
玛格丽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1914-1996)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英国情妇
阿巴恩,萨巴娜,大卫
痛苦
某先生,化名皮埃尔·拉比耶
首府的阿尔贝 保安队员泰尔
折断的荨麻
奥蕾莉娅·巴黎
《杜拉斯全集》的第8卷,收录杜拉斯1967至1985年间出版的中长篇小说作品七种:《英国情妇》《阿巴恩,萨巴娜,大卫》《痛苦》《某先生,化名皮埃尔·拉比耶》《首府的阿尔贝 保安队员泰尔》《折断的荨麻》《奥蕾莉娅·巴黎》,是杜拉斯基于社会新闻,探讨战争、种族及情感主题的虚构作品。
《英国情妇》讲述又聋又哑的玛丽-泰莱丝被杀害后,凶手残忍地将其分尸,从附近的高架桥上丢进从下面驰过的火车车厢。小说通过神秘人和咖啡馆老板罗贝尔、被害人的表姐夫皮埃尔和被害人的表姐克莱尔的三次谈话,解开了一起碎尸凶杀案的谜团。小说从头到尾以对话构成,创作手法新颖独特,完全依靠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既有推理小说的惊心动魄、又有社会小说的深刻洞察,同时兼具心理分析小说的细腻生动。
《阿巴恩,萨巴娜,大卫》的故事发生在施塔特的“犹太人的房子”里,附近有一个黑黝黝的大公园,远处是一片森林。房子里,萨巴娜和大卫奉命看守着一个将要被处决的犹太人。事实上,犹太人是两个具有同样名字的人:阿巴恩。他们俩之间,其中一人是哑的,由另一人说话。他们在等待黎明的到来,等待格林戈党的领袖的到来…… 这是一部意象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延续了杜拉斯梦呓般的写作风格,又在这梦境的迷思中反观真实的历史、政治,运用大量具有隐喻性的表现手法,将绝望的、荒凉的世界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犹太人长期流亡的状态、危险的乌托邦主义等,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重要主题,贯穿始终。
《痛苦》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写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十多年后手稿在作者的乡间别墅中被发现,于1985年出版。杜拉斯曾经说过:“《痛苦》是我生活中ZUI重要的经历之一,说它是‘写作’未免不太合适。”
《某先生,化名皮埃尔•拉比耶》《首府的阿尔贝 保安队员泰尔》《折断的荨麻》和《奥蕾莉娅•巴黎》,都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抵抗运动成员的妻子、盖世太保、告密者、法国附敌分子、犹太女孩等视角切入,深刻揭露了纳粹非人道的暴行,反思了在战争中异化的人性。
玛格丽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1914-1996)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我并不知道那是哪一天,不知道是不是还是四月里的一天,不,是五月的一天。上午十一点钟,电话铃响了。是从德国打来的,是弗朗索瓦?莫尔朗。他没说你好。他几乎是粗暴的,但仍像平时那样清楚明了:“好好听我说,罗贝尔还活着。镇静。是的。他在达豪。坚强地听我说。罗贝尔身体很弱,到了你无法想象的地步,我不得不告诉你,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他还可以活三天,再长不了。D和博尚必须今天就动身,今天上午就动身来达豪。这样对他们说:让他们马上到我的办公室去。他们是知道的。他们会得到法国军官的服装、护照、委任状、汽油票、参谋部的证件和通行证。让他们立刻就去。只能这么做了。通过正式手续他们就到得太晚了。” 弗朗索瓦?莫尔朗和罗丹参加了里盖神甫组织的一个调查团,他们去了达豪,在那里找到了罗贝尔?L。他们闯进了集中营里存放已死和濒死的人的禁区。正是在那里,在那些人当中有一个人清楚地叫出了弗朗索瓦的名字,“弗朗索瓦”,然后眼睛就闭上了。罗丹和莫尔朗花了一小时才认出罗贝尔?L。是罗丹后根据他的牙齿才把他认出来。他们把他像死人那样用毯子裹着运出集中营的禁区。他们把他放在集中营里住着幸存者的营房旁边。集中营里没有美国兵,所以他们能够这样做。美国兵都住在哨所里,害怕染上伤寒。 博尚和D当天就从巴黎出发了,刚过中午就走了。那是五月十二日,和平日。博尚穿着莫尔朗的上校制服。D穿着法国中尉服,带着名叫D?马瑟的抵抗运动成员证件。他们整夜驱车,第二天早上到达达豪。他们找了罗贝尔?L好几个小时,后来路过一个躯体时,听见有人叫D的名字。我想他们没有认出他来,不过莫尔朗已经说过他无法辨认。他们带走了他,在这以后他们才认出他来。他们的衣服里面还有另一套法国军官制服。必须让他站起来,他自己站不起来,不过他们终于给他穿上了衣服。走过党卫队的营房时,得想法使他不必敬礼,必须让他通过哨所,避免打预防针,预防针会致他于死地的。美国兵??大部分是黑人??都戴着防毒面具,预防伤寒。令人惊恐不安。因为命令严格,倘若美国兵怀疑到罗贝尔?L的身体状况,他们就会立即把他放在停尸房去。罗贝尔?L一出来,就不得不走到“轻11型”汽车上去。他们扶他躺在后座上,罗贝尔?L立即昏了过去。他们以为这下完了,但没有。旅行艰难漫长。因为他患痢疾,他们每隔半个小时就得停一次车。一离开达豪,罗贝尔?L就开始说话了。他说他知道自己不会活着回到巴黎了。然后他就开始讲了起来,为了在死前把话都说出来。罗贝尔?L不控诉任何个人、任何种族、任何民族,他控诉人类。罗贝尔?L刚从恐怖中走出来,奄奄一息,精神错乱,但他还能做到不控诉任何人,除了在人民历史上充当过客的政府。他希望在他死后,D和博尚能把他说过的话告诉我。当晚他们就到了法国边境,是在维桑堡[1]附近。D给我打电话:“我们到了法国,刚过边境线。明天近中午时到家。你要作坏的准备,你会认不出他的。”他们在一个军官食堂吃的饭。罗贝尔不停地说着、讲着。当他们走进食堂时,所有的军官都站起来向罗贝尔?L致敬。罗贝尔?L没有看见。这些事情他从来是看不见的。他讲到德国的殉难者,讲到所有人共同的苦难。他不停地讲着、讲着。这天晚上,他说他想在死前吃一条鳟鱼。在被洗劫一空的维桑堡城,大家为罗贝尔?L找到了一条鳟鱼。他吃了几口,然后又开始说话。他谈到了仁爱。他听到过尊敬的里盖神甫的某句演说词,他开始说出了这句非常晦涩的话:“要是有人和我谈基督的仁爱,我就会说达豪。”他没有把话说完。这一晚他们是在奥布省的巴尔镇过的夜。罗贝尔?L睡了几个小时。他们在临近中午时到达巴黎。就在驶进圣勃诺阿街之前,D停下车又给我打了电话:“我打电话是为了告诉你,情况比我们想象过的还要可怕。他很高兴。” [1] 维桑堡(Wissembourg):法国城镇,位于下莱茵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