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0.85 6.8折 ¥ 60 全新
库存85件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美]迈克尔·马可夫斯基 著 李霞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406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29205410
上书时间2024-10-20
前言
本书之取名为《发现社会》,其前提是,我们通常所经历的人类世界之种种秘密并不是显露在外的。我们所看到、听到和读到的世界是经过各种成见和歪曲所滤过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成见和歪曲称作意识形态、幻象、广告炒作或者政治口号。正如探险者必须离开舒适的家穿行于世界以探索各种奇异的地貌和陌生的人们,专业的社会学家则需要抛开熟悉的思想状态而走出去探求社会世界的实际面目。有时候这一旅程的艰难部分在于他们自己社会内部,因为在此处,我们会习惯性地想当然以为我们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回事,而且在此处,我们倾向于接受戈夫曼称为前台现实所展现的东西而忽略后台所发生的事情。
本书是一次对社会的探险之旅。这一旅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二百年,而且还未结束。当然不能说我们毫无发现,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分层和冲突的一些深度模式,了解到了文化信念的团结作用和建构过程,了解到了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以及个体自我的基本构建;但是社会现实这块大陆在不停地移动,这个世界在两百年中(事实上是在远更长的时间内)一直在发生变化,在即近的变化中总有些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
在第八版中,我们增加了论述当前信息技术时代的全球化的章节。在此论题上我们同样必须将人为的渲染从现实中剔除出去,来探究表面之下的社会模式。当前各种全球化理论的前提是,世界已然缩小。时间和空间已被取消,因为信息可以在瞬间到达任何地方,地球上任一地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影响其他所有事物。不管怎么说,有关全球化的理论倾向于陷人一些陈旧的模式中。其中一种理论路线本质上说是自由主义的,它相信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是有益的,随之扩散的还有民主制和人权。这是自由主义改革家的现代版,其早期版本我们在第五章中会看到。全球化理论的第二种类型本质上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尽管马克思的名字在1989—1991年苏联解体后已很不时兴了,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潜在的主题:在全球世界中,资本主义已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大公司和经济利益已经渗透到所有地方,它们不受如今已被取代的民族国家的政治控制。本书第二章阐述了这种理论类型,第十五章则论述了其更晚近的发展。可以肯定,这不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后者相信将来会出现一场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会导致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立;今天全球化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不再相信革命,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是由商品化和异化主导的。
第三种类型的全球化理论则着眼于后现代主义。这一立场起源于法国,1980年代开始逐渐流行,扩散到英语世界的社会学系(尤其在英国)和文学系(其在美国的主要阵地)。后现代主义宣称,所谓的“宏大叙事”已经死亡。他们说的“宏大叙事”主要是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也指18世纪启蒙运动的整个现代主义工程,及其对理性、科学和进步的信念。后现代主义由此对左与右、对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乌托邦都不抱幻想。尽管如此,但从《发现社会》的观点看,后现代主义有一种奇怪的片面性:它所攻击的启蒙思想家(在章有论述)只是社会学走向成熟的开端;不管是创立后现代主义的法国哲学家,还是其美国各文学系中的追随者,显然都没有关注到社会学的其他分支,尤其是来自韦伯、涂尔干和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流派。他们似乎认为,如果马克思死了,就再没有其他分析历史变迁的途径了。但是,如果说马克思过于强调经济体制,那么韦伯路径的追随者们则在方法上另有深刻洞察,即结合经济市场、国家的政治动力学和社会运动这三种维度,再加上群体的文化认同,可构成一种整体分析,由此可以解释任何时期的历史。
早从哲学中生发出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认识论,即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它声称我们现在生活在一种语言游戏的重复中;没有真理,也不存在通往真理或其他任何方向的进步,有的只是相互竞争的各种观点。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全球化和互联网只是加剧了这种状况。电子文档可以复制、再复制并传播到任何地方,谁能分辨出哪个是原始文档哪个只是复制品,是模拟物,是对模仿的模仿?他们假定我们注定只能生活在表面,而在此表面之下没有现实。后现代主义的全球化将这类轻薄的观念放大至无限。但又一次,社会学提供了对于当前状态的更为坚实的把握。观念的社会构建这一思想首先是在社会学中发展起来的,涂尔干学派(他们强调观念是群体内成员关系的象征)和符号互动论(他们强调个体的心智是由社会交往的内在化所塑造的)告诉了我们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对被感知现实的社会构建,其实没有什么令人震惊的-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行的。社会构建论并不是与国家、经济、社会运动和社会群体的存在相冲突xii的;各种主导性观念总是锚定于某些特定群体中,而不是存在于随意漂浮的孤立个体中。社会学家们近已经在调查人们实际上在怎样使用当代的通讯技术-用互联网、手机、便携式设备来传输音乐、文本和影像,他们惊奇地发现,人们运用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不是为了生发出多重现实,而是为了加强他们与那些在文化上与自己声气相通的人们的基本社会纽带。
简言之,全球化将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是新技术-与一些旧的社会模式结合了起来。社会学家已经获得的关于阶级、权力和地位的知识并没有变得毫无意义,而只是以新的形式再度出现。社会学传统所揭示出的当前全球化状况在第十五章的结论部分有所阐述。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以往的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迈向新的理解和研究领域。
发现社会之旅还在继续。与前面几版的目标一样,我们希望读者能对以往发现者的旅途有所理解,并能加入到探索未来的下一阶段中去。
后,我们要感谢多年来使用《发现社会》前几版并提出过各种建议的众多教师们,这些建议使本书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使用。我们尤其感谢第七版的评论者,包括拉特格斯大学的罗伯特·伍德(Robert E.Wood)、康涅狄格大学的威廉·霍尔特(William Holt)、西肯塔基大学的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 Smith)和道林学院的苏珊·布莱伯格·塞柏森(Susan Bleiber Seperson),他们的意见影响了我们对此版的修订。
本书以各位社会学思想大家为主线,勾画了19至20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阐述了19至20世纪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
在对每一位思想大家的介绍中,评述各人所在社会和学术氛围、其生平和学术往来、其学术思想的框架、理论源头及影响。既有宏观深刻的洞见,又充满生动的细节。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冲突社会学》(1975)、《社会学四大传统》(1994)、《哲学社会学》(1998)及《互动仪式链》(2004)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社会冲突等。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wsky):南内华达学院社会学副教授。他的著述有《永恒的呼吸和自知的方式:四奥义书中的灵魂概念》(1990)及期刊文章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宗教、社会心理学及种族关系。
前言
导论:社会与幻象
章 巴黎的预言者:圣西门与孔德
第二章 地下社会学:卡尔马克思
第三章 后的绅士: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第四章 尼采的疯狂
第五章 空想社会改良家、进化论者和种族主义者
第六章 德雷福斯的帝国:爱弥尔涂尔干
第七章 马克斯韦伯:世界的除魅
第八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理性的征服者
第九章 对不可见世界的发现:齐美尔、库利和米德
第十章 发现日常世界:托马斯、帕克和芝加哥学派
第十一章 非洲裔美国人社会学的兴起:杜波伊斯、弗雷泽、德雷克和凯顿
第十二章 社会体系的构建:帕累托和帕森斯
第十三章 希特勒的阴影:米歇尔斯、曼海姆和米尔斯
第十四章 欧文戈夫曼和社会交往的剧场
第十五章 文化资本、革命、世界体系及全球化:布尔迪厄、斯考切波和沃勒斯坦的理论
本书以各位社会学思想大家为主线,勾画了19至20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阐述了19至20世纪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
在对每一位思想大家的介绍中,评述各人所在社会和学术氛围、其生平和学术往来、其学术思想的框架、理论源头及影响。既有宏观深刻的洞见,又充满生动的细节。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冲突社会学》(1975)、《社会学四大传统》(1994)、《哲学社会学》(1998)及《互动仪式链》(2004)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社会冲突等。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wsky):南内华达学院社会学副教授。他的著述有《永恒的呼吸和自知的方式:四奥义书中的灵魂概念》(1990)及期刊文章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宗教、社会心理学及种族关系。
除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外,其他任何社会科学家的影响力都无法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相比。他的各种观点广泛流传,首先是在德国,然后在整个学术界。他的术语“卡里斯玛型领袖”已被广泛使用,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对诸如合法性、官僚制、理性化、理解(verstehen)、理想型(ideal types)、价值无涉的科学、三维分层取向和新教伦理及其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等概念略知一二。但韦伯的普通社会学和他的世界史观仍鲜为人知,它们隐藏在各种孤立的选读本和普及本之中。当韦伯的世界观中越来越多有力的东西被揭示出来时,他不断带给我们惊奇;韦伯自己该为这种状况负一定责任。他的著作卷帙繁多且多未完稿,而且一点也不简洁;即使是想对这些著作做一浅近的了解,其各种观念运用之繁复也会使人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对他的社会学所进行的更为全面的发现和发展,韦伯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德国社会学术界伟大时代的号召力的人物,在他去世后80多年后,韦伯依然是耸立在世界学术版图中的一座。
与其他很多伟大的社会学家一样,韦伯(发音为“Vay-ber”)也是处于各种关系联结的中心,这样他通过不断受到各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的冲击,而能逐步摆脱各种幻象。韦伯1864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德国实业家家庭中,在柏林长大,他父亲是那里的一位法官和成功的政治家。由于有与俾斯麦帝国的现实主义政治家熟识的背景,韦伯从小就成为了一个政治上的现实主义者。他父亲在国会中与民族自由主义者(National Liberals)站在一起,代表着大制造商的利益,处于右派的容克贵族和左派的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工联主义者)之间。自由主义者在这时的德国未逢其时(事实上,除了在1848年短命的革命期间,他们很少能在德国大行其道)。拥有土地的贵族和军队坚决反对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者则遵循着卡尔·马克思的观点鼓吹革命。自由主义者别无所靠,只能转而依靠国家官僚体制,随着他们的民族主义逐渐上升为他们的政治资源,他们的理想也消耗殆尽。很早的时候,韦伯就嘲笑过左派和右派的各种不切实际的主张,但他又发现自已越来越不能容忍中间立场。尽管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者,但他清楚德国正在坚定地铸下大错:走向一场将毁灭它的战争。他的社会学证实了他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忧虑,而他也逐渐将自己视为20世纪的耶利米,预言着毁灭。(第七章 马克思·韦伯:世界的除魅)
“这部著作思路清晰、文字优美,保持着一种宁静的谦逊,毫无陈词滥调。我发现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能从此书获得关于每位思想家的理论概况的卓越理解,以及他们之间对话的清晰印象。”
——伊夫斯潘格勒,波士顿学院
“我向所有希望理解社会理论的人强烈推荐此书。它以社会历史和人物生平为背景来进行阐述,表达清晰、引人入胜。由此人们可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理解各种重要理论。”
——苏珊娜B. 斯皮尔森,道林学院
“我是根据《发现社会》来组织我的社会理论课程的。这本书对各种本科生本会觉得头疼的材料做了很合理的组织,极受学生欢迎。”
——威廉霍尔特,康涅狄格大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