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3.4 6.1折 88 全新

库存10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利云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9572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7896027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黎利云,男,1971年生,湖南新化人。副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先后就读于新化县坪烟小学、坪溪中学、新化县中学、湖南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


先后担任过: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办公室秘书、办公室主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事处处长助理、专职教师、民办高等研究所副所长;怀化市沅陵县虎溪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梧州学院专职教师、小学教育教研室主任;衡阳师范学院专职教师、教育学系主任。


主持或参与“自由知识与命题教育—自由知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态研究”“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高等教育之互动关系研究”“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目的及路径研究”“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教学理论借鉴与创新研究”等国家ji、省级和校级课题10余项。在《中国教育学刊》《消费经济》《太平洋学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大学教育科学》《当代教育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只为真理求真理——为黎博士之作代序 张楚廷
推荐序二  悠悠学术事  款款师生情 周庆元
推荐序三  教学之道  守正求新 钟紫君
自    序  遇见·相知·感谢·祝愿——献给我们的张校长 黎利云

上篇  理论篇
章  绪  论 1
节  研究缘起 3
第二节  关键词界定 8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1
第四节  研究意义 12
第五节  研究综述 17
第六节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五I的基本内涵  24
节  五I的具体所指 25
第二节  从范畴看五I 40
第三节  五I中的教育目的 41
第三章  五I的理论特质 44
节  文化渊源上的多元性 45
第二节  内容关涉上的多维性 50
第三节  价值取向上的人本性 60
第四节  作用方式上的融合性 67
第五节  审美体验上的愉悦性 74
第四章  五I的教育价值 81
节  有利于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 81
第二节  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 94
第三节  有利于建设生态课堂 99
第四节  有利于培养智慧人 105
第五章  五I的生成渊源 111
节  心系教育孕育五I 111
第二节  用“人哲学”奠基教育 124
第三节  五I生长于传统文化中 145
第四节   用理论创作表征生命活力 162
第六章  五I的国际比较 182
节  五I的借鉴与超越 183
第二节  五I的中国气派 203
第三节  各家各派互补之路 212
下篇  践行篇
第七章  张楚廷的五I实践 221
节  五I在被持续关注中得到发展 221
第二节  创办综合性大学的若干理由 224
第三节  全面开展课程建设 229
第四节  五I理念下的教学与演讲 253
第五节  高产优质的学术创作 286
第六节  高度的社会评价 306
第八章  吐鲁番的五I实践 311
节  张楚廷新疆讲五I  312
第二节  五I在吐鲁番生根发芽 315
第三节  论文或报道见证五I的教育价值 323
第四节  由教育五I走向旅游六I 325
第五节  借力五I推进吐鲁番旅游环境建设 328
第六节  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332
附录二则 353
第九章  黎利云的五I实践 383
节  走进小学课堂 384
第二节  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长 394
第三节  让学生也爱上五I 401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五I旅途 416
第五节  用五I开展家庭教育 419
结  语  我尝试,我存在 425
致  谢  万水千山总是情 430
后  记  一丝慰藉 437

主编推荐
黎利云,男,1971年生,湖南新化人。副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先后就读于新化县坪烟小学、坪溪中学、新化县中学、湖南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

先后担任过: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办公室秘书、办公室主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事处处长助理、专职教师、民办高等研究所副所长;怀化市沅陵县虎溪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梧州学院专职教师、小学教育教研室主任;衡阳师范学院专职教师、教育学系主任。

主持或参与“自由知识与命题教育—自由知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态研究”“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高等教育之互动关系研究”“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目的及路径研究”“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教学理论借鉴与创新研究”等国家ji、省级和校级课题10余项。在《中国教育学刊》《消费经济》《太平洋学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大学教育科学》《当代教育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精彩内容
谈到教育,就不能回避近20年来,越来越激烈地呈现的争论——发展到了现在的阶段的中国,我们的在校学生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的逻辑、技巧的灌输、训练、选拔呢,还是应追求心灵的自由、饱满与生活的更高价值的追寻?简言之,所谓“教学之道”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取向,来判定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青少年,是否得到了对他们的人生,对我们每一个家庭,对整个国家社会的好的教育?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回答的依据,不应该是出于我们某种良好的意愿,而是要立基于对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各种形态的不同层次的学校中,进行的“普适”性的教与学的互动的活动。所谓的“因材施教”,是在一个大体一致的取向下,分出并强化先后高低的水平而已。而决定各个时期的教育内容、评价筛选体系的教育思想,其实是教育的管理者、实践者——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围绕着他们的家庭、社会——对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要求,对人才的标准的直观的“普适”的体现。

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和欧洲的教育,都是精英化的。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精深的系统的,作为统治社会也服务社会的精英的塑造和训练、筛选。这个过程的终指向,就是以一种伦理的准则,形成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砥柱,而非动力。因为在产出有限的情况下,能维持社会的平稳有序,就是核心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对诸如创造财富、探索未知等活动,都是排斥、否定的倾向。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中国由于需要协调的空间巨大,内在差异复杂,因而更突出地在伦理规范、辩证思维方面着力;而欧洲文明,由于实现广大地域的统一的难度太大,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条件太差,产出极为有限,遂发展出渴望实现突破,又强调硬性的规范的思想体系。在整个农耕文明定型后,中国发展成为发达圆融的文明体系,而欧洲则在漫长的渴望光明的黑暗中摸索。

直到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大陆的煤铁资源禀赋实现了历史的共振,欧洲文明在之前的黑暗中的摸索,终于得到了历史的丰厚的回报。欧洲文明迅速覆盖了远远超过中华帝国的版图的更广大的世界,并在精神上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