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1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19)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79.52 4.9折 980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荣跃明 主编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8079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0元

货号27880514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上海市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分为7本,包含7个专题,即“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9)”“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9)”“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9)”;本系列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汇聚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者的研究报告,从总揽上海文化整全发展的角度,对相关政策、管理结构变化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对于年度上海各文化事业及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现象以及新人物等情况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同时对上海的文学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保护、文化市场、文化普及、电影市场、创作等领域做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调研分析,也对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前瞻性研究。

作者简介
 荣跃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创新工程“城市文学与文化”首席专家。兼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

目录
 

一、总报告:


保障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可持续发展 陈起众


 


二、宏观分析


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服务机制研究 葛红兵、陈鸣等


“微更新”:从城市规划走向文化治理 钱泽红


公共图书馆助力精准扶贫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冯佳


上海非营利艺术空间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林霖


从“美术展览馆”到“公共文化空间”


——对《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出台的思考 郭奕华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现状及对策思考 张 昱


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上海农民工文化消费状况研究 陈云霞


 


三、城区实践


闵行区群众文艺团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 杨继桢


淮海中路街道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 金韶靖 刘恕


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的历史渊源与未来展望 王慧 姜琴


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探索与实践


——以喜马拉雅FM音频分享平台为例 常方舟


上海民营美术馆儿童教育实践分析


——以龙美术馆为例 孙韵涵


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大会个案分析 薛木子


 


四、横向借鉴


细论文化政策的工具性


——一项德国的实证研究 周睿睿


苏州文庙德善书院国学阅读推广与画信活动 顾梅 刘逢秋 赵润



内容摘要
 本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上海市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分为7本,包含7个专题,即“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9)”“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9)”“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9)”;本系列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汇聚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者的研究报告,从总揽上海文化整全发展的角度,对相关政策、管理结构变化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对于年度上海各文化事业及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现象以及新人物等情况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同时对上海的文学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保护、文化市场、文化普及、电影市场、创作等领域做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调研分析,也对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前瞻性研究。

主编推荐
 荣跃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创新工程“城市文学与文化”首席专家。兼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

精彩内容
 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分别经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初的三次移民浪潮。各行各业的外省移民进入上海城市,其文化生活往往秉承籍贯地的传统,以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社会。从历史上来看,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吸收的大量外省移民,除商人外,大部分是失地或者弃地的农民,但他们与城市间的隔阂较浅。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化大规模开展,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在待遇上有很大差别。纺织业、建筑业等大力发展,大量农民工来到上海。这两个阶段,进入上海的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同乡组织或者同业行会等社会组织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他们的文化生活内容多的就是看地方戏、电影、群体聚会等消费活动。这当中,文化消费行为是其主动选择的社会活动,能反映其对自身及社会某一领域的认同。进入新世纪,政府文化服务功能提升,所提供的基层文化服务更加多元,同时互联网手机终端带来了消费形式的转变,使得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有所升级,主观的文化消费行为更加明显。因此,在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消费类型时,不仅要引导他们参与城市文化类型,还要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文化消费供给;高雅艺术的普及、市民化,促使农民工从被动地通过乡土文化来适应城市生活,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城市社区文化生活中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