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研究报告(2018)
  • 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研究报告(2018)
  • 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研究报告(2018)
  • 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研究报告(201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研究报告(2018)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71.52 7.3折 9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萱、王宏伟 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18402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7860182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虽然学术环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尚未成为业界公认的学术术语,但是随着科技创新在国内外越发受到重视,良好的学术环境逐渐成为科研人员发挥自身潜力、服务国家社会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科研机构、各国相关部门无不充分重视良好学术环境的塑造,而我国在促进学术环境建设与改善方面同样紧跟世界步伐,尤其在当代达到了对其空前重视的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新华网。。
毋庸置疑,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而良好学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社会建制的整体形成。自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的学术环境开启了法制化建设进程。至今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学术环境不断改善,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为促进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学术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术生态滞后、科研自律规范性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以及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碍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创新活力。因此,为深入研究我国学术环境建设情况,分析我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学术环境的对策建议,课题组对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实证分析研究,并终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本报告以当前我国科研管理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学术民主环境、学术诚信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情况为研究重点; 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政策文本分析为基本方法,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以发现问题、挖掘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主要任务目标。研究数据的收集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政策信息数据的收集,以分析我国学术环境现状。问卷调查依托于分布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4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29680名科技工作者样本,回收有效问卷16619份,样本涵盖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 政策信息数据主要采自相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开的政策信息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汇总衍生的数据。
在创新方法上,本报告创造性地将经济学方法引入学术环境研究,建立学术环境优化指数模型,利用熵值法核算学术环境优化指数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学术环境优化指数,直观评价学术环境建设情况,实现学术环境建设情况的定量化研究,拓展了学术环境研究理论基础。在创新理论上,本报告明晰学术环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开展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学术环境优化案例的比较,切实做到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深入分析,以发现我国学术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制约我国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阻碍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社会环境等各维度学术环境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建设及维护良好学术环境提出建议。基于以上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本研究对我国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优良学术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报告作为研究成果的总结,共分为六章。章为学术环境建设的理论探析,第二章介绍了学术环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实践,第三章梳理了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的政策发展与体系,第四章是对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五章为学术环境优化指数的构建与分析,第六章结合我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优化学术环境的对策建议。
在本研究的进行和报告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各界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得到了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很多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也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著,深受启迪。在此,对所有为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和单位深表谢意!
本报告可供致力于学术环境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和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状况,也可供从事类似研究的学者们参考借鉴。编著团队水平所限,本报告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之处,还请专家学者和各位热心读者们批评指正。
任福君2019年3月

导语摘要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组织了关于学术环境优化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展了对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状况的实证调研。本书是“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状况评估”课题组成果的凝练,共分为六章。*章为学术环境建设的理论探析,第二章介绍了学术环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实践,第三章梳理了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的政策发展与体系,第四章是对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五章为学术环境优化指数的构建与分析,第六章结合我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优化学术环境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供从事学术环境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学术机构管理者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刘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曾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主持或参与研究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课题及省部级研究课题。作为或第二作者公开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40余篇。刘萱活跃于国际合作与学术活动,2014年至2018年担任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组织(PCST)科学委员会委员,曾受邀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中做主旨报告两次,专题学术报告十余次。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文化研究,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创新环境与生态等。                                                                  王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福特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担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评估,以及能源经济、水利经济等领域。 主要承担和参与的课题有70多项,其中科技创新领域近50项,超大

目录
章学术环境概述

 一、 学术环境的概念界定

(一) 学术环境与学术生态的关系

(二) 学术环境和科研环境的区别

二、 学术环境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 学术环境的内涵和分类

(二) 学术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 学术环境的功能

(一) 学术环境对人才能力提升和充分
发挥的作用

(二) 学术环境对促进人才间合作的
作用

 四、 良好学术环境具备的条件

第二章学术环境建设的国际比较

一、 美国学术环境建设概况

(一) 美国学术环境治理主体

(二) 美国学术环境治理机制及措施

(三) 美国学术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 英国学术环境建设概况

(一) 英国学术环境治理主体

(二) 英国学术环境治理机制及措施

(三) 英国学术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三、 德国学术环境建设概况

(一) 德国学术环境治理主体

(二) 德国学术环境治理机制及措施

(三) 德国学术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四、 日本学术环境建设概况

(一) 日本学术环境治理主体

(二) 日本学术环境治理机制及措施

(三) 日本学术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我国学术环境建设政策分析

 一、 学术环境建设的阶段分析

(一) 重构时期

(二) 调整时期: 学术环境初建

(三) 发展时期: 学术环境体制化建设

(四) 新时期: 学术环境生态化建设

 二、 当代学术环境建设政策分析

(一) 学术环境建设的五大领域总体分析

(二) 学术环境建设的五大领域政策具体
分析

第四章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现状实证分析研究

一、 学术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学术环境建设现状实证分析方法

(一) 问卷调查

(二) 其他辅助研究方法

三、 学术环境建设现状实证研究结果

(一) 科研管理环境统计分析

(二) 宏观政策环境统计分析

(三) 学术民主环境统计分析

(四) 学术诚信环境统计分析

(五) 人才成长环境统计分析

第五章学术环境优化指数的计算和分析

一、 学术环境优化指数计算方法

二、 我国学术环境优化指数和分指数计算结果
分析

(一) 学术环境优化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二) 学术环境优化分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我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我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管理环境存在的问题

(二) 宏观政策环境存在的问题

(三) 学术民主环境存在的问题

(四) 学术诚信环境存在的问题

(五) 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

二、 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学术惩戒机制,破解学术不端行为
困境

(二) 构建客观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
引导科技工作者创新实践

(三) 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

(四) 发扬学术民主应倡导学术自由,
鼓励学术争鸣

(五) 面向长远目标,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六) 减少行政化管理,发挥科研自主权

(七) 加强联系和信息整合,减少资源配置
碎片化

参考文献

附件

 一、 学术环境评估问卷

 二、 学术环境政策表

内容摘要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组织了关于学术环境优化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展了对中国学术环境建设状况的实证调研。
本书是“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状况评估”课题组成果的凝练,共分为六章。*章为学术环境建设的理论探析,第二章介绍了学术环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实践,第三章梳理了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的政策发展与体系,第四章是对我国学术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五章为学术环境优化指数的构建与分析,第六章结合我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优化学术环境的对策建议。
本书可供从事学术环境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学术机构管理者参考借鉴。

主编推荐
刘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曾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主持或参与研究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课题及省部级研究课题。作为或第二作者公开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40余篇。刘萱活跃于国际合作与学术活动,2014年至2018年担任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组织(PCST)科学委员会委员,曾受邀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中做主旨报告两次,专题学术报告十余次。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文化研究,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创新环境与生态等。                                                                  王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福特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担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评估,以及能源经济、水利经济等领域。 主要承担和参与的课题有70多项,其中科技创新领域近50项,超大

精彩内容
章学术环境概述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环境”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加拿大百科全书》中对“环境”的解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在《韦氏新大学词典》(第9版)中,“环境”被解释为“影响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社会和文化条件的总和”。综上,环境是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生存的各种要素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同理,对于学术活动来说,学术环境也是有着重要的、系统性影响的基础性条件。Stein(1968)和Wallach(1971)发现,个体素质会影响其创造性成绩,但基本的天赋素质并不保证个体一定能产生高创造性的成绩,从而发现环境是创造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始讨论,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和创造潜力的发挥。研究表明,学术环境“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它的水平和成果质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构建和谐的学术环境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好的学术环境,“对于科技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恶劣的学术环境会压制学术工作者的创造潜力。
 一、 学术环境的概念界定
学术环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现有研究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但是在基本内涵方面有相通之处,主要指与学术活动相关的各类要素的总和。戚业国等(2004)将学术环境定义为,以学术活动及学术活动主体为中心,对学术活动主体、学术活动过程、学术活动结果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刘俊英等(2005)指出,学术环境受大历史环境的制约,并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因此,学术环境可以被看作是特定时期内影响某个学科的生成、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陈健、何国祥(2006)认为,科研环境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支撑和影响科研各个环节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冷民等(2014)将科研环境界定为,围绕在科技人员周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李健(2016)将学术环境定义为科技工作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李大元(2016)指出学术生态指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和学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术系统,学术环境为影响科技工作者学术活动的软硬件因素的总和,包括科研条件、科研设备等物质因素,学术制度、学术评价体系等制度因素,以及社会人文、社会文化等精神因素。
综上,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学术环境、学术生态、科研环境三个相关概念,下面对三者进行进一步分析界定。
(一) 学术环境与学术生态的关系
学术生态是一个用来描述和反映学术活动的生存环境和运行结构的概念,是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和学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开放的特殊社会生态系统,包括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和学术环境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图11)。学术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简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机构等中从事学术活动的科技工作者; 学术客体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主要对象及其成果; 学术环境指影响科技工作者学术活动的各因素的总和; 学术生态关系是指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学术主体之间的合作、竞争、排斥乃至侵占等关系。由此可见,学术环境是学术生态的构成要素。

图11学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二) 学术环境和科研环境的区别
要明晰学术环境和科研环境的区别,就要辨析学术和科研这两个概念。学术是人类创造和传播知识、思想、文化的活动,更具体来说,学术是学术职业人员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的创造新知识、传播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科研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的过程,其结果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是人类知识的理性反思和系统总结,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认识、总结和不断创新提升的过程。因此,科研是学术的一部分,是人类创造知识、思想、文化的活动; 学术涵盖的范围更广,还包含知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包括科研、科普、教育、学习等活动。由于知识、思想、文化的创造在学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狭义上,通常将学术活动理解为创造性活动即科研。很多研究中也将学术环境等同为学术研究环境即科研环境,这是对学术环境的一种狭义理解。
 二、 学术环境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 学术环境的内涵和分类

学术环境是对学术活动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存在促进、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系统,是学术主体从事学术活动产生和所处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按其性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术活动的经费支持、相关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工作者所在机构工作条件等构成了学术的硬环境,学术的法律制度体系、学术的文化体系、学术的道德体系、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学术评价体系、影响学术活动的社会人文环境、研究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构成了学术的软环境。
按其层次机构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学术的微观环境是指学术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开展学术活动形成的学术微环境,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管理形式、资源及其内部分配使用等。学术的中观环境是指学术工作者所在单位机构提供的一种环境条件,包括单位机构的硬件设施、数据资料库、管理制度、精神文化等。宏观环境是指整个国家社会为学术活动提供的一种大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相关的国家体制机制、影响学术活动的社会道德和文化体系等。
(二) 学术环境的影响因素
对学术微观环境而言,要保证学术团队顺利开展工作必须有场地、仪器设备、办公耗材、数据资料等实物资源和相应的经费支持,也要有团队内部日常工作规程、工作交流讨论制度、工作实施进度安排等保证其研究有序进行的规范,还要具备团队成员间协作开展学术工作的默契、凝聚力。科技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要保证团队的与时俱进,还需要注重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另外,要让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需要保证其生活。因此,学术微观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工作物质条件(场地、仪器设备、办公耗材、数据资料、资金等),团队管理,团队内部人际关系与学术氛围,团队建设,生活条件(工资及福利待遇)等。
对学术中观环境而言,其影响因素包括: 硬件条件、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精神文化等。其中组织机构体制机制包括人事制度、薪资制度、学术评价制度、资金支持与资源分配机制、组织机构运作体制机制。人事制度包括人才引进制度、岗位晋升制度、人员培训开发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等; 资金支持与资源分配机制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与分配机制、科研基地建设机制、资金投入与分配机制等; 组织机构运作体制机制包括组织机构的管理体系与科技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制度、学术团队建设制度、学术合作与交流机制等。组织机构精神文化包括组织机构宗旨与发展理念、学术道德与规范、学术氛围等。
对学术宏观环境而言,其影响因素包括: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是指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科技战略规划、教育相关法规制度、人事和人才相关法规制度、学术诚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的科技投入机制、学术评价机制、科技激励机制等。经济因素是指国家经济发展水准对学术活动的投入情况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公众对学术的认知与理解、整体的社会价值观、社会风气、整体的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等。
学术环境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并非彼此独立的,学术微观环境受学术中观环境影响,中观环境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图12所示。宏观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对组织机构的学术活动具有决策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国家所颁布的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以及评价体制等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从而对组织机构各项学术活动所做出的指令具有强制性; 组织机构的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学术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都服从于国家相关政策。组织机构制度的这些政策又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管理情况。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