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九叶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九叶集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9.16 6.0折 49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骆家、金重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41539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6513908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巴别塔的儿女

王家新

在中国新诗史上,我认同的是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传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环境里,这个“诗人群”,无论是“师长一代”(闻一多、朱自清、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前辈诗人),还是新锐的“学生一代”(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不仅坚守了“五四”新诗的传统,还以其对“现代性”的锐意追求,把中国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更令人瞩目、也更富有生机的阶段。纵观百年新诗,“西南联大诗人群”不仅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道“奇观”,而且他们对此后的新诗发展——尤其是自《九叶集》出版以来,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确,在“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氛围中推出的《九叶集》(1981),堪称新诗史上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它不仅发现了九位“被埋葬”的优秀诗人,而且将那个年代中国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及其艺术成就令人惊异地展现出来。当然,在《九叶集》刚出版的那些年月,人们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那一代诗人的追求和贡献的,而在今天看来,他们对中国新诗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要把他们的翻译包括进来。《九叶集》中的穆旦、陈敬容、郑敏、袁可嘉等人,以及未收入《九叶集》、但同样是西南联大出身的王佐良,不仅是诗人,还都是各有成就的优秀译者。他们不仅以其创作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新诗的求索和建设,而且合力塑造了“诗人作为译者”这一“现代传统”。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译作影响了数代中国诗人和读者,构成了百年新诗有价值和光彩的一部分,成为留给我们的重要资源和遗产。 

我一再感到,这一传统——“诗人作为译者”——的重建,不仅对于诗人们自己的创作十分有益,而且对于继续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也至关重要。

而这一传统的重建,在我看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主要就是由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的王佐良先生所推进和承担的。可以说,他堪称他那一代诗人翻译家的后一位杰出代表。作为一个西南联大时期的现代主义诗人,王佐良先生在五六十年代完全转向了诗歌翻译和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研究工作,而在“文革”结束后,他又回到了“早年的爱”,并以其诗人的敏感和责任感,延续和拓展着“西南联大诗人群”对“现代性”的追求。他在80年代初期对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美国“新超现实主义”或“深度意象”诗人的发现性译介,深深影响了那个年代中国的年轻诗人,在诗坛造成了一种新的风气;他后来对奥登等诗人的翻译,则带着他的全部敏感和多年的译诗经验,透出了一种高超的技艺和语言功力,真正体现了如卞之琳先生所说的“译诗艺术的成年”。不仅如此,王佐良先生还肩起了一份责任,那就是对中国新诗“诗人译诗”这一传统进行回顾、总结和阐发。他的诗歌观、翻译观,他对“现代敏感”的强调,他对语言的特殊关注,他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的重新塑造,都一再地激励和启迪着我们。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诗人和译者无不受惠于王佐良先生。

正因为如此,我和许多中国诗人一样,在那时会常常把目光投向“北外”,因为那里有这样一位为我们所高度认同的诗歌前辈和翻译大家。我们不仅关注王佐良先生自己的著译,还关注北外编辑出版的《外国文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和很多中国诗人都订阅有这份杂志)。我就是在这种“认同感”的作用下,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不仅关注北外的诗歌活动和学生文学社团,也先后认识了像王伟庆(少况)、李笠、树才、金重、高兴、黄康益、骆家、李金佳、姜山等年轻的北外诗人和译者们。

的确,我对他们感到亲近,不仅是因为他们热情,满怀着80年代特有的诗歌理想,还在于他们大都是王佐良先生的学生;不仅在于他们投身于诗歌,还在于在他们身上都“携带着一个译者”。我们在一起可以谈论我们所热爱或感兴趣的那些诗人,如夏尔,如特朗斯特罗姆,如安妮·塞克斯顿。诗人多多当年就很看重王伟庆、金重、树才的翻译,在笔记本上抄满了他们的译作。我自己愿接近的,也正是这一类诗人兼译者的年轻同道。或者用策兰的一个说法,我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从两个杯子喝酒”的人。我难忘和他们在一起日夜谈诗、日夜从两个杯子“畅饮”的那些时光!

也不知为什么,我会经常把诗和诗人与学外语联系在一起,比如穆旦等西南联大那一批年轻诗人,大都是“外语系出身”,卞之琳、冯至、戴望舒,也都是“外语系出身”,台湾地区的一些诗人如余光中、杨牧和后来的陈黎、陈育虹等人,也都是“外语系出身”。我自己曾一再后悔上大学读的是中文系而不是外语系,那就只得靠“自学”了。我这样讲,并非因为对我们自己的母语“没有感情”,而是正如我翻译的英籍德语流亡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所说:“语言发现它的青春源泉,在另一种语言中。”这些,我自己在阅读、翻译和写作的过程中都一再地体会到了。因此,我一直对外语学院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在我看来,比起中文系,那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诗的摇篮”(当然,好是有王佐良、叶公超这样的老师!王佐良且不说,叶公超当年在清华外语系任教,就带出了卞之琳、赵萝蕤这样的学生诗人译者)。两三年前北外的学生文学社团采访我,我还称他们是“巴别塔的儿女”(这里借用了乔治·斯坦纳的一个说法:“我们的文学是巴别塔的儿女”)。北外,作为一个拥有那么多外语学科的学校,它本来就是一座“诗歌巴别塔”,从收入本集的“九叶”来看,如李笠(瑞典语),树才、李金佳(法语),少况、金重(英语),高兴(罗马尼亚语),骆家(俄语),就是一个例证(其实,从北外出来的诗人译者还有现居澳门的姚风,他学的是葡萄牙语)。而我之所以用“巴别塔的儿女”做这篇序文的题目,也在于其更普遍层面上的意义:所谓“全球化”时代也好,歌德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时代也好,都是穿越巴别塔的时代;在现在,在将来,无论创作还是翻译,我们也只有在穿越“巴别塔语言变乱”中才能练就一种更敏锐的诗歌听力。

这些年来,虽然王佐良先生早已离去,当年的年轻诗友也已星散,但北外的文脉还在,诗脉还在。我任教的人大和北外挨得很近,我也和北外的李雪涛教授,阿多尼斯、达维什的译者薛庆国教授多有交流。北外聘请著名汉学家、诗人顾彬做了特聘教授后,他在北外也组办了许多诗歌活动(包括去年他组办的“王家新和他的译者们”多语朗诵对话会)。诗人翻译家汪剑钊教授调入北外后,北外的诗歌气氛更浓厚了。我只是希望在北外能再次涌现更多像收入本集的诗人一样的年轻诗人,重现20世纪80年代它曾有的诗歌荣光,或者说,再次成为一座“诗歌巴别塔”!

就收入本集的“九叶”来看,他们中的不少都以翻译和创作成名,如李笠、树才、高兴等,在诗坛和译坛都有着广泛影响;有的仍在“潜行”,但已展现出他们的潜力;有的厚积薄发,如骆家,近年的诗和翻译都让人乐见;有的远离故国,但仍孜孜于诗,和他的缪斯守在一起,如美国圣地亚哥“幸存者村庄”里的金重。这些年,北大、复旦和我的母校武汉大学的诗友校友,都纷纷打出了各自诗派的招牌,或是出版有各种校园诗选。我也衷心希望已分散在各地的“北外诗人”们能重新聚集起来,因此在与他们聚会时提出了出书的建议。我倒没有直接称呼他们为“新九叶诗人”,只是以《九叶集》为参照来提示某种传统、某种文脉、某种精神。在我看来,无论创作还是翻译,无论从文脉上看,还是从他们的写作本身所体现的独立、自由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写作视野和精神上看,他们也都有充分的条件赓续“西南联大诗人群”这个传统——当然,传统的赓续、拓展和刷新不单是靠哪几个人,而是靠一代人甚至数代人,那就让我们都为之努力吧。

七八年前,我曾写有一文,专门介绍和评论王佐良先生翻译的洛厄尔的《渔网》一诗。它并未收在王佐良先生的译著中,我只是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见到。但是,仅仅这一首译诗,已足以让人难忘了。它不仅展现了洛厄尔的优异诗质,也透出了王佐良先生自己的敏锐眼光和精湛、高超的翻译诗艺。读他这首极富创造性的译作,并对照原文,我不能不惊异译诗艺术已被推向了一个怎样的境界!因为骆家在其《编后记》中全文引用了该译文,我就不再引用了。我后想说的是:王佐良先生在他生命的后阶段留下的这首译作,几乎也就是他那一代诗人翻译家的光辉写照。他们满怀着理想和责任,把自己献给“静默的远航和明亮的捕捞”,在写诗和译诗中度过了一生。他们也许“说得太少,后来又太多”,但他们撒下的渔网并没有落空。他们不仅给中国新诗和语言文化做出了可宝贵的奉献,他们也带出了、滋养了新的一代(这本《新九叶集》就是证明)。他们留下的遗产,正如那磨损的挂在墙上的渔网,难以辨认而又令人起敬。它已被牢牢钉在“没有未来的未来”之上。实际上,它也不需要别的“未来”;它自身就在昭示着一种语言和诗歌的光辉的未来。

 

2017.9.29 人大林园



导语摘要

“九叶诗派”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力。《新九叶集》是诗人、译者骆家和金重以中国新诗和当代西方现代诗为大背景,在曾求学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坚持诗文创作兼翻译工作的诸位诗友中细筛出九家,精心编选其作品而成的一本诗文集。

本诗集在选题上颇有特色和新意,编选者有意向20世纪40年代令人瞩目的“九叶诗派”靠拢,并致敬。王家新先生建议“以《九叶集》为参照来提示某种传统、某种文脉、某种精神”。入选诗集的“新九叶”诗人,因其同时为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瑞典语等语种的知名文学翻译家,所以他们的诗作呈现出与其他新诗诗人截然不同的特质,他们这些“喝唐诗的母乳和西方现代诗的‘洋奶’”而生、而成的诗作是新诗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诗学皈依。

中国新诗发展百年之际,重提九叶诗人,是一种对“文化记忆”的重拾和尊重,也是“新九叶”诗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新鲜声音。对于广大读者,尤其是新诗爱好者,本书的出版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骆家,本名刘红青,诗人,译者。1983年至1988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习。出版有诗集《驿》《青皮林》《学会爱再死去》,译著《奥尔皮里的秋天》等。


金重,原名郭钟,1986年至1989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中国诗人作品,2017年在美国编辑翻译出版The Carava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大篷车:中国当代诗选》),收录29位中国当代诗人作品。


收入本诗集九位诗人分别是:李笠、金重、高兴、少况、树才、黄康益、骆家、姜山、李金佳。



目录

李笠


自画像 003


特朗斯特罗姆在故宫 004


纪念 005


圆月 006


波兰之恋 008


病中想到父亲 011


为花园的积雪而写 013


关闭与敞开的门 015


死海 017


九华山遇雾 019


悼张枣 020


七彩鸟之死 023


梦中与中国知识分子相遇 024


我的混血孩子 025


腊八 026


黄梅天赏雨 027


拱宸桥的 18 种译法 029


爱情 036


理发 037


雪豹 038


金重


年龄肖像 041


悲哀星期五 042


在绿色的季节 043


紫丁香 044


献给你的歌 045


夜宿 047


颐和园 049


旷古的忧伤 051


安妮·塞克斯顿 053


木头 055


艺术家肖像(组诗) 057


给王家新的太平洋明信片 064


雕琢 066


铁锚 067


凡·高的饥饿 069


拍照 072


一百行的雨 073


给子薇的诗 075


今夜我把忧伤藏起 076


向我走来 078


高兴


歌 唱 083


沉 默 084


夏 天 085


雨,或鱼 086


与冬天有关,与冬天无关 087


雨,滴在地上 088


十一月 089


南京,或南浔 091


母亲 093


高 原 095


独白 097


光线 099


你是如此美好…… 101


远处 103


风景背后 105


虚空:哥哥 107


句号 109


记 忆 110


岳阳楼 112


豆豆没了 113


少况


纸盒子 117


秋水堂印象 119


安迪·沃霍尔的四方联 121


循环放映 123


路上的书 125


散句 127


只是你的说明 129


展开,然后是事物的状态 131


被禁止的游戏 133


平行的词 135


疏离之离 137


丑时的折子戏 139


新十四行(三首) 141


突然的中断 144


你确实是知道的 146


另一种告别 148


如何欣赏蒙德里安 150


偶成 152


我们来这里的理由 154


像冬天那样了解我 156


树才


荒诞 161


永远的海子 163


母亲 165


莲花 167


单独者 168


马甸桥 170


怎样的未来 172


过去 174


刀削面 176


虚无也结束不了 179


拆 181


按一下 183


哭不够啊,命运 187


这枯瘦肉身 188


月光 190


钟表停下来的时候 191


妈妈 193


写于斯德哥儿摩 194


此刻 196


然后呢 197


黄康益


忆 201


致—— 203


清明 205


后的假日 206


玛丽亚 207


过程 209


故乡 211


四合院 春天 213


内相的形成(节选) 214


太极拳 220


旧报纸 222


梦 224


从一个地方出发 226


一分为二 228


今天晚上 231


马德林港 233


真人之息以踵 235


北京 237


留言簿 239


黑子 240


骆家


当心,拐弯的地方总是危险 245


林中,一个寒冷的黄昏 249


黄昏雪 250


心底吟唱的歌不要标点 253


我就变成了自己残缺的阴影 255


雪终于把树压得更低 257


温柔的不是脚印,是湖面 259


“冬日黎明灰色的窗棂” 260


静物写生 262


没有出口的窗 263


灯光鱼 265


青皮 267


第五个夏天 268


那些死去的时光非亲非故 269


我们都曾有过美好的往日 270


莲(给姐姐) 273


短歌 274


死亡自拍像 276


虚构的破绽 278


南海滨墓园 280


姜山


在暮色中 285


置上 286


万物沉默 288


致巴黎 289


八月巴黎村庄 295


Le Bateau Lavoir 298


云生活 299


当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 300


外滩,二○一四 302


Quarrel with Qiu Tian 304


溺亡者 307


Casta Diva 309


A Long-winded Autumn 311


你认出击中你的一颗子弹 313


Prélude à la nuit 315


纽约时报书评系列(二) 317


Artist of the Void 320


鱼缸 323


二次元 325


时间终于逃不过 326


李金佳


盛夏的废墟 331


楚王 332


巷伯 333


朝鲜津 334


河间 335


铁屋的汉末 336


庞德公 338


草字头 339


扬州 340


关汉卿 341


混乱的信使 343


豪杰 344


冒充者们 346


白马 348


盈满 350


河梁 351


泥屋 352


巨像之谜 353


大方里 354


黄昏的狗 356


编后记 “明亮的捕捞”与被隐匿的 358



内容摘要

“九叶诗派”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力。《新九叶集》是诗人、译者骆家和金重以中国新诗和当代西方现代诗为大背景,在曾求学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坚持诗文创作兼翻译工作的诸位诗友中细筛出九家,精心编选其作品而成的一本诗文集。


本诗集在选题上颇有特色和新意,编选者有意向20世纪40年代令人瞩目的“九叶诗派”靠拢,并致敬。王家新先生建议“以《九叶集》为参照来提示某种传统、某种文脉、某种精神”。入选诗集的“新九叶”诗人,因其同时为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瑞典语等语种的知名文学翻译家,所以他们的诗作呈现出与其他新诗诗人截然不同的特质,他们这些“喝唐诗的母乳和西方现代诗的‘洋奶’”而生、而成的诗作是新诗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诗学皈依。


中国新诗发展百年之际,重提九叶诗人,是一种对“文化记忆”的重拾和尊重,也是“新九叶”诗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出的新鲜声音。对于广大读者,尤其是新诗爱好者,本书的出版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主编推荐

骆家,本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