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名作·小说家的散文:物质女人(精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家名作·小说家的散文:物质女人(精装)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2.93 3.4折 3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丽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739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6316898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部《 物质女人》由作家亲自编选新散文,分为三辑,三十五篇,包括生活随感、游踪行迹、纵论同道等。作为女人,字里行间体现了对世间美物——茶,酒,美食,衣妆的独道感悟,不失为一种坦诚的表达,同时又充满了理性的思考。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商品简介

这部《 物质女人》由作家亲自编选新散文,分为三辑,三十五篇,包括生活随感、游踪行迹、纵论同道等。作为女人,字里行间体现了对世间美物——茶,酒,美食,衣妆的独道感悟,不失为一种坦诚的表达,同时又充满了理性的思考。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邵丽,作家,一九六五年出生。现为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创作小说、散文、诗歌两百余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十月》等刊物。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获得人民文学奖、百花奖、十月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目录
辑一 野的草
你的母亲还剩多少
姥姥和姥姥留下的菜谱
姥爷的渔网
我的婆婆
关于蛇年的记忆及其他
陈年旧事
家庭菜事
定制幸福
花间事
花间事(二)
年之下
物质女人
衣装亦庄
旗袍秀
毛尖
野的草

辑二 回归泥土
刺桐港的繁华及其他
巾帼
只把他乡作故乡
延边人民的菜单
闲话盛泽
不止湘湖
回归泥土
到城市去

辑三 宛如清扬
小友记
归去来
宛如清扬
有匪君子
非常鱼禾与私人传说
周庄的王剑冰
生命的疼痛不息,就是成长
我所理解的写作及其他

内容摘要
这部《 物质女人》由作家亲自编选新散文,分为三辑,三十五篇,包括生活随感、游踪行迹、纵论同道等。作为女人,字里行间体现了对世间美物——茶,酒,美食,衣妆的独道感悟,不失为一种坦诚的表达,同时又充满了理性的思考。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主编推荐
邵丽,作家,一九六五年出生。现为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创作小说、散文、诗歌两百余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十月》等刊物。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获得人民文学奖、百花奖、十月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精彩内容
物质女人

越来越沉迷于一些真实的物质。为了给一块几乎没有经济价值的石头或者木头拴一根绳,我学着打各种结,配上跑遍全国甚至从国外收集来的各种小配饰。我总有办法,让它们不同凡响。
几小时、几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我变成了一个漫无目的的手工匠人。事实上,我越来越渴望成为一个这样的人。经年累月,我在这些物质里浮游沉迷,终致混沌不开。接下来,我计划写一本书,配上插图,说说它们的故事。往常,我的枕畔、书桌、座侧处处放置着的一些小物件,它们安静却又栩栩如生地活着,如同我生命的一部分。
物质不老。有一天我死去,它们依然活着,踅进我孩子的生活,或者一个新主人的生活之中。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有人写成迦叶微笑,这微笑,终不如一笑。
道生于一。吾道一以贯之。


一九九三年,我次去新疆,想看看葡萄沟的葡萄和达坂城姑娘的辫子,结果被一个朋友带进一间玉器店,我在那里待了五个多小时。第二天去喀什,我直接去了又一家玉器店。无法描述当时的感觉,完整地回想起童年往事,用过的一只粗瓷青花碗,一个用餐时放筷子的瓷托——跟着母亲去朋友家做客,因为实在太过喜欢,将一只瓷白鹅筷托偷偷装进衣服口袋,很长一段时间,晚上躲进被窝里把玩。
童年的生活没有金银,更没有玉器,那是一片文化荒原期。一片灰烬,连看过的书里都没有提及过这些物什。当我立在琳琅的和田玉之间,那种撼动,实在是情窦顿开的惊愕。
女人是精神的,但又无法抗拒物质,何况是玉!何况是和田玉!
一九九三年,鸡蛋大小的和田玉籽料,大体也就三两千元的样子,白度润度均属上乘。我花五千元给自己买了一只直板平面的镯子,宽大厚重。那时,没有年轻的女性肯委屈自己戴镯子——它们已经死在旧时代,而且死了两次,都是以“解放”之名——她们宁可多花一些钱,给自己买块进口手表,或者是一条金光灿灿的手链。我的玉镯在好几年时间里,只能在枕边寂寞横陈。
陪伴久长,我的欢喜和哀伤,那只镯大抵是懂得的。重要的时刻,我惦记它的归属。远行的日子,我不断地叮嘱自己,有它在家中等我。若干年后,我曾经为它写下一首小诗:
环佩玎珰
牵着尘世的心
是一只镯
手的空隙
是我们
绵密的留白
二十多年的工夫,新疆和田玉的价格翻了上百倍。青海玉和南阳独山玉,价格都涨得惊心。当初我并不懂得收藏,多有斩获亦无非随心所欲,结果却是无心插柳,样样细致。就有朋友羡慕嫉妒恨,赚了啊,怎么就有那长远的眼光呢?
心突然有点凉痛,如果仅仅因为价值,眼光是长还是短了?对这些石头的怜爱,也全然变了味道。谁能拿自个儿的骨头称重呢!
到了今天,无论翠玉,无论沉香,无论蜜蜡,无论碧玺,还有南红、珍珠、珊瑚、绿松石——不知不觉中,我以自己的生命书写的石头记,倒也有了些谁解其中味的沧桑。种种故事,一唱三叹;个中滋味,欲语还休。
极有可能,我散失过许多贵重的物件,留下的恰是不具价值的那些。我仍觉欢喜,这是我与它们的缘。
价格对于喜好,并不是充分条件;人们依照自身的好恶,给各种物质标上价签,可它们依然是它们——它们难道不还是它们吗?
给物质标上价格,其实就是给欲望标价。但我只能在森严的欲望的罅隙里,伺机而动,始终能避开昂贵的物件。真心为着它们的品质,而不是它们的价签。如果生活落魄到要靠变卖首饰度日,于我,肯定心比身先死。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刻,窝在手心里的,是一只被称作水沫子的镯子。它漂亮的程度,不亚于翡翠,且仿佛是那种飘着蓝花的翡翠。从去年,我开始寻找一种生长在戈壁滩里的石头,做成叫戈壁玉的饰品,精美的程度堪比白玉。
它们都被欲望冷落。
我用各种石头和木头做项链和手串:菩提根、椰子壳、小叶紫檀、南国生的红豆、橄榄核——有时候难免心中窃喜,它们以自己的生命为我的生命扩容,我岂不是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它们背书?我要将我与它们的每一件故事写下,那在暗处缓慢生长起来的力量,忽然之间是如此庞大和耀眼!
一年一年地,这些被琢磨出来的生命的光亮,安静地陪伴着我,不会因为我的衰老和迟滞减损丝毫精致。为着它们,我也奋力地让自己光彩起来。


我相信,对物质没有价值观念从我母亲时代就开始了。
我出生在豫东南部,一个三省交界的小城镇。父亲在那里做党政主官。小镇给我留下的清晰的记忆,是关于一个叫张老万的大地主的故事。张家富甲一方,方圆百里无人能出其右。解放前夕,这家人举家迁往香港,独一个姨太太带着儿子留了下来。原因不明,不可胡说乱道。据说,后来这个女人改嫁做了张家车夫的老婆,这差不多是事实。关于他们家的传说,件件都是神秘的,但又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有头有尾的,好像都悬在半空中,即使灰尘扑面,也迟迟不肯落下来。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更增加了神秘感,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张老万的孙女儿比我大上几岁,独来独往,想必是美貌的。惶惑中见过,她穿着整齐得体的棉布衣,安静地走在边道上,没有想象中的地主崽子那样的猥琐和畏葸。枯枝败叶的冬天,她穿着那种深蓝色的带帽子的棉袄,白里透红的脸庞在寒冬里煞是鲜艳,像是《红楼梦》里的妙玉。妙玉是什么样子我当然不会知道,只是觉得与她相像。她从不和人讲话,声音想必是娇嫩的,应如那娇嫩的脸蛋。满镇子的人都称呼她风雪帽。她住在什么地方?生活得怎么样?我一无所知,但又充满着好奇。
我这么详尽地讲述一个财主是有原因的,青石铺地的一整条街都是张家的宅邸,政府的各个办公机关占据了每一处院落——那是革命和解放耀眼的徽章。作为革命者的父母及孩子们,享受了政府机关内部的一个四合院,那正是张老万的家居之所。房间并不阔大,三间正房,东西各两间厢房。青砖灰瓦,廊檐肃然,门楣和窗框上各有精致的木雕砖雕,朴实整齐的北方建筑。
我要讲述的重点到了。一屋子的家具摆设,全是黄花梨木,做工之精致,场面之气派,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当时的感觉却有点怪怪的,说不清楚是混沌、困惑、迷茫、忧伤、温暖,还是喧闹、肃静。大一点,读《红楼梦》,书中虚构的人和事,我似乎总能触摸到现实的质地。这些年,我常常思量,我们兄妹,多有绘画的天赋;我和小哥,后来还成了作家,这些与童年那样的生活环境是否有关?
正屋的当间,贴墙靠着长长的条几,几面滑若凝脂。周遭尽是繁复精美的雕饰,各色人等,气宇轩昂,煞有介事却又互不相干,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或差事。条几东西展开,两边做成圆润的拱边,似是画幅的卷轴。紧挨着条几的,是一张方方正正的八仙桌,纹理清晰却又面如明镜。只是不知何时被何人划下几处划痕,瞬间生出怜惜之心。有几处深色的圆疤,问我母亲,她说是装了开水的搪瓷茶缸烙下的烫痕。从此凡是温热的东西,再也没靠近过桌子。东家以及尊贵的客人,大抵是要在桌上膳食的,恐怕常常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不过那全是凭自己的想象,何为山珍?何为海味?只有天知道。现实的占据者,不过是母亲的瓶瓶罐罐,开始的小心翼翼,终被清寒粗粝的生活磨去了耐心。繁华散尽,精致不再,六只配套的圆凳在寂寞中随处散放。桌的两边安放着两把沉重的太师椅,我父亲不爱坐那椅子,他也没闲暇的时间坐。倒是我的两个哥哥,爬上爬下充装大人,正襟危坐时,竟也有威严富贵模样。
父母带着我住在正屋的东间。屋里箱柜齐全,高低有致。母亲的衣服极少,铺盖也都团在床上。大柜子基本都空着,很快变成了道具,供孩子们藏躲玩耍。靠北墙,安放着一张满工雕花的拔步床——这个名称,当然是后来我在资料中查找到的——从床顶、床柱、床帮到床腿,天上飞的,地上长的,人物花草,飞鸟走兽,绵密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那种铺天盖地的感觉,现在还能让我感受到压迫,可见当时我那幼小的感官,曾经经受过怎样的冲击!每当母亲坐在床边给我们做鞋服的时候,就会感叹道,纳一只鞋底就要这大半天,这一床架子的活计,不知木匠要花几年的工夫!
我六岁那年,父亲被一纸命令调到另一个县城任职,一辆空荡荡的解放牌卡车,拉走了我们全部的家。一个完全未知的去处,小小的孩童的梦幻世界,刚刚打开一扇门,突然被粗暴地关上。没有铺垫,也没有解释,就像忽然被从一个深沉的梦中猛然拉起。那时我还不懂得哭,可能也不敢哭,只是惊愕,还有深深的、到现在都有的失爱之痛。
爱,用在这里,一点都不铺张。
后来我才知道,那满屋子的家具是可以带走的,公家是估价过的,三百元。后来的后来,我曾经无数次责问母亲,为什么我们不买下呢?母亲说,那时穷,哪里有三百元的闲钱买家具?终于有一天,我不再追问了。纵使有闲钱,我的母亲也断乎不会买一张巨大的雕花大床,因为,那是地主的家什!仅此一项,就足以让我父亲从台上跌下来,让他的儿女们陷入无休无止的羞辱中。当然,对于他们,这些职业革命者而言,睡什么样的床,也仅只是睡觉而已。我母亲说,天明忙到天黑,累狠了才躺着。睡着了,哪还顾得上睡在啥样的床上!
几年前,我先生遭遇一场波折,我独自一人守着一套拥挤而寂寞的屋。我想,房子再大点,它仍然会是拥挤的。整个世界压迫着我,我只想有一个更小、更安全、更静的空间。陡然想起,原本商定好的要换一张新床。这个想法不知道是让我欢欣还是悲哀,但我被这个念头鼓舞着,花了一整天的时间逛家具市场,买下了一家店铺里价格贵的一张床。第二天,再去逛床品商店,购置了一套富安娜被单床罩。银灰色,细碎的黑色纹路,高贵而端庄。我和我的母亲想法不同,毕竟人生在床上,死在床上,况且有三分之一的生命,是要在床上度过的。既然如此,怎能不顾及睡在啥样的床上!


好久不见的一位朋友来访,说他近正埋头学茶。一时竟无语。茶艺或曰茶道可以学习,茶却是既需要功夫,也需要工夫的,要不怎么叫“工夫茶”呢?“工夫茶”其实也是“功夫茶”,是经年累月,一口一口地咂摸出来的。
我喝了二十余年茶,仍然不敢妄谈茶,总是怕露出破绽。有时候,也仅仅是凭了口感,心底里知晓茶的好坏,而已。有几个茶友,知道我喜欢茶,常常赠茶与我。但要说到茶的价格,如何金贵,我却不肯轻易相信。茶道亦世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非价格所能厘清。遇一二知己,坐下来喝几道,反复品咂,方才有了优劣定论,也未必准。
这些年,攒下几个做茶的朋友,每每受邀尝茶,虽可吹嘘试过世间百味,但终究讳莫如深,甚至守口如瓶。毕竟,口味是越来越刁,嘴巴却少了刻薄,多了厚道。夏虫不可以语冰,与善辩者饶舌,倒不如与善饮者默契。既然已经惯坏了舌头,很难遇到可心之物,倒不如省了认真,不走心,不表态度。而且,逆旅之中,饭饱酒足之后,所谓喝茶,不过儿戏,当不得真。大多是半推半就,拂了茶意,顺了人情,解渴亦解乏,两相自得。
我曾极力为吃货辩护,好吃之人,大多厚道。太多的心思用于饕餮,整日里花大量时间思想,吃什么,如何吃,又每每被美食撑胀得五迷三道,心满意足。不消说再有害人之心,回击害人者的心思都在酒足饭饱后消弭。能吃饱喝足,便天下安平,还有什么不可原谅的人和事!
如今再说起茶人,毕竟不是陆羽东坡的时代,能扑下身子喝茶者,应该多是爱惜自己之人——或形象,或身体,或名声。以我偏见,比较起南北方的民众,北方农人不善喝茶,纵然厚道,也是不拘小节,行止无当,多粗犷不羁;南方人善饮,劳力之人亦有雅相,有茶的底子。围着琐碎的茶叶子,仔细地冲泡之间,那火候、时间、程序、品味……都是一个用心的过程,终致人渐渐细腻有加。
前年去泉州采风,收获意外惊喜,发现客家人的村庄里,竟然有专门的煮茶老人,负责给闲暇时扎堆的村人煮茶。“煮茶”这词,横亘中国文化几千年,那意境,该为仙风道骨者所独享。现在即使文化人,也很难把它挂在嘴上。但在山野之间,却被大咧咧地说着,甚是意外的痛快!不过,说是煮茶,只是在山脚下平出一块场地,将瓦罐用几块石头支离地面,用柴火烘着,放一把天然的野生粗茶进去,并没有什么仪式感。我被带去体验,看到那铁观音常常陈放了好些个年头,虽然面相老旧,且味道涩苦了些,却意外地回甘无穷。毕竟,是地地道道的高山茶,且用了新鲜的山泉水,物料地道。后来才知道,烧燃的柴火,竟是四处寻来的棺材板子,朽糟沤烂的那种,一根火柴就能点燃。据说这种木头烧煮的茶,更有滋味——我约莫,这滋味,情感大于口感。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生活得来的经验,但凡挖到古墓,很多乡下人都去抢那棺材里的衬布,说是小孩子穿了好,估计与此一脉相承吧。茶文化茶文化,想来煮的喝的多半是文化——周围喝茶的多是老人,生死契阔,风轻云淡,无异茶烟。因此,说起话来,神仙一般从容,哲人一般淡定。
吃茶,当配此心态。
再说城市里的滚滚红尘之中,能神闲气定地坐下来喝茶者,多少应是有些出息的。茶让人的节奏缓下来,细想一些来不及思考的问题。欲杀人解恨者,暂时放下利器,找个茶馆,吃一阵工夫茶再行,喝出一身的冷汗也未可知。待汗下去了,心中之怨怒也放下大半。
说起南方人,我们常常以阴盛阳衰哂之。其实,盛,往往是虚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衰,倒是文明之功课,是修谦谦君子之正途。
说穿了,我们的拼搏,无非是为了出落得有面子些;喝茶本来就是一件体面的事,诸事搅扰着的身心,被几杯茶安抚,说是福报,是功德,是缘分,都没错。
这些年,细嚼慢品过来,攒了几款好茶。但人前不敢说好,只是私下里认为适合我的脾胃。红的绿的,生的熟的;十年二十年的有,新茶也藏;红茶,白茶,伏砖,大致有三五十种。这两年又流行陈年的铁观音,也收了一些。闲来便阅兵一般地欣赏,遇着个懂茶的,更是如逢知己,装作漫不经心,其实心中风吹般得意,一一请出来炫示。其实这些年,性情越来越孤僻,不肯让人到家里来。不期而至的生熟客人,多是一杯清茶,或者干脆白水。不是吝啬,匆匆行事者,喝什么样的茶都不会走心。若人心不在茶里,岂不是冒犯了茶?
喝茶的仪式感,我觉得不亚于茶。出差带了杯具,断不肯让别人染指,宁可被人骂作强迫症,一定要亲力亲为才可。独一人在家中,烫壶温杯,一步都不肯少。既然是喝茶,便要换了合适的衣裳,洗手净口,烫杯温壶,一道一道地悉心品味。我家的先生,虽然是个老茶客,但常常粗枝大叶不拘小节,一杯浓烈的绿茶,亦能对付半晌。有时唤我泡茶,自己却满屋子忙着别的事情,刹那间就坏了兴致,断不肯陪他敷衍了事。
一起喝过酒的朋友,我大多记不得。一起喝过茶,特别是上品的茶道,感受过,感慨过,赞叹过。这些茶事,差不多都会烙在心中。
遇到好的茶事,是在一位兄长家中,节日里团聚,酒足饭饱,仍然觉得兴致盎然。兄长撤去壶中上品的正山堂,说他尚有好茶。去了好大一会儿,方拿出一粒普洱小坨,陈年的生茶。接过来闻一闻,暗香慢来。再打开看,指肚大的包装纸上,有私人的钤印,果然精致异常。兄长说,此茶是某大领导的专茶,转送给另外一位大领导,偶然的际遇,这位领导转了几粒给他。
闻听此言,兴致顿时减了很多。我自视段数高,也从不信所谓领导之烟酒茶有多好之类。但兄长为人低调内敛,更不喜借人肩膀抬高自己。所以,将信将疑,淡淡地看他一一将程序走完。衔杯入口,果然不俗,再入口,甚是香味夺人。茶的绵厚馥郁,竟一时无法言说。这无法言说,既有不得不说之意,也有不能多说之意,且对这道茶的感受,断不是一个好字所能概括。如此琢磨:这大领导中,也有真正的茶君子呢。
有一年的四月初,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全国著名作家到信阳采风。正是摘茶季节,鸡公山的泉水冲泡新炒出的信阳毛尖,鲜到令人销魂。组织者安排我们采茶,一二十人,分发了竹编的帽子和筐子,迤逦上山。开始还觉得好玩儿,毕竟是游戏,唯觉浪漫。不久大伙儿就暗中铆了劲儿比试,都想争个第二。谁知两个小时下来,肩酸背痛,累倒一片。收拾起所有良莠不分的叶子,竟然不足两斤。问那炒茶的师傅,师傅说多能做出三四两粗茶;真正的好茶,要有六七万个芽头,也就是说,要采六七万下,四斤多鲜叶子,才制得一斤好茶。一片咋舌。那一回,所有的参与者,自此对茶肯定都会存了敬畏之心。
常常光顾茶城、茶馆、茶会所,一两一两地买,一斤一斤地攒,竟然学会那茶东家的吝啬鬼样儿,爱惜每一根茶棒,每一泡茶都要喝到乏,惜汤如金。
春节贪了口愉,假期过完竟重了几公斤。咬牙吃得素淡一点,竟致饥肠辘辘。这时寻了茶来喝,竟然款款寡淡。离开美食,茶大致也终是无趣的。由此想到东坡居士,先生是饮茶的高人,却又时时大啖红烧肉,美食佳茗相伴,自不待言。但先生即使“贫病苦饥”,需要“撑肠拄腹”之时,仍然“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却是我辈望尘莫及的。由此想到南方人爱吃肉,年关家家杀猪,为了便于存放,就腊了、熏了。没有冰箱的年代,可以吃上大半年。山人说,不吃肉没力气,不喝茶没精神。南方人好吃肉,这大约是爱饮茶的缘故;善饮茶,也是吃肉所致。茶水刮肠,肠胃里积蓄了油水,才好饮茶。此消彼长,相生相克,由此看来,茶道真真就是世道。


四十岁之前,几乎是不染酒的,一是不喜欢,二是没理由。快乐、忧伤、欢庆、孤独……喝酒的理由甚多,可是这样的时候,我总是排斥酒,与它距离着。
蹉跎人生,很多事始料未及,终致某一天与酒劈面相逢,但不知深浅,一下就喝大了。那次醉酒的滋味,至今想起来痛苦万状,针扎一般的刺激,翻江倒海般的难过。但说来也怪,越是难以拿捏的事物,越是对我有吸引力。自此之后,慢慢地,竟然与酒有了默契。而且,喝得多了,方才有了自觉,哪怕是为了麻醉自己,也要缓缓地来,清醒地把握住感觉,喝到微醺,人慢慢快乐起来。有时也会哭,酒是催泪水,委屈瞬间来袭。不过,酒带给更多人的还是愉悦,莫名的兴奋,喝点酒抑制不住话多,复读机一样,一件相同的事情,可以反复絮叨无数遍。
也难以苛责,毕竟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喝大一次,营造一个与现世不一样的世界,并在里面沉浸片刻,用以抵御严酷的生活,也不能算是苟且。过去,我父亲就是这样,清醒的时候极其严厉,喝了酒性子就变得柔和,好像酒能返老还童似的。国人的酒文化,历来酒场就是战场,是商场,也是情场,酒桌上谈事,比正经场合还正经,虽然往往是谦恭有礼地开场,狼狈不堪地收场。但大着舌头说出的话,总比一本正经地说出来的有效。
白酒的香醇,常常是经历了一次次的疼痛和伤害之后,苦尽甘来的感知。所谓会喝酒与不会喝酒,“会”,应是千锤百炼过来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的痛。有狼狈,也有收成,因为诸事洇在酒里,也因此有回味。
这些年,往国外走了不少趟,总觉得西方人喝酒完全是为了取悦自己,很少见人扎堆儿喝酒。那些绅士,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酒里,巨大的高脚水晶杯,一点点的酒水,一整个晚上就那么擎着,想来那姿态就是他们的生活。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将酗酒者视为病人,尤其对中国人类似集体自杀般的拼酒方式大惑不解。其实,东西方文化,何必讲优劣长短?理性固然好,但一辈子理性也很寡淡,“醉里乾坤大,壶里日月长”也未必真那么丑陋。上面我说过,在逼仄的生活缝隙里,活色生香地辟出一段飘飘然的经验,很见可爱。对在酒精里躲避苦难烦恼的人,尤不能苛责,得过且过,亦是人生。况且,对于很多国人来说,酒是一种药,既可以治疗身病,又可以治疗心病。因此,酒文化这东西,文化应该在前,酒在后。
过去我对酒知之甚少,不过是闲暇时作为尝试,先是节假日朋友小聚,开酒助兴;后来夫妻两人闲暇时,也开一瓶,慢慢地咂,竟也喝出一点酒的美意来。酒这东西,很多时候很像狗,你对它好点,它都会回报你。
好朋友开了红酒行,常常一本正经地被邀请去品酒,为的是让写酒评。时间长了,倒也练出些功夫,尝一口,就能知道酒的品格好坏。后来,喝得多了,写得多了,周围的朋友有好酒,总是要拉上我凑热闹,俨然成了一个品酒师。那时拉菲刚成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口碑是不错的,也的确好喝。关键是当时生存状态好,诸事顺遂,酒也显得格外好。
渐渐地,我的书架被各式的酒瓶填充,喜欢的,有故事的,就留一瓶收着,仍然不为收藏。哪一天高兴,或者有不期而至的朋友,就开一瓶。酒不曾入口,已经被情绪渲染得晕乎乎的。因为是一瓶一瓶攒起的,非寻常,自然是看得金贵。有一瓶放置了十多年的五十年老装茅台,前些日子我外出,被先生拿给不知道什么劳什子人喝去了,气得杀人的心都有了,几乎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